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篇】混合战争理论研究——混合思维与实战创新(三)

学术plus 学术plus 2019-03-28


学术plus】快来试试号内搜索功能!

公众号→【智库扫描】→【搜搜文章】

输入关键词→一键检索您需要的文章。


【兼职】神秘岗位正在向你招手,敢来么?

【厚度】学术plus年终巨献:2017年 你不可以错过的重磅报告们!(全文阅读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者按

进入21世纪,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演变,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创新和编制体制的变革,“第四代战争”、“复合战争”、“新型战争”、“非三位一体战争”和“信息化战争”都从不同视角对新的战争形态进行了认知。今天,向您推荐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混合战争理论研究 :混合思维与实战创新》,和您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新战争理论——“混合战争”。本文选自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高级军事学系的研究生论文(The Hybrid Mindset and Operationalizing Innovation: Toward aTheory of Hybrid),作者是美国陆军少校John R. Davis, Jr。本文以原作者角度进行翻译,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The Hybrid Mindset and Operationalizing Innovation: Toward aTheory of Hybrid

编译:计宏亮


混合战争的四个主题    


关于混合战争的第一个主题,即最先把美国国防部(DOD)的混合战争概念概念化的,是托马斯·胡博尔(Thomas Huber)的复合战compound warfare胡博尔原来是美国陆军作战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他提出的一个设想是,纵观历史,许多战争都同时使用常规战和非常规战,在这些战争中,不同的力量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战略层面的协同。胡博尔认为这些样式就是复合战的证据所在,并以半岛战争(1807-1814)和越南战争(1965-1973)作为复合战的实例。他给出的复合战定义是,“同时使用常规或主要力量以及非常规或游击力量来对付敌人。”


复合战构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迫使敌方克服集中力量与分散力量战略之间的矛盾。为了打败非正规力量,敌方需要分散力量控制腹地。然而,分散力量会导致决定性点位上的力量不集中,容易被对方的正规力量各个击破。复合战增大了战场的复杂性、摩擦和压力,敌方多次尝试击败复合力量徒劳无果后,最终会废弃最初的动机。胡博尔正确指出,军事力量很难制定出一套能同时打败常规和非常规两种力量的战略。然而,他提出的概念仅仅是讨论正规力量和非正规力量在战略层面上的协同,而不是讨论这两种力量在战争的作战和战术层面上的难以区分和融合。


中国人提出的超限战概念,是在当代文献中关于混合战争的第二个主题。超限战无疑是混合战争的东方版或亚洲版提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乔良和退役军官王湘穗于1999年提出了这一概念。他们认为,相对于美国在技术先进战争中的优势而言,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超限战手段,克服自身现有和潜在的军事劣势。乔良和王湘穗假设,“超限战的首要规则是没有规则,不受任何禁止。”超限战的实质是战争不受局限,或者战争超出限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超限战对战争主要存在于军事领域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


除此以外,乔良和王湘穗认为,未来的冲突会牵涉到技术、政治、经济、地区、文化、外交和军事之间的连接点,从而产生无休无止的可能性和复杂性。这一论据的关键以及它对西方军事的意义,是它把战争扩展到了人们的认知边界和绝大多数西方军事思想所公认的战争维度以外。为了理解超限战,乔良和王湘穗承认,需要转变对西方和美国战争方式的想法和思想。与美国的战争方式所认为的不同,获胜不是在实际战场上,而是“在战场以外的战场上争取获胜”。


当代文献中关于混合战争的第三个主题是在战略层面上形成的一个较宽泛的混合挑战概念。战略研究院原国家安全事务主任、防御战略家纳赞·弗雷尔(Nathan Freier)概括指出了美国在9.11后安全环境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在他的著作发表前,美国将战略挑战定义为非常规、灾难性、传统的和破坏性的事件。作为一名战略家在2005国家防御战略(NDS)计划工作期间,弗雷尔建立了一个观念,“混合规范——常规自然状态中多种挑战的关键方面”会合为一个方面。后来他把这一构想纳入了2005国家防御战略(NDS)计划。

弗雷尔认为,在未来,复杂的混合挑战可能来自于非常规挑战、国家和非国家体的非常规战争、灾难性挑战、大规模杀伤武器或其他破坏性/具有群众效应的恐怖事件与已有的传统挑战、历史遗留下来常规战争能力以及高级战争能力的结合。弗雷尔把基地组织作为一个复杂混合战争的实例,从本质上讲,基地组织的挑战是非常规的,但是它追求的是灾难性的打击能力和效应。这些复杂的混合挑战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规范,并且持续不断地发展,成了敌方可以利用的现有挑战/能力的一种组合体。2014年发表的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QD)采纳了弗雷尔的思想,报告中提到,在美国可能遭遇的冲突中,“采用非对称方式对付代理人组织的混合偶发事件”。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军官弗兰克·霍夫曼(Frank Hoffman)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弗雷尔提出的混合挑战构想,提出了一个更容易被军方和学术界接受的定义:“混合战争”。


在混合战争这一概念发展过程中的第四个主题,是弗兰克·霍夫曼提出的混合战争构想。这是现在受到军事界和学术界广泛接受的一个概念。霍夫曼将这一概念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混合战争广泛结合了不同模式的战争,包括常规能力、非常规战术和编成、恐怖主义行动(包括滥用暴力和胁迫)和动乱。”混合战争的实质是将作战力量、技术和战争形式混合成无数日渐复杂的组合。最终,由于常规、非常规和犯罪分子之间的区分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和无从分辨,混合战争因此发展成了各种力量和手段的无限组合。


除了力量的表现形式复杂之外,混合战争作战环境(OE)选择的是复杂的城区地形,混合敌对力量在那里延伸冲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使得混合战争变成了持久的意志战,其目的成了控制人口和舆论。为了调动公众舆论,操纵对人口的控制,混合敌对力量会使用任何必要的手段。混合敌对力量不遵守法制和《日内瓦公约》,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歪曲和破坏规则。利用混合战争构想,在数量和技术上占劣势的国家和日渐强大的非国家体用混合战争方式或战略能够打败经济和军事上处于优势的国家。霍夫曼提出的混合战争概念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它结合了混合战争这个概念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战争理论。


霍夫曼的混合战争构想把第四代战争、复合战和超限战综合形成了一个全都囊括在内的概念,其中,关于混合敌对力量如何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来操纵公众舆论、通过全球化扩展犯罪行为的思想,源自于托福勒关于信息/技术是社会第三次浪潮的思想;关于非国家体和混合敌对力量将冲突演变成持久意志战的战术这一思想,来源于林德等人提出的从内部打败或破坏军事强国的第四代战争原理;关于将常规能力与非常规战术结合为一体的思想,来源于胡博尔的将正规力量和非正规力量的效应结合在一起的复合战概念;关于将多种战争模式、力量结构和采用方法结合在一起,瓦解混合敌对力量各种可能的想法,基于乔良和王湘穗针对冲突中可以利用的各种作战手段而提出的超限战或无限战概念。尽管霍夫曼的混合战争概念基于以前的军事专家和学术专业人士的理论发展而来,形式相对完整,但目前这一概念仍未得到美国国防部的完全接受。


由于混合战争只是已有的战争形式的结合,因此,美军各军兵种、国防部和国会未能认识到它是一种明显不同的战争形式。这导致混合战争这一概念在《联合条例》、《多军兵种条例》或《军兵种条例》中未得到正式承认。美国政府问责局在2010年做了一项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国国防部目前尚未正式定义混合战争,并且尚无制定这一定义的计划,其原因是国防部不认为它是一种新的战争形式”。相反,该项研究解释道,美国国防部使用“混合战争这一术语来描述日益增加的未来冲突的复杂性和威胁性质。”这一点与当前美国陆军混合战争概念的重点是混合威胁如出一辙。


《美国陆军条例出版物》(ADP)3-0,“联合陆地作战”,目前将混合威胁定义为“正规力量、非正规力量、恐怖主义力量、犯罪分子的多样化动态组合,或者所有这些力量和犯罪分子联合起来为达成某种互利目的而形成的组合。”这个定义是对《美国陆军训练通报》(TC)7-100,“混合威胁”定义的进一步发展,该定义表述为“混合威胁是正规力量、非正规力量和/或犯罪分子联合起来为达成某种互利目的而形成的组合。”虽然这些定义都准确描述了混合威胁,并且沿着正确的方向引导着相关的思想和讨论,但是,它们究竟有没有反映出混合战争的实质?前人已有众多的论述,而从美国国防部到学术界,这些文献之间尚缺乏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另辟蹊径能够为相关讨论带来一些新颖的见解。本文通过描述、理解和构想混合思维方式的存在,混合战争的实质,重新掀起混合战争大讨论。甚至于,本文将向军事和文职领导人表明我们对混合战争的思考结论。


本文认为,混合战争并不是一种具有明显区别的战争形式,也不是一种全新的战争形式。混合战争的精髓在于它是一种新奇的战争实施方式,敌对双方致力于重新界定边界,目的是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战争战略和能力全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条理分明的作战方法来发掘敌友之间现有或潜在的各种机会。从核心上来说,混合战争不是一种新的战争形式,而是一种混合思维方式,采用这种思维方式,任何具有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力量都能通过创新来瓦解和打败敌人。混合思维方式的重点是四种心理特征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奇和有创意的方法,最终创造出符合需要的作战环境。这四个相互作用的特征是:透彻理解战略背景、全局性的作战方法、倾向性(势)和潜在机会的内化、充分利用混乱边缘的复杂性。


从方法论上来说,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法并依据历史资料研究来揭示混合思维方式在混合冲突中的存在。本文介绍三个案例,分别是淮海战役(1948-1949)、半岛战争(1807-1814)中葡萄牙的托里什韦德拉什(Torres Vedras)防线(1809- 1811年)和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战争(2006年7-8月),这几个案例分布在不同的战争背景和时代,案例分析的目的是证实混合思维方式在整个军事史上的存在。每个案例的研究内容包括:冲突的环境/背景,战役分析(重点是混合战争的本质),混合思维方式的存在,这种思维方式对冲突结果的影响评价。在结语中,本文提出了一个总体概念以及从案例研究中揭示出来的几条混合思维方式原理,同时讨论了这种思维方式对于美国陆军作战计划人员和作战艺术家准备对付未来混合威胁所具有的意义。深入理解混合思维方式有助于建立一个初步的混合战争理论框架。最后,本文对早期关于打赢未来混合威胁之战的一篇论文以及2013年美国《军事评论》(Military Review)发表的《美国陆军职业》一文得出的结论做了一些扩展。


本文研究的第一个案例是发生在蒋介石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军队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的中国淮海战役(1948-1949)。研究的重点是毛泽东及其下属指挥官带领军队过渡到人民战争的第三阶段时所采用的人民战争思想和大规模游击队进行常规作战的方式。除此以外,本案例研究还探讨了毛泽东及其下属指挥官在战役期间采用的混合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势”的概念和基于倾向的战争方法。



(未完待续)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

  • 投稿链接: http://kjpl.cbpt.cnki.net

  • 电话:010-68893411

  • 邮箱:dkyxuebao@vip.126.com



拓展阅读:

《美国的国防战略与中国崛起1》 |(二)|(三)|(四)|(五)

《美国空军战略总计划》|(二) |(三)|(四)|(五)|(六)|(七)

《定向能武器报告》  |  (二) |(三)|(四)|(五)

无人潜航器研究》 |(二)|(三)|(四)

《无人机研究》 |(2美国) |(3美国) |(4美国飞艇) |5美国大型无人机) |(6美国无人旋翼机) |(7俄罗斯以色列) |(8德国) | (9日本土耳其) |(10土耳其) |(11伊朗) |(12关键技术) |(13发展趋势)

赛博空间作战(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