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青头山:民族争斗关防重重的祁连山口
听名字,一定是一个绿林响马出没的地方。在历史上,也是如此。本身方圆几十里几无无人烟的地方,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地方,民族争战的古隘口。
青头山,位于清泉乡南部40余公里的的白杨河东岸,为玉门市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之界山。海拔3586米。与它相对的是大西沟山,祁连山一山峰。玉门境内祁连山雪峰——妖魔山的左右两个守护神。青头山地势险要,群山环抱主峰,胡杨、松柏遍布山坡,且有溪水在山涧长流。
1987年玉门市各乡镇地名表中有清泉乡南山村,驻地荒天地,自然村有荒天地(一组)、波罗湖洞(二组),荒天地北距离玉门东镇直线距离5公里左右,波罗湖洞在青头山一带。青头山以南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荒天地、波罗湖洞(青头山)两个自然村相距5公里左右,20年前,各有一二十户人家,总计有三四十户人家。由于户少,二十年前才通电通路,是玉门市最后一个通电通油路的村落。通电前很多人家用风力发电,不稳定,很多时候没有电。
波罗湖洞听起来是少数民族的名字,因为地处祁连山口,很多时候被少数民族占据,当地人把出入这一带的少数民族统称为番子。
青头山深藏的历史
青头山,祁连山河西走廊通往青藏高原的山口,昔日是古战场,明清时期驻扎有大量猎兵,从1550年到1875年,这些猎兵发生数起聚众起义,起义达到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并数次攻克嘉峪关、酒泉城。乾隆30年(1765年),因粮饷之由而激化矛盾,七百余猎兵在青头山聚众起义,抗拒官府。后又扩充力量,发展到2000余众。义军相继攻占赤金堡,后又攻入嘉峪关城,杀死官兵,占据关城。数日后义军聚5000余众攻打肃州城,被防兵击败。
咸丰七年(1857)关外青头山、设猎户二百名。
同治初年,河州回民马文禄率领一批回民猎户,自西宁间道扁都口入河西走廊,在肃州西南160余里的青头山扎帐,以捕猎为生,并与嘉峪关外惠回堡盘查哨的回民猎勇联系,成为来往肃州的“客回”集结之场所。
青头山烽燧,属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见证了数百年来这里的民族争斗。
青头山烽燧,在玉门与肃南交界处,扼河西通青藏重要山口,为古道要冲。历来为少数民族进出河西走廊至要道。峡谷中有一高地,筑有烽燧。
烽燧南半部由石块砌筑
北半部由土块砌筑。烽燧南带有围墙
两种材质砌筑的烽燧,下方是河谷
烽燧下有祁连山深处溪水流过,应该还有关堡的,但我们没有看见。
1737年的《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青头山烽燧有防兵10名。
青头山以东以南,还有大量的烽燧和关堡,都是民族争斗的见证。民族争斗一直持续到解放后,上个世纪,青头山的玉门牧民经常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牧民为草场争斗,打死打伤者有之。
青头山村落
青头山村座落在烽燧北4公里处,10年前,青头山是南山村的一个自然村——青头山自然村。后来合村并组,南山村并入三四十公里外的白杨河村。白杨河村距离玉门老市区7公里,这个原来有数百户人家的村子,多年来,由于村民大多搬迁到玉门老市区(玉门油矿),村委会也搬迁到了老市区,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设在城区的村委会。
一进村,三只狗迎接我们。可见这个村不一般。
青头山自然村有十余户人家,刘、梁二姓各有四五户,张、郑二姓各有1户。以放羊为主。进了村子,只能听见狗叫,闻见羊粪味,就是不见人。
羊粪味弥漫小村落,成堆的羊粪,不难看出是个养羊大户。
从雪印可以看出,这里动物很多,难怪清末的猎兵以打猎为生。
疙瘩鸡印
山下的羊场,冬天,只听见几声羊叫声,没有见到羊,据一位妇女介绍,养羊多的人家达到七八百只,按当下的价格,也能值个七八十万元。
大山下的小村落
十几户人家,男人们大多在几十公里外的花海常年放牧,很少回来,村子里也就剩几个女主人,大多上了岁数。村子里很寂静。
成群的流浪狗串来串去,村子里狗比人多。
有三户人家的门是开的,都姓刘,是弟兄三家。
荒天地村落
荒天地是原来南山村村委会驻地,距离青头山5公里左右。现在只剩3户人家,多数人家因搬迁拆迁,有点破败。
如同青头山,荒天地村口也有大黑狗守着这个村落,只不过比青头山少了两只。
现在只剩3户。其余搬迁。有的搬迁到玉门老市区,有的搬迁到嘉峪关。1月11日中午时分,我们到时,有一户正在宰猪。
一排房子拆得只剩一副门框立在大山下
大山下的学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荒天地设有小学1所,学生6名,代课教师1人,1个年级就只有1名学生。如今成为羊场。
三十年前,这里还能传来读书声的,现在变为羊场,却没有听到羊叫声。
这是1户暂时没有搬出大山的农牧户,他们坚守大山的原因,可能大批的羊群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门口和院子里有数条狗玩耍,有的可能是流浪狗。
作者:王璞 编辑:蔡丽君 审核:王璞
往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