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保婴之道,好多成了传下来的民俗习惯
上古三皇文化 上古文化第一订阅号
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以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
古中医称儿科为“哑科”——难治。因为,小儿脉微难断,它们又说不明白事情,生病了容易无辜受苦,特别可怜……不懂医的父母总是格外心焦。
这里有一些古代儿医代代积累流传的养儿术、保婴之道,供大家借鉴和参考~也算是日常进阶了。
风池为热府,古人谚:戒养小儿,慎护风池。护不好风池,可能因此发病。
比如,观看清代绘本《清平乐事图》时,就发现图里的小儿在秋冬天,都戴着护住颈后,而头顶凉快的帽帘儿:
当父母的需要每天多次,经常摸一摸小儿脖子后的风池穴,如果发热的厉害,就进行按摩、热敷、吮痧颈后一带的风池、大椎、肩井等风寒穴位,能够出了身微汗就好了。
1.小儿穿衣,古人有“襁褓者衣欲旧帛”“童子裳不裘帛”的认知。
新生婴儿,肌肉没发育好,如果保暖过度,会像大棚植物一般骨肉脆软,体质差。
故它们的襁褓,不宜用厚暖的新绵、羽绒等,更不宜盖于头面。这样会生病。
凡儿生肌肉未成,不可与暖厚新棉之衣,当与故絮,资父母之余气,以致养焉。
小儿衣衫,古人认为宜穿用父母旧衣改作的,因为保有了父母之余气,婴儿灵敏是可以感应到的,从而得到保护。
或用亲近七八十岁老人旧衫改作的,取其“真气相滋,令儿多寿”。
盖的被子,也宜用新弹的旧棉絮为佳。不透气的房间、床铺,也应更换。
孩子十六岁以前气血旺,阴却有所不足。下体主阴,“阴得寒则易长”,要养好阴,下体需保持寒凉,过于温暖会消耗阴气。
民间习俗给小男孩穿开裆裤,很多妈妈嫌开裆裤不安全、卫生,但也要注意穿不捂着下体的裤子。
小儿“薄衣之法”,应当从秋天就开始做起,冬天才不会穿得过厚,春天再慢慢减衣,骤然减衣就感冒了。
凡儿于冬月须着帽项之衣,夏月须着背搭,及于当脊,衬缀一重,以防风寒所干。
小儿冬天要穿有帽子和领子的衣服,夏天穿有背搭的,或者在脊柱地方多缝一层布。
到春天就不要再“覆头裹足”了,因为头部为六阳之会,要常凉,不能捂阳发热。
古人特别注重小儿衣物日晒夜收,以防沾染湿热、戾气、鸟屎等,小儿穿了不安。这点住农村的婆婆会格外注重。
基本上每本小儿古医书都反复提到了:太饱、太暖,为小儿百病之源,尤其是五岁之前小儿、以及生病吐泻了以后,一定要节制瓜果油腻,否则会脾疳。
儿太饱则伤胃,太饥则伤脾。肥热疳,其食多太饱之病乎。瘦冷疳,其食少太饥之病乎。
另外,大人也要克制咱们的投食癖,不能因为小朋友喂啥吃啥,就高兴地乱投杂食哟。
胎婴在应,与母同呼吸,共安危,而母之饥饿劳逸,喜怒忧惊,食饮寒温,起居慎肆,莫为相为休戚。
此外,由于乳汁是血的变现,古人对乳母的要求极高,认为乳母须慎肥甘厚味,七情六淫,否则病气到乳汁,小儿疾病立至。
小儿新生三日,应开腹助谷神。碎米浓作汁,饮如乳酪,与儿大豆许数令咽之,频与三豆许,三、七日可与哺,慎不得取。
婴儿出生三天或十来天后,可以极少量地吃点粥水“助谷神”。一开始喂三粒黄豆大的粥水,一点点增添,五十天喂一个樱桃大,百天后喂一个枣儿大。
半岁小儿可以喝陈米稀粥、小米粥,10月后吃稠粥烂饭,中土之气巩固,以后自然而然容易喂养而少病了。
像是陌生外人的气味,家人从外面回来,衣服上沾染了恶气暴气,牛马之气,都可能与小儿相冲。轻则哭闹,夜卧不安,重则腹痛,抽搐。
小儿为异物所侵,夜睡惊悸,啼哭不止,面色或黑或紫,宜用杂色纸,作一异物形状,令受惊吓者之儿视之,即对儿以火焚化,儿疑释则病愈矣。
这些胆子小、容易惊吓的宝宝,可以多用手心揉按它们的命门穴,调动肾阳,增强安全感~
还有肝火旺、容易生气动怒的孩子,可以多按按解怒的太冲穴,清肝火和心火。
无论天气寒热,穿衣需不冷不热,如温和春气一般,长养儿之身体~
风日清和之时,当抱儿出游(尤其是多动症、肝风重小儿),山林草地里光脚丫跑跑,见风日、得土气~
小儿娇嫩,吃药打针须格外慎重。以防伤了幼时根基,伤害它们久远一生。
故爸妈学习小儿推拿是一个好方法,古人以推拿代药,“推拿揉掐,性与药同”。
良工当以爱己子之心,而爱人之子,怜惜之,抚摩之,未可轻治,为儿作祸也。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索达吉堪布不可思议的功德境界——从一个汉僧司机的神奇梦境说起
奇迹!泰国12名及教练被困洞穴少年终获救,祈祷和打坐是关键因素
白发变黑不是梦(四个小故事让你重拾黑发信心)【何老医讲故事】
雕刻大师领略中医快速疗法,学会后半小时治好家人身体——何老医吉隆坡之行
那盆被骂了30天的植物,终于死了——语言到底有多恐怖的能量?
古埃及神话破灭,俄科学家首度向世界公开证实金字塔是混凝土浇筑而成而非石头建造
《管道的故事》五年级教科书,建一个财富管道,得到一个源源不断的收入
雪莲贴:我属疾控中心管控,是不允许有副作用的,我们的生殖排毒贴,可以泡茶喝?你们可以吗?你知道吗?
中医谈疼、痛、痒、酸、胀、麻、疲、乏、饥、饿、劳、累、聪、明
分享的是智慧
转发的是福报
猛戳下面微店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