查看原文
其他

【中考专题】2019中考数学:规律探索型问题(二)

Mathic Young 老杨和数学的故事 2022-07-17

       规律探索型问题,也称之为归纳猜想问题,或也叫观察、归纳与猜想题。


       此类题型最大特点:问题的结论或条件不直接给出,而常常是给出一列数、一列等式或一列图形的一部分.


       其解题思维过程是:从特殊情况入手→探索发现规律→综合归纳→猜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确定需要求的结论. 

       在进行归纳推理与猜想时,要善于从变化的特殊性中寻找出不变的本质和规律.规律探索型问题是各地中考经常出现的一类考题。


前面已更新:

2019年中考数学专题:规律探索型问题(一)数式规律、图形规律

(点击上面文字可跳转到原网页)


2019年中考数学专题:规律探索型问题(二)



三、图形变换规律

例4. 如图,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在坐标轴上,A点坐标为(30),假设有甲、乙两个物体分别由点A同时出发,沿正方形ABCD的边作环绕运动,物体甲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物体乙按顺时针方向匀速运动,如果甲物体12秒钟可环绕一周回到A点,乙物体24秒钟可环绕一周回到A点,则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18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          

【分析】 本题考查了规律型中动点的坐标,由甲、乙两物体单独环绕一周的时间即可算出两物体每两次相遇间的间隔时间,根据2018×8=24×672+16即可得出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18次相遇地点为乙物体第16秒运动到的位置,结合图形找出乙物体第16秒运动到点的坐标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甲、乙两物体两次相遇间隔为1÷(+)=8(秒),

2018×8=24×672+16

∴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18次相遇地点为乙物体第16秒运动到的位置.

∵乙物体第2秒运动到点(-2,-1),乙物体第4秒运动到点(-1,-2),乙物体第6秒运动到点(0,-3),……,乙物体第16秒运动到点(1, 2),

∴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18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1, 2).

故答案为:(1,2).


【同步训练】

1.2018年潍坊中考)如图,点A1的坐标为(20),过点A1x轴的垂线交直线ly=x于点B1,以原点O为圆心,OB1的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正半轴于点A2;再过点A2x轴的垂线交直线l于点B2,以原点O为圆心,以OB2的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正半轴于点A3.按此作法进行下去,则的长是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的坐标为(12),以点O为圆心,以OA1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y=x于点B1.过B1点作B1A2y轴,交直线y=2x于点A2,以O为圆心,以OA2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y=x于点B2;过点B2B2A3y轴,交直线y=2x于点A3,以点O为圆心,以OA3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y=x于点B3;过B3点作B3A4y轴,交直线y=2x于点A4,以点O为圆心,以OA4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y=x于点B4按照如此规律进行下去,点B2018的坐标为  


3.如图,直线l1:y=kx+b平行于直线y=x-1,且与直线l2:y=mx+相交于点P(-1,0)

1)求直线l1l2的解析式;

2)直线l1y轴交于点A.一动点C从点A出发,先沿平行于x轴的方向运动,到达直线l2上的点B1处后,改为垂直于x轴的方向运动,到达直线l1上的点A1处后,再沿平行于x轴的方向运动,到达直线l2上的点B2处后,又改为垂直于x轴的方向运动,到达直线l1上的点A2处后,仍沿平行于x轴的方向运动,……

照此规律运动,动点C依次经过点B1A1B2A2B3A3BnAn

①    求点B1B2A1 A2,的坐标;

②    请你通过归纳得出点AnBn的坐标;并求当动点C到达An处时,运动的总路径的长.


本期同步训练参考答案见下期

上期规律探索型问题(一)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中考专题】2019中考数学:规律探索型问题(一)

1、阅读下列材料:

由以上三个等式相加,可得

读完以上材料,请你计算下列各题:

1(写出过程);

2=      

3=      

解析在所给的一系列等式中,既要观察横向的变化规律,也要观察纵向的变化规律:等式左边的第一列数比第二列数小1,等式右边的第一列数为常量,括号内的列数也依次递增1。

(1)1´2+2´3+3´4+…+10´11

=(1´2´3-0´1´2)+(2´3´4-1´2´3)+…+(10´11´12-9´10´11)

=(10´11´12)=440

(2) n(n+1)(n+2)

(3)

=(1´2´3´4-0´1´2´3)+ (2´3´4´5-1´2´3´4)+…+(7´8´9´10-6´7´8´9)=1260


2. 如图(1),已知小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把它的各边延长一倍得到新正方形;把正方形边长按原法延长一倍得到正方形(如图(2));以此下去,则正方形的面积为      .

解析:已知小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则把它的各边延长一倍后,

△AA1D1的面积=×2AB×AB=AB2=1,

新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是4×1+1=5,

从而正方形A2B2C2D2的面积为5×5=52=25,

以此进行下去…,

则正方形AnBnCnDn面积为5n 


3.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O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AB1C1的位置,点B、O分别落在点B1、C1处,点B1在x轴上,再将△AB1C1绕点B1顺时针旋转到△A1B1C2的位置,点C2在x轴上,将△A1B1C2绕点C2顺时针旋转到△A2B2C2的位置,点A2在x轴上,依次进行下去….若点A(,0),B(0,2),则点B2018的坐标是            .

解析:

∵AO=,BO=2

∴AB=AB1=5/2(二分之五)

∴OA+AB1+B1C2=6,∴B2的横坐标为:6,且B2C2=2,

∴B4的横坐标为:2×6=12,

∴点B2018的横坐标为:2018÷2×6=6054.

∴点B2018的纵坐标为:2.

∴点B2018的坐标为:(6054,2)


4.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M0的坐标为(1,0),将线段OM0绕原点O沿逆时针方向旋转45°,再将其延长到M1,使得M1M0⊥OM0,得到线段OM1;又将线段OM1绕原点O沿逆时针方向旋转45°,再将其延长到M2,使得M2M1⊥OM1,得到线段OM2,如此下去,得到线段OM3,OM4,…,OMn.

(1)写出点M5的坐标;

(2)求△M5OM6的周长;

(3)我们规定:把点Mn(xn,yn)(n=0,1,2,3…)的横坐标xn,纵坐标yn都取绝对值后得到的新坐标(|xn|,|yn|)称之为点Mn的“绝对坐标”,根据图中点Mn的分布规律,请你猜想点Mn的“绝对坐标”,并写出来.


(1)M5(―4,―4)

(2)由规律可知,,的周长是

(3)由题意知,旋转8次之后回到轴的正半轴,在这8次旋转中,点分别落在坐标象限的分角线上或轴或轴上,但各点“绝对坐标”的横、纵坐标均为非负数,因此,点的“绝对坐标”可分三类情况:

令旋转次数为

①当点Mx轴上时: M0),M4),M8,M12),…,

即:点的“绝对坐标”为()。

②当点My轴上时: M2M6M1014,……,

即:点的“绝对坐标”为

③当点M在各象限的分角线上时:M1M3M5M7,……,即:的“绝对坐标”为


同步训练答案见下期

中考模型系列文章:

【中考专题】角含半角模型—赢在旋转

【中考专题】半角模型12个结论,你知道几个?


【中考专题】对角互补模型—构造全等或相似


【中考专题】定弦定角模型—找隐圆


【中考专题】“PA+kPB”最值模型—“胡不归”与“阿氏圆”

【中考专题】阿氏圆,全面解读~

      【中考专题】阿氏圆,从入门到精通!


       【中考专题】中点模型(入门篇)—七大模型,全面掌握!

       【中考专题】中点模型(通关篇)—三种方法,助你通关!


       【中考专题】全等之手拉手模型,入门必看!

       【中考专题】手拉手模型的12个结论,你知道几个?

【中考专题】手拉手模型(一)—等腰旋转,全等出现

【中考专题】手拉手模型(二)—旋缩变换,相似成双

【中考专题】“鸡爪”模型—构造手拉手旋转

【中考专题】手拉手旋转,从特殊到一般的几点思考


【中考专题】费马点,入门指南~

【中考专题】费马点模型——解决到3个点距离最短问题的利器!

【中考专题】费马点,应用举例~


【中考专题】一线三等角模型—全等或相似

【中考专题】一线三等角模型—应用举例

【中考专题】婆罗摩笈多模型—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


      【中考专题】“12345”模型及应用举例


【中考专题】十字架模型—巧妙构造相似形


【中考专题】破解阴影面积,就这三招!


【中考专题】抛物线与倍半角存在性—转化等角,正切求解

【中考专题】抛物线综合题—化繁为简探究角

【中考专题】抛物线与2倍角存在性(2017·盐城中考·26)

【中考专题】二次函数背景下的45°角处理策略


【中考专题】抛物线与相似三角形存在性的多种解法


【中考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在抛物线压轴题中的应用

2018·于新华·南京讲座】学习笔记——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想要获取更多,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然后搜索历史记录。关键词:模型压轴题抛物线类比探究

如果还有更好的文章推荐,欢迎私信小编共同学习

看完,记得点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