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三届丨陈新华:放下教鞭进考场,妻姐怕我蜕变陈世美

陈新华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陈新华,1949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市人,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毕业于牡丹江师院,2009年退休于东北石油大学,教授。大庆诗词协会会员,三亚专家诗社社员。发表诗歌、散文多篇。


原题
柳暗花明高考路




作者:陈新华



生命的年轮中有两个重要的年代永志不忘。1966是扎在心头的一颗钢钉,什么时候抚摸胸口,都有鲜血流淌;而1977则是高悬心中的冬日暖阳,只要想起来就煦暖,温馨,幸福。忆77,最忆是高考,最幸福的自然是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平生第一快诗


那是1978年初春的一个艳阳天,学校操场上积雪融化,春水欢笑着汇成小溪,又唱着歌儿奔向沟渠。远处田野里,露出黑黝黝的大地肌肤。教室窗外的喜鹊“嘎嘎″地叫着,不知道他们有什么高兴的事儿要告诉人们。

我正在给学生们串讲杜甫的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却’字为回头之意,”突然,教室门打开了,我一回头,同学们“哄"地一声笑了。来人是我的同事,“快,陈老师,去邮局取快件儿,您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同学们顿时欢呼雀跃,有的竟然笑出了泪花。我也笑了,平生第一次开心地笑了,今天也是我平生第一快诗啊!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下课了,我泼风似的射向邮局。快件信封上一行红色的大字赫然在目,“牡丹江师范学院”,这可是我的第三志愿啊!一丝失望从我的心头掠过,但立刻又被兴奋代替,毕竟自己脸上黥了个“黑”字,属于劣等公民呐,毕竟是我最喜欢的本科中文系,毕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于是边走边又吟出贾岛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尽管眼前实际出现的是草房,篱笆,满街乱跑的猪鸡鸭和它们身后扬起的灰沙………
         
竞赛者成了裁判员


回想自己的高考之路,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约在1977年10月中旬,老校长那景林向我们宣告了一件特大的喜讯,全国高考制度恢复了!大学初试报名在即。

我风风火火赶到招生办,却被告知隶属国家干部,不在报名之列。于是找到领导软磨硬泡,死缠烂打。我说,下乡,教书,十年来从未放弃学习,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实现大学梦。他说,所以呀,我们不能放你走,让你报考,一准考上。你呀,是人才,当地需要你,贫下中农需要你。

我说,你让我考吧,我考不上的,即使考上不去成吧,就算是让我了却一桩心愿呗。他说你糊弄两岁孩子呢,鬼才相信!最后我生生急哭了,只差没给他下跪。他江北胡子,就是不开面!

我仰天长叹:
“天绝我路,天绝我路!″


接下来,我被派去做大学初试的监考,步行十几里来到五站镇中学的考场。那一张一张梦里答过千百遍的试卷,是发给别人的!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答卷,交卷,又为别人订卷,几乎听得见自己心灵的哭泣声!

两天后,被安排代表乡里中学去肇东百合五七干校批阅初试语文试卷!我知道,这是领导的刻意安排,一则表示对我的重视,二则彻底掐灭我考大学的念想。高考离我渐行渐远,心里悲凉如一条毒蛇,缠住全身,扼住喉咙,令我喘不过气来!

上大学是我二十多年来的梦想。记得小时候儿去哈尔滨姨娘家,每次都要途经一座金碧辉煌的所在,爸爸告诉我那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是科学家成长的摇篮,可惜呀……可惜什么,他没有说。此时,一个美好的大学梦在我的心中形成。从此我夙兴夜寐,发奋学习,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次考了第三名,回家大哭一场。

1965年我考入黑龙江省十所重点中学之一的肇东一中。本以为实现美梦指日可待,没想到1966年5月,一声炸雷地动山摇,其破坏力堪比一次十级地震,千万学子的升学梦被震碎了。

但我心中还有火种。下乡后的第一个夜晚,九点钟熄灯以后,我就点起了煤油灯学习,写作。以后夜夜如此。真得感谢我的那些知青朋友们,我亲爱的同学们,还有农民渔民长辈,兄弟,他们容忍了我,容忍了那呛人的煤油灯烟,那尽管微弱却让人难以入眠的光亮。

后来在江上捕鱼,我把书本儿拿到船上去看去写,浪花打湿了我的书本儿,字迹模糊。我抓住每一个灵思写成诗文发表,尽管落款是“东发渔业队知青"(成份不好不予发表),我心里也是甜甜的。

想起这些,我的心愈加悲凉,愈加喘不出气来。

青山遮不住


大约是批卷的第三天,我正在伏案紧张工作,突然扩音器响了:“黑龙江广播电台,黑龙江广播电台,现在播送重要通知,现在播送重要通知……″这里是封闭管理,扩音器只广播与阅卷有关的事情,连新闻联播那么重要的声音都没播放过,这是怎么了?我仄起耳朵,每个阅卷老师也都侧耳倾听。

 “老三届的同学可以不经过初试,无条件直接参加复试,报名地点设在所在地的区、县教育局。”啊,我没听错吧,广播反复播报,没错儿,千真万确!

“初闻涕泪满衣裳″,于是喜极而泣,迅速结束手头的工作,收拾行囊,“漫卷诗书喜欲狂″。因为害怕单位领导再做梗,特地让坐阵阅卷的县文教办马城双主任为我开了路条。匆匆告别同事,领导,便踏上了报名和复习之路。

报名和志愿是同时填写的。由于我是带薪上学,要求只能填写师范类院校,选择对象少之又少。考虑自己的家庭成份和五口之家的实际情况,我只好选择了省内的三所本科师范院校。

回到家里,妻子格外沉静,不卑不亢,不言不语,对我的行为不反对,也不支持。我明白,她是亦喜亦忧。高考可以改变命运,但却担心我成为陈世美,不支持又怕失去这个机会,日后落埋怨。

她的家里也产生了地震,岳父亲自来到我家,说服我放弃高考,他叹息着说,你这一走,一年耽误两千多元呢。我说,我要改变的是全家人的命运,这二千元可是微不足道啊!泰山无语。妻姐半真半假地开玩笑说,如果你四年后当了陈世美,我可不饶你!我说,到时候不用龙头铡,狗头铡就行了。

此时爷爷奶奶也在我这里,他们五年之前变卖老屋,一盆火似地来到这里,是打算让孙儿养老的,如今他们年届古稀,我一走他们该怎么办呢?还好,二老坚决支持我考学,待我考上大学后,再决定下一步。我泪眼婆娑地望着二老,心里充满了感激!

屈指算来,复习时间仅剩23天,一共五科,平均每科五天多一点儿,还好,语文根本就不用复习了。我便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地复习其它四科。除了睡眠四五个小时,一天复习时间长达十八九个小时吧。吃饭时脑子里也在算题,背答案。头昏脑胀,眼晴酸痛,便到大井里跳来一担水,手伸到水里,针扎一般,嗨,正好!把毛巾蘸湿,系在头上,人就清醒了许多。

此时,县城里教育局专门安排了各学科名师为考生辅导,我便只身返回城里复习。这些曾经饱经运动风雨摧残的名师,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为学子献上自己的知识,心血和赤诚。

历史名师周传颐,娓娓动听地讲述历史事件,分析影响作用意义,如数家珍;而三千年变迁用一张表神奇地贯穿起来。

地理名师强桂山把所有地理知识浓缩在一个地球仪里,记起来简单形象。他的课简洁利落,句句是浓缩的精华。

数学名师宣志久的课逻辑性极强,环环相扣,关键处常常一语点石成金。名师,原肇东一中校长范中天曾经一对二地给我和妹妹辅导数学,两天便补完了高二高三的课,我永远记得老先生眼里饱含的那份殷殷之情。

聆听他们的辅导,使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风格,更濡染滋养了我大半生的教学生涯。

热泪飞洒试卷


12月7日正式开考,监堂的是县里的语文名师李道善,我们刚刚一起在百合批阅初试卷。他用信任和期待的眼光看着我说:“高考对你而言,不是小菜一碟吗?哈哈一一哈!″言毕习惯地仰天大笑,高度数的眼镜彰显着他的学究风度,端正慈祥宽厚的面容顿时红光满面,声音浑厚响亮,豪爽富有磁性。我不由脱口吟出李贺的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也笑了。笑声不仅解除了我心里的紧张和不安,还激发了我“亲射虎,看孙郎”的激情。

记得作文题目是“每当我唱起东方红″,我借第八次第九次红卫兵接受毛主席检阅的场面描写抒情。“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挤着,跳着,喊着……嗓子哑了,用更大的力气喊!鞋子掉了,跳得更高了!写着写着,泪水情不自禁地溢出,打湿了我的试卷,字迹有些模糊了,倒也不难辨认。作文用情也如此。我还真得感谢挚友张福林、陈月琴、王桂兰,怀着人性美的善心带我出去大串连。否则,我哪里有机会去北京,哪里有资格去见毛主席!

一路斩关夺隘,只剩第二天下午地理一科了。我发一声喊,拚了!中午没回家吃饭,又把课本重要处复习了一遍,下午果然又是高屋建瓴!

期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儿。在我答数学卷子时,前面一位女性考生突然转身,把我的第一张试卷儿抢了过去,闷头便要抄写。我勃然大怒,狠狠推了她一下,把试卷夺了回来。我知道一旦作弊,双方都会被逐出考场,我当时便惊出一身冷汗!还好,有惊无险。“文革”繁衍的一代人就是胆大可包天。

在我考上大学半年后,二妹妹陈新萍考入了东北石油学院,又过了一年,三兄弟陈新明考入了天津纺织工学院。曾经被人踏在脚下的家庭,居然有三子登科!当时在县城里传为美谈。一向躲在人后的父亲也挺直了腰板,面对众人的赞誉,他一边用手帕擦拭热泪,一边感慨万端地回答:“二十年前实在不敢想,这是托共产党的福,托大家的福啊!”在家里,对我们常说:“这是天道酬善,天道酬勤啊!″

此生此世,心中永远感恩邓大人,是他老人家的英明决策,救了我们整整一代人,圆了整整12届毕业生的大学梦!重新给了我们报效国家的机会,也为改革开放准备了人才资源,从而迎来祖国科学的春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就是历史!


陈新华专页

陈新华:中学留给我痛楚的记忆

陈新华:下乡十年,我读懂了生活

陈新华:松花江“渔夫”和他的乡情

陈新华:十年一觉插队梦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新三届的故事

刘金田:错过“工兵”误了中专,一步跨入南大

李云斌:家庭出身地主,求学之路艰辛屈辱

杨亚非:高考结束之夜我梦见了一条鱼

周连春:走进1978年的南京大学

陈加锁:我的1978,惊动邓小平派出调查组
骆小元:为了高考政审,父亲给邓小平写信
刘源:当年邓小平批准我参加高考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邓小平在黄山:与新三届大学生的故事
刘惠平:我被政审材料断送大学前程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陈小鹰:感恩那些帮我和没帮我的人温大勇:我的大学梦,为了那份平等和尊严王立元:高考录取前两个灾星和两个福星
韩晓秋:我那悲欣交集的求学之路陈侃章: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陈侃章:恢复高考追忆中的分歧与辨正陈侃章: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陈侃章:那一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邓小平最不满意高考政审条件繁琐1977年邓小平与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贺越明:“新三届”与高考的存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