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二)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点关注,不迷路☛ 绿色学习平台 2023-02-12

精典往期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初中历史初中音乐
初中美术 初中语数外预习单


精彩回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电子课本(初三)高清版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2课《梅岭三章》第3课《短诗五首》第4课《海燕》第一单元写作《学习扩写》
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可下载打印
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第6课《变色龙》第7课《溜索》
第8课《蒲柳人家》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
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
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第12课《词四首1<渔家傲·秋思>》第12课《词四首2<江城子·密州出猎>》第12课《词四首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第12课《词四首4<满江红>》第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第15课《无言之美》第16课《驱使我们的想象》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口语交际《辩论》第四单元知识点+单元测试第五单元第17课《屈原(节选)》第18课《天下第一楼》第19课《枣儿》第20课《曹刿论战》 
第五单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第五单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第五单元知识点+单元测试
第六单元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2课《陈涉世家》
第23课《出师表》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
每天同步更新中。。。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课文朗读+视频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1270—1329),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二、 故事背景

《过零丁洋》当作于 1279 年(宋祥兴二年)。1278 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第二年正月,囚禁文天祥的船队经过零丁洋时元将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天历二年 (1329),陕西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去赈济灾民,他赴陕途中,目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救灾,终因操劳过度而殉职,这首散曲是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
三、理解诗意
过零丁洋

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

干戈: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冷清。指宋朝抗元战争逐渐消歇。

四周星:四周年。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译文: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破碎的山河,就像被狂风吹卷着的柳絮,自己一生动荡不安,就像被雨击打的浮萍。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惊慌不安,在零丁洋叹息自己孤苦无依。自古以来谁能不死?留下赤诚的心来照耀史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山:指华山。

河:指黄河。

西都:指长安。

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汇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遥望长安,心头感慨万千。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四、问题归纳

过零丁洋

1.首联写了文天祥的一生所经历的两件大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前句写诗人因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后句写诗人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连结起来,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3.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忧心国事的心情,下句写不幸被俘的处境,运用对偶和双关,巧用地名,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前的伶仃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急。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前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后一句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精神收束全篇,表现了诗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请赏析“聚”“怒”二字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古诗词炼字品析法。“聚”字从视觉的角度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怒” 字将黄河拟人化,既写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边的险要位置。

2.“山河表里潼关路”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山河表里潼关路”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概括,也照应了题目。

3.作者为什么“意踌躇”?“宫阙万间”是实写还是虚写?

“意踌躇”因为长安已破败凋敝,破败的长安凝聚着劳动人民大量的血汗。“宫阙万间”看似实写,实则虚写,概括了秦汉两代的兴亡,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刻内涵?

此处为全曲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封建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害;“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作者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兴替所做的概括和评判,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五、课文主题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诗人忧国之痛以及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通过描写潼关险要的地势,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      )(      )狗(     )谷(     )    

(     )罗(     )狐(     )锦(      )    

干(    )yuán(     )门 风(     )兜(     )

liáo(     )落 关(     ) 峰luán(     )踌躇(    )

(      )

【答案】

(zhǒng)  (zhì)  (dòu)  (chōng)   (gēng)    (幕)   (qiú)   (qīn)   (lán)   (辕)    (chè)   (móu)  (寥)  (tóng)    (峦)   (chóuchú)   (què)

【解析】考查字音字形。“踌躇”“掣”“衾”“雉”不要取下半边字的读音。“裘”“潼”可用形声字来辨析读音。“峦”不要写成“恋”。“鍪”“冢”属于不太常用的字,平时要特别注意。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松柏冢累累 

(2)不知阿谁

(3)瀚海阑干百丈冰

(4)中军置酒归客

(5)风掣红旗冻不翻

(6)何处望神州 

(7)坐断东南战未休

(8)零丁洋里叹零丁 

(9)留取丹心照汗青     

(10)望西都,意踌躇

【答案】(1)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2)同“贻”,送给  (3)纵横交错的样子  (4)宴请  (5)拉,扯  (6)中原地区  (7)占领,占据  (8)孤苦无依的样子  (9)这里指史册  (10)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解析】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意思是“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风掣红旗冻不翻”意思是“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一言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掣:拉,扯。“不知贻阿谁”意思是“却不知送给谁吃。”贻(yí):拿、给的意思,即羹饭做好了不知道该给谁吃。

3.古诗文默写。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十五从军征》)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是在危难关头承担重任的句子是:   ,    。

(3)苏轼是一位豁达的词人,在逆境中也常常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如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   ,    。(《定风波》)仕途坎坷,却仍不失报效朝廷的赤诚之心:   ,    ?(《江城子·密州出猎》)

【答案】(1)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2)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3)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 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逢”“吟啸”“遣”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 不写错别字。

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8年,央视推出了一档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二 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从以上材料中可归纳出什么信息?

【答案】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走上荧屏,深受观众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与探究。对于组合型材料则要根据要求,分别将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浓缩组合。要依次对诸多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看看哪些信息在材料中是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信息有轻重之别,综合两则材料,看出无论是《经典咏流传》,还是《中华好诗词》,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5.综合性学习。

某班将于本周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

下联:

②班级想要你去邀请郝校长来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

【答案】①示例一:走近民族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示例二:汲取民族精神营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示例三:品文化大餐展民族精神

②示例:郝校长,您好!我们班定于本周五下午两点在主楼103教室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特邀您参加此次活动,期待您的光临!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据此可拟写为:弘扬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民族。

邀请信是邀请亲朋好友或知名人士、专家等参加某项活动时所发的请约性书信。它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日常应用写作文种。邀请函的正文是指活动主办方正式告知被邀请方举办活动的缘由、目的、事项及要求,写明礼仪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地点,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

111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二、课内精读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下面的问题。

6.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 这首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答案】6. 夸张。突出从军之久。   

7.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以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解析】

6.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运用了夸张手法,反映了从军的之难,战争之久 突出从军之久。

7.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来体会作者的心情和社会现实即可。《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人性的损害,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下面的问题。

8.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9.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8. 比喻。以梨花喻白雪,新颖独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壮丽的雪景。   

9. 本诗通过对送别友人场景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离去而产生的惆怅之情;表现了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与壮烈情怀。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9.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三)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下面的问题。

10. 本词中,“南乡子”是_____,“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_____。

11. 词人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10.     (1). 词牌名    (2). 题目 。   

11. ①借古讽今,抒发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却热衷于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表达了词人的心愿,希望南宋朝廷能有像孙权那样有胆、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

10.考查对诗歌基本常识的理解。这是一首词,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

11.此题结合创作背景来理解。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借古讽今,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四)阅读《过零丁洋》,回答下面的问题。

1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3.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2. 示例:比喻(对偶)。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13. 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解析】

1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13.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五)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下面的问题。

14. 下列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 “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民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15. 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请就这两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D    15. 示例:这两种社会现实的差异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而造成的。古代实行封建君主制,兴亡都逃不了封建朝廷、官吏的盘剥;而今天,我们生活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民主制国家,国家富,人民就安康幸福。

【解析】

14.D“只有改朝换代,人民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理解有误,作者感慨的是不论天下兴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表现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15.开放性试题,能理解出国家的兴亡与老百姓的关系即可。示例:这是一组古今现实社会的对比。古代,国家兴盛时,统治阶级依然盘剥百姓,大兴土木,修建宫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百姓当然辛苦;国家衰亡,战乱频繁,百姓自然也辛苦。如今,人民当家作主,国富则民殷,如“两免一补”、“医疗保险”等民生政策的同台,惠及千家万户,百姓生活幸福,自然不再辛苦。



●● END ●

扫码关注“绿色学习平台”公众号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