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三届丨忻孚:漫漫求学路,从北大荒走向新大陆

忻孚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忻孚, 66届初中毕业,1968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当过农工、教师,1976年到县工厂当工人。77级大学生,当过中学老师、翻译,后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任美国新泽西州大学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曾到国内几所大学讲课。

原题

漫漫求学路




作者:忻孚



1950年代初,由于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大学按专业分为学院设立。北京海淀区的学院路一条街有8个学院,医学院,钢铁学院,航空学院,地质学院,石油学院,农机学院……我从小生活在学院里,非常羡慕大学生,再则父母都在校园里工作,耳闻目染的大学生活就成了我的志向。再加上我从小喜欢看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好学生,从来没有让家里操过心。上大学就成了我的目标。

没想到的是我只上了初中,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学校停学了,闹“革命”。“造反有理”的口号张贴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学习终止了,运动开始了。我没有学上了,那年我16岁。学校里建立了很多派别组织,有红卫兵,红旗,还有不少战斗队,贴大字报,抄家,批斗老师,校长,成了学校的活动,而上课学习没有了。我们学了开批判会,喊口号,刷标语,开斗争会,初中的文化非但没有长进,反而忘了不少。

闹了两年,毕业分配开始了。我们这届初中生一律面向厂矿和农村,升学终止了。所谓厂矿,那只是非常小的比例,只有几个出身好的幸运儿进了工厂,其他大部分是上山下乡。尤其是我这样的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孩子,只有去农村一条路。

1968年夏天,我去了北大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我的求学在初中就结束了。我成了一名农工,一名知识青年(其实只有初中文化)。当时年纪小,以为去去就回来了,好像是学农一样去帮农村生产队干活,过一些时候还会回来继续读书的。没有想到的是,从我离开学校再返回来上学,间隔了10年的时间。这求学之路走得艰难,漫长,遥远。

考大学


1977年,改革开放开始,间隔了10年的大学招生考试恢复了。埋藏在心底久远的上大学的热情又开始激励着我,使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按照招生规定,年龄在25岁以下,或是原文革前的高中生,都符合条件报名参加全国统考。那年我27岁,超龄了,不幸的是,我还不是高中生,两边够不着。我想这下我的大学梦又吹了,真是懊恼。

这年我在一个县工厂里当工人。周末去师傅家串门,刚好他在县里工作的女儿也在家。我们聊了一会儿,她说县里组建了招生办公室,她被调入招生办,因为报名考大学的人太多了。

她问我报名了吗?我说我超龄了,还不是高中生,不符合条件。她告诉我可以报考师范的,年龄可以放宽。我如获至宝,询问了报名的情况。第二天就去她的办公室填表报名。她鼓励我说,你能行,虽然你是初中毕业,但在北京上的学,又是文革前毕业的,不会比后来那些文革中的毕业生差。你这个北京鸭(丫)要试试水呀!

我就这样准备考试了。由于这么多年没有大学招生考试, 这一年报名人数太多了。黑龙江省要举行初考,初考及格的才允许参加全国统考。初考基本是初中内容,又只考数学和语文,我考得不错,取得了参加高考的资格。这么多年没有摸过书本了,虽然我曾在兵团教过小学,但中学的课程都忘得差不多了。因为没怎么学过物理,化学,我只能报考文科。要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中复习数学,语文,地理,历史,再加上英语并非容易(我在初中学过英语,就报了加试外语)。

最要命的是数学,我只有初中程度,没有学过高中的几何,数学。在这一个月里,我要学习高中的课程,准备参加全国的考试。我赶紧找厂里的工人姐妹们借课本,他们大部分是本地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借到了初中,高中的课本,每天下班后抓紧分分秒秒去学习。好在我的记忆力强,能背的基本能记住,不能背的或根本就不懂的,只能找人问了。

我找到厂里技术科的师傅们,他们之中有两位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其中一位只上了一年就赶上文革,搞了几年运动就毕业了,虽然算是个大学生,但学得太少了。他开诚布公地告诉我,他不行,当不了老师,让我找崔师傅,他是工业大学毕业的,很爱学习,教我高中数学,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他家有很多事情要照顾,他从省城调到县里就是为了照顾家庭。我找到崔师傅,说了好多好话,请他帮忙一个月,崔师傅答应帮我答疑,我自学为主,我高兴地答应了。不管如何,我有了一位能教我一个月的数学老师。

在这一个月里,我复习地理,历史,按照小姐妹们给我的复习题纲,背政治题目,学习高中的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线性代数,做每个章节后面的习题,有不会的就去问崔师傅。时间是那么的不够用,要学的要记的太多了。好像我要用这一个月的时间把过去丢失的岁月全部都补回来似的。

这一个月的时间过得太快了,我匆匆忙忙参加了全国统考。紧接着是外语口试,口试站设在县城,离我们工厂有几站火车的距离,时间是在早上。为了不错过考试时间,我必须提前一天到县城,等着第二天的考试。

12月份的黑龙江已经是天寒地冻了,下了班,我背上书包,里面装了一本借来的英语课本和午饭吃剩的馒头,急急忙忙地乘火车赶到县城找旅店住宿。那时我只有35元一个月的工资,我的标准是只要能过夜就行,晚饭就是那个书包里的剩馒头了。

走在县城的大街上我找到了一家旅店,与其说是旅店,其实就是一个大车店,一个屋子里两边是炕,面对面,炕上是通的,如果要隔开也可以,就是用一块板子隔开,但要多付钱。为了省钱,我要了通铺,心想不就一夜吗,我能凑合。

我进去时已是黄昏,有不少人已入住了,好在都是女的在一边,男的在对面炕,中间有木板隔开。反正屋里暗,又是冬天,大家都穿棉衣,一色的蓝,黑,黄,睡觉不脱衣服,躺在炕上,谁也看不清谁。

入夜了,炕上全被住满了。屋里充满各种怪味,令空气混浊不堪。一个灯泡挂在屋顶彻夜通明,不断有人出出进进的,还有人讲话,咳嗽,打呼,哼哼。我的隔壁躺着一个女人,她是来县城医院看病的。她告诉我住在这里的大都是从村里来县城看病的。有的住一晚,像我这样,有的可能要住几天,因为来一次不容易,总是要把病看好,起码要确诊吧。我点点头,出门不易呀。

我找到开水,就着开水把书包里的冻馒头吃了,不敢脱衣服,也不敢盖那个被子,穿着棉衣像虾米一样弯在我那只有一尺多宽的一条炕位上等着天亮。我盯着屋顶的电灯泡,数着数,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我梦见我进了考场,忽然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坐在前台的老师哼哼着问我问题,而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我急了,只好大喊起来,结果一下子把自己喊醒了。原来是我的邻居在哼哼,看上去她有些痛苦。我问她要不要喝水,她摇了摇头,翻了个身又睡了。可我却再也睡不着了,就着昏暗的灯光看起书来。漫漫长夜,长夜漫漫呀……….

天亮了,我赶快从炕上爬起来,到水管处洗洗脸,喝了点热水就上路了,我找到了考试地点,幸运地通过了口试。我不知是否要感谢那一晚的火炕,让我做了一个考试的梦,又让我与农民姐妹们躺在同一个火炕上练习了一夜的英语口语。

接下来的是在县一级的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我又乘火车到了县里,好在是下午,当天可以赶回去,不用再住旅店过夜。我知道我的血压偏低,加上这一个月的苦读,一课一课地攻坚,没睡过好觉,又缺少营养,时不时的还出现贫血。如果我的血压低,通不过体检怎么办?

我去向厂里的师傅们请教,他们出的主意是喝酒,他们笑着对我说,“丫头,那是绝对管用的!”可是,我从来没喝过酒,而且还不知道喝多少。我心想宁可喝多些,也别喝少了不管用。为了能通过体检,我什么都豁出去了,下了火车,在车站附近的小饭馆里要了一碗啤酒,(东北人喝酒是论碗的)也不管是什么味道了,大口大口地吞下肚,擦了擦嘴,直奔县医院。

没想到,这酒劲上来了,我满脸通红,出汗,头还发晕。我在医院门口站着直喘粗气,定了定神才敢进去。我手拿着体检表到了内科,一量血压,我的血压是130/70, 医生问我是不是太紧张,脸那么红,我赶紧点了点头。他让我放松,说是通过了。我心想还好没有喝太多,不然喝成血压高了,那会更麻烦。

听诊时,他说我的心藏有杂音,超过2级,让我在屋子里静坐一会儿。我赶紧解释我是跑着来到医院的,可能影响了心脏。过了10分钟,他又听了听,说还是不行,让我躺在屋里的病床上休息。我开始紧张了,心想千万不能出问题,不然我这一个月的心血就白费了。我想起我妈妈曾说过我是早产,就问医生早产儿的心脏是否容易有杂音? 他说有各种原因,不要胡思乱想,好好休息,他一会儿再听一下。

总算在第三次听诊时,他写下了“正常”两字,并签了字,我通过了。七上八下的心跳总算平静下来,我顺利地通过了一个一个的检查关口,压在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1978年1月份,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外语系录取了我,进入英语专业学习。虽然我仍在黑龙江,但上大学的梦想实现了。我高兴地给远在北京的父母发了个电报。

爸爸非常高兴,要知道他曾对于子女无法继续学习是多么的失望。爸爸勉励我好好学习,不要辜负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把知识学到了,将来在哪里都会有发展的。我听从了父亲的教导,没有动摇过学习的意志和愿望,即便有同班同学退学办理回北京的手续,我也没有动摇过。我想我绝不会放弃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4年的学习一直到1982年毕业,我32岁,整整晚了10年,我得到了来之不易的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当留学生


毕业时按照知青返城的政策,我被分配回到了北京,成了一名中学英语老师。

在改革开放促进下,社会上出现了招聘和求职的机遇,我考进了一中央部委当翻译。我主要负责儿童福利方面的对外联系,涉及到残疾儿童的康复和体育活动。那时“文革”结束,百业待兴,各部门都找寻国外的经验,交流学习。中国第一次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得到了第一块金牌,举国振奋。按照国际惯例,紧接着的是伤残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那时我才知道, 还有一个智障人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名叫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特奥会。我参与了体委,教委共同组建的特奥会组委会活动。为了更好地了解特奥会的规则,组委会邀请了加拿大教授,美国教练来北京办培训班,我担任翻译。

在短短一周的培训中,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鼓励智障孩子:你能行!You can do it!

这句话一直鼓舞着我的一生,让我坚定不移,相信我的努力一定能成,虽然我没有智障。
 
在准备第一届中国特奥会期间,我和体育教练,智障孩子们一起培训。孩子们的喜怒哀乐牵挂着我的心。虽然他们没有像正常孩子那么精明,学习动作都比较慢,有点 ”笨“,但他们诚实,老实,可爱。我愿意当他们的老师,重新回到教师的行列。

当我与加拿大教授谈起来,他告诉我特殊教育这个专业就是培养教师从事智障孩子的教育。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专业,下决心要去学习,当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服务。

当年在国内没有这个专业,我决定去国外学习。那时没有互联网,也无处查找信息。听说一本称为:”Peterson”的书,像字典一样可找到各国的学校和专业。我借来这本像砖头一样厚的书,一页一页地开始查找所有的教育学院。其中,美国田纳西州的教师学院(Peabody College for Teachers) 吸引了我。

首先,这所学校与我毕业的齐齐哈尔师院的英译相同,都是教师学校(Teachers’ College), 而不是把教育等同于“师范”,好像在万里之外有共识。另外,学校提供的学科很多,有机会学习不同的课程。唯一一点我没有考虑的是,这是一所私立学校,学费高。无知者无畏吧,我因为不知道要交学费,就大胆地认为可以申请奖学金的,好像我可以免费上学似的。我把申请材料按书上提供的地址寄出,再没有去考虑下一步。心想不就是试试吗,能被录取吗?
 
几个月后,我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但是没有资助。看着信上列出的一大堆数字,我的心就寒了。别说是要交美元,我连人民币都没有。那时我刚刚组建了小家,孩子才几岁,我和我先生每月的工资基本是月月光,哪里有钱去交学费呀?而且还这么多!看来这美好的机会只能当做心里的梦想了,我毫不犹豫地把那封信连同录取通知书一并收了起来,不再考虑了。
 
一年以后, 特奥会在深圳举行,那个加拿大教授应邀来观看我们的第一届运动会。在闲谈中,我说到那个录取通知和我的无奈。万万没想到他告诉我,他曾在那所学校的残疾研究中心工作过。他鼓励我不要放弃,因为那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尤其在特殊教育方面。

临分别时他开玩笑说:You can do it!你能行,这句常常鼓励智障孩子的话,此刻被真实地用在了我的身上。

我没有想到他回国后,曾打电话给我的导师,推荐我的研究生学习(这是后来我的导师告诉我的)。

在我的导师帮助下,我得到了一半学费减免,另一半费用只能是借了。这只是一个学期的,以后的费用只能看一步走一步了。如果不行了,那就回来。我有一个家,世上没有比我的家更重要的,我有我先生的支持,有我的孩子,我想我一定要试试。

就这样,我带了30美元 (这可是我们家的全部积蓄),两个包袱,里面装满了我一年里要用的洗衣粉、洗头膏、牙膏、肥皂、毯子和衣服,飞往纽约。我的机票费是我父母和公公婆婆一起凑的,因为我们这个小家已经没有能力了。那年我37岁,在留学生中可以算做老大姐了。
 
1988年1月份,我从北京飞到了纽约,才知道下大雪了。在机场拉行李时,新买的羽绒衣被别人顺走了,我只能从包袱里拉出一件棉背心穿上挡寒。大雪的天气影响了飞机航班,去南方的飞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起飞。我拖着行李转到另一个国内机场,等待飞机前往田纳西。

乘坐了一天的跨洋飞机,加上时差,我坐在侯机室里的椅子上睡着了。我梦见了孩子,家人,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淌。此时我一个人坐在机场,又累又饿,还不敢花手中的钱去买吃的,因为用人民币一换算,价钱就太贵了。而这钱是我们家几年的积蓄,怎么能随便花呢。

等到半夜,雪停了飞机起飞了。下了飞机,没有人在大雪路上敢开车来接我。我只好到处打听如何离开机场,一个美国男子问我去哪里?我说去Peabody, 我是来读研究生的。他很热情地帮我找出租车,并告诉我,他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服装店,可以顺路搭他的车,这样我只付后面的车费。在我艰难的时候,我遇到了帮助我的贵人。就这样,我支付了5元的出租车费就到达了一留学生租的房子,在那里的地铺上度过一夜。

因为太困太累,等我睁开眼睛天已大亮。听说有一个刚到的学生需要合租一房间,我赶紧拖着行李赶赴。那个房间很小,月租250元,我们两人分摊,没有家具。我很高兴能有地方落脚了。首要的是弄个床,不能永远打地铺。听说一张床要几百元,那肯定无法买,只有想别的办法了。要想免费,唯一的是找被人扔掉的或到垃圾箱里去寻。

我在雪地里走来走去,突然间像发现宝贝似的看到一个床垫子,半节埋在雪里。我使出浑身的力气把垫子从雪里挖出来,拉到路边。正在为如何搬动发愁,看到一辆卡车开来,我招手让车停下,请司机帮忙拉到住所。小伙子二话没说就把垫子装上他的卡车,还让我坐在车头的座位给他指方向,还好不太远就到了,我万分感谢他。他却说不用谢,只是顺路。我又遇见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好人。

床垫在雪里埋了多日,又潮又冷,我用捡来的旧报纸垫了一层,这就是我的床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位于南方的田纳西的冬天是这么的冷,而我只带了一条毯子,没有被子。我把所有的衣服从包袱里拿出来盖在那条唯一的毯子上,才算能度过夜晚。本来是可以开电热气取暖的,可是为了节省电费,只能挨冻了。

说句真心话,我没有感觉这是在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倒是觉得我又回到了北大荒,回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时候。睡觉的事解决了,房租还没有呢。我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了,也不够我该摊的那一份。我的签证只允许在校内工作,我问了各个老师是否可以当学生助理,但我不会开车也没有车,许多工作我无法承担。校内的工作没有找到,我只好找校外的了。

为了生存,我只能偷偷地找餐馆打工。幸运的是,跨过学校的一条马路就是一个韩国人开的餐馆,不用开车,走过去就到了。我很顺利地被录用了,他们正需要人。我只能打中午工,从10点到2点。研究生的课程都排在晚上,5点至8点,这样我不会误了上课。每天我要到学校,换好打工服,穿过马路到餐馆做工,因为我是新手,只有非常少的工资,其余的全靠客人的小费,但也不能拿到全部,只有20%,其他两个打前台的分80%。好在我可以吃早餐、午餐,算是节约了我的饭钱。不管怎样,这一点点工资起码可以支付每月的房费和最基本的生活费了。

入学的第一天接到通知要参加入学考试,如果通不过,就要先修语言课,费用自理。还好,我通过了笔试和口试,可以直接修研究生课程。

我是全职学生,必须修9学分,3个课。注册一课就要交一课的学费,虽然我的学费减半,但那一半就不少,有两千多。这对于我来说真是天文数字。我用哆嗦的手在支票上写出我这一生中都没有写过的大数字,心想这可是美元呀,1比8 的汇率,合上万元人民币呢!这可是借来的,一年之内需要还的。顿时,我感觉压力倍增。除了学费,还有医疗保险费和学生活动费,我只好请求延缓,等餐馆打工几个月后再慢慢补交。

导师指导我注册了3课,包括儿童测试、教育法律与课堂实习。我在兵团当过小学教师,又从师院毕业教过中学,实习课对我来讲并不太难,虽然国家不同,文化各异。其它两课对我来讲可真不易。测试课需要有统计学的基础,而我没有学过统计,冲其量也就知道平均数和百分比。虽然提前把课本读了,但似懂非懂,糊里糊涂,再加上是英语,哪个词对等于哪个术语都不太清楚。我只好去请教学理科的留学生,我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见到一个问一个。况且,我买不起书,只能买一本,复印一章,再把书退了,或是借同学的书复印。这就成了我每个周末的任务,提前把要学的一章找到,复印、预读。(现在想想这是违反版权法的,但那时我真的没有办法。)

作业需要打印,我不会用电脑 ,好在我在大学里学了打字,可是到哪里去找打字机呢?好心的老师告诉我可以用他的秘书的打字机,但必须在下午5点秘书下班以后。我如获至宝,为了减少打扰,我把作业都一起写在纸上,一次进去用打字机打出来,花几个小时完成。

因为白天要去餐馆打工,我只能用晚上的时间奋发读书,做作业。同时,到机房学习电脑操作,笨鸟先飞,一有机会我就去机房,坐在电脑前仔细琢磨,练习。机房里最后离开的总是我,还常常成为义务看机房的人,到关门时刻不得不被迫离去的人。

不管怎样,我完成了所有的作业,通过了考试,得了第一个A。这个A真是来之不易呀!第二课是法律,我从来没有学过也没有听说过教育法律。最困难的是去法学院的图书馆找资料。我常常需要用几个小时才能找到老师指定的法律案子。生僻的法律词汇,难懂的语言,我一句一句地反复琢磨,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准备课上发言,分析案情,辩解,陈述,演示。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用体力,心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最后得到了A,实属不易。没有想到的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统计分析。从对统计的一无所知,到变成我的专职,真是不敢相信呀!

一个学期结束了,暑假到了,这是最好的挣钱的机会。我找到医学院实验室里洗瓶子的活,因为不需要定时,只要洗完就行,不耽误10点钟的餐馆工。又和一个韩国同学一起找到一家韩国人开的清洁公司,工时是在晚上10点到凌晨6点,虽然辛苦,但不影响其它的工作时间,我兴奋地开始了我的第一个暑假。

从早上8点开始我洗瓶子,倒垃圾,快到10点了,马上匆匆赶到餐馆一直干到下午2点,再回到实验室继续洗瓶子到5点,回到租房吃晚饭,马上睡觉,晚上10点到清洁公司,赴城市中心的大旅馆,开始我的夜班。

我的工作是打扫一层到12层的男女厕所,刷洗一个一个的便池,倒垃圾,拖地,清洗洗手池。这些必须在6点钟前完成,离开旅馆。

我一个厕所一个厕所地清洗,一层一层地乘电梯跑,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考虑厕所的味道,臭和不臭的问题,一心想着不要干不完呀,如果干不完就会被辞退了。

结果到了洗刷最后一个厕所时,才得知我能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可是我怕干不完,哪里敢停下来休息呀。我要尽快地挣钱,还钱,只有暑假才有时间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暑假的打工,我还清了借弟弟的钱,那是他省下来借给我的。由于我第一学期的3课都获得A,导师给了我每周10小时的在校工作,帮助他的秘书整理材料,用于抵免我的另一半学费。我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在新的学期里我再不用那么玩命地打工了,可以更专心地学习。

从那以后我当过几个教授的助理,在不同的研究项目中采集数据,分析案例,与同学一起合作。虽然很忙很累,但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完成了硕士学业,3年半攻读博士学位,一共5年时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项目获得了教育部的科研基金奖。我想这与我在学校里做过各种工作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觉得自己使出了浑身的力量,发挥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潜力,在这条求学的路上努力,坚持,不放弃,最终验证了那句话:

我能行!I  can do it!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蹉跎老三届

陈剑:命运多舛老三届,

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

王佩霞:我那昙花一现的“清华梦”
陈鸿仪:我的外号是"书蠹头"
景文:我要读书,
我拒绝“铁老大”的“铁饭碗

余世存:老三届和新三届的喜剧
曹钦白:悲催的初六八届

米鹤都:五色土,几个北京知青的口述
任毅:写给知青朋友的一封信

陈冲:青春小子,史铁生和铁哥们
胡道轨:38岁我才圆了大学梦
叶振华:我在运动初起时
伊耆:山河表里潼关路
庞沄:三次高考,与路遥狭路相逢
曾昭宏:36岁老青年赴京读研

张富康:高考落榜后成了香饽饽

曹钦白:悲催的初六八届
梅长钊:高中上了五年半
蒋国辉:1968年,岁月并不静好
叶振华:十年蹉跎北大荒
王从学:一个文艺男青年的传奇岁月
老同学,你临终前想要对我说什么
陈新华:松花江“渔夫”和他的乡情
孙新平:历经酸甜苦辣人生磨难
郭芹:"两弹元勋"郭永怀女儿短暂一生
尹俊骅:十二年终圆大学梦
刘明:周大成之死,打谷机惹的祸
克明:永别了,地坛;永别了,铁生
王学中:我和我老婆的故事
李三友:一个才华横溢的老三届
赵兹:接受"反动学术权威"再教育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