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上古三皇文化 上古文化第一订阅号
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以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近三天每天和妻拌嘴吵架,大家都闹得很不愉快,晚上睡觉夜深人静时,自己反思,就算有口角之争自己后面也不该发那么大的脾气,还是当着家人的面,很惭愧,非常对不起夫人,换位思考如果是我当着父母面被骂心里也会特别委屈,于是对妻子道歉,不提则已一提她就开始伤心,说了这两天我不可理喻的坏脾气……此时我开始更细致的反思自己这几天的表现,为什么会表现的有些神经质了?只要是妻开口对我说话我就觉得是在说我,觉得语气不好对我的不尊重,马上就顶回去……
往常也有争执,但也是偶尔,不像这三天每天都不愉快,开始思考为什么,回想发现我确实对妻态度不怎么好,指使,命令,指责,这些表象的内在源于自己内心的微妙改变,心态不同导致外在的言语态度甚至动作的改变,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呢,事情发生在最近出差回来这三天,然后去想出差发生的事情和自身的变化,不太确定的发现罪魁祸首应该是我的自我膨胀!
确定无疑就是它了,藏的好深。想起谢师之前的文章里提到了那位暴发富,短时间内财富的暴增导致他的自我膨胀,但是他本人是不自知的。哎,说到这更加惭愧了,假如是我有了财富那还得了。但为了发露忏悔,放下面子在此立贴为证。然后再去回想这三天的心理就很确定了,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一颗自我小小膨胀的心,带来的自我的放大,相应的就是减少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注,眼里更多的是自己,于是加强了我执,对自我的维护更强了,所以才有不管妻对我说什么,哪怕是正常的话语在我听来都觉得是刺,是针对我的,习气的条件反射 ,开始反驳甚至去攻击对方。
这里就涉及到两个点。第一个就是佛法讲的无我利他,重点就是无我,佛法三法印中的第二条诸法无我,佛经里有大量的教証和理证,在此就不奥述。简单说下每个人以为有个''我'',我在烦恼,我在开心,我有损失,我有痛苦,我的房子,我的老婆,有人害我,有人骂我,有人喜欢我_……这一切中,都有个''我”。
这个''我''是最大的假象,它无处不在,但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它 。 你试看找找试试, 没有一个东西会被人为是“我”。那么相反,众生都是活在无明虚妄之中,就因为执着有一个“我”的存在,于是就开始了“我”的需求,“我”的欲望,“我”的利益还有“我”的烦恼。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修行中,努力去放下自我吧,多为别人着想,多为别人服务,放低自己的姿态,当你起烦恼的时候第一时间提醒自己,是不是我执又来了,然后告诫自己,诸法无我,都是自己的习气,都是自己的业力!
第二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为什么会如此呢,核心就源于彼此的心态,心理作用,同样一句话,当你戴着有色眼镜,带着看法带着敌意去听这句话,那就是人家的不对,自己在理,说此话的人又同样认为自己没错,仅仅是一句话的意思你为何那么想呢?
大家都知道,相同的一个事物,100个人有100个不同的想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因为彼此心态不同或者说不和谐的心态导致看法不同有分歧,然后争执不休甚至吵架。明白这一点后就能够理解了那么多鸡汤都有讲到,夫妻、家人之间不是讲理的地方,不然的话就是各说各辞谁都有理,因为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尺”供你们去衡量去作参考到底哪个是对是错,那么争执的源头上是大家的心态,你有没有多一些爱,而非是理呢?
所以这里我奉劝广大的理工男、IT男,当你和你的女伴发生争执矛盾的时候,不要想着去讲理,以逻辑推理的思维去还原“事发现场”,从事情的点滴从争吵的每一句去逐字逐句的分析到底是谁对谁错,没有用的,和工科男都不能如此,更何况是感性动物的女生呢。在这里说一句,笔者就曾经干过这种傻事……
网上段子一枚,与君共享:
昨天和老婆下象棋,五招之后我便胜局在望。
老婆脸拉长了,硬说马可以走“田”字,因为是千里马。我忍了。又说兵可以倒退走,是特种兵。我忍了。……非得让象过河,是小飞象。我也忍了。最过分的是炮可以不用隔棋或者隔两个以上都可以打。因为是高射炮。我还是忍了。忍无可忍的是车可以拐弯,还振振有词说哪有车不能拐弯的吗?这我全部忍了,继续艰难锁定胜局……
但最后,她竟然用我的士,干掉了我的将。说这是潜伏了多年的间谍,特意派来做卧底的。
最后,她赢了……于是,她愉快的去洗衣服做饭了。
总结:
①家不是讲理的地方
②家和万事兴,和谐共赢
③控制情绪很重要
④良好的沟通是幸福的基石
⑤和老婆讲道理的男人智商都有严重问题
⑥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然后我们来看一段佛法的知名公案:
根据佛经:众生内心污染和清净的程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千差万别。如一杯水,地狱众生看到的是铁汁;饿鬼众生看到的是脓血;畜生众生看到的是住处;人类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八地菩萨看到的是佛母玛玛格;佛陀看到的是圆满大法界。内心越污染,所见现象越恶劣;内心越清净,所见现象越庄严。
是不是发现有些类似的地方呢,根据佛法,同样的事物,因为所看人业力的不同,内心清净程度不同,所看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么生活中的事物或者一句话,你的心态不同所理解的也完全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含义从而引发了各种矛盾、争执和战争!
知道量子力学的朋友们,相信此时更容易理解,很多量子级别的实验,科学家惊人的发现完全相同的实验,因为观测者的不同而看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已经完全违背了经典物理学里面关于物理规律的定义。那么此处是不是在更接近历史上伟大的修道者觉悟者所描述的宇宙的实相呢
在这里我想起了谢师讲法时说到的疑邻盗斧的典故,对比特别相似,下面摘抄两段谢师所讲。
一切思维意识的根本,都是心灵觉知缘起的动机,是心灵动机推动着情绪感受,是情绪感受聚合了心灵觉知,所现意识分别,一切意识分别都建立在情绪感受的倾向中,思考着问题。举个形象的例子,“疑邻盗斧”,我们的心灵觉知被情绪牵引形成判断事物的动机,动机塑造情绪成为驱使意识思维的导向,意识被情绪导向推动,做出判断取舍,意识取舍记忆,相续成为思维,思维呈现动机,凝固情绪感受,所现偷盗自己斧头的邻居。 ——归途
我们内心深处逐渐地去履行佛陀的教义称为修行。怎么去履行?佛陀告诉我们,诸恶勿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名佛教。前两句话好理解,善事,咱们要积极地去履行,恶事不要做。自净其意,怎么个净法?这就需要通过法。通过不同境界,不同阶段的佛法教导的义理,去净化我们思维当中固有的观念、转化既有的概念,通过概念的转变,来融化心底里面对概念攀缘而形成的凝固的觉受。当觉受融化,思想意识就接着脱落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疑邻盗斧”。你们家有一把斧头,这把斧头不得了,是花了大价钱买过来的斧头,你舍不得给别人用。邻居过来想问你借把斧头,想去劈个什么东西,那哪能行啊?开什么玩笑呢?这把斧头两千多块钱呢!你劈坏了咋办呢?好了,他没有借到,他也很愤怒,因为他也很喜欢这个东西,也需要。
过了两天,斧头不见了。你就在想,谁会偷我的斧头呢?只有知道我这把斧头的人才会偷我的斧头,肯定是这个邻居。你看到他了之后,会觉得他的面目就越来越憎恶:这一看就是贼的样子,这一看就不是好东西。他怎么这么可恶呢?然后你就每天想每天想,甚至于半夜想得气得睡不着觉。这把斧头是绝版,两千多块钱啊!我都舍不得用,你给我偷走了,你这个……甚至于还要把他的祖宗十八代问候一下,他这会遭报应啊,甚至于半夜你都会想要冲过去,把他骂一顿。
就是这样。一把斧头让你的心陷入了仇恨的地狱当中。你见到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就是贼!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一不像是个贼,简直是太坏了。不行,咱们得报案去,赶快连夜写材料啊。报案不行的话,那么跟自己家人商量一下,怎么去对待这件事情。是去跟他打官司呢,还是找几个人把他警告一下?我这个也算是为民除害。又是因为你确定他是贼,这个人就真的变成了你心目当中的贼。
直到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你在清扫床下面的时候,发现那把斧头在床下面放着,你突然间知道是自己错了。你想起来了,那天为了不借给他,你放在床下藏起来了,你给忘了。瞬间,这个人在你心目当中就不是贼了。这就是,你,因为对这个人形成的概念而带动了你心底里面的体验。这个概念的分别凝固了你心里面的体验,你的体验又会促使这个概念不断地延续,形成了新的经验,经验带动意识不停地相续,相续的业果产生的境界,这个人就变成贼了,对吧?你甚至要去恨他,你甚至要去骂他,你甚至要去找人要举报他。他百分之百是贼啊!但是当有一天,这个概念分解了:噢,这个斧头在这儿放着的啊。那么这个贼的体验瞬间也就分解了,噢,他是个好人,我冤枉他了。
一个是贼,一个是好人,因为什么引起?因为分别引起。分别在脑子里面吗?不在。分别在心灵里面。分别在心灵的什么地方呢?分别在心灵里面的觉知深处。你觉受到这把斧头是好的,你觉受到这个人是坏的,你的觉受这个人是坏的和觉受这个人是好的,这个觉受背后“觉性”是一个东西。它没有好也没有坏,祂只是“清醒”的确定“存在”而已;祂的清醒被你意识中的概念,和心灵中的体验,这两者的相续而成的境界给蒙蔽了,投射出来的业境,展现外界的这个人就变成了贼,一会儿又变成了好人。实际上这个好人和这个贼是同一个人,是你心灵随意识所现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愿望而投射出来你的觉性的分别,而呈现出来了这个人的不同相貌。与他没有半点关系,与你内在的觉性也没有半点关系,仅仅与你的心灵愿望,和愿望攀缘意识形成的境界体验有关系。业境相续,心意轮转就是生死。
——生死河--佛义(下)
写了这么多,希望从今以后以家庭为道场,好好修行,以真理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减轻我执。
往期内容: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索达吉堪布不可思议的功德境界——从一个汉僧司机的神奇梦境说起
奇迹!泰国12名及教练被困洞穴少年终获救,祈祷和打坐是关键因素
雕刻大师领略中医快速疗法,学会后半小时治好家人身体——何老医吉隆坡之行
分享的是智慧
转发的是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