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童年 | 丁莉莉:天津浦口道23号,省长开车带我们兜风

丁莉莉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作者儿时
 丁莉莉,从小经常搬家,所以没有故乡。连我爸爸妈妈也讲不清楚他们故乡的事情。很幸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出国,有博士学位。去过很多地方,会说多种语言。在美国住了很长时间,目前住在多伦多。


原题

浦口道23号



作者丁莉莉


小时候爸爸换防到了天津郊区。我们也搬到了天津市区。因为妈妈在天津市税务局工作,我们家离税务局很近。搬家后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记住家里的住址天津市河西区浦口道23号。

据说,这里当年是国民党将军、新中国水利部长傅作义的公馆。

这不是传统的四合院,而是有很多房间的两层别墅楼,带有宽敞的地下室。前院有宽宽的台阶通向前门,后院较大像一个小广场,建筑的后边有一个很大的阳台或平台,我们可以在上面跳橡皮筋。

就像多数北京或上海的别墅楼一样,好几家合住一个大院子。住在23号的人家像一个大家庭,应该说比外地的亲戚还亲。我在院子里最好的朋友是小白荣姐姐。

我们家也是孩子们聚集听小广播和写作业的地方。

我们隔壁的大院和我们大院的结构相似,据说是省长家。

有一天我们放学后,在我们大院的门口,看到旁边大院的侧门开了,一个叔叔正要开车出门。我们发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大玩具,马上把车围起来了。

叔叔没生气,“跟我出去兜一圈吗?” 叔叔从车窗里探出头问我们。不到一分钟,我们全钻到车里了。

我们在海河边兜了个圈就回来了。虽然我们都去过那些地方,但是坐 轿车出去逛挺新鲜。“谢谢叔叔!谢谢叔叔!”我们不知说了多少遍。后来听说开车的叔叔不是司机,而是省长。以后看到他们家的车时总是关着车窗,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个叔叔。

其实两个院子里的人几乎不来往。我知道他家有一个小女孩,跟我们年龄差不多。当我们在院子里又跑又闹时,那个小女孩有时会站在楼上的阳台上看我们玩。我叫她下来跟我们一起玩,她只是摇摇头。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会说话会笑,只觉得她很寂寞。

有时我会想,也许有一天那个小女孩会告诉我她的故事,也许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的,也许跟我们一起玩她就会笑。

我是从天津市第二幼儿园“毕业”的。这样说一点都不过分。我们的幼儿园有校服,正常上课,考试,有接送的车,管饭,练舞蹈唱歌,看过三维立体电影,等等。只要出大门就要穿校服。

记得我的任务是帮助老师清点校服,出门前和回来后,因为我会数数。每天回家后就要讲幼儿园的故事,讲我们的牛老师,杨(羊)老师,朱(猪)老师。妈妈也喜欢幼儿园,因为幼儿园时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喜欢考试的孩子。

我下一个学校是上海道小学,在街对面的胡同里。听说因为学生太多,我们是考试录取的。

很快我就有了几个好朋友。

孙永恒的爸爸是个画家,据说我们用的牙膏盒是孙永恒的爸爸设计的。他家里有很多画画的工具。他家没有保姆,我们愿意怎么翻就怎么翻。如果孙永恒的姐姐在家,我们就不自由了。只有一次姐姐跟我们一起玩藏猫猫,孙永恒藏在一个木头的衣箱里。我们怎么也找不到他,直到他拼命敲箱子。原来他在箱子里不能喘气。

贾祥爱的爸爸是南开大学的教授, 妈妈在纺织厂工作。

有一次我们几个藏在窗户外面看她的爸爸妈妈“做游戏”,她妈妈拿着鸡毛掸子,爸爸跪在地上,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就在关键时刻,有个大人过来把我们赶走了。

我们三个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每天放学后我们在我家的院子里写作业。我喜欢抓紧时间先完成作业再去玩。贾祥爱总是高兴地给我们讲各种各样的事情。孙永恒是个安静的孩子,如果我们去哪里,他也跟我们去。


我家从23号大院搬走后不久,“文革”就开始了,再没有收到从天津来的信。

1982年我被学校派到天津招生。

在去天津的路上,我一直在设想我们见面后的情景,心里很激动,闭上眼睛我还能看见小朋友们在大院里一圈一圈地跑,在院子里写作业,听小喇叭广播。

在天津的最后一天,终于抽出时间出去了。

我找到了23号大院,我心里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觉。

当我走进大院时,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大院里乱七八糟,有好多一人高的小棚子。院子里没有人。

我只好贸然敲了小华家的门,一个阿姨开了门。当我告诉她我的名字时,阿姨非常高兴说她记得我,但小华不在家,其他的邻居都搬家了,而且不知道他们搬到哪里去了。阿姨告诉我晚上小华和秃小会回来,但我的车票已买好,没有时间了。

1976年唐山地震时对天津破坏很大,浦口道这边的房子基本上保住了,浦口道那边的四合院和建筑都倒了,四合院和胡同没了,代替的是几座住宅楼。

离开大院之前,我看了看隔壁大院的阳台,没有人站在那,也许他们在“文革”时搬走了。

我走出大院站在路边,心里想也许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其实不然,我在路边站了很长时间,没有人跟我打招呼。

我沉下心来想了想,即使我能进宿舍楼,即使挨家挨户敲门,也不可能有人认识孙永恒和贾祥爱还有小白荣姐姐。

这时我心里很清楚,我永远也不可能见到他们了,如果他们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话。

我不会忘记他们的,因为他们是我童年的一部分。


作者在迈阿密的海边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少年记忆

啦嗖咪啦情窦初开的往事

杭雪: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

石坡:三寸小脚的奶奶,

居然被刷上了大字报

苏斐:我与母校芜湖一中

陈粹盈:青岛二中文宣队的青春记忆

张大青:小提琴之殇

戎东贵:寒门子弟求学记

周大伟:我记忆中的北京三十一中

陶洛诵:我在圣洁美丽

的北京女十二中

贺秉柟:京城里的

马大人府与女十一中

我们这一辈的北京中学旧事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萧蔚:东八楼我儿时的记忆

田沈生:我们到中科院偷吉普

 田沈生:京城里那些忘不了的儿时旧事

杭雪:荒芜年代和我的第一个闺蜜

于光远长女于小红白花丁香树

于小红:石榴花开人无语

顾晓阳:儿时的夏天

张亦峥:少年诗酒如浮云

杜欣欣:看电影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

刘索拉:为加入红卫兵

苦练骂人本领

夏新民: 我的沙湖记忆

余琼琼: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蒋蓉:革命洪流中的小水滴

周初:我那淘气惹祸

捅娄子的童年岁月

邱炜煌:一个少年眼中的革命时代

我们那一代人的奇葩芳华

邹坚峰:文革中的无聊往事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