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比方方日记更直观,
这是你从未见过的高清武汉
综合WHatplus等
关门闭户两个多月,武汉终于走出围城。在这段时间内,无数摄影记者和为疫情挺身而出的人们奔走在最前线,为我们留下珍贵的影像。
每一次快门,都是这座处于风暴中心的城市的一个剖面——记录下城市空荡的街道,和里面的900万人。我们搜集整理了100张疫情期间的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故事。(来源|中国摄协 刘宇)
人们为了防病毒,将塑料袋披在身上、罩在头上,装扮成各种千奇百怪的模样。组图:被封后的华南海鲜市场大门口,有一名保安在值守。四面狼藉,一片死寂。(摄影|梧桐记李豫广)
1月23日,武汉封城,市内公共交通停止运营。一位地铁工作人员正在粘贴告示。 (来源|米拍 摄影|王效)
疫情前期,市民在药店排队买口罩。(来源|中国人的一天)
武汉街头,一个小朋友没有防护服,裹着雨衣去医院拿CT片。 (来源|人物 摄影|尹夕远)
一名披着塑料袋的女子焦急地等在武汉中南医院急诊室门外。(来源|财新 摄影|丁刚)
「她的装备像个大侠,却无比绝望」。(来源|财新 摄影|丁刚)
武汉江边,一位市民戴着口罩舞龙。 (来源|米拍 摄影|王效)
空荡的武汉街道,两名路人遥相而过。(来源|米拍 摄影|王效)
2月11日,一位外出的武汉市民。(摄影|王效)
药房内,药店店员黄艳华用塑料袋自制防护用具。(摄影|晏君)
组图:火神山医院施工工地,工人们短暂就地休息。(来源|长江日报)
滞留在武汉的外地人睡在地下车库。其中有人用400块钱在武汉熬了23天。 (来源|人物 摄影|尹夕远) 2月25日,武汉大雪,雕塑也被人戴上了口罩。(摄影|陈卓) 口罩猫,搞笑又心酸。后被日本小哥做成了手办。(来源|网络) 2月16日,江汉路的一家超市门前,市民排起长队。顾客需分批次进入,每半小时进入30个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摄影|李隽辉) 2月17日,武汉对小区进行封闭式拉网排查。许多社区街道和小区用简易挡板封住。透过挡板缝隙可以看到一位市民正在社区里晒衣服。 (摄影|王效) 3月1日,东西湖常青花园社区的工作人员正在分发菜品。(摄影|晏君)医院里很安静,安静到只剩下生命的呼救声。
1月22日,武汉红十字会医院,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被大批前来就诊的患者包围。(来源|财新) 1月22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楼道内人满为患。(来源|财新) 疫情前期,大量住不进院的患者在各大医院门口徘徊,望着「床位已满」的通知。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摄影|蔡小川) 输液室内挤满患者。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摄影|蔡小川) 医院门外,住不进院的病患,与丈夫相对无言的绝望。(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摄影|蔡小川) 护士从病人鼻腔中进行核算检测采样。(来源|长江影像 摄影|胡冬冬) 中南医院门诊抢救室,一个老爷爷在门口看着正在抢救中的老伴。(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摄影|蔡小川) 疫情前期,患者家属没有正规的防护,只能带着不合格的口罩陪在患者身边。(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摄影|蔡小川) 病房门外,患者家属目光焦灼。(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摄影|蔡小川) 隔离病房一角。 (来源|中国人的一天 摄影|陈卓) 一个被无数条针管包裹的重症病人。(来源|人物 摄影|尹夕远) 同济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内的监控画面:当时ICU病床医护配比是1:6,一位重症病人需要6个护士看护。(来源|人物)想要将所有的春天都送给他们。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春天。 1月23日,武汉封城第一天,86岁高龄的董宗祈教授全副武装,开着电动轮椅,来到门诊部坐诊。(来源|央视新闻) 疫情初期,医疗物资极度短缺时,医护人员用垃圾袋代替防护。(来源|网络) 疫情初期,医疗物资极度短缺时,医护人员用游泳镜代替护目镜。(来源|网络) 疫情初期,医疗物资极度短缺时,医护们将防护服用紫外线消毒后重复穿。(来源|财新 摄影|萧辉) 疫情初期,医疗物资极度短缺时,医护人员用塑料袋套住头部,权当防护。(来源|网络) 高强度连轴转后,医护人员们就地休息。(来源|网络) 医护人员的面部被护目镜和口罩勒出深深的勒痕。(来源|中新网) 医护人员被药水浸泡脱皮的手。 (来源|武汉中心医院微博) 早间查房时,医生们努力透过满是水汽的护目镜查看一位爹爹的病例和诊断书。(来源|长江影像 摄影|胡冬冬) 一位医护人员在工作的间隙穿着防护服,用两个凳子半靠在墙边休息。(来源|长江影像 摄影|胡冬冬) 2月1日,武汉市新华路体育场,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从直升机上搬运空运来的医疗物资。(摄影|赖鑫) 2月6日,一辆运输医疗设备和工作人员的货车抵达火神山医院。(摄影|陈卓) 李文亮医生去世当晚,两名记者在病房前深深鞠躬。(来源|财新 摄影|丁刚) 2月7日,北京通惠河畔,有人在雪地里为李文亮医生送别,然后躺进雪地里,亲自化身一个感叹号。(来源|网络) 后来再去惠通河边看,有人给李文亮医生写信,为医护们画像,留下他爱吃的炸鸡和车厘子。(来源|网络) 武汉市民自发组织在武汉中心医院门口为李文亮医生悼念。(来源|邵念) 2月15日,甘肃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启程前,女性医护人员被集体剃光头。(来源丨每日甘肃网) 2月17日,上海援鄂医护人员在高铁站与家人依依惜别。(来源|网络) 2月18日,51岁的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因新冠肺炎去世。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蔡利萍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追着车子奔跑。(来源|网络)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相拥取暖,直到等来真正的曙光。
除夕夜,150名解放军医护人员包机飞往武汉。(来源|人民海军) 2月4日,武汉,武汉展览中心内的床位。该中心被改造成方舱医院,用于接收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来源|AFP) 组图:2月4日,武汉客厅。加紧建设中的方舱医院。(摄影|晏君) 各地援汉医护纷纷赶来,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来源|财新) 2020年2月17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来源|新华社 摄影|肖艺九) 在方舱医院里读《政治秩序的起源》的付先生。后这一幕被书籍原作者看见。很多网友见此景感叹,「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来源丨新华社 摄影|熊琦)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一位高三学生正在复习备考。 (摄影|陈卓) 方舱内,病人们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跳起广场舞。(来源丨新华社 摄影|熊琦) 一位病人在病房里对着阳光跳舞。(来源|中国人的一天) 一位医护人员在防护服上写「我要去看花」,春天真的来了。(来源|人物 摄影|尹夕远) 武汉街头,樱花已开,树上还挂着春节的喜庆。 (摄影|晏君) 3月5日傍晚,援鄂医疗队的刘凯医生在护送患者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摄影|甘俊超) 组图:3月7日下午5时,协和西院,一位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孕妇顺利剖宫产。(来源|中国日报网) 3月8日,武汉市第一医院ICU隔离房里,为了防止管道压在病人身上,护士用手套吹成一个气球,放在病人枕边。气球上画了一张笑脸。(来源|中青报·中青网 摄影|李强)
3月8日,国际妇女节,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收到1500公里外云南花农献的鲜花。满满1600盆康乃馨装满了整整两趟列车。(来源丨网络) 3月8日,东西湖郁金香主题公园支援志愿者入园采摘4000多朵郁金香,送给各援汉医疗队。(来源|李佳) 3月8日下午,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送走最后一批患者,正式休舱。(来源|中国日报) 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最后一批出院的新冠肺炎治愈患者排队等待消毒杀菌。(来源|新华社) 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一名工作人员为大门贴封条。(来源|新华社) 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转院病人拿着行李准备上大巴,即将转至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等医院继续治疗。(来源|新华社) 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一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中)向医护人员挥手告别。(来源|新华社) 3月10日下午3点半,武汉武昌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舱前与照顾她的医务人员拥抱、告别。(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3月10日下午5点,武汉武昌方舱医院,武汉方舱医院休舱仪式。至此,武汉14家方舱,全部关门大吉。(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组图:湘雅二院医疗队救治的病人出院了,护士长徐灿再三叮嘱,依依惜别。医疗队离开时,附近居民打出“致敬湘雅”的条幅,被湘雅二院救治痊愈出院的祝先生来到驻地,为天使送行。(来源|中国摄协 刘宇)
尘埃落定
组图:2020年3月26日,武汉开放疫情逝者骨灰领取。汉口殡仪馆逝者亲属排起长队。(来源|财新记者 丁刚)
汉口殡仪馆逝者亲属排起长队,有近200米。人们只是默默地取走家人的骨灰。(来源|网络)
组图:4月4日上午,武汉市中心医院,一个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孩为烈士们献上了一束鲜花,卡片上除了烈士的姓名,留言是:十四万万同胞会记得。(来源|中国摄协 刘宇)
组图:4月5日,武汉中山大道吉庆民俗街,小吃店恢复营业。顾客不得进店消费,只能在店门口扫码买单、拿走食品。有的顾客是打包带走,有的则就地享用。(来源|南都记者谭庆驹)
组图:4月7日晚,武汉西收费站,工作人员在为即将到来的解封进行演练。(来源|南都记者钟锐钧)
4月8日,北京西站,首趟武汉返京列车G4802次列车抵达北京西站。800余名离汉返京人员有序走出站台。在这里地铁站厅层,乘客按照居住地所在城区进行分组。(来源|视觉中国)
图文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刘宇:一千万武汉人的悲情,
十四万万同胞会记得
刘宇:流浪猫狗,没家的孩子像棵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