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丨顾晓阳 :我认识的日本鬼子们

新三届 2021-09-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顾晓阳东拉西扯 Author 顾晓阳

  
作家简历本文作者

顾晓阳,作家、导演。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87年赴日本留学,1990年移居美国。作品有《洛杉矶蜂鸟》等,冯小刚电影《不见不散》编剧,电视剧《花开也有声》导演。


原题

我认识的日本鬼子们





作者 :顾晓阳 





01


       篠塚和山田在1981年暑期来人民大学留学。山田是大学生,稚气未脱,一副淘气男孩的样子。篠塚比他大几岁,父亲是开和服店的,他好像就在父亲的店里工作,业余学习中文。


       篠塚胖胖的,圆圆的脸,头发后披。与他同屋的是东京大学的一位讲师,30岁左右,为人严肃认真,很有学问的样子,叫大塚。篠塚跟我们说:“大塚一回来,就,研究所。”意思是大塚热衷枯燥的学术问题,没意思。因此他成天往我们几个坏小子的房间里来回蹿。


       有一天他捧着一本厚厚的《汉和词典》,边读边走进我的房间:“男性生殖器、男根、鸡巴、屌、得儿、嘹子、毬……”我大叫:“你念什么哪?太难听了!”“这些词,意思一样?”“一样!一样!”他翻了翻词典,又念:“女性生殖器、逼……”“停!停!”我早都笑翻了。这个词条下面也有十几个同义词,用拼音标注发音,是中国各地的方言土话,大部分我闻所未闻。就这么一本词典、一个词条,编者不知要花多大功夫。日本人真是太精细了!细到“良心大大地坏了”。


       教学相长。篠塚顺便也教给我日语的某人体器官的单词。日语里有关东口音(东京)和关西口音(大阪)的区别,这个词的念法也不一样。我认真练习两者的发音,他听了也受不了,大叫“难听!难听!”不让我说。不用母语,你说什么脏话都不觉得脏,但听的人感受就不同了。你说,这样的文化交流、这种坏小子扎堆儿传授知识的结果,能好得了吗?怪不得从此以后,人民大学再也不让中国同学和留学生一块住了。


       山田会用日语背唐诗,说是中学里教的。比如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用日语说就成了“苦鹿马(车)辚辚,乌妈(马)萧萧……”他特别瘦,留着一头四下纷披的乱草头,一看就聪明。他的同屋叫奥田,30多岁,愣了吧唧的,只会说一句中文“你会说、日语吗?”每天到食堂打饭,炊事员问:“要什么菜?”奥田说:“你会说、日语吗?”炊事员又问:“请问:您、要、什么、菜?”奥田回答:“你会说、日语吗?”山田经常给我们讲奥田的趣事,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山田(左一)、钢元(右一)、篠塚(右二),1981,人民大学留学生楼


       友谊宾馆原来一直不让中国人进,不久前也“改革开放”了,在东北角开了一个对外餐厅,因为离学校近,我们经常去。餐厅有一位女服务员小齐,和我们很熟,她性格开朗,管我们叫“祖国的花朵”,见面就开玩笑。我们带篠塚、山田等去时,小齐自然热情相待。


吃完饭一出餐厅,篠塚山田激动得面红耳赤。篠塚说:“这么漂亮的女孩,你怎么现在才介绍?”我说:“谁知道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呀?”“太漂亮了!太漂亮了!比人民大学的女生都漂亮!”“真的吗?”“真的!真的!”我说:“那我去找小齐,帮你约会。”篠塚更激动了,吓得浑身发抖,大叫:“不要!不要!”


后来传开了,日本男生都去那个餐厅吃饭看小齐,都觉得小齐漂亮绝顶,但没有一个敢跟她说话。我看出来了:这帮鬼子,也就是嘴上功夫了得,其实都是些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大男孩儿。


       当时,不让中国人进的地方很多,北京饭店、国际俱乐部等、包括友谊宾馆的里边,我们都是跟着这帮鬼子混进去的。

 

02

       

有一天早晨,我刚起床,忽然闯进来一个白头发老头儿,对我说:“外边怎么回事?也太吵了,早晨都睡不好觉……”标准流利的中国话,猛一下我还以为是人大校工。应付了几句,才知道他是日本留学生的领队之一,纯粹的日本人,叫桂川。


       桂川老师1950年代来中国定居,在四川生活,娶了四川太太,经历了整个文革,中日建交后才回到老家北海道。他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和中国人没什么两样,什么事都一清二楚。记得那时他曾跟我说:“北京应该开一些咖啡馆,现在游客多了,走在街上没有休息的地方。”


       后来我才知道,日本在1950年代曾取缔共产党,抓了一些人,因此有一批日共党员跑来中国定居,直到中日建交后才陆续回去。这曾经是两国之间的一段秘辛。我推测,桂川老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位领队是个阿姨,叫东海,更厉害,满口东北话,“四野”的,打过仗,唱起中国革命歌曲激情四射。现在有人专门研究四野中的日本籍战士,很有意思。那些回到日本的四野老兵,组织了很多“四野”战友会一类的团体,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活动,有的还自费出版期刊和书籍,回忆参加中国解放战争的岁月。


       留学生楼靠在人大最东边、紧邻中关村大街,楼下正好有一个公交车站,每天早晨6点左右,公交车就繁忙起来。车一进站,售票员就用电喇叭喊话:“332路快车啊,一站动物园儿先下后上……”我们听得清清楚楚。后来,日本同学都学会了这几句话,没事儿就喊“一站动物园儿先下后上”,北京味儿十足。桂川老师说的噪音就是这个,但我们毫无办法。


       大谷和铃木是随桂川老师来的,北海道大学的学生,本本份份。他俩对北京的声音特感兴趣。那时北京人的住宅都很小很挤,公共场所又少,夜店更是听都没听过。所以,搞对象的只好去公园,往灌木丛里钻。不知道大谷铃木是怎么发现的这件事,总之,他俩经常揣着录音机,趁夜遛进紫竹院,偷录灌木丛里的声音。后来,大谷成了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的专家,铃木是日本研究中国法律史和法律制度的权威。如今,那珍贵的录音资料如果还保存着,可是举世罕有的北京“老声音”了。


       年轻人天天在一起,男女之情免不了。两个日本女生爱上了中国男生,在她们眼里,中国男生温柔、聪明、异国情调、还有故事。约会秘密进行,但日本女生单纯,也不知道在中国干什么都得保密,她们喜欢向朋友诉说。所以很快,我们也都知道了。这不要紧,关键是学校的领导比我们知道的还多,这笔账就算记下了,一直影响到当事人的毕业分配。中国女生倒没有一个下水的,其实日本男生对好几个女生都赞不绝口,但胆子太小,不敢表白。

 

03


       我十分尊敬桂川老师,他对我也很好,回国后,我们保持着通信。他在札幌开一家中文书店和一所中文学校,有学生来北京留学,他就介绍他们找我。北岛写的《我的日本朋友》一文中的主角AD先生,就是桂川老师的学生。AD结婚后,桂川老师来北京,还特意对我说:“谢谢你啊!给AD找到了爱人。”


这是个极大的误会。要说有红娘,也应该是赵振开(北岛)同志,跟我没关系。我只是组织过一次郊游,叫上了AD,而北岛带来的一伙人里,有一个成了AD后来的夫人。

当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结婚宴还是要吃他一顿的,小淀给我和北岛的酒杯里倒的是水,给日本鬼子倒的是五粮液,把十来个鬼子喝得东倒西歪。宴会结束,出了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的大门,AD的老板挎上中国人的老婆就走,叫也叫不回来。


       大谷和铃木在几年后又来北京读硕士,我们来往密切。大谷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子,仪表堂堂、正正派派、温和文雅、与世无争。当时蔡导演在筹拍电视剧《中国女排》,正物色饰演日本教练的演员,副导演王子音找我帮忙,我推荐了大谷。据说大谷一去,蔡导演就相中了,觉得非常合适。可大谷一心向学,无意触电,婉拒了邀请。导演组的人都感到惋惜。


右起:大谷、我、小胡、东宪


       记得还是在人民大学时,有一次聊起战争,大谷说:“什么战争我都反对,我不喜欢战争,很讨厌。如果有别的国家打日本?我就投降……”说“投降”时,还举起长长的双臂。这使我了解到当时日本青年对战争的态度,很感新奇。他还说过:“日本的政治家都是什么都不会干的人,只会搞政治,他们比一般人(水平)都低的,都是脑子不太好的……”日本人侵占中国时,曾规划在复兴门以西建“新北京”,也是第一次听他说的,日本人把图纸都画好了。


       篠塚几年后也来到北京,他在日本一家进出口公司工作,派驻北京,住在新侨饭店。他对北京的观感是:“(人们)笑、多了。”这大概是1984年左右,离他第一次来只相隔两三年。我们自己身处其中不觉得,他作为外来者,一下就观察到了变化,可见那时人们生活改变的速度之快。


       他仍然单身。我带他参加我们的聚会,有男有女,希望他能遇到喜欢的女孩儿。但他太老实了,跟女生一说话就脸红,在北京几年毫无收获。当时丽都饭店刚开业,那里有了北京第一家保龄球馆,篠塚请我去玩儿,我才第一次见识了传说中的保龄球。

 

04


       1987年12月24日平安夜的晚上,我到了东京。篠塚去机场接我。他开一辆旧的小跑车,他说:平时上下班都是坐地铁,买车纯粹为了找女朋友,东京停车位太贵,有车是个麻烦,但没有车,女孩儿约不出来。他把我拉到涩谷,请我吃了一顿中华料理。


       饭后,我一个人在涩谷漫步,被震惊了。那时的北京城,还是一座“黑”城,一到晚上八九点,商店、餐馆全部黑灯关门,街上只有路灯是亮的,荧荧如豆。所谓“平安夜”,绝大多数人不知为何物。在涩谷,我头一回目睹了现实版的“火树银花不夜天”,比想象的更灿烂。在令人目眩的万千商品的轰炸和刺激下,我的消费欲被强烈燃起,但囊中羞涩,转悠了半天,在药妆店里买了一管牙膏。


       山田在东京的一家飞机租赁公司工作。他穿着一身皮衣、戴着头盔、骑着一辆摩托来田端找我。他好像变了一个人,沉稳、成熟、持重,当年那个在人大留学生楼里像猴儿一样淘的大男孩不见了。更有意思的是,他已经把中国话给忘了。我们俩盘腿坐在榻榻米上,空口喝着清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法儿交流。


       两年后的冬天,我去札幌玩儿,又见到了桂川老师,他还是那样精神矍铄,带我去他的书店参观,那里不仅有中文书籍,还卖中国制的文房四宝和其它产品。大谷当时是大学讲师,送我一本他写的小册子,是研究宋代的牌戏“马牌”的,看了他的书,我才知道什么是马牌,以及马牌如何演变成现在的麻将牌。真是个钻研学问的人!他请我到他家去,我们一边喝酒,一边畅谈。


中间坐者为桂川老师,2019,札幌


       桂川老师的学生谷内等人给我安排了酒店,并陪我玩儿了两天。他是和AD及女生山本等一起去的北京,曾在中央戏剧学院研究中国戏剧。山本爱读诗写诗,曾在中国出版过中日文双语诗集。当时她也在札幌,多年不见,开怀畅饮。后来她又在北京和沈阳工作多年。

 

05

       

说起这仨人,不禁想起在大学毕业前后,我迷过一段京剧,跟他们仨、跟大谷铃木,都一起看过戏。一次我的一个朋友说京剧的戏词好,大谷说:“京剧的戏词不好,很简陋的……”可见那时他对中国文字的鉴赏力就已经超出了一般中国人。


       我的同事小孟学“言派”,大学同学小梁唱“马派”,我提议在我家搞个“堂会”,让他们二位“叉叉戏”。琴师忘了是谁了,也是专业水平的。小孟的父亲是名教授、北京有名的京剧票友,他从小受熏陶。小梁的父亲是煤炭部的,也是票友,当时的煤炭部长高扬文是戏迷,小梁常跟父亲到高扬文家唱戏。


小孟一开腔,满堂喝彩,唱得实在是好。座中有一位中央广播电台戏曲组的编辑,赞不绝口,说:“现在没几个能唱言派的了,你是跟谁学的?”小孟说:“听唱片学的。”“那你是天才呀!太地道了!哪天来台里给你录几段吧?”


       正热闹着,忽然有人推门而入,是个白人姑娘,又年轻又漂亮,“这是顾晓阳家吗?”“是……”“我是中戏的,法国人,跟张君秋学的。”她谁都不认识,可能是谷内告诉她的,不请自来。但人家不管这套,更不怯场,低声跟琴师交谈几句,琴声一起,张嘴就唱,行腔吐字,一点儿毛病没有,十足的张派大青衣。


       我妈妈的一位朋友也是戏迷,由儿子搀扶着来了,刚进院子,屋内就有人看见了,大喊:“又来一老旦!”客厅人多,阿姨独自坐在隔壁房间,听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阿姨大家庭出身,是真正的行家。


       唱完,众人一起出去吃饭,一出大门,只见我们胡同的大爷大妈在墙根儿坐了一溜,都是听蹭儿的,见我们散了,不胜遗憾。


       小孟比我早一年到日本,等我在东京见到他,他的日语已跟日本人说得一模一样,连日本人也听不出来是外国人。外语说到这种程度的,一百个里挑不出一个。真是个人才!

 

06


       岁月如梭。二十年后,大概是〇八、〇九年,我在北京忽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外国口音,说:“你是顾晓阳吗?我是山田……”简直太意外了!我1990年离开日本后,就跟他断了联系,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他居然能找到我。


       他说:他看到我的一本书,于是跟出版社联系,辗辗转转,终于要来了我的电话。他在青岛已经七年,是日本公司派驻过来的,如今任期已满,马上要回国了。他问同学东宪、钢元都还好吗?听说他俩在北京,他立刻从青岛飞了过来。


       钢元请客,山田与东宪和我等重新聚首。他变化不大,还是比较瘦,对在人大留学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他不仅又会说中文了,而且说得很流利。


       他在青岛那么久,很寂寞,所以开始画画,而且养成习惯,要到户外去画才行,不出去就不想画。他还通过网络,参加了中国人的乒乓球俱乐部。看来是个很会安排自己生活的人。对电脑着迷,也很精通,自己家里有好几台电脑,同事管他叫“电脑蜀黍”。


       我问他篠塚的消息,他知道的还没我多。我到美国后,曾与篠塚通过信,他结婚了,给我寄来他和太太的照片。但后来渐渐失去联系。


       山田回国后,找出篠塚当年的电话号码,那还是篠塚老家的电话,他打了过去。接电话的是篠塚的哥哥,盘问了半天山田与篠塚的关系,才告诉他:篠塚已经病逝了,留下了两个孩子。实在难以置信!他才四十几岁,正当壮年,音容笑貌,就在眼前。人生的迫促,如黑暗中射来的冷箭,再一次狠狠地击中了我们。


       又过了两年,山田与在青岛时认识的中国姑娘结了婚。太太去日本前,两口子来了趟北京,与钢元、东宪和我一起吃了饭。


       因为太太的关系,现在,山田也有了微信,我们再也不会失联了。


顾晓阳写字楼

顾晓阳:混在北京的美国好友老康

被资本家耽误了的法国文青老白

顾晓阳:日本的房东井口大叔

顾晓阳:那一波出国潮是怎么形成的

1979,人民大学罢课亲历记

顾晓阳:八十年代大学校园纪事

顾晓阳:安徽芜湖支教半年,

我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顾晓阳 :洛杉矶湖街客栈,

高朋满座一碗炸酱面伺候


原载微信公号顾晓阳东拉西扯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80年代

肖玉环:友谊地久天长

雷颐:80年代被神话了吗?

王小妮:80年代没有传说那么好

查建英:那的确是一个浪漫时代

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老猫:一九八六年的群

邓丽君:她的歌声,

是对苦难民族的人道补偿

80年代,那时我们有梦,

现在听到梦破碎的声音

“潘晓来信”事件台前幕后

林肃:广院研究生校外办班,

差点拿不到学位证书

陈原:人民日报为崔健正名

刘瑜:我的早恋,就和崔健有关

周大伟:我的战友王朔: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

新三届音乐人,走向国际的一代人

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丁东:全国人大的第一张反对票

丁东:1984年的一次“教授风波”

张志鸿:1980年一场"激动人心"演讲

最令人怀念的五位大学校长

丁石孙:单车上的北大校长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野夫:易中天为何出离武汉大学?

郑力刚:那时清华"青椒"人人想出国

高尔泰:谁令骑马客京华

苏建敏:连衣裙荡起的机关风波

陶洛诵:在北京的外国人

李爽:"国际女流氓"的残酷青春

唐翼明:“革命之子”梁恒

1988年海南“洋浦风波”始末

钟金虎:在成都为西哈努克办舞会

王蒙:我当文化部长那三年

金弢:文化部长请客被服务员嫌弃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左方和他的《南方周末》时代

侯杰:一首歌与自由的故事

赵树凯 :  "农研室"的前世今生

万里:与"左派"三次决战,

包产到户终于大势所趋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