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今天丨黑龙江建设兵团改制后在京津沪杭大招知青
【历史上的今天】
1968年6月18日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改制
(1968年)3月9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黑龙江省军区向毛主席、党中央作出《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筹建情况的报告》。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作出《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6月30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黑龙江省军区在哈尔滨召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连以上干部代表大会,宣布兵团正式成立。兵团共接收国营农牧场93个,编为5个师,辖58个团,176个营,1300个连队,有职工25.5万人,耕地面积1280万亩。
(据黑龙江文革大事记)
鲜为人知的的“黑龙江建设兵团”
作者:王作东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省农垦厅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兵团历经9年近3000个日出日落,1976年完成其“戍边”使命后,建制撤销,被改编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即现在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37年过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应写进共和国的历史。
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
1965年秋,中共中央东北局鉴于中苏边界日趋紧张的局势,向中央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的万余名复转官兵分批到达黑龙江边境的29个农(牧)场,农建第一师(祝黑河地区)和农建第二师(驻合江地区),共辖9个团。
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中发[68]98号”文件发出了“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同意将原东北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省农垦厅所属的农场以及农建一师、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1968年6月30日,沈阳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沈阳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从沈阳军区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区、军区炮兵、军区工程兵等单位选调干部,分别担任兵团各师、团的主官和师团机关领导。兵团司令员由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汪家道少将兼任,40军副军长颜文斌少将任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主持兵团工作,辽宁省军区副政委程克廉大校任兵团第一副政委,张忠志任兵团参谋长,段景岳任兵团政治部主任,赵保全任兵团后勤部长。中央军委后调任外长山要塞区政委任茂如少将任兵团政委,刘竹轩、王统、臧公盛、屈太仁任兵团副司令员,蒲更生、李子文兵团副政委。沈阳军区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职的现役军官共有3000多名。
1968年7月到1969年5月,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宁波等大中城市的50余万名高中、初中学生,纷纷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先后报名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兵团战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共接收国营农、牧、渔场93个,合编为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独立二团、独立三团。1969年7月15日,经沈阳军区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意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8月19日,兵团确定正式组建六师。兵团职工人数达到60万。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各师编制如下:
一师辖7个团:一团(北方农场,爱辉县)、二团(新华农场,爱辉县)、三团(红色边疆农场,爱辉县)、四团(库尔滨农场,逊克县)、五团(五大连池农场,德都县)、六团(二龙山农场,德都县)、七团(赵光农场,北安县)。
二师辖10个团:八团(二九〇农场,绥滨县)、九团(绥滨农场,绥滨县)、十团(江滨农场,萝北县)、十一团(军川农场,萝北县)、十二团(名山农场,萝北县)、十三团(延兴农场,萝北县)、十四团(青年农场,萝北县)、十五团(宝泉岭农场,萝北县)、十六团(伏尔基农场,鹤岗市)、十七团(汤原农场,汤原县)。
三师辖15个:十八团(友谊农场,集贤县)、十九团(五九七农场,宝清县)、二十团(八五二农场,宝清县)、二十一团(八五三农场,宝清县)、二十二团(饶河农场,饶河县)、二十三团(八五九农场,饶河县)、二十四团(胜利农场,饶河县)、二十五团(七星农场,富锦县)、二十六团(抚远渔场,抚远县)、二十七团(勤德利农场,同江县)、二十八团(二九一农场,集贤县)、二十九团(集贤农场,双鸭山市)、三十团(万宝农场,桦川县)、三十一团(曙光农场,桦南县)、三十二团(北兴农场,勃力县)。
四师辖12个团:三十三团(八五四农场,虎林县)、三十四团(八五八农场,虎林县)、三十五团(和平农场,虎林县)、三十六团(八五0农场,虎林县)、三十七团(八五六农场,虎林县)、三十八团(农垦部实验场,虎林县)、三十九团(云山农场,虎林县)、四十团(八五一一农场,密山县)、四十一团(八五五农场,密山县)、四十二团(八五七农场,密山县)、四十三团(兴凯湖农场,密山县)、四十四团(八五一〇农场,鸡东县)。
五师辖11个团:四十五团(鹤山农场,嫩江县)、四十六团(跃进农场,嫩江县)、四十七团(大西江农场,嫩江县)、四十八团(铁峰农场,嫩江县)、四十九团(尖山农场,嫩江县)、五十团(前锋农场,嫩江县)、五十一团(荣军农场,嫩江县)、五十二团(旭光农场,嫩江县)、五十三团(红五月农场,嫩江县)、五十四团(克山农场,克山县)、五十五团(查哈阳农场,甘南县)。
六师辖9个团。1969年8月19日六师成立,将原属三师的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团和在抚远地区新建的六个团,拨归第六师建制。同时授予新建的6个团番号:即原东方红农场为五十七团,原向阳农场为五十八团,原青龙山农场为五十九团,原前进农场为六十团,原五十七团为六十一团,原红卫农场为六十二团。
兵团直辖团3个:独立一团(嘉荫农场,嘉荫县)、独立二团(铁力农场,铁力县)、独立三团(红色草原农场,安达县)。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先后对各师团建制进行了调整。
1969年11月24日,兵团决定,原兵团直属独立一团,独立二团划归二师领导,原兵团直属独立三团划归五师领导,原番号不变,从1970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领导关系。同年12月,五十八团内迁至二十一团五营地区,隶属于三师领导。1970年1月,经沈阳军区批准,兵团在原宝山农场组建二十六团(步兵团),在原汤原农场组建六十三团(炮兵团),由兵团直接领导。同年2月13日,兵团决定一师独立四营改编为六十四团(晨清农场,孙吴县),五师五十五团分出部分编为六十七团(金边农场,甘南县),分别隶属于一师和五师领导。5月25日,兵团决定将五师五十五团的二、三、四营编为五十团(丰收农场,甘南县),原五十团所属单位分别并入四十九团和五十一团。
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戍边作用
从1968年底到1969年初,兵团司令部依据作战预案,按中国人民解放军乙种步兵师编制标准,组建战备值班营35个,每个步兵营编制500余人。按照作战方向任务组建的战备值班营,在北安、黑河方向,兵团一师6个营;在鹤岗、萝北方向,兵团二师8个营;在宝清、饶河方向,兵团三师5个营;在牡丹江、密山方向,兵团四师9个营;在双山、齐齐哈尔方向,兵团五师3个营;在饶河、抚远方向,兵团六师4个营。兵团战备值班总人数达2.2万余人。共装备步枪8000余支、冲锋枪4000余支、轻机枪630挺、“12.7”高射机枪45挺、“60”迫击炮210门、“82”迫击炮110门、“75”无后坐力反坦克炮130门、“76”加农炮30门、火箭筒320具以及部分轻武器。
1970年底,沈阳军区进一步加强了兵团戍边建设步伐。在原武装力量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一个步兵团(二十六团),驻佳木斯万宝地区;在汤原组建炮团(六十三团);在大庆以及兵团和各师司令部驻地等重要目标区,分别组建了21个高炮连、8个警通连,武装人员递增到4万人,补充重机枪234挺、“37”高炮84门、“122”榴弹炮18门,进一步增强了兵团的戍边力量。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准军事组织,为了保密起见,兵团为所属6个师分别用“建“设”“钢”“铁”“边”“防”六个字编了信箱,即一师为“建字100信箱”,二师为“设字200信箱”,三师为“钢字300信箱”,四师为“铁字400信箱”,五师为“边字500信箱”,六师为“防字600信箱”。各团依本师分配的顺序号形成自己的对外称呼,如四师四十团对外称“铁字408信箱”,团属各连对外均称“分队”。如四师四十团十二连,对外称“铁字408信箱52分队”。
兵团各战备值班部队组建后,利用农闲和冬季,抓紧对武装战士进行必须的战术、技术基础训练,保证战士在具备战时需要的基本素质。如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三打”(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等。期间特别重视对班长、排长和技术骨干的集中轮训。从1969年至1972年,仅兵团和各师在教导队办培训班就达210期,训练干部2154人,培训骨干2万余人次。1970年11月24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军发出“不当老爷兵”,进行野营拉练的号召。全军各部队迅速掀起野营训练热潮。兵团二师(宝泉岭)、三师(红兴隆)、四师(密山)各组建了1500人的武装拉练团,进行1个月的冬季千里野营拉练。
1971年,兵团进一步加强了武装部队的力量,扩编武装连队130余个,武装总人数达到7万余人,并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快了战备建设步伐。兵团6个师的后方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建设战备仓库、宿舍、医院2.5万多平方米,永备作战坑道500余米。在边境地区前沿要点,构筑了相当数量的野战工事和战斗连队(村)。构筑守备工事,加强有线和无线通信建设,在防区内增修机动道路5500公里,基本保证了屯垦戍边的需要。
1969年初,兵团成立后不久便组建了兵团第六师,新建4个团,全力开发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抚远荒原。当年垦荒6万余亩,1970年达到15万亩,生产粮食480万公斤,上交商品粮51万公斤。加上其他师团的努力,兵团两年开荒约200万亩。1972年,根据屯垦戍边的实际需要,兵团经报请中央、国务院批准,经铁道部天津第三铁道设计院唐山勘测大队勘测,由哈尔滨铁路局组织建设,兵团三师、六师组织施工,建设了由集贤县福利屯至六十团(今前进农场)的铁路。此段路全程226.6公里,从1974年开工,到1976年建成,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条为屯垦戍边服务的铁路动脉。
如果把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转业官兵进军广袤的三江平原、嫩江平原视为是在上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对“北大荒”的大规模开发,那么兵团的组建,特别是以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几十万知识青年为主要力量的兵团战士的屯垦戍边活动,则是掀起了新一轮开发“北大荒”的热潮。这次重大的行动,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东北边防,而且为“北大荒”变为祖国的“北大仓”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三、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撤销
1973年10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由沈阳军区移交黑龙江省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管理,不在保留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番号,退出人民解放军序列,但仍然保留准军事化体制,兵团、师、团三级机关仍由现役军人管理。
后来随着中苏关系和中苏边境的紧张形势趋于缓和,加上一个省存在两个农场管理机构而相互重叠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省委的一元化领导。因此,1975年10月3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委会、中共黑龙江省军区委员会在征得沈阳军区党委同意后,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同年12月27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个报告。
1976年2月25日,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合并组建的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佳木斯兵团俱乐部召开成立大会,同时宣告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职的军队干部全部回部队工作。中共黑龙江省委任命黑龙江省党委常委、鸡西市委书记孙子源,担任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党委书记兼局长。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政府)
延伸阅读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兵团历经九年近三千个日出日落,1976年完成其“戍边”使命后,建制撤销,被改编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
岁月如梭,弹指间已是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一些农垦老战士已长眠于历史的岁月之中,当年的54万风华正茂的城市青年,无论是返城还是“扎根”者,也多已两鬓白,儿孙绕膝。沧海桑田,高岸为谷。许多住事或许只能在人们的追忆中才能找寻得到,但是回首当年的冰霜雪雨,仍然会令许许多多的健在者感奋不已,并以此经历为终生的自豪。
一、中苏边境线长达7500公里。这条边界线,完全是十九世纪中叶后沙俄趁中国“大而弱”之时,通过武装侵略强加给我国清朝政府的不平等条约划定的。通过武力强加给清朝政府的不平等条约,沙俄共侵占我国领土总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之多。1968年中苏边境线中,在东段的黑龙江省就长达近3100公里。(水界2780公里,陆界260公里)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界江中,有大小岛屿1152个,按主航道中心线分,在苏方一侧的538个,在我方一侧的614个。但在苏制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将属于我方的岛屿划入苏方的多达531个。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两国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国家关系。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推行霸权主义,1959年,擅自撤回援助我国建设专家,撕毁多项援建项目合同,在中苏两国边境陈兵百万,并不断进行武装挑衅,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坚持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与苏联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
当时,中国属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势力范围,正处于冷战状态,因此美国敌视中国并进行全面经济封锁,其B-52战略轰炸机携带热核武器不断在我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东海面进行示威飞行。
1965年秋,中共中央东北局鉴于中苏边界日趋紧张的局势,向中央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的10769名复转官兵(史称“66.3”复转官兵)分批到达黑龙江边境的29个农(牧)场,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和第二师,共辖9个团的24个营94个生产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为固边卫国,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以“中发[68]98号”文件发出了“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毛泽东主席在这份文件上做了批示(史称“六一八”批示)。同意将原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所属的农场以及农建一师、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意在在边境地区的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各战略要点,对苏进行战略侦察,同时在特殊时刻抗击、歼灭入侵者。
后来的事实证明,党中央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不到七个月,即1969年3月2日~3月17日,暴发了震惊世界的中苏珍宝岛事件。
二、为了防止苏联对我国的突然袭击和地面武装入侵,1968年6月30日,沈阳军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从沈阳军区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军、炮兵、工程兵等单位抽调部分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分别担任兵团各师、团的主官和师团机关领导。
当时,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李少元少将(军区副政委兼任兵团政委)、颜文斌少将(任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主持兵团工作)、程克廉(任兵团政委)等三千余名军官接到命令后,均在第一时间内从四面八方开赴屯垦戍边的战斗岗位,会同原东北农垦总局部分领导,率领兵团全体指战员以及职工家属,承担起屯垦戍边的伟大历史使命。
1968年7月到1969年5月,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宁波等大中城市的五十余万名血气方刚的高中、初中学生,纷纷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先后报名来到兵团加入到解放军的序列,屯垦戍边,报效祖国。
就在知识青年来到兵团的同时,兵团党委根据屯垦戍边的实际需要,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沈阳军区、中央批准,在同江、饶河、抚远“三江平原”的千里荒原上,以原七星等4个团(场)为基础,组建兵团第六师,师部驻七星。紧接着,从兵团其他各师集中最大精锐力量,抢修二龙山至抚远长达320公里的边防公路(史称“二抚公路”)。在二抚公路沿线两侧选址新建六十团(今前进农场)、六十一团(今创业农场)、六十二团(今红卫农场)、反修营(今前锋农场)。各团在严冬中边组建边安置城市知识青年。
从1968年底到1969年初,兵团司令部依据作战预案,按中国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标准,组建战备值班营35个,每个步兵营编制500余人;战略值班连163个,每个连130人;组建367个武器排;兵团战备值班总人数达2.2万余人。上述人员共装备步枪8000余支、冲锋枪4000余支、轻机枪630挺、“12.7”高射机枪45挺、“六零”迫击炮210门、“八二”迫击炮110门、“七五”无后坐力反坦克炮130门、“七六”加农炮30门、火箭筒320具以及部分轻武器,弹药装备约一个基数。
按照作战方向任务组建的武器营,在北安、黑河方向,兵团一师6个营;在鹤岗、萝北方向,兵团二师8个营;在宝清、饶河方向,兵团三师5个营;在牡丹江、密山方向,兵团四师9个营;在双山、齐齐哈尔方向,兵团五师3个营;后组建的兵团六师4个营。
珍宝岛事件之后不久,苏军在中苏边界大量增兵,部署在亚洲地区针对中国的总兵力达一百万人,坦克二万余辆,飞机三千多架,并在黑龙江对面纵深组建两个空运突击旅,其中一个部署在我黑河地区对面苏境内,一个新的武装入侵在孕育之中。
面对严峻的态势,1970年底,沈阳军区进一步加强了兵团戍边建设步伐。在原武装力量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一个步兵团(二十六团),驻佳木斯万宝地区;在汤原组建炮团(六十三团);在大庆以及兵团和师司令部驻地等要点目标区,分别组建了21个高炮连、8个警通连,武装人员递增到四万人,补充重机枪234挺、“三七”高炮84门、“一二二”榴弹炮18门,进一步增强了兵团的戍边力量。
由于兵团是准军事单位,所以为了保密起见,兵团为所属各师分别用“建“设”“钢”“铁”“边”“防”六个字编了信箱,即一师为“建字100信箱”,二师为“设字200信箱”,三师为“钢字300信箱”,四师为“铁字400信箱”,五师为“边字500信箱”,六师为“防字600信箱”。各团依本师分配的顺序号形成自己的对外称呼,如四师四十团对外称“铁字408信箱”,团属各连对外均称“分队”。
三、武器分队组建后,利用农闲和冬季,抓紧对武装战士进行必须的战术、技术基础训练,保证战士在具备战时需要的基本素质。如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三打”(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等。期间特别重视对班长、排长和技术骨干的集中轮训。从1969年至1972年,仅兵团和各师在教导队办培训班就达210期,训练干部2154人,培训骨干2万余人次。
1970年11月24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军发出“不当老爷兵”,进行野营拉练的号召。全军各部队迅速掀起野营训练热潮。兵团根据预定作战方案,成立了以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鲍鳌、后勤部副部长顾延邦为前的拉练指挥部,兵团二师(宝泉岭)、三师(红兴隆)、四师(密山)各组建了1 500人的武装拉练团,进行一个月的冬季千里野营拉练。其他单位,就地组织拉练。
经过短暂的准备,兵团拉练于当年12月中旬开始。二师从宝泉岭出发,经鹤岗、汤原在佳木斯南猴石山地区与兵团指挥部会合宿营;四师在密山集结,经林口于12月底与兵团指挥部和二师拉练团在牡丹江北20多公里的柴河地区会师。1971年1月1日凌晨2时许,指挥部和四师拉练团,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踏着20多厘米厚的积雪,从柴河出发,经牡丹江市,拉练8个小时,行军40多公里,到达海林县西南的放牛沟宿营。
在拉练计划中,本没要求女战士参加。但是四师许多女战士纷纷咬破手指写血书要求参训。因此经四师司令部批准,挑选了部分女战士参加千里野营拉练,在拉练团的每个连编入一个女战士班,极大地鼓舞了拉练官兵的士气。
拉练1971年1月中旬结束。拉练结束后,参训的一大批指战员受到了兵团的表彰。对此,英国有军事评论家称:“中国在黑龙江边境地区,组建了一支很强的准军事部队。”
1971年,兵团进一步加强了武装部队的力量,扩编武装连队130余个,武装总人数达到7万余人,并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快了战场建设步伐。兵团6个师的后方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建设战备仓库、宿舍、医院2.5万多平方米,永备作战坑道500余米。在边境地区前沿要点,构筑了相当数量的野战工事和战斗连队(村)。构筑守备工事,加强有线和无线通信建设,在防区内增修机动道路5500公里,基本保证了屯垦戍边的需要。
四、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需要,兵团虽然把戍边任务放到了重要议程,但屯垦任务并没有松懈。1969年初,兵团组建刚就,便组建了兵团第六师,新建4个团,全力开发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抚远荒原。新创建的六十一团,当年垦荒6万余亩,1970年达到15万亩,生产粮食480万公斤,上交商品粮51万公斤。加上其他师团的努力,兵团两年开荒约200万亩。
1972年,根据屯垦戍边的实际需要,兵团经报请中央、国务院、黑龙江省革命委员批准,经铁道部天津第三铁道设计院唐山勘测大队勘测,由哈尔滨铁路局组织建设,兵团三师、六师组织施工,建设了由集贤县福利屯至六十团(今前进农场)的铁路。此段路全程226.6公里,从1974年开工,到1976年建成,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条为屯垦戍边服务的铁路动脉。
如果把1958年王震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广袤的三江平原、嫩江平原视为是在上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对“北大荒”的大规模开发,那么兵团的组建,特别是以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几十万知识青年为主要力量的兵团战士的屯垦戍边活动,则是掀起了新一轮开发“北大荒”的热潮。这次重大的行动,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东北边防,而且为“北大荒”变为祖国的“北大仓”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延伸阅读
黑龙江兵团风云人物
(老编注:资料来自网络,不全不确之处甚多,任职多已发生变化。老编无力一一勘误补正,期待知情读者补充分享)
周其仁:1968年由上海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陈锡文:1968年9月由上海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中国三农政策操盘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濮存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主演过数十部优秀的话剧、电影、电视剧作品。
姜昆: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主流相声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师胜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的关门弟子,中国十大笑星之一。
梁晓声:中国影视编剧、作家,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张抗抗: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姜大明: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兼任国家土地总督察。
周小川: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
朱小华: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王毅: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党委副书记。
孟凡贵:著名相声演员,擅长集“捧哏”与“逗哏”于一身的单口相声。
肖复兴:中国著名作家。
陆星儿:中国著名的女作家。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周孝正:我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
方存忠:曾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现任哈尔滨市慈善总会会长。
王少伯:曾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师长,为开发建设北大荒做了大量工作。
何志云:电影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环球企业家》主编,《中国摄影报》总编辑。
付淑兰:曾任大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闫丰: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
姜增伟:商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贸促会党组书记、会长。
杨华:曾任共青农场副场长。1955年他与五名青年发起组织全国第一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
王志新: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贞平:当今活跃在美国、日本学界的引人注目的学者。
王德章:中国市场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包化民: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1958年4月随部队转业到黑龙江垦区。
窦桂萱:1958年转业到黑龙江垦区,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孙子源:曾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郎德森: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张永滨: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作家。
刘东辉: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
贾宏图: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黑龙江作家协会主席。
赵晓沫:著名知青画家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刘宇廉: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朱 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江逊之: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男高音歌唱家、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北大荒合唱团团长。
郝伯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北大荒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
丁继松:《黑龙江农垦史》副主编,《北大荒文学》主编,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大荒文联副主席。
晁楣:著名版画家。北大荒版画开创者、组织者代表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崔可法:原北大荒文工团团长,现任北大荒文联副主席、北大荒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
文乾义:文学创作以写诗为主,著有中篇小说《野孩儿》,诗集《情人》《北大荒之恋》。
常新港:现为黑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张作良: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垦区,为《北大荒画报》负责人。著名版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张良武:原北大荒版画创研室创作员、黑龙江农场总局北大荒书画社社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高研班导师。
孙桂田:影视、话剧演员。
薛宝琨:南开大学教授,著名曲艺理论家。
张 路:1959年下放到黑龙江农垦牡丹江垦区劳动,后任《北大荒》杂志和《北大荒画报》编辑。
薛佳凝:兵团妹、哈妹,著名影视演员。
侯旭:中国大陆著名男歌手,被公安部聘为“全国禁毒大使”。
敬一丹:曾任《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经济半小时》《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主持人。
吕维峰:现任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武警省森林总队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
申立国: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2008年1月27日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隋凤富:曾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
高跃辉: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教授级高级政工师。
王金会:现任中共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赵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相声表演艺术家,师承马季。
何新:专职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学者。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最具争议及传奇性的人物非何新莫属。
李晓华:香港华达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授予名誉会长称号。
聂卫平: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中国著名围棋职业运动员。
迟重瑞:中国内地男演员,商人。
张祯麒:中国著名版画家,北大荒版画”流派的创始人之一。
陈宜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沈嘉蔚:著名知青画家,被澳大利亚评为“最杰出十位澳大利亚华人”之首。
李斌:历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美术员,黑龙江省美协创作室专业画家。现旅居海外。
潘蘅生:画家。兼擅连环画、油画、水墨画。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先后当选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饶戈平: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
丛斌: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省九三学社主委。
蒋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协理事。
宫晶堃: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
黄卫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国际顾问小组(IAG)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俞仲文:中国职业教育的拓荒者、启蒙者。研究生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华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吴欢:香港著名作家、书画家、人大香港代表。
冯健身:管理学博士,高级会计师。甘肃省政协主席。
叶青纯: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杜东晏: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李璞:北大荒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旅日画家。软版版画获国家专利。流彩画创始人。
王黎光:著名作曲家,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
刘孔喜: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尘封的历史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