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缅甸 | 屈在祥:缅甸战乱有哪些内外因素?

屈在祥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作者在1980年


屈在祥,云南傣族,中央民院历史系78级,笔名布南温,冯骋。毕业后在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和党校工作。后辞职下海,流浪金三角地区。1997年春闯到曼谷,现以合法的中国身份在泰国普吉岛从事旅游业。1997年开始在曼谷中文报刊发表各类小说,出版小说集《丛林冷月》。

原题
跨世纪的缅甸战乱
有哪些内外因素?



作者:屈在祥


昂山素季25年前采访视频


缅甸是中国很特别的近邻,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通向印度洋最便捷的通道。


但是缅甸对中国人来说存在感比较低,内地朋友甚至根本不知道缅甸是怎么回事,云南人对缅甸比较熟悉,但往往把它和战乱与金三角毒品联系在一起。


这实在是很令人遗憾的印像,要知道,缅甸曾经是东南亚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在一百年前,其现代化程度甚至比云南的很多地方都高。


我的老家云南西部,在六,七十年前,想开眼界,看洋气都很自然地往缅甸跑。那时候说“缅甸美丽富饶”,是名符其实的。


然而在世界日新月异的今天,曾经富饶的缅甸落后了。


缅甸面积676578平方公里,在东南亚11国占第二位,人口约5390万(2015年),在东南亚占第五位。2019财年度国民生产总值(GDP)821亿美元,比云南的昆明市还少100亿美元,还是不要这样比吧。这个经济成绩在东南亚占第七位,人均约1345美元,东南亚垫底。


数字是无聊的,还是用最直观的东西来说:缅甸有百万劳工在泰国和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打工。还有几十万难民跑到泰国。


那么缅甸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呢?一句话:乱麻般的内战。


从1948年初独立,和平发展没几年就开始乱。


缅军和国民党残军打,缅族和各种少数民族武装打,少数民族之间互相打,缅族之间政府和军方冲突,缅政府和缅共打,从局部到全面,打打停停,堪称近代以来,世界内战时间最长又最乱的国家。


而缅甸内战,又主要集中在掸邦,这里就先讲和掸邦有关的战乱吧,因为掸邦各族都是为了争取自己民族的权利,打出“革命”的旗号,所以习惯都叫掸邦革命,当然站在缅政府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叛乱。


“掸邦革命”的含义应该分几个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主要全掸邦反缅,争取掸邦权力;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北掸邦以缅共领导为解放缅甸为主的革命,南掸邦部队则在闹掸邦独立。一九九六年到现在,各族都在为自己民族争取权利。各自为政,或互相联合互相争斗。


掸邦土司老照片


为了避免这团乱麻越扯越乱,结的疙瘩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先放一放,捡起几股绳子理一理,应该就能看到缅甸内战的主要线索了。

 

第一个问题:掸族与掸邦革命

 

掸族是缅甸的第二多民族,人口有多少?绝对是糊涂账,各种资料差别都很大,从网上搜索,你会发现有几种数据:


掸族占缅甸总人口10%,9%,那按照5390万的数字,就是480-539万。


缅甸掸族人口850万,600万。


掸族主要居住在掸邦(占全邦人口60%),克钦邦,克耶邦、克伦邦、曼德勒省、实皆省、德林达依省等河流沿岸及平原地区。其中除了掸邦和克钦邦还保持着明显的本民族特点,缅甸中心区的曼德勒、实皆、德林达依省等地的掸族应该已经逐渐缅族化,各种统计口径不同,所以人口数字才这样混乱。


掸族其实就是傣族,“掸”是缅族和英国人的叫法,为什么要叫掸族?说不清道不明,其实克钦族(景颇族)叫傣族是“拉萨姆”,和“掸”也是接近的;含义是什么?说不清楚,各民族间的互相称呼是历史上传下来的,是不是带有歧视性都不重要啦,习惯就好,只要真诚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叫什么名都不要紧。


掸族都自称傣,缅甸划出的135种民族里,掸族就被分为9种,也不知道他们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反正在缅甸的掸族语言都是相通的,风俗习惯也差不多。傣族在缅北的历史最少有两千多年,最起码从元末以来的七百多年里,缅北一直是以傣族为主体民族,傣族土司们一直在强大起来的缅族王朝和中国的明清王朝中间周旋,也就是主要是用朝贡和服从征调来承认强者的领导地位。而内部一直是自己管理,英国殖民者也没有剥夺傣族的地方统治权,所以在缅北,几百年来傣语是通用语言,各族之间基本是和睦相处。因为傣族是佛系民族,管理得不算很好,但也不是很坏,没有对其他民族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掸邦土司府


缅北的各族朋友可以不服或者看不起过去傣族的管理,但是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民族冲突,这一点应该是大家都承认的。


当然小规模冲突是难免的,傣族各勐之间为了漂亮妹妹和收田租,互相打架也是常有的事。这是利益使然,和民族矛盾无关。


那么再说到中国傣族,我们知道滇西傣族和缅北傣族属于一个朋友圈,过去土司家族互相通婚很平常。但从清朝末年中英把边界划定后,双方对国家的归属还是比较明确的,缅北傣族土司们跟着英国人去喝咖啡听西洋音乐,滇西傣族土司继续喝茶唱傣戏让后代学三字经拜孔子了。到新中国成立,傣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成员,热爱自己的国家,一直和整个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任何想分裂国家的苗头,这是因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傣族人民充分享受了国家发展带来的好处。


而缅北的傣族却进入混乱期,一个原本就不尚武的佛系民族,却冒出无数的武装,乱纷纷你刚唱罢我登场,结果就是把整个缅甸带进了落后衰败的现状,这不能不说是非常令人痛心的结果。


那么为了讲清楚这一乱局的形成,我们还是回到“掸”这个表达方式吧。


几百年来掸族土司一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耕耘,该给中国皇帝进贡,或向缅甸国王称臣,应差,都没有问题。大体上能相安无事,怎么社会进步到今天,反而水火不容了呢?


这还真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宿命。等在下慢慢剖析。

 

第二个问题:弄出一个古老的哑雷

  

缅甸现在还要时不是召开一下“21世纪彬龙会议”,这个会议从正面理解是缅甸各族各种势力沟通的一个平台,为实现缅甸真正和平而召开的团结大会;往实际点的说法就是一个吵架的场所,是摆谱和互相笑着掰手腕的一次聚会。


但是在会场上吵架掰手腕,哪怕没有什么成果,也总比在山上打仗死人,在路上烧汽车强多了,所以这个会议实在太重要啦。


这要归功于昂山素季女士。这是一位品行很好的政治人物,在缅甸各族中有很高的威望,她从1988年开始就从事缅甸的和平进步运动,吃了很多的苦头,其精神非常令人钦佩。但是因为缅甸的复杂性,她做得非常的累。


“21世纪彬龙会议”是继承她父亲昂山将军的遗志。就在前两天,她又被缅军软禁起来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谁也不敢预测。

        

1947年2月12日,在昂山将军的争取下,由掸、克钦以及钦族领导人同缅甸总督执行委员会的代表于掸邦中部的一个小城彬龙(Panglong,中文也称班弄,邦龙)签署。《彬龙协议》签署的目的是,联合缅甸本部以及掸联邦、克钦邦、钦邦等少数民族地区,从英国殖民者手中争取独立。被称为缅甸国父的昂山将军在1947年7月19日被暗杀。而《彬龙协议》的原则在1947年9月24日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彬龙协议》的重点是,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并且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国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和特权。


这个协议从签订的那天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首先昂山将军为代表的缅族是务实者,立场非常的灵活,或者说反复无常。因为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这是缅族心中的痛。从16世纪中叶开始,缅族可以说在很长时间内打遍东南亚无敌手,泰国老挝在和缅甸的冲突中是败多胜少,直到19世纪才把缅军击退,甚至北方大国的明清王朝也拿缅甸没办法,所以整整三百年间,缅甸境内的老居民掸族和孟族等民族都是被缅族所管,基本上都承认缅族的老大地位,老老实实进贡,服从征调。但是内部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缅族也没有向掸邦移民,这是问题的关键。


英国殖民者把缅甸打败,缅族用武力建立起来的权威体系彻底坍塌,各族在英国这个新老大面前恢复了平等身份,这个变化对掸族来说很自然,掸族各土司都只要求把自己辖区内的政权控制好,更高一级的统治者是谁,他们不太在意,反正是谁强就当老大。现在是英国人最大,原来压着自己的缅人掉下来和自己爬在地板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没啥好奇怪的。但是缅人内心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他们要反抗,要恢复缅族的老大地位。所以当日本人入侵缅甸,打出亚洲人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旗号,昂山等缅族精英就马上和日本人合作,配合日军攻击英军和中国远征军。等发现日本人只是新强盗,不可能让他们独立时,他们又暗中和盟军合作。


穿日本军服的昂山将军,在二战中希望借日本复国


二战结束后,日不落帝国已经衰落,不得不面对殖民地要求独立的现实,老牌殖民者也只能认栽。


英国人要退走,不是被打败被赶走,所以内心纠结下还是想留下一些后手继续对缅甸发挥影响。这个摊子怎么交法?大家总得要协商一下。


相比印巴分治的复杂性,缅甸的事情相对简单得多,一是体量小二是内部有合的传统,宗教也相同。现在面对的问题只是,英国近百年分化瓦解,掸邦等山区地位和缅族地区地位是平等的。


英国人内心独白:现在你们都要独立,那么是要各人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还是重新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家庭?你们自己商量,建议你们合起来吧,毕竟我给你们留下来的铁路呀等等都是一体的,合起来才好操作。当然你们在政治上最好经常互相扯着点皮,这样才显出我这个老东家的“好”来。


缅族的想法是:我们合起来组成新家庭,各方权力都已经合理分配,甚至都商量好,合作不好可以重新分家单过。你这讨厌的英国佬赶紧把主权交给我们,滚回你老家,我们的事不用你再来管。

 

掸族的想法是:只要我这一亩三分地的统治权不动,怎么都行,反正上千年来都这样,现在继续和缅人过日子,我们还能在首都那里做官,也不错。


克钦族是后起民族,从青藏高原来到滇西和缅甸北部,一直在山区生活,英国人进入缅甸,西方传教士在克钦人中成功传教,还创建了文字,使这个民族逐渐走进缅甸的舞台。克钦人在二战中有出色表现,其勇敢善战的民族性在对抗日本侵略军时被美国人充分发掘出来,取得不俗的战绩。到二战结束,克钦军在缅甸军队中已经占有重要位置。加上他们信仰基督教,英美对这个崛起的民族给予扶持也是情理之中,所以在缅甸独立前,把原本一直由掸族土司统治的密支那(原勐养土司领地)和八莫(原明清王朝设置的蛮莫土司)划出来成立了克钦邦,但是傣族土司在自己领地还是有一定的管辖权。克钦族参加联邦得到这个好处,正式走向缅甸的政治舞台,当然拥护《彬龙协议》,而且他们也自信凭着武力将来肯定能争取到更大的利益,最差也能把克钦邦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钦族的具体情况笔者不太了解,不好乱写,但大抵情况也差不多。


这样就有了《彬龙协议》。


签订彬龙协议代表


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在这个协议里,还有许多缅甸民族比如历史上一直在缅甸南部扮演重要角色的孟,人数不少的克伦,还有若开,克耶等族,并没有参与这个协议的签订,都是用笼统而模糊的态度来面对缅甸的独立问题。反正,对于国家独立,大家都赞成,至于独立后怎么办?再说吧,反正把洋人赶走,自己人当家做主,什么都好说。


而且《彬龙协议》最大的原则就是:各族平等!这是各个少数民族最看重的。


缅甸联邦的出生证《彬龙协议》


但在当时来说,《彬龙协议》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赶紧从英国人手中接管政权而拼凑出来的一个很粗慥的协议,据掸族一些人士的八卦:当时掸族各土司在开会协商时,苏瑞泰很强势,谁要提出反对意见,他立刻就掏出手枪拍在蔑桌上,因为缅人暗中已经许诺他当第一任总统。


而缅族很多人内心是很不满意这个协议内容的:这不是把我们这个原来的缅甸老大拉下来和这些山民平起平坐吗?简直没上下!这才发生了昂山将军被刺杀的悲剧。


我们不确定,如果昂山将军没有被刺杀,以他的威望一直掌控着整个国家的局势,那么后来他会不会也废除这个协议?真不好说,他毕竟是缅族至上主义者。


昂山将军和女儿昂山素季


历史没有假设,1947年的缅甸各族弟兄还是维持了团结的局面,以彬龙协议的框架为基础,通过的《联邦宪法》算是把新缅甸的国家模型确定了下来。


随后对于彬龙协议最积极的倡导者,缅甸联邦组成有大贡献的掸族土司苏瑞泰,被推举为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或者说临时总统。1948年1月4日从英国人手中接过缅甸国家权力的就是苏瑞泰总统。


《彬龙协议》是没有引信的哑雷,它的炸药是缅甸历史上形成的各族复杂关系。如果大家都遵守这个协议,不断地完善内容,那么这颗炸弹就永远不会爆炸。假如某一方非要用蛮力把它砸碎,碰出的火星就能引爆。

 

第三个问题:和平外衣被撕破


缅甸独立后到1950年代中期,应该说是最好的几年,各种矛盾都处理得还算不错,在局部武装冲突中平稳地向前迈进,经济也发展得很好,在中央和各联邦政府里,权力分配都照顾到各方利益,比如掸族的昭坤卓曾经当缅甸联邦的外交部长,果敢土司杨振材出任掸邦财政部长,等等,不胜枚举。也就是说那时缅甸联邦政府基本上都遵守《联邦宪法》。和邻国,特别是和新中国的关系,是难得的黄金期,1955年4月,温文尔雅的周总理和戴墨镜酷酷的陈外长穿着缅式服装参加缅甸的泼水节,1956年底中缅芒市联欢等等,都是载入史册的大事,陈外长那首“赠缅甸友人”的诗也传颂至今。


奈温将军和中国代表团亲切交流


那时整个缅甸社会是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笔者曾经问成长于仰光的澳门作家许均铨先生“胞波”的真正含义,缅甸人真把中国人当胞波吗?他明确回答:胞波就是兄弟的意思,1950年代缅人对我们确实很友好,是真的把我们中国人当好兄弟的,我们这些缅甸华侨体会很深。


后来发生的事就是只能用乱麻来形容。


缅甸独立初期几起军事冲突很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但是许多人都不太重视相关资料,大家关注点更多的是围绕着金三角的传奇故事。其实从这几起冲突的结果来看,就已经透出了缅甸未来几十年战乱特征。


第一起是克伦族包围仰光,作为人数和掸族差不多的克伦族,由于和英国人关系特殊,被缅族看成是英国的狗腿子,所以在争取缅甸独立的过程中,昂山将军有意无意地把克伦族晾在一边,于是克伦人立刻用枪杆子来说话,克伦族武装在1949年一度包围首都仰光,缅政府军随后组织反击,将克伦军击退,瓦解了围攻。同时和克伦人积极沟通,1951年2月,缅甸政府宣布成立与其他省邦平级的克伦邦政府,克伦族的反抗暂告一个段落。


第二起是缅共发动起义,在乡村建立根据地,此刻苏瑞泰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国家领导,实权由政府总理吴努所掌控,吴努政府军中的缅族团或营,无法与缅共作战。克钦营便充当了清剿缅共武装力量的先锋。成长于二战时期的克钦军官罗相在镇压缅共的作战中起到主要作用,由于不满政府军的所作所为,罗相决心脱离吴努当局,走克钦民族自治自救的路线。


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吴努总理


这就是第三起军事冲突,1949年下半年,罗相(或写成罗先)在眉谬起义,释放关押在当地集中营的克伦族反政府部队人员,并予以武装,由此,罗相部队中加入了大批克伦族籍。部队发展到几千人,曾经攻下瓦城(曼德勒),在南下进攻仰光时被击退,最后缅政府依靠六个克钦营打败罗相的部队。罗相北上想进入克钦邦,被同族的克钦人拒绝,最后带着几百名部下于1950年进入中国,被安排在贵州,这些人后来就成了缅共部队的骨干,即“贵州老兵”。


缅共主席德钦丹东同志


请记住这个线索:克钦族罗相帮助缅政府镇压缅共——反缅政府——退入中国后来成了缅共的主要军事领导。


第四起军事冲突则是中国国民党残军进入掸邦,理不直而气壮地建立反攻基地,由一千多人发展到数千,搞起“借土养命”“借土复国”经营活动,人数最多时达到两万。在这过程中,直接和残军打交道的掸邦土司态度值得玩味。柏杨先生在《异域》一书中描写道:


“十二月间,猛撒县长,也就是猛撒的土司——刀栋,新生了一个孩子,寄养给李国辉将军作为义子,无论如何,和大汉的将军拉上亲戚使他们骄傲,李将军收下了,并为他起一个名字叫刘备。

“刀土司为这个名字,曾大宴宾客,因为当他知道刘备是皇帝的时候,他隐藏不住他内心的喜悦。”


《异域》是最早描写残军的书,叙述残军从云南败退到缅北,在那里立足和壮大,和缅军作战,最后被迫撤台,内容丰富多彩,情节离奇曲折,煽情而感人,以后描写残军这段历史的书,许多作者都是从这本书里抄来再组装加工的。


这段描写残军将领和掸族土司交往的情节,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掸族土司和残军关系暧昧,最起码没有积极驱赶这些外国的闯入者。这还是掸族土司的传统思维在左右他们的行为,那就是只要不从根本上危及他们的统治权,谁进来经营,特别是比自己强大的势力,他们往往就采取合作态度以保住自己的地位,没有誓死捍卫领土主权的习惯。


缅甸国防军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自然要捍卫主权,于是双方就开打,结果是缅军败多胜少,只好告到联合国,此刻朝鲜战争已经停战,残军作为战略牵制力量既无力担当也没多大意义,所以台湾方面只好叫撤。


从这几起冲突中我们总结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缅军的战力已经大大衰退了,能打硬仗的当时还是靠克钦军。历史上那个横扫东南亚的缅军已经见不到,但是越是这样缅族心中越窝火,非要把过去的自豪感找回来,于是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越失败越要靠打仗来找回面子。以至于打了几十年,缅军也没有能力完全靠自己武力打败过一支民族武装,败亡的武装不是自己内讧,被分化瓦解,就是靠其他民族武装的配合,缅军才能打赢。


导致缅军战力不如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是世界已经变了!但缅族精英始终不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认定是联邦制的涣散导致政府效率低。要恢复过去的强大,那就必须由缅族占绝对主导地位,国家才能真正统一才会发展壮大。


在这个思维的主导下,缅甸中央政府立刻采取收权措施。


德钦巴登顶同志长期在北京,经常能见到毛泽东


一个国家,特别缅甸这样不大不小的国家,搞中央集权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必须有几个前提条件:中央有足够的权威,地方不敢不交权;用钱收买,把地方首领养起来;能给地方带来更大的好处。


但要命的是缅甸中央都不具备这几个条件,缅甸被英国殖民不到百年,缅族过去的那点武功底子已经彻底废了。论打架,克钦军几十年来根本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目前佤军的战斗力也是甩缅军几条街,在实际的对阵中掸军也没有输给缅军,这几年才起来的若开军也天天把缅军打得晕头转向。这一切的一切说明,靠武力来建权威的路已经走不通。


几十年来缅甸中央既不想到给各少数民族更大的利益,以此来收买人心,当时也没有耐心把各族土司及后来的民族领导人养起来。而是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来收权:那就是用拳头说话。掸族克钦族等看看情形不对,立刻也准备用武力来对抗缅人的集权。


作为能维护联邦团结的《彬龙协议》和《联邦宪法》已经名存实亡,只需轻轻一扯就能撕破,假如缅甸中央明智一点,把这外衣还是好好保存起来,对掸族这样的温和民族还能起到安慰作用。


1952年3月苏瑞泰总统任期届满,当选为缅甸联邦议会民族院议长。1957年底,苏瑞泰与勐密土司昭坤卓等,积极争取民族权益,这时他们走议会斗争的路子。


但是以奈温将军为首的军人集团不耐烦,不断地威逼众土司交出政权。


民族武装的果敢汉人彭家声


这段历史,果敢土司作为直接的当事者之一,其后人杨丽1988年在《果敢(麻利坝)杨家史》一书中写道:


“缅军所扮演的角色,使局势更加恶化。1952年9月,掸邦被置于戒严法令之下,直到1954年才结束。这是国民党流入的年代。掸邦人民遭受到缅甸军队没有法纪残暴的侵犯人权的痛苦。缅甸军队对待掸邦,就像是对待被占领的土地一样。缅人把自己视为国家的救世主,这在掸邦人民中只留下苦涩的口碑。掸族领导人和掸族人民,常常被缅人报刊指责为分裂联邦的人。

“但必须记住,掸族领导人之所以同意加入联邦,是在有一定条件保护下的决定。当《彬龙协议》规定的保护条件被扭曲妄用时,掸人有权决定退出联邦。但有意义的是,他们并没有实行这种权利。土司们跨出了一大步,将他们的权交出来。虽然他们意识到《彬龙协议》已经被妄用,对掸邦的未来感到不可肯定。因此,掸邦人民只好拿起武器,保护他们的民族权利。

”掸族抵抗的动机是合法的,但用武装反抗一个民选出来的政府是不妥当的。关于合法的动机会有不同的含义。当奈温政府自己本身就缺少合法性时,合法动机的含义,就有了许多不同的意思。

“交出世袭权的问题,深深触动了杨振材。对他来说,果敢或第二线的领导人还没有接受这种变革的准备。因此,他决定抵制土司交权,并获得了人民的支持。为此,腊戍军区司令威胁说:如果不交出政权,就向果敢动武!”


果敢末代土司杨振材


这段描述把当年缅军咄咄逼人的姿态非常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杨振材就是果敢的末代土司。


很快,奈温发动政变,联邦宪法被废,从那时候开始,缅甸开启了跨世纪的内战。


那么在缅甸几十年乱乱中,英美作用到底有多大?

 

  毫无疑问,英国和缅甸的关系非常微妙,缅甸的近代经济和文化建设几乎都是英国殖民者建立起来的,到现在缅甸教育系统里英语的普及率很高,几乎所有缅甸精英阶层都会主动接受欧美文化;昂山素季女士年轻时一直在英国读书,在那边成家立业,如果1988年她回家探亲没有碰到缅甸的民主运动,她应该还在英国过普通人的生活。


但是缅族的民族意识又非常强烈,被英国殖民这段历史,对他们来说是抹不掉的疤痕,这就决定他们对英国只会尽量利用,而不会投入其怀抱。


当然现在西方世界是美国为主。冷战时期,美国全力支持南越和东盟,缅甸的民族武装虽然也得到其口头支持,但没有多少实惠,这点各族武装,特别是掸族至今还耿耿于怀。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缅甸军政府采取压和堵的办法,但是对于反缅政府而亲欧美的克伦,克钦这些信仰基督教的民族武装并没有给多少实在的援助,他们还是把宝押在昂山素季身上。那段时间是缅甸和北方大国的又一段“蜜月期”,缅军政府能维持下来,不得不说靠了北边的支持。从登盛开始,缅甸迫于压力,开始“民主转型”,为了玩平衡战略,立刻冷却和北边的关系,已经投资几亿美元的密松电站叫停,是标志性大事。


这再次证明,缅甸不会真正和哪一方同甘共苦,为了自身利益,翻脸是很容易,这是其戒备心特别强的民族性决定的。


昂山素季最终于2015年获胜,成了政府的实际领导者,一般人认为这是西方的胜利,缅甸从此将会以西方马首是瞻。而现实却是昂山素季很务实,她不敢违背缅甸主流民意,也非常注重与近邻的关系。


等到处理罗兴亚人问题,她坚决占在缅族利益这边,让西方大跌眼镜,把她从“民主女神”骂成了巫婆。


此次缅军再次发动政变,废除选举结果,软禁昂山素季等人,无论美国采取什么措施,缅军都不会屈服。


2011年电影《昂山素季》,香港演员杨紫琼饰演昂山素季


结论:也许某些大国想利用缅甸作为围堵北方大国的棋子,但缅甸历来对谁都不信任,连自己内部都没有互相机制,所以不必担心他们会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同样的道理,通过支持缅甸中央政府来维护稳定,希望其走向有利于周边国家的和平发展道路,那也是行不通的。


倒是全力支持缅甸各少数民族势力,使之形成一种互相平衡力量,说不定反而会给缅甸带来真正的和平。


这是高层的战略考量,不是我辈小民百姓能说道的了。


2021年2月3日于泰国普吉

昂山素季的中美外交平衡术


延伸阅读

屈在祥:武装割据的金三角

与缅北民族冲突

屈在祥:第一回在北京办泼水节,

只申请到经费200元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部分图片视频选自网络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东南亚纪事

胡舒立:与昂山素季的面对面接触

杨奎松:60年前的“中国道路”
沈志华: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的使命

缅共女兵潘东旭的“寂寞旧战场”

投身缅甸丛林的中国知青,
为"国际支左"而战
张育海:战殁缅北战场北京红卫兵
记亡友张育海:没有墓地的陵园
献身缅共的北京知青张育海沈大伟
徐焰:缅共兴亡始末与教训

金津:马共的暴力革命

与有尊严的放下武器

孙毅安:老兵老白,百战归来独留我

红卫兵偷越国境援越抗美的传奇
名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
红色少年三度越境投奔北越战场
周恩来特批援越女兵战场秘闻:
半夜下河洗澡男兵放哨
宋喜秀:1975年,我被派往柬埔寨
钱江揭秘中国援越抗法战争
程鹤麟:中国间谍眼中的红色高棉
师长忆松毛岭大捷:歼敌3000余人
松毛岭战役35周年
幸存越军祭奠战友,犹见遗骨遍地
老山女兵谢楠:
为每一座墓碑插一朵玫瑰
王红:胶片中凝固的残酷与悲伤
走近35年前的那场边境战争
血染风采"老山魂" : 
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实
操风琴:寻找那场败仗的真英雄
张志鸿:40年前那场战争的硝烟与回声
吕燕群:我们是中国军人
操风琴:“兄弟,我们同在!”
操风琴:懂你!1979年战争的母亲们
操风琴:黄土地、黄军装
——39年前的战争记忆
肖星:我所经历的1979年对越作战
女兵忆越战最尴尬一幕:身体真的忍不了
1988十年前南沙赤瓜礁海战追记
黄健:天南地北的战友们,你们好吗?
侯杰:从《芳华》中我看到反战情绪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