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芦金轩,1959年10月生人,1977年北京第一六五中学毕业,同年12月参加高考。待业两年,1979年进入北京制药厂工作,现已退休。
原题
北京市第165中学
往事散记
题记:我们中学的班上有八颗明珠,班主任莫老师是77级,七名同学是78级。他们都是新三届,我们全班同学的骄傲。
我是“新三届”微信公号的忠实读者,是“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我和我的老师与同学们绝大多数都是一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是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沙尘,但我们毕竟也是伴着历史的浪花在这条大河中上下翻滚,我们的身上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愿借贵平台将个人的回忆与感受分享给同龄人。2015年10月17日,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举办建校145周年校庆,展板中有朱宁先生写于1947年的崇慈校史。恭录如下:北平长老会女校。始创于1870年间。旋遭庚子之变,师生殉难者甚多,事平,长老会西差会议迁女校于保定,自1901年始由甘高二女士更设女校一处与长老会左近,除校长由高女士担任外,仅教员一人耳,此即我崇慈女校前身也。
1907年高校长例假返国,一度由寇女士代理,1921年高校长在美国募得巨额捐款,携以俱返,因得以购今日之校舍,并于次年迁入。不久初中部和幼稚园依次成立,共学生300余人,中有50人居于新宿舍内,自此我校各部皆聚于二条胡同二十号,而教师亦无需东西奔走矣。1926年高校长以例假离华,而彼时以政府法令,须以国人长校,遂改李翠園先生任校长,1930年增设高中部,1933年高中第一班毕业。诚为吾校最可纪念者也。1935年李校长退休,罗遇唐先生继任,及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迫于敌焰,遂演接收,旋改为市立女六中,斯时本校主权尽归日人之掌握矣。吾校师生于此恶劣之环境之下,不断奋斗,以与恶势力相搏,及至抗战胜利,本校光复,旋由袁永贞女士任校长之职,而本校于有建国新过程中,乃展开一光明大道,本岁复得美国教会捐助,另置新校舍,预计于夏季迁入。
吾校得诸校长惨淡经营,不避艰辛,得使今日之崇慈屹立于此文化之都,其热忱毅力,固得与吾校同存。而吾侪学生,亦应奉以为法,维护母校,发扬而光大之,庶不负创办者及历年辛勤执政者之苦心也。
朱寜謹識(1947年)
1887年,美国长老会在安定门内头条建立教堂,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今交道口东北角有“北京市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基督教安定门内教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二零一二年二月立”的标牌。辛丑条约后,美国长老会在交道口东北隅的头条、二条、三条建教堂、医院、学校。创办的崇实中学(北京第二十一中学)和崇慈女中(北京第一六五中学),与美国公理会的育英中学(北京第二十五中学)和贝满女中(北京第一六六中学)、美国卫理公会的汇文中学(北京汇文中学)和慕贞女校(北京第一二五中学)齐名。1947年夏,崇慈女中迁入东四马大人胡同24号校址,1952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接办,更名为“北京市第十一女子中学”。1965年8月北京市新建七十四中学,部分校址被占用。1967年11月北京市布置中小学招生工作,“初中招生采取分区划片、就近入学、适当调整的办法,不再进行考试。”女儿国迎来第一批男生进入校园,从此成为男女混校。1968年8月8日北京市教育局通知部分中学更改校名,北京市第十一女子中学改称“人民中学”。1972年我升入初中,按居住地“分区划片、就近入学”,我分到北京一六五中学初一(八)班,我们年级一共有十个班。初一年级班主任是陶华君老师,同时教授数学课。她的爱人陈老师也在本校,教授的也是数学课。初二年级班主任是莫爱琳老师,同时教授英语课,她的父母都是老红军。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她比我们大一轮,与其说是老师,其实更像大姐姐,恢复高考后莫老师上了大学。高一的班主任是姚老师,同时教授英语课。大概有三十多岁,是个身体强壮的男老师。毕业于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后来去了《中国日报》社。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们在隆福寺街大沟巷与解放军战士和景山房管所的师傅一起抢修危房,姚老师拿起一块很厚的砖头说:这是“汉砖”。高二的班主任是陈玉书老师,同时教授语文课,她是印尼归国华侨。语文课赵贵老师,大眼睛、白净脸、前额很宽、梳偏分头。赵老师的教案封面上有一首他自己写的诗,可惜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他用深情的、饱满的、富于磁性的声音,朗诵毛主席沁园春《雪》的诗词,还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畔。数学老师沈家勤,年纪二十六七岁,大概是工农兵大学生。头发有点自然卷,戴白框眼镜,说话细声细气的,人也瘦瘦小小。历史课时宗本老师,是最受同学欢迎的老师之一。课堂秩序再乱的班,再淘气的学生,只要是历史课,教室里听到的只有时老师的声音,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令每一个同学着迷。特级历史教师时宗本,1949年6月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49年8月到崇慈女中任历史教师,改革开放后曾任东城区政协委员。还有一位青年历史教师大廖老师,二十五、六岁的样子,体格强壮。老三届插队或兵团抽调回京充实教师队伍,这样的青年教师有好几位呐!记忆最深的是廖老师讲朝鲜农民起义领袖全琫准的“琫”字发音,我好长时间都记不住这个“琫”字怎么念。夏天的北京什刹海的游泳池,在数九隆冬的季节摇身一变成为冰场。用苇席圈出一大块冰面,沿岸边的冰面上放置一些木板。夜里,工作人员放水平整冰面,上午我们学校的体育课就开在光滑如镜的冰场上,学校竟然有上百双的冰鞋供同学们使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冰球运动传入中国。由于受到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打冰球的人很少,北京只有少数几所高校组建有冰球队。新中国首任体委主任贺龙非常关注冰球运动,1952年底贺龙来到什刹海滑冰场观看冰球训练,并在更衣室与冰球爱好者进行交流。1953年1月什刹海冰场举办历史上第一次综合性冬季运动会——华北区冰上运动会。在冰球比赛中刚组建不久的北京队获得冠军。以北京队为班底组建的华北区冰球队,参加了同年2月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冰上运动会,勇夺亚军。梁老师是华北区冰球队专业运动员,冰场上他只几个简单的滑冰动作令我们惊叹不已。什刹海体校冰球队的队员李金德,就是通过梁老师介绍在我们班借读约两个月的时间。初二年级我们到平谷“学农”,梁老师任连长,我和王平给梁老师当通讯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睡在一条大炕上,梁老师吸着烟斗在炕头上与房东大爷聊天,闲聊中说到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确保尼克松游览故宫的安全,当时的游客都是精心挑选的“群众演员”,他的夫人和女儿也在其中。梁老师的天津话说的惟妙惟肖,他说:在冰球队与天津队友同居一室,天津话张嘴就来。受梁老师的影响,同学们很关注冰球赛事。当时北京的冰球比赛安排在西郊的首都体育馆举行,运动员入场背景音乐是《智取威虎山》第五场“打虎上山”中,杨子荣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前奏。现在参与冰雪运动的人越来越多,曾为冰雪运动为之奋斗并做出贡献的梁老师和他的队友们,定会为在北京-张家口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感到无比的欣慰。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苏军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全军进入战备状态,野营拉练序幕由部队率先开启,1970年底,野营拉练在全国渐次铺开。在吉祥小学上五年级还是六年级已经记不清了,学校组织“野营拉练”,没有“野营”只是“拉”到校外“练”走路,一人一个用家里的绵被捆扎起来的“背包”,由于各家绵被的被面五颜六色实在不好看,沈老师要求被里一律朝外,好歹被里是白色的,远远的瞧着略微好一些。走到什么地方,中午吃的什么,晚上几点到的家一点印象也没有了。1972年升入北京165中学初一年级,麦收的季节,学校组织学农拉练。这回可是真的,老师带着几个同学打前站“号”房子,大部队夜里出发,背着背包、带着干粮和水,也不记得有家长来送行。从学校出发:第一站顺义天竺,第二站顺义仓上,第三站(终点站)平谷英城(马坊)。班主任陶华君老师没有随行,负责照顾我们班的是一位实习的郭老师,她家就在东四七条住。我们六个男生住在一位张姓的老乡家里,由于张家人会木工手艺,他家的张老三还曾来我们学校做木匠活,生活水平比一般的人家要好。我记得最清楚是;张家有个小水缸,缸里盛着很稀的小米粥,渴了舀上面的汤喝,饿了捞点小米吃。郭老师毕竟年轻,虽然只穿着城里姑娘很普通的服装,仍然引起老乡们的热辣的目光。郭老师很委屈的说:好看的衣服都在家里,一件也没带来。记得有一次在地里干活,休息时有个老乡到我们这里找水喝,一个同学问带队的老农,这个找水喝的是什么出身?“忆苦思甜”大会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在生产队的场院上席地而坐,大喇叭里传出“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的歌曲。台上,老农控诉万恶的旧社会,台下,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带领大家振臂高呼革命口号:打倒地主!打到资本家!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平谷县英城公社(马坊公社)与北京165中学是对口单位,165中学在校学生学农和毕业学生插队都在平谷县英城公社(马坊公社)。二十几天后,我们从平谷回到北京,仍然是原线路返回,从仓上到天竺的路上,王宝松饿了朝我要吃的,我拿出一个花卷掰了半拉给他,花卷有点黏了,我们还是吃了下去。从天竺回学校,我们边走边数着电线杆,天渐渐地亮了!我们班上有一个名叫熊美华的女同学,中等个,其最大的特点是有两颗较大的门牙。当时广播电台里正在播放长篇小说《桐柏英雄》,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小花》。《桐柏英雄》里有两个反派角色,一个叫丁大牙、一个叫卢大牙,恰巧我们班有一个姓丁的同学和我这个姓卢的,我俩就分别被称为“丁大牙”和“卢大牙”,其实我们俩的牙都不大,特别是我,满嘴的兔子牙,经常遭到同学的奚落,现在都掉了四、五颗了。尽管熊同学的牙略大一些,可从来没有同学拿她的牙说事,她也不住在我们学校的周围,她有一张市内公交车学生月票,每天乘公交车上学。她转学以后我才知道,她爸爸是我们学校工宣队的熊队长。熊队长来自北京橡胶九厂,我第一次能拥有一张市内公交车学生月票,全托到北京橡胶九厂“学工”的“福”。北京橡胶九厂位于东大桥十字路口东,乘坐109路东大桥总站下车,乘坐101路、112路在关东店下车。马路南侧厂门朝北开,很宽大的厂门能走汽车。整个厂区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生产各种规格的橡胶垫。应该是秋季,大约九、十月份的时候,我们来到北京橡胶九厂“学工”,我被分配到扎胶工段,师傅的尊姓大名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他外号叫“老虎”,不知是因为长了一对虎牙的缘故还是属虎。他三十岁左右,个不高,一身洗的发白的旧工作服,戴着一顶破沿的工作帽。应该是有对象了尚未结婚,因为常有其他师傅跟他开玩笑。我们的工作是将烘烤后的整块橡胶用水压轧刀切成四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一,供给压胶机。人工橡胶四四方方的棱角分明,推到轧刀下启动开关,轧刀慢慢的下降触到胶面,刀口处压出一道深痕,胶面两侧向内倾斜,猛然橡胶被切开一道口子,两侧的橡胶向上弹起。天然橡胶的个头比人工橡胶要大一倍,呈不规整的四方形状,轧刀不仅要抬得更高,若是摆放不平在轧刀的作用力下,橡胶还会跑。一刀下去橡胶表面的灰尘和橡胶里面的杂质全都弹了出来,尘土飞扬。为了确保将橡胶切割断开,刀的底端有槽,这个槽里灌上金属铅,铅软不至于损坏刀刃,水压轧刀下降的比较慢,听说曾有“学工”的同学打赌,从开启后的轧刀下钻过去,工厂的师傅和学校的老师吓坏了,对同学们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我师傅离开操作间时总是断掉总闸,并告诉我,搬运橡胶时要格外的小心,橡胶伤骨不伤肉,砸到腿上骨头断了,皮肤却一点伤痕也没有。压胶机由两个平行的铁辊子对着转,把切开的橡胶块塞进辊子中间,压成橡胶片后再塞进去,不断地反复,还要加进碳和其他的辅料,这活想想也挺危险的,确实也出过工伤事故,将手碾到机器里。语文老师赵贵要求我们以“学工”劳动为题写一篇作文,在我的记忆里曾有:南洋华侨为了支援祖国橡胶事业的发展,冒着生命危险将橡胶种子带回国内的故事。我的作文内容是:面对整块整块的大橡胶,也不浪费任何一块小橡胶。作文竟然受到了赵老师的表扬。初一的学生十二三岁,干不了什么活还常捣乱。磕一下、碰一下也是常事,就是到锅炉房打开水难免也有被开水烫个泡的时候。下班洗澡也是难得的享受,不是“学工”哪能天天洗澡呢!109路东大桥总站上车会有座,途经雄文路(今神路街)、朝外、朝内、小街,东四下车,倒106路,经过钱粮胡同,魏家胡同下车,进七条就到家了。那时公交车司机的后面设有两排双人的倒座,我们专挑司机右侧倒座第一排,不是坐在坐席上而是蹲在坐席上,后背紧紧的靠在后排座椅的靠背上,相当于副驾驶位置,视野开阔非常惬意。为了抢到这个位置必须要在总站上车。以后我们又在东郊八里庄的北京国棉二厂和北京第五建筑公司“学工”。浩然是“文革”中大红大紫的作家,《艳阳天》《金光大道》可谓家喻户晓,不考虑当时的政治氛围,书中的语言、场景描写是很有生活的。姚雪垠的《李自成》算是历史小说的代表作,青艺的曹灿在电台的连播也是让听者如醉如痴,欲罢不能。我最喜欢的是浩然的两个短篇集《青春集》和《幼苗集》,书中的人物非常契合我心中的形象,纯情无暇、积极向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没有“宫斗”。不知道何时能有出版社再版这两个集子。我爱看书是出了名的,上中学时是班上的图书管理员,主要是负责同学在校图书馆的借书工作。图书馆在平房四合院的大北房,图书馆的老师,记得好像是教体育的青老师,大概是由于她年纪大了,调到图书馆负责图书的借阅工作。在图书馆我看到有的图书扉页上钤着“崇慈女中图书馆”的印章。我负责把同学所需要的书登记,集中借出和返还,还帮助同学相互传阅,至今还保留着一份高一(8)班《图书借阅登记表》,上面有图书馆老师珍贵的笔记“共30本,6/14借出,7/15前收回。负责人:芦金轩”;和同学们留下的珍贵签名。王燕生《煤海的报告》、李智彬《克孜勒山下》、张健《澜沧江畔》、马思伟《空间和时间的故事》、朱景凤《维嘉·马列耶夫》、刘燕《延河在召唤》、王红冰《水绿山青》、马丽丽《满天飞霞》、武大明《雨后青山》、王英秋《钢铁巨人》、王秀燕《前夕》、冯博《万年青》、高月华《飞雪迎春》、高爱杰《山中的童年》、丁明《勇敢的牧童》、李素英《河上灯火》、高兰芝《闪光的工号》、杨小荣《我们这里已是早晨》高一8班《图书借阅登记表》图书馆老师珍贵的笔记和同学签名冯博的签名最具艺术性。王红冰在高二的那年意外离世,稚嫩的笑靥永远停留在了18岁。张健、马思伟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物理专业。丁明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海南岛陵水县海军航空兵服役。我们(8)班有个女生叫杨小荣,她的照片曾陈列在东四照相馆的橱窗里。我们(8)班有个的特点,从初一到高一正副班长自始至终都是昝瑞青和于鸿这两位同学,高二分班后,各班同学被打乱了重新排班。昝瑞青1978年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曾参与援建非洲的工作。于鸿很有文艺天赋,14岁拜高惠生先生为师,后跟随高元钧大师学习山东快书表演艺术,高中未毕业后特批入伍,加入北京市公安局文工团。从上个世纪80代中期开始随岳父王少奇先生学习中医并从事中医药工作30余年。他利用所学专长把中医药科学和评书艺术完美结合,开创杏林说书之先河,他的评书技巧得到了评书泰斗袁阔成先生的亲传实授,结合山东快书表演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深受听众喜爱。被誉为“杏林说书第一人”。于鸿的作品《毛主席开‘药方’》获第二届“中华颂”金奖。他以太行山八路军卫生材料厂(北京制药厂前身)韩刚等发明“暴泼利尔”柴胡注射液的事迹,创作评书《柴胡注射液中华第一针》受到广泛的好评。我们(8)班的同学喜好体育运动,记得初一第一个学期,王平、王毅、吉大林、吉小林等几个同学就凑份子买了一个篮球。篮球打得最好的是王平,外号“小窝头”,别看个矮可非常灵活,经常和高年级的同学同场竞技。体育运动最活跃的女生叫李华,乒乓球打得最好。我们(8)的同学喜好旅游,骑自行车爬香山是常事。有一次我们骑车去香山,在约定的地点没有见到丁明,结果丁明从城里一直追到香山,终于看见了我们。张健都上大学了,还和我们去了一趟十渡。张太初、李复河、王燕生和我凑份子买了一台傻瓜照相机,就是这台傻瓜相机,定格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青涩的黑白影像。新相机的第一张照片,傍晚,李复河家的胡同,从左至右李复河、芦金轩、王燕生,摄影张太初北海九龙壁,从左至右于鸿、张太初、李复河、张建、芦金轩十渡旅馆,前左一芦金轩、左二王燕生,后左一李复河、左二张太初大林和小林是孪生兄弟,外人很难区分这他们,可我们的同学都分得清。他们曾在军队大院里生活,哥俩会拼刺刀,拿个木棍三下两下就能杵到你。小林还会刻字,用椅子腿的木头给我刻了一个名章,是阳文的,可惜丢了。王英秋家住九条西口,会木工活,磨刨刃一绝,非常锋利。刘燕会做饭,有一次上他家去玩,看见他用便萝卜做馅蒸包子。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了高考。记忆中当年应届毕业生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学校组织复习班为来年高考做准备,我放弃了。1978年,张健、马思伟、王毅、吉大林、吉小林、丁东成、昝瑞青七名同学步入大学的校园,我们骑自行车将张健送到清华园。1980年,张太初用买油饼的6分钱加上2分钱买了一枚邮票送给我,这是一枚珍贵的邮票。对,就是第一轮生肖票的“猴”,我自己也买了一枚,这两只“猴”静静的躺在我的集邮册里。高中毕业前,我从王燕生家里借到一张地图,是上个世纪日军侵华期间出版的《最新北京市街地图》,附:天津市街要图、北京四郊名胜详图和北支略图。著作兼发行者:森协国男;印刷人兼印刷所:桥本末吉;发行所:春明书店;发卖所:北京案内所;昭和十三年(1938年)三月十五日发行。地图上有王燕生的爷爷用铅笔标注的明十三陵。2015年校庆,我们分别三十多年后重聚校园,同学们猛不丁的都认不出来了。在一次小范围的聚会上,我将珍藏了三十余年的80版猴票和《最新北京市街地图》郑重的奉还给已经当了爷爷和姥爷的张太初和王燕生,告诉他们这么多年来搬了几次家,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存着。学农劳动期间,学校派72年的高中生到初一、初二各班当辅导员。杨山和岳林来到我们(8)班。杨山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岳林则到平谷县插队。1971年国家恢复高中,为全国恢复高考做准备。1972年的高中生是北京市精挑细选为高考储备的优质生源。可惜,一场反击右倾回潮运动,迫使他们步入初中同学的后尘,来到北京郊区插队。北京165中学1972年高中生,是一批青年才俊,在校期间伦卫等曾表演歌剧《白毛女》片段,伦卫饰演杨白劳,无论是道具、服装还是表演,堪称一流。伦卫住东四七条,出身艺术世家,父亲“文革”中受冲击,改随母姓。母亲伦红,弟弟伦兵,母子三人红卫兵。他们还自编、自导、自演了契合当时历史背景的话剧,出场的人物:某同学饰演专心读书不问政治的白专典型、袁勇饰演又红又专的先进典型、王瑞忠饰演工宣队长、迟同学(迟宾的姐姐)饰演街道积极分子等,有意思的是那名饰演白专典型的同学,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现在已是知名教授了。这一届高中生还有一支名闻遐迩的男子篮球队,北京165中学的操场上活跃者他们矫健的身影,操场外则是站脚助威的篮球迷,体育组的青老师、李老师为这支篮球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高中毕业后,1975年4月3日他们来到平谷县英城公社英城大队插队,5月参加了平谷县举办农民篮球比赛,代表各公社参赛的都是插队知青。北京165中学的芦金恒、袁勇、王瑞忠、岳林、柳原等组成英城队,经过预赛获得小组第一名出线,进入县城参加淘汰赛,最后进入冠亚军的决赛。芦金恒、袁勇一左一右两个边锋,他们个头虽不高,但奔跑速度很快,芦金恒在校运动会上曾获得100米、200米及跳远第一名,参加过东城区棒球队集训。1970年国庆节,参加京剧“奇袭白虎团”方阵游行。袁勇是左撇子,常让对手一时难以适应。王瑞忠一米八的大个专司中锋,岳林、柳原也非常给力。他们的对手是在镇罗营公社插队的北京166中学的同学,该校的前身为贝满女中和北京女十二中,165中学的前身为崇慈女中和北京女十一中,两所学校同为教会女子学校,校名排序又紧紧相连。两支球队在校期间曾多次交手互有胜负,此次在平谷县各自代表自己插队的公社再次交战,代表英城公社的北京165中学插队知青,夺得平谷县第一届农民篮球赛冠军。岳林住在人大宿舍(张自忠路3号)是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做我们班辅导员的时候,曾将我们班同学的名字连在一起编成故事,我只记住了”穿越小林、大林和岳林”这么一句。因为我们班有一对孪生兄弟,分别叫大林和小林,加上岳林,故曰“三林”。1977年恢复高考后岳林步入高等学府的殿堂。参加工作以后,岳林几次自费在东单球场组织当年插队的同学玩篮球,每次都让我哥(芦金恒)给我带好。因校庆,我们多年未联系的(8)班同学重聚校园,终于有了给莫老师过生日的机会。2016年11月5日,毕业四十年后,已过“知天命”的同学,按照国人过九不过十的民俗,为班主任莫老师祝贺七十寿诞。年过半百的同学济济一堂,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仿佛重回课堂。初中二年级上半学期,我们学农劳动“拉练”,来到平谷县英成公社英成大队参加“夏收”。 “拉练”是按解放军的编制,将各个年级分成“连、排、班”等单位,我们的连长是体育课教师梁建中(音),指导员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莫爱琳老师。莫老师二十五、六岁,可谓是风华正茂、青春靓丽的年华。浑身上下透出那个时代的激情,却又不失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情。陆傅同学力气大干得多,自然饭量也大,配给的食物吃不饱。老师以指导员的身份到伙房,破例要了两个包子给他吃。记忆之深刻,以至于大家见面说起老师,陆傅总要回顾这段往事。老班长昝瑞青透露:学农期间老师经常烧热水供女同学洗脚。今天已经是过来人的我们,方知老师的良苦用心。同学们眼前浮现出老师上课的情景,老师板书时翘着的小手指,很有京剧青衣兰花指的韵味。“叫同学起立回答问题,敲桌子集中全班同学注意听讲,挥舞着手臂制止同学说话,望着乱糟糟课堂秩序,垂首叹息的无奈表情”。干京燕同学表演的惟妙惟肖,颇有老师的神态。我却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1977年恢复高考,老师考上了大学,第二年(1978年)我们班有七个同学踏着老师的足迹,步入了大学的殿堂,其中不乏清华、北航和军校。八颗明珠乃当今社会之菁英。是我们八班同学的骄傲。对老师的记忆似乎还有很多,可又都是些零零散散的“碎片化”记忆,虽然毕业后若干年都没有见到过老师,但这些“碎片”却不时的在记忆的深处浮现。父亲是个知识分子,参加了红军,在红一方面军负责财务工作。1935年6月,四川懋功县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分左右两路北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徐向前、陈昌浩为右路军,张国焘、朱德、刘伯承为左路军,在那个发生“电报”事件的前一天,父亲到左路军检查财务工作,第二天毛泽东的右路军北上了,留在左路军的父亲不得不随张国焘的南下,三过草地九死一生。到达延安后,毛泽东风趣地说:分别只一天,相逢却一年。父亲虽然在左路军历经磨难,却在这里收获了爱情,母亲在红四方面军的卫生队工作。母亲一家都是红军,两个舅舅牺牲在长征的路上。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母亲将出生不久的她寄养在当地的老乡家里,东藏西躲逃过胡匪的搜查,却躲不过瘟疫的肆疟,一场烈性传染病夺走了老乡孩子的生命,而奄奄一息的她侥幸存活。1952年父母多方寻找才将包括她在内的四个孩子接到北京家中,其中三个是烈士的遗孤。初到北京的很长一段时间,她认为自己也是烈士的遗孤,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知道了战争的残酷性。养育之恩没齿难忘,她多次前往延安看望自己的养父母。2016年恰逢红军长征80周年纪念,老师动情的讲起了王定国老红军的故事。老师还讲述了她的老师,原北京女十一中的老校长张燕俦先生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老师虽早已退休,但教师的神圣职责驱使着她,为贫困地区孩子们能够安心学习而继续奔波,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贫困地区办学。丁东城同学引用毛主席给徐(特立)老信中的几句话代表了全体同学的心声: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莫爱琳老师,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是我们八班同学的老师!2020年8月5日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