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三届 | 王佩霞:老高三,我那昙花一现的“清华梦”

王佩霞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高三时的王佩霞(1966年)


王佩霞,1947年生,江苏泰县溱潼中学1966年高三毕业,函授大专,中学一级教师。

原题

我那昙花一现的

“清华梦”




作者:王佩霞



女生中的“1号种子”
 
1947年11月,在四面环水的古镇溱潼我来到这个世界,由我领头,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跟着来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母亲怀上最小的妹妹时,不想要了,月份大时,故意跳跃,也没有用,而人家阿姨怀孕,有的因为晾了一下衣裳就“掉”了。于是母亲不惜外出坐汽车,想把小妹“颠掉”,结果还是无功而返。小妹出世的第一声啼哭,铿锵有力,我听上去,那是一首《生命的凯歌》。

我在溱潼中学上初中时,母亲在服装厂干活儿,多劳多得,每天晚上,我都要抱着妹妹去母亲那儿喂奶。大弟年庆比我小3岁,年级只矮2级,1962年冬的期末考试,我和他都获得两元钱的奖学金,母亲拿着带有我俩体温的4元钱,欣喜若狂。

第二天,我回家时,邻居阿姨老远就笑着给我打招呼:“佩霞家来啦,哎哟,你的成绩咋这么好!”原来,我和大弟的“两元钱”,由母亲之口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两天时间,我家所在的古镇西头家喻户晓。

其实,我不如一个叫李秀珍的女同学,她竟然考出了全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表彰会上,老师说她是“穆桂英挂帅”,55年过去了,直到现在,大家都还记得。

到了高中,经老师推荐、同学选举,我当上了学习委员。高二时,因有家务,我请求辞职,同学王金容当上,高三时,叫我当了文娱委员。我们这一届就一个班,我的成绩总是比不上几个男生,但比初中时似乎更加引起老师的重视,因为全班12个女生, 我无意中成了“1号种子”,而我高三时,读高一的大弟则成为他们全班的“1号种子”。

整个中学期间,每个学期我都因成绩获得奖状。“我们国家还很落后,我要打好基础,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将来为改变祖国的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想法在我的求学中越来越强烈。

我的个子不算高,体育也不算好,但有两项出色。一是爬竹竿,好多女生不敢爬,而我不晓得哪来的劲头,“嗖嗖嗖”就到顶了,仰头看一下蓝天白云,依依不舍地顺着竹竿落地;二是长跑,可惜一次运动会上,遥遥领先的我,在冲刺时,被同学许馨反超了,她得了个季军,我“名落许馨”连个奖也没得到。

高三上学期,活动课上跳“小山羊”,我毫无胆怯,奋力一跳,不费事过去了,着地却崴了脚,回不了家。4个寄宿的女同学,宋朝珍、李秀珍、严双九、王云秋架着我进了她们宿舍,先是让同学放学时,到我家说一声,接着给我送晚饭,帮我洗脚,现在想来,觉得好温暖、好温馨。当年天天在一起,如今天各一方,连见个面都难。

插队落户

1966年高考时,我准备填报“南京大学物理系”。教导主任找我谈话说:“根据实力,学校建议你报考清华大学,为自己争光,为学校争光。”人生能有几回搏?清华就清华,反正总要有人考。我就在志愿草表上郑重地写上“清华大学”。

刚刚填好表,似乎墨迹未干,高考就废除了。学校里爆发着轰轰烈烈的运动。学生斗老师、斗教导主任、斗校长,昔日辛辛苦苦的师长,一个个成了“敌人”,被罚站,被打。我心软,连看都不忍心,哪还有勇气斗他们?

我顾不得“造反有理”的“大道理”,回家对父亲说,能不能在家做点什么挣点钱,因为家里太困难了。父亲想了想,与我协商说,买部草绳机回来,你与年庆踏踏怎么样?我说,好。

草绳机买回来,我与大弟年庆就去乡下买稻草作原料,适逢大风,我与弟弟挑着稻草,顶着风往镇上走,虽是冬天,到了家中,我的内衣还是湿了,背脊上凉嗖嗖的。因为求“绳”心切,我顾不得换衣,马上踏机,手脚并用,唧唧复唧唧,草绳先出来一段美丽的抛物线,与我在作业本上画的一样,接着就在转动的木盘上框成一圈一圈的同心圆,让我好不开心!

从此以后,我家成了“草绳加工厂”,我和弟弟辛劳换来的微薄收入,常常让父母既欢喜又担忧。偶尔,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那是我想到了高考废除,想到了自己未卜的前途。

最高指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小镇上发动了“上山下乡”的热潮,那时,人按户口划分,城镇户口比农村户口不知要高多少,是两种人,谁愿意把好端端的城镇户口变成农村户口?然而,父亲是一家镇办厂的厂长,不用动员,父亲就给我报了名。除了最高指示,当年的标语口号还有,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扎根农村一辈子。

1968年11月11日,大船送我们下乡,我正想劝送行的父亲回去,只见父亲在偷偷地流泪。母亲不放心,跟船到了溱潼西面好远好远的杨庄公社,公社开了欢迎会后,我们就到大队去。因为傍晚,又因为走不惯乡下的路,才40多岁的母亲,走到大队,竟然跌了7个跟头:有坐着的、前倾的,有左倾的、右倾的,还少不了一个仰面朝天的,每跌一次跟头,她手里拎的杲昃就被抛向或远或近的地方。

晚上,母女俩合睡在为知青准备的铺上,灯光下,但见硕大的老鼠在屋梁上窜来窜去,还几次打闹掉在我们被单上,吓得我们母女俩“今夜无眠”。次日,没等我接受贫下中农一天的“再教育”,母亲就拉着我坐轮船回家了。

当厂长的父亲听了母亲的唠叨,没有动员我返回,后来我还是去了一段时间。过了些日子,大弟来我这儿与我一起去取回行李,此后我再没有去过那遥远的杨庄公社。因为大弟又插队,奶奶生病在家要人照料,父亲就天天找人。

大概经过两三个月的光景,我被调到靠近家的湖滨大队第二小队。这个大队在溱潼镇北大河那边,这条大河从泰州到东台,名泰东河,河南是城镇,河北是乡村,城乡一河隔。当河南镇上粽子飘香,街民悠闲地准备桌上“五红”(红烧肉、红苋菜、红萝卜等)的时候,河北乡村正是大忙季节,才了蚕桑又插田。

从知青到教师

在湖滨大队,我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女社员。湖滨大队有如沙家浜,苏北叫滨,苏南称浜,都是在水荡里,我没有学会开茶馆,却学会了划船。天天划船下田劳动,不免腰酸背痛,也才真切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在这里,我还学会了起秧、插秧、割稻、割麦、挑渣等农活。

记得一次挖田,双手是泡。一次天不亮起秧,上一天晚上,我就住在农户家,下田时,我一脚就踩到爬行动物——蛇的身上,吓了一大跳,这也就罢了。起秧结束时,走上田埂,有人见我腿上有一只大蚂蟥,满肚是血,她们赶忙帮我拽下它,鲜血仍然汩汩流个不停,在我的腿上留下一条鲜红的好粗的垂直的射线!

我的口粮在乡下,每次,我用箩筐挑百十斤稻谷回家,过河时,我要请人帮我挑上船,到了对岸,又要请人挑上岸。上岸后道声“谢谢”,我就挑着箩筐先到家中歇一下,喝点茶,再挑到镇最南边的粮库(旧时是泰州地区大丛林之一的寿圣寺)换取粮票,以便以后买米。稻草往家运也是如此过程,不再赘述。  

插队两年后,1971年2月,母校溱潼中学让我当代课教师,起初是“搞运动”。原来,学校“深挖5·16”,当时 “5·16”分子相当于反革命,真是怕人!给我的任务就是去“看”一个新挖出的“5·16”分子。我去一看,是我原来熟悉的女老师,说是“看”,我执行时,就演变成“陪”。陪了这位女老师半年,子虚乌有,全县都没有一个“5·16”分子,这整人运动搞的!

经母校老师推荐,同年9月,我拿了县文教局的介绍信,到县最西北的里华公社三烈小学代课,教“戴帽子”的初中班数学。所谓“三烈小学”,是因当地曾经出过3位烈士。

1973年,好运直往我身上撞,让也让不了,佩霞,佩霞,我真的身佩霞光,教师转正,定级拿钱,关键是农村户口重新转为城镇户口!而那些教了多年书的民办教师却不能转正,难怪人家不服,但这与我无关,这就是政策,看你能不能佩上政策的霞光?

转了正,我的“身份”就变了。其时,在这偏僻的乡村有一个南大外语系的毕业生在劳动锻炼,劳动结束正式分配,组织征求意见,问他是留下来,还是回姜堰?他想,在里华是从教,回姜堰也是从教,更主要的是,一年的劳动锻炼,他与当地的干群结下了感情。就这样他留在里华,一干就是8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重点中学差外语教师,县主管部门将他调至姜堰中学。

在这期间,我与他从素不相识到恋爱结婚。

二考“清华”

1977年,女儿4岁,我没有参加恢复的高考,第二年,怎么说我都得参加。我觉得考得还可以,填志愿时,我想,12年前的1966年我的高考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如今反正是公办教师了,任性一下,于是还是报了“清华”,结果名落孙山。有人说正式教师录取要求高,我只好以此安慰自己。

为了能上大学,我参加了县师训班的学习,专攻《物理学》,平时教课做“先生”,星期天、寒、暑假听课做“学生”,由于自己学习刻苦,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在班上名列前茅。3年后获得大专文凭。

1980年初到姜堰小学,也是教“戴帽子”的初中数学,直到1981年初三毕业。此后先在中考复习班两年,后中考复习班创办为县职业技术中学,直到后来与工业学校、师训班等合并成姜堰中专。

在这个学校的1989届高中机械班,我从高一起做班主任,直到高三毕业。班长是一个叫于跃忠的学生,就他一人被推荐上了常州职业大学,后来回到我们学校当教师。青胜于蓝,现在他已被评为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那一届当老板的不少,他们聚会时,就请我去,都是近50岁的人了,还诚恳地向我检讨当年的“不懂理”。

回首往事,当年我的体育还算可以,因为学车时跌了跟头,现在连骑自行车都不敢,到哪儿都是一双脚,自己都觉得窝囊。

高中毕业30周年同学合影(前右一王佩霞)

2016年,我们1966届的高三班举办了“毕业50周年纪念会”,大家说了不少遗忘的往事,我因为家务,只参加了半天。纪念会要求每个同学至少写一篇回忆文章,一年多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完成。

前两天,同学高泰东到我家催稿,说到人生,他对我说,不少同学都提起,高考前填《志愿表》,班主任要我填报“清华大学”,并说是经过教导主任和校长一起商量的。这一说,我一下子清醒过来,仿佛蒙尘的书籍拭擦后现出清晰的书名一样。

全家福,四代17人,前排左二王佩霞,2015年

记得那时听了老师的话,因无思想准备,随即推说,我不敢考这么大的大学。班主任孙老师说,为学校争光,为自己争光,人生能有几回搏?!我回家与父母商量,父亲说,老师让你填,学校让你填,总有他们的道理,于是递交了填有“清华大学”字样的《草表》。

有一夜,我还真地梦到了清华大学,见到那写有“清华园”三字的门楼,记得母亲送我到清华时,跌了跟头。岂料,梦后30多年,80岁的母亲真地又跌了跟头,年岁不同了,不能与当年送我下乡的跟头比,88岁就去世了。呵,我那梦里梦外都跌跟头,辛劳一生的母亲啊。

高泰东采访当年报考清华的女同学王佩霞(2017年)

因高考废止,“清华梦”成了泡影,此后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在别人面前炫耀过。好像为了证明自己,我把保存完好的3个红彤彤的《荣誉证书》拿给高泰东看,两个是县职业技术中学的不说,一个是姜堰镇的,上书:王佩霞在1988年度“两个文明”建设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先进个人。下有红印两颗和日期:中共姜堰镇委员会、姜堰镇人民政府。1989年1月。我还告诉高泰东,可能因为同学程强当校长,才把我报到镇上,要不,也许我一辈子都得不到“镇一级”的大荣誉。

时间飞快,如今女儿的女儿读高中了,小女生有点成绩也有点猖狂,说“要考清华大学”。难道我曾经的“清华梦”隔了一代被她接住了?


(本文由高泰东采访整理,选自大型报告文学《1966年我们读高三》。)

延伸阅读

高泰东:一个66届
高中班级的“完整样本”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蹉跎老三届

陈剑:命运多舛老三届,

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

余世存:老三届和新三届的喜剧
曹钦白:悲催的初六八届

米鹤都:五色土,几个北京知青的口述
任毅:写给知青朋友的一封信

陈冲:青春小子,史铁生和铁哥们
胡道轨:38岁我才圆了大学梦
叶振华:我在运动初起时
伊耆:山河表里潼关路
庞沄:三次高考,与路遥狭路相逢
曾昭宏:36岁老青年赴京读研

张富康:高考落榜后成了香饽饽

曹钦白:悲催的初六八届
梅长钊:高中上了五年半
蒋国辉:1968年,岁月并不静好
叶振华:十年蹉跎北大荒
王从学:一个文艺男青年的传奇岁月
老同学,你临终前想要对我说什么
陈新华:松花江“渔夫”和他的乡情
孙新平:历经酸甜苦辣人生磨难
郭芹:"两弹元勋"郭永怀女儿短暂一生
闫振田:1968年我参军在舟桥连当兵
韩胜勋:15岁我退学躲过了上山下乡
俞建军:69岁的我,依旧是帅哥一枚
李南央:献给“三线”的青春
王铮:有这碗酒垫底什么酒都能对付
谢宏文:我从昆明医学院77级退了学
刘福泉:在园林"自学"终获大学文凭
田辛口述:扒火车接年幼妹妹去插队
尹俊骅:十二年终圆大学梦
刘明:周大成之死,打谷机惹的祸
克明:永别了,地坛;永别了,铁生
王学中:我和我老婆的故事
李三友:一个才华横溢的老三届
赵兹:接受"反动学术权威"再教育
周继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刘少奇之子刘源插队往事
刘祥君:秋天记忆,我生命的玄关

上山下乡给这一代知青留下了什么?

米鹤都: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
米鹤都:"青春无悔"与知青情结
米鹤都:上山下乡政策的调整
赵鼎新: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北京姑娘成了村里的"臭女"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郭景兰:一个老三届的回忆与随想
陈昌华:我的火车,驶过时代的缩影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