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1年前的今天丨顾晓阳:1979,人民大学Ba课亲历记

新三届 2021-04-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野事野史 Author 顾晓阳



作家简历

本文作者
顾晓阳,作家、导演。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87年赴日本留学,1990年移居美国。作品有《洛杉矶蜂鸟》等,冯小刚电影《不见不散》编剧,电视剧《花开也有声》导演。


原题

人民大学爸课亲历记


作者 :顾晓阳

原载:野事野史




1.


大二开学后不久的一天早晨,我从家去学校,走到教室前,几个同学站在门口。吴方老远就问我:“哎!有人提出要巴课,你觉得怎么样?”“巴呀!巴!我拥护!”我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儿,只要不上课,什么理由都行。

下午,听说各系代表开会讨论,我们立马杀了过去。我并不代表谁,是担心绥靖派占上风,巴不成课,准备去起哄。

一进会场,人挤得满满当当,发言者争先恐后、慷慨激昂。印象最深的是郭同学的话,他说:“要把参加不参加巴客,作为三好学生里政治思想好不好的重要标准……”我大声给他叫好。真是太有才了!不仅胆子大,还有谋略。有这样的人在,我们这帮起哄架秧子的就不用操心了。

人大大约在1970年解散,校舍分配给二炮。1978年复校后,退还了一小部分。但教室不够用,从教室到学生食堂要走几里地,北京籍的学生大部分没有宿舍……因此全校上下都不满意,交涉了一年多,没有结果。

宣布罢客后,成立了纠察队,把不参加的学生叫学贼,声言要公布名字。在我印象里,好像没有几个不参加的。

游行定在1979年10月10日下午。分散进城,在民族宫前集合,时间一到,立刻整齐队伍,打起旗帜标语。有一些人头上绑了布条,这种方式以前从未有过,大概是看电视新闻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没料到,这次“剽窃”模仿,却在中国开创出了一个传统,延续至今。黄仁宇后来讽刺过这种舶来的传统。

老编旁白:记忆中不是分散进城,而是分两批。骑自行车的,大约有600多人,我是一个,浩浩荡荡,形成方队,潮水一般,自行车的车把手或后座上,竖着小旗,呼啦啦,挺拉风的,沿途吸引了无数路人驻足观看和助威。更多的同学,分乘学校的卡车和校巴进城。那天傍晚,同学们从新华门前开始返回的时候,学校的卡车正拉着肉包子和鸡蛋汤送过来呢。


队伍约两千多人,浩浩荡荡,延西长安街向东而行。一路喊着口号,主要是“还我校舍”“还我食堂”之类,没有什么太激进的。西单墙前聚集着很多看大字报的人,我们一过,其中有些便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走在我旁边的是个农民,穿得破破烂烂,手持两块竹板,啪嗒啪嗒敲打着唱说冤情,因为口音重,我听不大懂,好像是骂他们村长的。

后来纠察队将这些社会人士劝离了队伍。从我们这次起一直到现在,好像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要保持学生活动的“单纯性”,一旦社会人士加入,性质就变了,容易遭到弹压。现在看,是否如此?值得讨论。百分百是学生就能保平安吗?

外国记者们可乐坏了,紧跟我们不放。有些人不会中文,同学中英语好的大显身手。我印象深的是一个留小胡子的海外华人,身挎几台相机,跑前跑后,异常活跃。多年后知道,他是美联社的,叫刘香成,因在那些年拍摄了很多中国新闻照片而著名,后来还在后海边上买了个四合院。

队伍来到广场绕了一圈,又掉头往回走,在新华门前停了下来。我们整齐地坐在大门前,围观的人很多,影响到道路交通,造成汽车拥堵。学生代表将上书交给门前的警卫,并提出要求:请一位副总哩以上的官员出来与我们对话。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大门内静悄悄的,一点儿动静没有。同学们的情绪激动起来。我们班老许是校舞蹈队队长,他站在前面,指挥我们唱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今天是桃李芳菲,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唱得我们热血沸腾。

我妈妈下班回家,坐10路公共汽车,在门前那段路被堵住了。她向队伍里找我没找到,看见了我们的一个老邻居小刘。老太太心生感慨,“这可都是共产党的孩子啊!”

眼看天要黑。我去对面石碑胡同上公共厕所,团委负责老师刚好从里面出来,高声对我说:“顾晓阳,告诉同学,已经派车去拉面包汽水了。”

坐了大约超过两个小时,毫无动静,形势相当严峻。在我们看,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对话的要求,一点儿也不过分。大门内,却什么反应都没有。坐下去等吗?谁知等到什么时候!后果难以预料。但就此撤退、不了了之呢?等于失败了。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在上升。

校学生会要求每个系出一个代表,商讨下一步的行动。我们班此前没选过什么代表,有同学就喊我的名字。我没动,觉得既有班长、支书等班干部,还是按原有的系统比较好。我们的日语老师正好坐在我后面,用脚尖碰碰我,激昂地说:“顾晓阳,这种时候,不要讲什么谦虚!”我噌地一下站起来,走到东边的石狮子前,加入到讨论中。

代表们的意见分成两派:一派以科社系班长老肖为主,认为我们的诉求已经上达、影响也造出去了,应该见好就收,就地解散,僵持下去,不会有好结果。另一派以我为主,坚决反对解散,必须要上面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我也讲不出什么道理,就是有一些朴素的阶级感情,大致意思是:不是勤务员吗?勤务员就是服务的,现在我们叫他都叫不出来,怎么给我们服务?骗人!

两派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不服谁。老肖一说话脸就通红,很激动的样子,嗓门大;我嗓门也不小。最后,只好以投票方式做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在各系代表表态“撤”或“不撤”时,我紧张得要命,掐着手指头计算,掐得手心直冒汗。表决结果:主张撤的人比反对的人,多出一票。

我们都接受了表决结果。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作鸟兽散”,大街上布满步行的学生,向八方流动。大家情绪相当沮丧,不少人因愤怒而激动。老许家在电报大楼附近,他激情无法平息,邀我们几个到他家再聊聊。

我们六七个人坐在小屋里,吃着炸酱面,指点江山,热烈交谈。吴思主张教育救国,我跟他争论了几句。我的观点超激进,也特不靠谱,基本思路是武装斗争。当然这是我个人的问题,但也跟从小受的教育有关系。我还乘兴站起来,朗诵了一首我新写的诗《生活》,是郭小川田间体的。吴方听完笑了笑,讽刺我说:“生活,生活,不管生活是什么,还得吃炸酱面。”
 

2.


此后几天,小道消息满天飞。我从校外听到一些上面要严肃处理的传言,也不知道真假,在教室聊天时就说了。结果立刻被人汇报给系领导,而且夸大其辞说,“此言一出,全班哗然”。全班哗然?我们班同学要这么容易被忽悠,那倒好了!

某系同学“大老猛”写了四个字的大标语打倒军阀,每个字一人多高,张贴在校门两边。传说国宝王老正好路过人大,在车上看见了,大怒,说:“谁写的?枪毙!”大家把这当笑话讲,说大老猛吓得失踪了。

二炮的政委和一个副司令的家在西四,是路北两座小楼,新盖的,有围墙围着。一些同学找到那里,往围墙上刷了标语。

很快,校方与二炮谈判结束,对方答应分期分批退还校舍。我们的诉求基本得到了满足,宣布复课。

校园瞬间恢复平静,又响起朗朗读书声。

这次活动,是新中国第一次学生自发的活动,大家利益一致,共识度高,进退有据,理性平和。事后没有一个人遭到秋后算帐。大多数老师都抱有同情支持的态度,有的还参加了活动,据说只有个别教授受到内部批评,很温和。



本次活动有几个显著特点:一诉求目标明确适度,二组织工作良好有序,三过程没有出现失控,四结局皆大欢喜。这些特点不仅是空前的,到目前为止也是绝后的。是唯一一次获得成功的学生活动。

还有一个有意味的事情:这次活动的程序(上街、门前坐、递交上书、要求对话)和提出的对话条件(副总里以上),与十年后北京那次活动的起始阶段,一模一样。

我们这次活动外界所知并不多,隔了十年,他们的作法竟跟我们如此相同,这虽属巧合,却并非没有原因。我个人能想到的,比如,对对话级别的要求,可能反映了中国人对体系的认知高度一致。为什么不再高一点或再低一点呢?再高的,大家都知道绝对请不出来;再低的,比如部长,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些都很有意思,值得研究。


十几年后,1992年,我住在洛杉矶。同学老孟从费城来玩儿,聚会时,他叫来了老肖。我跟老肖握手说:“老肖啊,我认识你,你不认识我……”老肖把眼一瞪:“我怎么不认识你啊?你就是人民大学柴玲!”我大笑,说:“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我可能还跟你争呢。可三年前我在海外旁观了北京的事,终于明白了,当年你是对的,我是错的。我向你道歉!给你鞠躬。”老肖也笑了,说:“我们经过文革的,知道要讲斗争策略。当时如果一直坐下去,很难想象结果,即便答应了你的条件,事后也得开除几个人。”他说的对着哩。

老肖出生在美国,父母热爱新中国,抱着他回了北京。他是“老三届”的,上中学时经历了文化革命,有丰富的体验,也有深切的反思。所以他的性格虽偏激动型,看问题却理性明智。他说他这辈子唯一想干的事就是读书,因此在人民大学一直念完了博士。然后,他翻出自己在美国的出生证明,去了大使馆,立刻获得签证。他定居在洛杉矶,仍然在大学里工作。

当年罢客期间,新闻系同学组织记者团,召开记者会,异常活跃。日后,他们班出了一大批媒体精英,有的人名噪天下,这里就不一一列名了,因为我并不清楚他们每个人在活动中的行迹。

那个发言令我激赏的郭同学,毕业后先在体制内当官,后来下海经商,创出一番大事业。

我们班同学没有在全校层面上特别活跃的人,但也无一学贼。吴方、吴思、老许后来都成了学者。

向系里汇报我的言行“打小报告”的人,不仅那期间有,大学四年一直就没停过。是谁?不知道,我也不在乎。应该是关系不错、跟我接触比较多的同学,不然也听不到我那么多话。

连黄苗子冯亦代他们都给上级当情报员,揭发自己的好朋友,可见无论尊卑上下,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根子在需要此类情报的那个系统,如果上面用不着掌握和控制人们脑子里想的和嘴巴上说的,谁还愿意干这种卑鄙的事呢。

顾晓阳读本
好日子八十年代
大学校园纪事
纽约一年
“窑洞”博士
革命年代的记忆碎片
我的1976
我们的今天
得益于他们的昨天
新儿女英雄传
洛杉矶的家被盗
顾城最后的日子
洛杉矶的家被盗
先锋小说家马原
支教惹来一场风波
新生代诗人的锦绣年华
乡愁变成数码的
日本的房东井口大叔

原载:作者公号野事野史
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延伸阅读
80年代

曲啸教授的心理
是怎么崩溃的

“清除精神污染”运动

由头与夭折

陈原:人民日报正名
崔健《一无所有》
刘瑜:我的早恋
就和崔健有关
周大伟:我的战友王朔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
徐庆全:从万岁到您好
意蕴深远
北大1981
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西川:精英登场
从北大出来那一代人
于慈江:回望诗的80年代
兼谈诗人海子
张志鸿:1980年
一场"激动人心"演讲
海南洋浦风波始末
新三届音乐人
走向国际的一代人

侯杰:站在桌子上

的大使夫人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

的大使夫人

丁东:第一张反对票
丁东:一次“教授风波”
雷颐:80年代被神话了吗
王小妮:80年代
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好
查建英:那的确是
一个浪漫时代
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野夫:易中天为何
出离武汉大学
郑力刚:那时人人想出国
苏建敏:连衣裙荡起风波
陶洛诵:在北京的外国人
李爽:"国际女流氓"
的残酷青春
唐翼明:“革命之子”梁恒
顾晓阳:混在北京的
美国好友老康
钟金虎:成都为西哈努克
办国际舞会
王蒙:我当文化部长那三年
金弢:文化部长请
服务员嫌弃
《一九八四》是如何
在中国出版的 
左方和他的
《南方周末》时代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