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域外丨画家曲磊磊的伦敦生活

赵潇 新三届 2019-06-06


人物名片

曲磊磊


曲磊磊,1951年 生于黑龙江,1955年全家随父亲、《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移居北京。1958-1964年 师从谭万村先生学习传统中国书画。1973年起 自学西方艺术(从文艺复兴到后现代),以及传统中国书画艺术。1977-1978年 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人体解剖。1979年“星星画展”的参与人。1982-1985年北京中央电视台美术设计;1986-1988年伦敦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塞索尔.考林斯先生。1989年起 职业画家。1990年起在伦敦、巴黎、纽约、威尼斯等地举办多次个人展览,历任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牛津大学拉什金美术学院、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苏富比拍卖行、佳士得拍卖行等客座中国艺术讲师。1999年起,任英国中国画画家学会主席。


原题

画家曲磊磊的伦敦生活



作者:赵潇 

原载FT中文网2018年1月12日



赵潇:其父亲、《林海雪原》作者曲波把坚毅的品格传承给他,曲磊磊两幅水墨国画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


大英博物馆将曲磊磊画作将与顾恺之《女史箴图》并列展出


“当时剿匪已经接近尾声,座山雕这些土匪都被消灭了。端最后一个土匪窝的时候,杨子荣一脚踹开门,站在门当中,这时一枪过来,那些土匪都是神枪手,他当场就倒下了。警卫员赶紧拉我爸一把,闪到树后,第二枪朝我爸打来,把树皮打飞了。”


曲磊磊跟我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刚拍摄完他伦敦家由阁楼间改造的画室,下到客厅聊他著名的父亲、《智取威虎山》原著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他们家兄弟姐妹四人,曲磊磊排行第三。曲波当年任东北野战军牡丹江二团政委,带领杨子荣等一干英雄上山剿匪,那些出生入死的事迹是父亲慢慢讲给孩子们听的。


剿匪完毕后父亲所在部队并入四野一纵,在辽沈战役攻打四平时,负了重伤,时任辽东野战医院院长的母亲刘波背上父亲喜欢的一支枪,200发子弹,还有手榴弹,奶粉,怀着身孕,逆着大部队南下洪流,一路步行打听曲政委,居然奇迹般地在一所老乡房子里找到了。父亲大腿股骨被打断,当时仍昏迷不醒。第二天大出血,母亲当即输出自己的O型血,并日夜照顾,幸得一位加入解放军的日本名医的施治,父亲才保住了腿,捡回一条命。




英雄爹娘儿不凡,曲磊磊1985年空手闯伦敦,30多年过去,如今成为享誉欧洲的华人美术家。不过,长辈的文学才华和胆略,不像存款房产这些东西可以方便地赠送下一代。作为文学家和解放军指挥官的父亲,对日后成为艺术家的儿子成长过程有什么影响呢?


曲磊磊回忆道,作为革命军人出身的父母思想开明,鼓励孩子们多读多学,家中藏书丰富,读书无忌。上学以后曲磊磊除了在学校接受革命英雄传统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还在家里开始了大量阅读,小学期间就已经读完了《红楼梦》、《三国》《西游》,《三言二拍》,以及莎士比亚等大量中外世界名著。只有《金瓶梅》被父母藏起来,后来也被找到偷偷读过。


父亲曲波读书并不多,长期带兵打仗的军旅生涯不允许他坐下来,但他天分极高,领悟力强,建国后由部队转业到大工厂担任领导,随时随地学新东西,充满求知欲。《林海雪原》就是因为对牺牲的战友怀念太过强烈,在下班之后挤时间写作的。他国学基础牢固,历史知识丰富,在家里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谈古论今,促使孩子们积极思考,养成独立自主的思维习惯。


父亲性格豪爽,朋友众多,夫妻俩为人都很热情,曲磊磊记得家里总是有父母的客人来访,父亲的朋友多是作家,军人,科学家,母亲的亲戚朋友全是医生,大人们高谈阔论,父母也允许小孩子们混迹其中,长期的耳濡目染,从中学到很多知识,特长见识。曲磊磊上山下乡当赤脚医生,也是靠小时候学的几手。


思想开明的父母另一方面对孩子们的道德品质抓得很紧,经常教育诚实勇敢,忠于党忠于人民这些思想。虽然父母都是高干,但他们一直保持朴素的平民习惯,生活上要求孩子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曲磊磊回忆刚到北京上寄宿幼儿园,是一所高干幼儿园。有一天回家问爸爸妈妈工资多少,别人说我们家穷。爸爸哈哈大笑:好啊,我们是穷人出身!后来得知是幼儿园老师看到孩子穿旧袜子旧衣服而起,爸爸勃然大怒,说这样的幼儿园我们不去了!教育孩子什么思想!果然后来曲家兄妹都没有读当时的贵族学校。


家里除了保证孩子们的饮食营养,不允许奢侈浪费,衣服都是大的穿完给小的穿。虽然家里有保姆,曲磊磊从小学会自己做饭,缝补衣物,带妹妹。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们长大后受益不少。同时,父母对孩子们在学校的要求是必须学习好,成绩好,为人好,当三好学生。年过花甲,曲磊磊回忆道,父母亲留给我们的,是早期共产党人的那种精神气质,荣誉感,责任感,和道德底线。


1979年星星画展。王克平在给刘迅讲解,旁边是李爽和曲磊磊.


青年时期的曲磊磊并没有跟随父亲走上文学之路,而是转而从事美术。一方面是不肯呆在爸爸的影子里,而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在艺术,“受妈妈家人的影响更大。”他说。母亲出身医生世家,书香门第,富有艺术气质,母家亲戚们吹拉弹唱多才多艺,书法、国画样样拿手。在她们的带动下,曲磊磊从小喜欢练习书法,对画画儿极其痴迷,6-7岁便成天拿个小本本到处描。家里翻出来的三国、水浒人物插图,芥子园画谱,他都反复临摹。小学有每周一堂的图画课。有次春游,他画玉兰花瓣,被老师拿出来做范本:“美术老师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者。”至今说起这件事他仍然兴奋不已。


34岁他来到伦敦,学习西画。箱子里装一卷画,兜里揣30美元,到先来的妹妹妹夫家住了一夜,第二天就开始干活,自食其力。当时想的首先是求生存,心中也攒着一股劲,觉得自己不年轻了,来英国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能吃苦,不比人笨,要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要干出一定的名气。此后的年头里他洗碗,上街画像,给人家里做饭,教中文,教中国画……只要有工作就干,绝不放弃。


有一阵子他经一个英国朋友介绍给伦敦的银行家做家宴,他一手包饺子做中餐的手艺引得一圈的西方人称赞不已,收入不错,越干越欢实,琢磨着开家中餐店。跑去跟那个英国朋友商量,被一把打回:不行!你是一位艺术家,做饭只能是救临时之需,不可长久。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此后他果然眼观鼻鼻观心心观画笔。



转眼间又过来十几年,1994年他和同为画家的英国姑娘Caroline结婚,随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2000年后,中医店火起来,伦敦不少中国朋友开店做生意。而曲磊磊的艺术作品并未给他生活带来多大改善。亲戚里从医者众,他打算也搞个中药店补贴一下。这回是太太Caroline 坚决反对,理由是:药店一旦开张夫妻俩必然一天24小时泡进去,哪儿还有心思画画?“她生活中很随和,遇到大事讲原则。典型的英国人性格。”曲磊磊望着进来递茶的太太微笑道。


这段期间他开始创作《走向未来•手》系列。指着墙上正创作中的一双沟壑纵横的手,他说:“手是一种万能的语言,这种沧桑的手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是爱情,志同道合,或者生活当中的互相依存,…很多。”


几年前,新加坡国立南洋艺术学院诚邀他去做美术系系主任,创立南洋画派。这时的曲磊磊已是声名鹊起,他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留在伦敦。自己创作正当盛期,而画画需要眼力、精力、体力、还有几十年的绘画功力,加上对人生的理解,这些条件同时具备的时间不长。好些大画家到晚年其他都成熟了,但是眼睛看不清了。“一个人一辈子时间有限,我做好一件事就行,就是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取得艺术上的成就。”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曲磊磊的《手》


2015年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了曲磊磊的《手》和《雷锋》两幅大型水墨国画,并列悬挂在国宝顾恺之《女史箴图》旁边。见到自己的作品和一千多年前的艺术史大师的作品在这个世界艺术场所同时陈放,当时便升起一种强烈的自我愿望得以实现的满足感,曲磊磊坦诚地说。


卖画交画商,自己不卷入市场是曲磊磊的一贯做法。他认为:我们画画永远面临着三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要画画,第二画什么,第三怎么画。我为什么要画画,如果为了赚钱,那你一定去找那种能赚钱的画,你的方法也是要讨好别人的一种方法;我画是为了想表现一种观念,一种想法,一种哲理,那么我要找适合于表现这种的题材,就是画什么;然后我要找一种最有力和有效的办法,去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怎么画的问题。他的绘画基本上是五年左右做一个系列,往前走一步,表现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感受、时代的特征相呼应。


我们聊得高兴,闻到厨房传来一股炸肉香。我正要告辞,Caroline 端出来一人一大盘,拉着大家吃了再走。曲磊磊大声宣布:“红烧茄子,我教她做的!”这个,我笑道,怎么感觉像回到老北京人家里做客的情形。“嗨,我出国的时候是1980年代,那个年代形成的老习惯,改不了,也不想与时俱进!”曲磊磊爽朗地笑起来。


原载FT中文网2018年1月12日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海外系列

黄国杰:归去来兮,新三届的洋插队

张益唐:横空出世的世界数学界"扫地僧"

揭湘沅:从宣传画作者到好莱坞高级动画师

他学医三月退学考研,只为追求数学的梦想

孟国庆:改开时代走出国门的第一批"洋三届"

谢文纬:我在美国“洋插队”的经历

田军:我在英国的车族生涯

黄为忻:我在东洋和西洋的两次留学生涯

陈苑苑:年过五十盘点自己,还想做点什么

高文军:我在日本放歌《恶魔的饱食》

郭爱平:一不留神混成美国金苹果劳模

王勇:我在美国上演现实版《狮子王》

李山泉:称雄华尔街的基金管理者

遇见纽约的秋天——李德顺先生专访

陈九:海外中文写作和我自己

杨莉莉:风从四方来

李奇志:中日友善的民间力量

蒋国辉:我在德国的求职之路

杨劲桦:我所认识的同性恋朋友

杨劲桦:玛丽与我(上篇)

杨劲桦:玛丽与我(中篇)

杨劲桦:玛丽与我(下篇)

陈小春:在美国急诊被敲竹杠,

我上书特朗普总统

陈小春:磕磕碰碰闯美国

陈小春:我在北美的车生活

陈小春:在美国开车吃罚单

陈美龄:我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

龚湘伟:留学的孩子你好吗?

美国大学教授开除研究生:我就不该录取你

鼓励创新就要包容那些离经叛道的人

张维迎:创新说到底就是自由

朱学勤:美国强大是因为有真正的大学

陈苑苑:我的儿子, 我的太阳!

珊伊:女儿“富养”在我家

珊伊:美国私立中学让中国父母蒙圈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