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丨叶扬波:高中时期的学工印象
作者简介
1975年高中时期于仓夹道
叶扬波,早年随母亲和姐姐下放河南潢川黄湖五七干校,1973年初回到北京。旋被北京五中怀疑学业不好拒收,遂改插班北京六十一中就读。在六十一中期间受大个李老师器重参与学校广播室工作,并被班主任数学蔡老师特许毋庸听课,在数学课上自学微积分与数论。1976年高中毕业,离校赴北京市怀柔县黄花城公社庙上大队社办农场插队。在农场任食堂管理员,负责账目会计(accounting)、饭票发行(currency management)、食材采购(purchasing)、膳食规划(planning)、贷款融资(loan and financing)、伙食销售(sales),实践了所有工商管理的领域,但不参与做饭(production)。
原题
北京市煤气用具厂
作者:叶扬波
近日从收藏中找出一枚北京市煤气用具厂的饭票,自然勾起了我43年前的许多回忆。
我在北京六十一中学上高中的时候,1975年6~7月全班到北京市煤气用具厂学工一个月。那时的煤气用具厂在农展馆后面的窑坑之间,四周一片片的水面,加上绿树葱葱,倒也风景宜人。
记得每天上班,从农展馆后面骑车过去,清水绿树之间的道路叫枣营路,颇有诗意。现在这条路叫朝阳公园路转农展馆北路,意境全失。沿着枣营路往北再往东,就是煤气用具厂的正门。
当年那许许多多的窑坑一到夏天总有好多小孩儿游泳,不时有人溺水。据我们的老班长赵兄说,抢救上来的人必须堵着不能让他放屁,一放屁就没救了。这一点不知道有没有现代医学理论的支持,反正当时坚持这么做也的确救活了好几条人命。
朝阳区守着这一片片的水面,自然要修公园。先是叫水碓子公园,后来大概觉得名字太土,改叫朝阳公园。朝阳公园做大了之后,自然就容不下煤气用具厂了。最终借着奥运会的东风,煤气用具厂整体搬迁,腾出来的地方成为了奥运会沙排场馆。
当年工厂挺大,有许多车间、工种。最累的据说是翻砂、冲床。我去的车间生产液化石油气钢瓶。一片圆形钢板,冲床冲过之后,用车床车去边角,就成为一个半拉钢瓶。我干的活就是开车床车半拉钢瓶,同时还负责在车床车出来的钢瓶上写数字编号。
我们三四个学生,一位老师傅带着,再加一位女师傅,大伙儿干活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老师傅身手非常勤快,听说当年最懒的老师傅都特别勤快。女师傅人非常友善,言传身教,无话不谈。
我们知道每个月都有生产任务,也整天听广播反复宣传要时间过半完成生产任务过半。可是眼看着就要到月底了,我们车出来的钢瓶离完成生产任务差得远着呢。我心想靠我们这几个老老少少的这个任务怎么能够完成,和师傅说他也不着急。
纳闷了几天,忽然一天发现厂里派来了七八条彪形大汉,人大力大,手脚麻利,三下五除二,车起钢瓶来一个接一个,都不让我们插手了。几天下来,生产任务就完成了,这帮人也一转身走了。原来厂里知道我们不行,留了一手。
在厂里干活,每星期都有半天学习时间。全车间停工,所有人都到会议室听车间主任作报告。这个报告干巴枯燥,越听越没劲,我心想整个半天时间听这种报告干吗。看看旁边的各位师傅,人人听得悠然自得,我才恍然大悟。嗨,不爱听就不会走神啦?听报告总比干活轻尚吧?
我听报告时注意到会议室里的桌椅全是铁焊的,谁要是走过去不小心碰了一下,铁桌椅纹丝不动,自己的腿上则早已经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了。我在煤气用具厂学工一个月下来的一大收获,是养成了在家走路腿不碰桌椅的习惯。
要说干活轻尚,我们车床旁边的电焊工们比我们还轻尚。她们一排全是女工,永远坐着,焊半拉钢瓶边上的衬圈。我羡慕她们干活轻松,她们却说电焊火花经常烫得满手背都是黑点。可是我看她们每个人手上胳臂上都有极厚的防护,没见一位电焊工手背上有黑点的。
干活轻松的标志是能聊天,还有的女工上班时间能够坚持为跳芭蕾舞练压腿。我每天海阔天空地和她们聊,从这些女师傅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到了下班时间,她们就对我们这些学生一概不理,自己找个蔽静的地方捯持好半天,整理好发型,换好漂亮衣服,这才骑车回家。
我和她们从枣园路到农展馆、三里屯其实是同一条下班路线,可是在这路上骑车要是碰到她们,她们飘逸高傲的装扮与神态,真是让人不可一视。
我的女师傅也是这样。可是有一天下班,我看到她整理好了发型换好了衣服,却站在那里不走,吧嗒吧嗒地掉眼泪。我当时问她为什么,她也不说。结果我劝也不是安慰也不是,直到现在还在想是什么事情让她如此悲伤。
比电焊工的工作还要轻松的是开刨床的。开刨床的工人每天架好了机器就没事可干了,干等着刨床在那里慢腾慢腾地一来一回地刨。开刨床的男工一整天就是睡觉,开刨床的女工一整天就是打扮。当年没有现在这么多美容产品,可是自己烫个菊花头,用面友美白一下,刨床女工上班的时候都是花枝招展的。也许她们一进厂就是颜值最高,反正打扮之后她们眼光甚高,对我们这些学生都是视而不见,从来不屑于和我们搭话。当然她们上班还是要穿工作服的。
发给我们的工作服都比师傅们的工作服差一个档次。师傅们的工作服都很挺括,淡色牛仔灰系列。发给我们的工作服懈了吧唧的,属于深蓝麻布类型的。到食堂吃饭,谁是师傅谁是学生一目了然。说到食堂,自然就想起这张饭票了。当年的二分钱还是能吃到不少东西的。我的同学大祥子有一天突然发现煤气用具厂食堂卖的猪油渣特别便宜,记得好像才7分钱一斤。结果他买回家一堆,我也买回家一堆。
下面这张照片是1972年北京市煤气用具厂液化石油气钢瓶生产车间。我们是1975年去煤气用具厂学的工,比照片上要晚3年。从这排机器中第一台有一个完整钢瓶来看,应该是把两个半拉钢瓶焊成一整个钢瓶的堆焊机。我旁边的女师傅们做的是点焊,在半拉钢瓶边缘里面焊上一个衬圈。然后别人再在这上面套上另一个半拉钢瓶,最后在照片上这些机器上进行堆焊。此照片来自北京燃气集团网站。
相关阅读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青工记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详情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