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学 | 顾晓阳:日本的房东井口大叔

新三届 2021-04-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野事野史 Author 顾晓阳



作家简历

本文作者


顾晓阳,作家、导演。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87年赴日本留学,1990年移居美国。作品有《洛杉矶蜂鸟》等,冯小刚电影《不见不散》编剧,电视剧《花开也有声》导演。


原题

留学日本的生活
及房东井口大叔


作者 :顾晓阳

原载:野事野史


1.

我上中学学的是俄语,基本上只会说“我爱北京天安门”“毛主席万岁”和“缴枪不杀”。后来中苏两国老打不起来,“缴枪不杀”就忘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好像动词有阴性阳性的问题,日久也二糊了。只有“毛主席万岁”牢牢记在心间,而且派上了用场。

我在东京圣保罗学院学日语时,班里同学大部分是台湾人,也有少数马来西亚华人和大陆人。有一天日本老师说:“台湾人和马来西亚人都会讲几句英文,只有中国人不会。”这话一下激起了我的爱国感情和虚荣心,我说:“我们不说英文,但会说俄文。”老师说:“是吗?你说几句听听。”我清清嗓子,用俄语激情高呼:“毛主席万岁——!”这句话俄语说来很长,而且要打好几个嘟噜,大舌头讲不来的。口号喊完,教室里鸦雀无声,全服了。女老师爱用感叹词,赞叹地说:“嚯啦!这是什么意思啊?”我矜持地笑笑,给他们留下个迷。

本班同学大多比我早来日本一年以上,有些女生还在“水商卖”(风俗营业)场所打工,工作中必须进行会话,所以说起日语来都噼里啪啦的,甭管对不对,能跟人交流。我在大学学过日语,结业考试优,有点基础,但张不开嘴,听力也差,远远比不上这些人。但一到考试要写卷子,水商卖的同学们呼啦一下就把我围上了,因为我懂语法。在实际生活中,是懂语法好呢,还是能噼里啪啦说话好?当然是噼里啪啦好!痛苦的教训使我明白了:倘若你学外语的目的并不是为念博士,那最好向水商卖同学学习,拼命去“胡说八道”好了,学语法没用。

小孩子学说话并不先学语法,周围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我在东京的小巷子里,经常碰到放学的小学生,听他们说话,别提多忌妒了,小小年纪,怎么把日语说得那么标准啊!比我强太多啦!

辜鸿铭小时候被带到德国,一句德语不会,监护人上来就教他背诵歌德那类人的经典著作,意思完全不明白,硬是死背,背到滚瓜烂熟。他就是这么学会德语的,日后受益良深。有道是:“各村都有许多高招儿”啊!

日本的报社都雇有很多推销员,挨家挨户发展订户。有一天来了个《朝日新闻》的,提溜着一大盒洗衣粉,鞠了躬之后,说订报就送洗衣粉。我贪小便宜的心一动,看上那盒洗衣粉了,于是成了《朝日新闻》的订户。此后养成习惯,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报,早晨不忙的话,能看一个小时。当时中国的报纸还都是对开四版的,望着《朝日新闻》那书籍一般的厚厚一沓,不胜艳羡,什么时候中国也有这样的报纸就好了!《朝日新闻》是左派报纸,有关中国的消息较多,容易引发兴味,有些常用的外来语,不查字典,慢慢也能猜出意思。一年以后,我又白拿了一盒洗衣粉。

秋叶原


老友的太太列列是日语专业毕业,在丸红北京事务所工作,来日本出差。那时中国人来东京,必去秋叶原电器街。列列是第一次来日本,我陪她去了。她要买个“随身听”,跟售货员砍价。她说中文就快,说日文也快,我基本听不明白,但我注意到她的话里频频出现“勉强”这个词。日语汉字“勉强”的意思是学习,“学日语”就是“日本语勉强”。买完东西,我问她:你老说勉强勉强,什么意思?她说:就是打折。“不是学习吗?”“是,但也有打折的意思。”“噢。”

有一天我在驹込商业街闲逛,这是条小街,但很繁华,布满小店铺,卖什么的都有。我在一家陶瓷小店看上一套茶具,也就三五百日元,我想砍砍价,便叫道:“老板!勉强一下吧?”小店只有老板一人,是个中年汉子,额头上缠着布条,根本不理我。我叫了三遍,他转过头,高声对我说:“勉强?你上学校勉强去吧!”说得我臊眉搭眼,灰溜溜走了。

不久我搬家到埼玉县川口。有一次跟房东井口大叔聊天,给他讲了这件事。大叔哈哈大笑。我说:“难道‘勉强’没有打折扣的意思吗?”大叔以前在伊藤忠商社工作多年,曾派驻过芝加哥,他一边笑一边说:“有是有,但只有像我们伊藤忠这种大商社在谈大买卖的时候,才会说‘勉强’,你买把茶壶勉强什么呀?”
 
2.

日本是单一民族,排外。但正因如此,社会上就有一部分人要克服这种偏狭,反其道而行之,有意识地与外国人交好,做“地球人”。东京有很多专门帮助外国留学生的小团体,都是自发的、义务的。有的给留学生办拍卖会,以极低的价钱出售五花八门的商品,都是他们募集来的,我曾经买过一套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和一套红铜小圆碟(盛蛋糕的),极便宜,铜碟现在还保存着。我还和一伙年轻人去过镰仓游玩。有的房东明确说不租外国人,有的却专门租给留学生。川口有几个大妈办了个“留学生相谈室”,“无料”提供帮助,我是在报纸上看到广告,去找她们租房子。日本房屋中介的惯例是收取一个月或更多的“中介费”,有的还要给房东“礼金”,川口大妈们不要中介费,房东井口也不要礼金。后来井口大叔告诉我:那些大妈都是家庭妇女,挨家挨户募集愿意帮助留学生的房东,所以通过大妈们租的房子都不用交额外费用。

井口大叔胖乎乎笑眯眯的,花白头发戴眼镜,性格豪放。井口阿姨皮肤白皙,显得年轻,善良周到。他们有一座二层楼的公寓“井口庄”,分了十几个单位出租,我租的那套有两个房间,一个四叠半大,一个六叠,玄关两边是厨房和厕所(无洗浴设备),月租好像是三万多日元。他们家“自宅”就在公寓旁边,是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一儿一女,女儿在上大学,儿子是中学生。

川口的某条街道,与井口庄的街道很像


我刚搬来,夫妇俩开车带我熟悉环境,指指点点,在周围转了一个小时。北川口有红灯区,大叔笑着跟我说:“你要找女人呀去东京,这里不行,小地方保守,妓女不接待外国人……”井口阿姨叽里呱啦地骂他,别的没听懂,反正有好几个“八格牙路”。大叔说:“太太是我的大藏省(财政部),我的工资都打到她的账户里了,每个月都得找她要钱。‘拜托啦!再给一点儿吧?’‘不是给过你了吗?要那么多做什么?’所以我没钱,不然我就带你去了……”

后来有一天夜里,他还专门开车带我去东京市内观光夜景。

元旦早晨,日本人的习俗是去神社祈福。井口一家四口带上我,去了东京的一个很大的神社,可惜我忘了名字了。但大叔啪啪拍掌、合掌祈福的样子,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他们还曾十分正式地请我到家里去吃了一次丰盛的晚餐,女儿很漂亮,儿子很清纯,一家子好人。


大叔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学生运动,猜测他的年龄,应该是战后上的大学(或中学),那就是反“日美安保条约”了,左派学生。毕业后曾在伊藤忠商社工作,后来自己经营一家小的计算机公司。他常到我的公寓来喝酒聊天,对我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安全都非常关心。阿姨教我做日式咖喱牛肉,说一次做上一大锅,放在冰箱里,吃的时候浇在米饭上,一加热就好,方便。我到现在还不时做咖喱饭吃,日本咖喱很容易买到,做出来味道一模一样。

“井口庄”除了我以外,还有里库桑夫妇也是中国人,他俩都是日语专业毕业,日语程度很高,尤其是太太说一口流利的东京话,几乎没有外国口音。井口大叔去他们家更多,一聊就聊到深夜。后来里库桑告诉我,大叔喝了酒爱谈下流话题,什么左青龙右白虎之类的,他太太非常生气,不让大叔再来了。唉,这种时候我特别痛恨自己不努力、日语不灵光,这么高深的话题,我是听不懂的。不然的话,我们爷儿俩倒能聊它个热火朝天。真是太让大叔失望了!
 
3.

日本人还有个习俗,不管家里有没有洗浴设备,也不论穷人富人,都爱到社区的“钱汤”(公共澡堂)去泡澡。井口庄附近就有个钱汤,进门以后,一块两米多高的薄木板分开左右两个区域,左边是男部,右边是女部,既没有墙也没有门。老板娘的收银台在两个区域中间,正对着,两边都看得见。因为客人都是邻居熟人,她总是同时跟左右两边的人说话聊天。两边的人,因为隔板不高、不到天花板,男女熟人也经常隔着板子说话。进了男部先是更衣室,我头一次去,想找个老板娘看不到的角度脱衣服,可是转了一圈,没有她看不见的地方,只好随便了。从更衣室进入里面的洗浴区域,她是看不到的。

某“钱汤”


和辻哲郎认为:罗马人的洗浴习俗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它从中国一路向西,先到波斯土耳其,再传到希腊。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习得,青出于蓝,把公共浴场建得富丽堂皇,不仅懂得了泡澡的美妙享受,还把浴场变成社交场所。不用说,日本的洗浴风俗更是从中国传来的,和辻说:唐朝诗人的(沐浴)雅兴非常对日本人的胃口,所以在日本扎下了根。(《古寺巡礼》)
 
4.

有一天,井口大叔问我有没有医疗保险?我说没有。他说:这个必须有,赶快去买!最简单最便宜的叫“国民保险”,在邮局就可以办,外国人也可以。我去了邮局,果然十分简便,填个表交了钱就行,好像每月是300日元保费,合人民币几十块钱。大叔告诉我:要去医院的话,就去附近的一家共产党办的医院,“共产党开的医院便宜,因为日本的共产党里有钱人多。”也巧,刚买上保险,我就病了,发烧,像打摆子一样,一会冷一会热。夜里,我爬起来去了那家医院,值班的是个戴眼镜的男医生,非常和蔼,简单做了检查(还称了体重),说没什么大问题,就是太累了,多休息。给我开的药是一包包粉末,喝水冲下去。药到病除,只过了一天,我就霍然而愈,此后再没生病。我只花了700日元的挂号费,其他费用都“走医保”了。

1989年秋日本众议院大选,有一天我从地铁口出来,碰上共产党众议员候选人的团队派发传单,小伙子塞给我一份,标题是:日本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完全不一样!!!
 
5.

在日本留学,签证是个大麻烦,每半年就得去入国管理局签一次,人很多,一去就要花大半天时间。朋友告诉我埼玉县的某个入国管理局(地名忘记了)人少,离我家也近,让我去那里。我去了,人是少一些,但净是一伙儿一伙儿的菲律宾姑娘,每一伙儿都有一个理着平头、戴着墨镜的日本黑道弟兄模样的男人率领,感觉怪怪的。她们都很年轻,花枝招展,活泼好动,浓郁的香水味把入国管理局笼罩在诡异的气氛中。离开那儿以后挤进地铁,身上全是她们的味儿。

后来,我在一所大学当客员研究员,签证改为一年一签。情况虽有改善,但终非长久之计。我有了离开日本去美国的打算。

我的教授也是位大侃爷。我们每周见一次面,都是他在那儿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当时他的兴趣,是要和中国做什么大生意(忘了具体的项目),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发布会,要请李鹏参加之类的。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吃晚饭,饭后再去喝酒——是有陪酒女人但规规矩矩的酒吧,看来是熟客。他还邀上其他教授,把我介绍给他们。酒过三巡,教授之间谈话热烈起来,我便只管将酒往那喉咙里灌去。

我1987年出国时,北京还没有从清贫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全城的餐馆屈指可数,酒吧则除了不让中国人进的几个“涉外饭店”,社会上几乎没有。到1997年我第一次回国,却完全变成另一番天地,那真叫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大家呼朋唤友,吃罢晚饭不仅要喝它几轮大酒,还要去歌厅、去泡澡。到了凌晨三四点,东直门“鬼街”比白天的王府井还热闹,眼看一天行将结束,必得来一顿丰盛的“宵夜”作为谢幕。

中国其实是早已有这种吃喝玩乐的奢靡传统和方式的,只不过解放后断掉了30多年,我们这代人没见过。随着改革开放和生活富裕,它又回来了。回来的路线,我猜,是由日本经台湾,“反攻大陆”被激活的。所以,它跟过去的传统虽然衔接,却也发生相当的变异,不伦不类。
 
6.

井口大叔听说我要去美国,显得非常意外,甚至有几分不高兴,他问我:“你为什么去美国?日本不好吗?”我说我很喜欢日本,在这里也住习惯了,但学业结束就没签证了,待不下来。他听后是将信将疑的样子,问了里库桑,才相信我所言是实。

临走前,大叔在一家西餐厅请我吃饭,依依惜别。他说:他本来想出个办法,能让我在日本留下来,就是把我认做义子。于是跟阿姨商量,阿姨说:顾桑这个人咱们是绝对相信的,但一旦在法律上确认了关系,他就有了继承权了呀,当然顾桑是不会要什么遗产的,不过嘛……大叔带着歉意对我说:“贱内呀,八嘎!女人脑袋里考虑的就是钱钱,说不通她!唉,没办法……”

真没想到井口大叔对我的去留这么上心,把我当成了亲人!

我到美国后,与井口大叔保持了几年通信,后来用日文写信感觉越来越费劲,慢慢就断了。大叔给我的信中说:井口庄又搬进来几户中国人,我可以用中文给他写信,他找人翻译。我没能照他说的做,感觉十分对不起他。

我在日本接触到许多“地球人”,他们都同样善良、热情、不怀私心,帮助人纯粹是出于良知,没有任何其他目的。美国却不同,它由移民立国,种族混杂,是海纳百川的大局面。美国没有什么人刻意要去做“地球人”,在美国人看来,美国人就是地球人。外国人在美国生活最自在,因为制度和文化自由包容。美国人天真外向、乐善好施,把个人权利看得极重,绝不会干扰你,但也不会介入你的生活,有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我在美国结识的美国人,远不如在日本交的朋友多。美国人好交,日本人能深交。真是有意思。

顾晓阳读本
好日子
八十年代
大学校园纪事
纽约一年
“窑洞”博士
革命年代
的记忆碎片
我的1976
我们的今天
得益于他们的昨天
新儿女英雄传
洛杉矶的家被盗
顾城最后的日子
洛杉矶的家被盗
先锋小说家马原
支教惹来
一场风波
新生代诗人
的锦绣年华
乡愁变成数码的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原载:作者公号野事野史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延伸阅读

日本观察


杨莉莉:风从四方来

周小六:在日本

的苦乐年华

李奇志:中日友善

的民间力量

高文军:我在日本

放歌《恶魔的饱食》

梅长钊:日本

导游竹内真子

马小冈:以邻为壑半世纪

周初:日本天皇

与靖国神社绝缘

周初:日本

新年号的由来

周初:谈谈日本

天皇退休的事

日本尖端医学

在攻克哪些疑难杂症

为何日本人

寿命最长心脏最健康

日本"与众不同"

的一组照片 

科技:中日企业

实力大对决

故意忘记邻居

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

可以接受你的穷

但不接受你的欺骗

佐尔格的墓

和731部队

日本人怎么倒垃圾

李扩建:日本国民

的“正确恐慌”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