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丨郝寒冰:有一种无奈叫被遗忘
有一种无奈叫被遗忘
公元2014年金秋,大名鼎鼎的银川二中迎来了建校60周年华诞,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出版发行了一本《银川二中校友录》。让人遗憾的是,在这本书中,从建校到2013年,历届初中毕业生都记录在案,并且精确到了个位:毕业15081人,肄业73人,唯独我们——1969届初中毕业生居然被遗忘了,在统计表格上,1969年一栏中赫然写着“无毕业生”四个大字,将近400个鲜活的生命被无情地阉割了!
这才叫千古奇观、千古奇冤哪!
1969届初中毕业生,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名称,说它是“一绝”也绰绰有余,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它是1966年夏“文革”爆发前的最后一届小学毕业生,而且是通过考试进入中学的,但是很不幸,一入中学为期十年的大动乱便开始了(“小升初考试”从此中止,直到若干年后才恢复)。我们一天课都没有上,就赶上了“大串联”,回来后就被中学抛弃了,变成了社会上的小混混,直到1969年3月初,才重新被二中招了回去。
那时一个特殊的年代,全国以学习人民解放军为荣,形式主义盛行,具体落实到一所中学,就是仿效军队编制,将年级改称为“连”,班改名为“排”。因为同时存在着小学66、67、68三个年级的毕业生,学校就分为一、二、三共3个连,每个连7个排,每个排五六十号人,把教室塞得满满的,再加上老师、工勤人员和工宣队、军代表,差不多有2000人左右,让沉寂已久的银川二中一下子变的沸腾起来!
69届在中国教育史上又处于承上启下的节骨眼上:之前的66、67、68三个年级的初中高中生被统称为“老三届”;之后的69、70、71三个年级的初中生(此时无高中)始被称之为“新三届”,而69届理所当然的就成为领头羊,作为这一届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在学校期间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些许,在学弟学妹面前爱摆个谱,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颇有几分“小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意味。
但自我感觉良好并不是好事,缘因“领头羊”不好当!69届学生年龄相对大一些,差不多都参加过大串连、许多人的家庭都在运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本来就怨声载道;与此同时又在各式各样的“战斗队”“造反团”带过,跟着疯子扬土的事没少干,自觉不自觉地沾染了一身的匪气,动辄就吹胡子瞪眼,欺负女生、不尿老师,甚至连工宣队都敢做对!能有好果子吃吗?因此,69届的男生在校期间或多或少都挨过整,一开始还不以为然,但最终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楞是被工宣队师傅拳脚相加的“教育”把毛给捋顺了,变得灰溜溜的。
不过俗话说得好:臊头全脸胡,一亏有一补。也就绝了,塞上江南的土地爷似乎感觉到了对69届学生有点不公平,因此对我们格外眷顾了一把:在全国的69届初中毕业生统统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唯独咱宁夏的69届初中毕业生躲过了这一劫,被分配进了工厂!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哪?要感谢“三线建设”——
宁夏实际地理位置处于我国版图中央,但因贫穷落后而被划入“西部”,在“要准备打仗”的战略决策中,中央决定把东部沿边沿海地区的一些重要工矿企业迁入内地,目标锁定大西南和大西北,宁夏多多少少有点勉强被扩入“三线”的边缘,大连的机床制造厂、淮南的煤炭机械厂、青岛的橡胶厂、镇江的仪表厂、瓦房店的轴承厂纷纷于1960年代末迁往宁夏,选址建厂,急需人手。于是乎,69届初中毕业生正好补了这个缺,或者说钻了这个空子,基本上都进厂当了学徒工。
就以我所在的一连三排来说,58位同学中,车、钳、铣、刨、磨、锻、热、焊、电工、翻沙工、养路工、搬道工、汽车司机等,可以说是72行,应有尽有。如我本人就曾在电影机械修配厂和拖拉机配件厂呆过8年,先后干过翻砂工、钳工和车工。后来当了干部之后,和人谝起来可有吹牛的资本了,把好多人忽悠得一楞一楞的。
虽然我们这一届同学走向社会后从整体来说也都遭遇过各种坎坷,因为特定年代的动荡曾给每个家庭都带来过难忘的记忆,我们都见证了国家发生的一系列大事、要事,所以大家都非常珍惜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尽管受文化教育的先天不足,但是大家都很争气,通过后天的奋力拼搏,弥补了不足,几十年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不怕艰苦,厚积薄发,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就以我所在的“一连三排”为例,58位同学中至今无一人违法乱纪,成功人士不乏其中,有的还在某些领域内颇有建树。可以毫不愧疚地说:宁夏的发展历史上有我们书写的那一笔,共和国的历史冊上有一个标点符号属于我们!我们也毫不怀疑,再过50年、甚至100年,江湖上仍然留有69届的传说!
但是——这才仅仅过去短短的40多年,我们就被遗忘了,更让人伤心的是,遗忘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的母校。这是继1966年底第一次被抛弃后的再一次被抛弃,让人情何以堪?不知所以、不可理喻、不能接受!
实在是不知道这本《校友录》为何人所编?建校60年,年年都有毕业生怎就不知道?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或是装不知?是工作疏忽?还是有意为之?就算是责任编辑脑子不清醒,那各级领导是怎么审核通过的哪?据我所知,当时在银川二中的教职员工队伍里,就有69届毕业生,为何也不发声辩解呢?或许二中压根就不承认这届毕业生!但如果真是这样,那又是为什么哪······
越想越糊涂,也越想越苦恼,算了,索性不想了,爱咋咋的,套用一句老宁夏话说“管求他妈嫁给谁呢!该吃照吃,该喝照喝,谁也不能把我那半截子給咬掉!”
不过由此我也对“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史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产生了质疑。我相信所有的历史都是真实的,“那一幕”一经发生就永远定格在了时间的长空,谁也无法抹去。但“史书”却能够别样记载、多元描述;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下对某件事的认识,有还是无、好还是坏、善还是恶、本还是质······可以在其中掺杂大量的主观意识和情感色彩,包括它解、旁通、甚至完全抹杀或者直接杜撰,影响社会、甚至误导后人。
比如当年,我们明明知道某人在某个场合说过什么话,但是史书却完全没有记载,或者干脆是另外一种说法。当然这不是我等考虑的事,凡夫俗子无力更改历史,但可以校正史书之错!所幸我等还活着,及时发现了被母校银川二中遗忘的这个谬误,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但假若没有发现哪?
好在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几十年间过去了,国家在变,社会在变,人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同学之间的真情实感。友谊也早已冲散了当初的团团伙伙,“你好”“我好”变成了“大家都好”,高举“银川二中一连三排”这面大旗,通过手机平台矗立起白发皓首的“童靴”群。在历经了人生的冬夏寒暑之后,我们这批1955年左右出生的69届初中毕业生已经淡出江湖,没有了宦海的较劲、少了商场的打拼,大家都变得心平气静起来,走动愈加频繁,散个步、聊会天、泡壶茶、喝杯酒,谝起在校期间的点滴浪花,都将大家的思绪迅速拉回难忘的公元1969年!
于是,眼前的那一个个两鬓斑白、饱经沧桑的面容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有的人虽远在它方,甚至海外,但借助于手机微信保持联系不断,一个段子、一张照片、一种表情、一个外号、甚至一声喝斥,互相传阅,开心一刻,都让人真切地感受了一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味道·····
同为69届初中毕业生的沪上女作家王安忆写出了那本著名的长篇小说《六九届毕业生》,在同龄人中广为流传,深受好评。虽然上海宁夏相距遥远、时空不同,但大家的心是相通的,对历史的感受、感慨和感悟是一致的。她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我们也同样经历过,她能写出来,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写出来?我们自然没有王安忆的水平,写不出来她那种上档次的作品,但如果把近些年来大家陆陆续续推送在同学群里的那些信手拈来的小说、诗词、杂谈、感想、回忆、对联、照片、图画,乃至于三言两语的调侃、戏言以及五颜六色的段子、乱弹,只要系统的加工、梳理和编排一番,其实就是银川二中一连三排现成的“班史”,而且还是一本能够让同龄人产生兴趣的“编年历”,对后人开启那段不堪回首的沉封岁月之门,没准还是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呢!
2019年国庆前夕,秋高气爽,瓜果飘香,银川二中69届一连三排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隆重举行,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凤城,在三天的时间里,足迹遍步贺兰山庄、沙湖鸟岛和镇北古堡,尽情的玩开心的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心情激动,热泪盈眶·····当重返文化街母校旧址、站在已荡然无存的教室坐标点上追思半个世纪前那一幕幕难忘场景的一瞬间,仿佛电闪雷鸣,心有灵犀,大家发出共同的心愿:涩中有甘,泪里带酸,又苦又甜,是我们的当年——把它写出来,留给后人,作为研究那段峥嵘岁月的第一手资料!感谢两位“大款”同学慷慨激昂,当场表示各捐款若干,承担出版费用,令在座的每个人动容。
说干就干,有心之人自报奋勇。当年一连三排的大才子、现今生活在海河之滨的宋迎同学(曾经的天津市司法局政研室主任)不提任何先决条件,主动承担书籍的编纂工作。宋同学集燕赵侠客之风骨与江浙水乡之灵秀为一体,在为期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以仍兼职社会公益事业之身,老当益壮,集中精力,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独具慧眼,从总体设计到具体格式、从内容筛选到审核把关、从选择印刷厂到价格明细、从排版校对到装订效果····等等、等等,可谓是精打细算、步步为营,殚精竭虑、费尽心血!
现为宁夏美术界女性领军人物的吴同学谷怀女士则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本书的封面设计任务,洁白的底色上浮现出老二中校门的轮廓,前面是一群花季少年的身影,像我像你又像她,一眼望去,把人的思绪就带回了当年·····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我们这里却被彻底颠覆成了“好事传千里”:随着一连三排群体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好的故事继续延伸,2020年远在外地、包括大洋彼岸几位同学的加入,给编书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主编宋同学以友情为重,不畏艰巨,迎难而上,见缝插针,及时调整板块,迅速加入了新入群同学的相关资料,让他们搭上了“末班车”。
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经费告罄!消息传来,群主通过微信平台如实告之大家,绝大多数同学很快捐出了自己的一份心意,从而确保了书的正常出版。
2020年的最后一天,这本图文并茂、名为《永远的曾经》书籍由天津卫寄达银川。那一天,也是银川历史上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冷的一天,却成为银川二中一连三排全体同学隆重的节日!
一群白发皓首的老同学红心闪烁、热情奔放的聚会在仙鹤楼(冲这名字就让人喜庆),举行发书仪式。当16开本大小、30余万字、200多幅照片、厚达560个页码、重约1500克的这本书展现在大家面前时,立马赢得一片赞叹,如此精美的内容、如此大气的装潢,远远超出想象!大家争先恐后的在每一本书上签名,人手一本捧在胸前合影留念,共同举杯:祝贺《永远的曾经》诞生,了却了我们的心愿!为了这本书,大家期盼了足足一年;为了这一刻,我们准备了整整50年!
远居地球另一边的同学汪女士提议将此书赠与母校银川二中——虽然你把我们遗弃了,但我们要为自己正名!
2021年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受全体同学委托,由本人代表69届一连三排这个群体,专程来到已经搬迁到市区北端的银川二中新校址,向学校捐赠了两本《永远的曾经》,并接收了校方郑重其事出具的《证明材料》。
不到50岁的校长颇为感慨的告诉笔者:这是我们接收到的首部比较详细记录银川二中“新三届”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步入社会之后工作、生活情况的书籍,非常难得,也是研究银川二中发展历史不可短缺的资料,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这两本书,一本将永久存入校史馆,一本由图书馆收藏。同时也对建校60年出版的《校友录》中将我们遗漏致歉,表示将在2024年的70周年校庆活动中,一定弥补过来!
——看吧,有《永远的曾经》这本书垫底,其实补不补都无所谓啦!
步出二中校门,回头望,天高云淡夕阳红·····
郝寒冰写字楼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革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