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杨勇:​新疆文科状元,79小时硬座火车上北大

杨勇 新三届 2022-05-22


 

原题

一波三折: 我的求学之路





作者:杨勇

(北大图书馆学系79级)



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求学之路都不平坦,能与北大结缘,更是不易。我就说说我那“一波三折”的求学路吧。


波起“文革”,家遭变故


我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简称乌市),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生前在新疆畜牧兽医科研所从事兽医诊疗研究工作。解放初,父母在西安生物药品厂工作,1951年12月,双双调往新疆迪化(乌市旧称)生物药品厂。 1955年父母从参与初建新疆兽医诊断实验室,到后来建成新疆畜牧兽医科研所,见证了新疆畜牧兽医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


记忆中,父母工作忙,加班多,常去牧区出差。我小时曾在产羔季随母亲去过南山种羊场;五岁多,随父亲到距乌市70公里外的呼图壁奶牛场住过约半年。童年无忧且快乐,并不知父亲当时是被划为“右派”,贬到奶牛场劳动改造的,更不知父亲是被《新疆日报》以半版篇幅通栏标题点名批判的大“右派”。


我们在奶牛场住在兽医室,一幢绿皮斜屋顶的独立房子,外间有拴病畜的柱栏,里间便是办公室兼卧室,周围是大片草场。或许父亲是兽医,在奶牛场可继续做兽医工作;或许父亲劳动态度好,隔段时间可回趟家,还能带回牛奶;也或许我太小,不知苦与甜!


我小学就读于乌市第26小,生活稳定,学习正常,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当时我正读小学五年级,学期没结束就放假了,曰“停课闹革命”。从此学业荒废,三年没上学!


“文革”狂波,对我家是一场噩梦。科研所生活区与办公区同在一个大院,我亲眼看到父母被贴了大字报,说他们是反动技术权威,母亲是漏网大“右派”,父亲是死不悔改的大“右派”(父亲已于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回原单位工作)。父母每天除按要求参加学习、劳动外,也照常去实验室。后来母亲说,那时去实验室主要是写“交待材料”,有疫情也会出差去现场,采样、实验、诊疗。


1968年的一天,亲见父亲被推上一辆大卡车带走了,当晚未归,回来时情绪很糟,后听母亲说,父亲被打了。父亲自尊心极强,这显然让他无法忍受,最终于1968年11月29日走上了绝路!父亲当天就被一张草席裹身,埋进城东荒郊零号公墓,不准家人去。那时母亲被关在一间小屋强迫写材料,干各种诸如扫厕所、种菜、喂养实验用小动物、洗试验器皿等杂活,受了很多苦。我们也因成为“黑五类”子女,升学遭遇挫折。当时母亲心里不知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和压力,但为了我们,她挺了过来!


几经波折,断续求学


“文革”开始后,中学停招,小学不管,父母无力问,几乎放野马。那时我以玩耍、家务为主业,学会不少生活技能。有时拿姐姐(高我一级)课本自学六年级算术,偷翻进科研所图书馆看小说。


1969年秋,中学招生了,第一批发榜,我和姐姐及不少同学却榜上无名——皆与家庭问题有关。家长哗然,纷纷上书,终于我们被允许入学了。9月18日,三年来第一次坐在课堂上,真高兴啊!但那时的中学,学工、学农占据了大量时间,学习更像副业。当年中苏关系紧张,身在与苏联交界的边疆,备战气氛极浓,军训、野营拉练常有,修挖防空洞的劳动几乎占去整个夏天。如此一年多,便被分配去当知青了。1971年2月26日,我和姐姐一起离开了家,那天母亲带着妹妹、弟弟站在寒风中目送我们离去的心酸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们插队的地点在吐鲁番县红旗公社爱国大队,我在五小队,姐姐在二小队,相隔3-4公里。吐鲁番并非原来想象的那么好,燥热干旱世界闻名,我们常经历夏季48度高温和春季大风刮起时的天昏地暗。路面有近二十公分深的浮土,穿鞋走会灌满土,赤脚走则烫伤脚。每逢车过,尘沙飞扬,我们戏称“土乱翻”(与吐鲁番谐音)。


吐鲁番也不是处处瓜果飘香,我们小队的水质盐碱太重,瓜果蔬菜长不成,只能种小麦、高粱、棉花。因无副食,口粮常告罄。全小队老少180多口,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耕种3000多亩地,劳力不多,劳动很辛苦。知青生活有苦有乐,苦多于乐。


刚去时没什么想法,一年多后,有同学被招工回城,感到前途渺茫,很想继续读书。1972年,母亲恢复了工作,被允许回老家探亲了,并来信鼓励我们还是要多读书。我开始自学初中课程,主要自学数学,没老师,不容易。


1973年,乌市第一师范来招生。经小队推荐,我参加了入学考,考语文和初级代数、几何,平时有备,轻松完考。5月考试,9、10月无消息,原来是张铁生“白卷事件”导致了招生延误。我于11月进入乌市第一师范,数理化从初中开讲,政治讲时事,语文以报刊文章为主。我各科成绩不错,一年后被分到了政治班,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服从。


在政治班偶然得知我入学其实不易,当时公社为送一位两科仅考了十几分的当地干部子女入学,以我有家庭问题为由,强行将我顶掉了。招生老师认定我成绩好,坚持要我,又争取到名额才将我招入。幸遇主持公道的好老师,很是感激!


近两年时光倏忽而过,交织着学工、学农、批林批孔、评《水浒》等各种活动,各科水平不到初二就到了毕业季。1975年8月,我被分配到我的母校乌市三中任教。初任政治课教师,半年后争取改教了初中数学,为能胜任,自学完成了初中数学和部分高一数学。


1977年10-11月,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此时,姐姐在本市一所中学任教,妹妹当知青,弟弟正读高中,母亲鼓励我们都去试试,四人全报了理科。12月考试,匆匆应考,结果可想而知。妹妹虽然理化满分,招生结束也没接到录取通知——政审还存“文革”遗风。后来根据中央补招一部分表现好成绩优秀的走读生的精神,找人说明情况,妹妹才进入新疆医学院走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77级大学生。


1978年弟弟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被新疆大学录取。而令我不解的是,同校考生,成绩仅比弟弟高0.5分,却被清华录取了,难道又是政审?!弟弟、妹妹的入学经历,在我心中留下了阴影。


波涛渐平,走进北大


1978年令人振奋:母亲先后赴京参加了全国政协大会(母亲197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直至去世)和全国科学大会(母亲在极困难的文革年代分离出重要病毒,为新疆马病防治做出了贡献)。根据当时中组部部长胡耀邦讲话精神,父亲平反有了希望。1978年9月29日,我们在知情人带领下到零号公墓找到了父亲遗骨,送到陵园火化安放了。1979年3月29日,单位为父亲召开了平反昭雪追悼大会。


我很想再上学,便向学校教导主任提出考电大要求,主任说:“没出息,考什么电大!”问:“学校能同意我高考吗?”答:“只要你有本事考上,我就放你走!”非常感谢这位令人敬重的好师长和好领导。回想上中学时,主任给我们讲过一堂《沁园春·长沙》,在黑板上边讲边用彩色粉笔描绘的那幅桔子洲头景象,至今印象深刻。在母校任教,是主任同意我从政治转数学,又激励我高考,还亲临参加了父亲追悼会,这都让我终身难忘!


从决定报考到考试,只剩三个多月。衡量自身学业情况,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师范,断续在校纪录仅八年,还穿插各种活动,实际读书时间打了不少折扣。理化难补,我报了文科。备考难度不小,数学程度不到高一,语文、政治靠日常积累,历史、地理几乎空白,英语只能放弃。每周六天工作,每天两节数学课,备课上课,批改120多本作业,加班主任工作等,件件不轻松。何况这已是我这个年龄可报考的最后一年,必须一搏!


母亲的鼓励,姐妹兄弟的理解、支持,给了我很大力量。非常感谢朋友、同学为我搞来复习资料,也非常感谢教导主任批准我临考前两周请假并由同事帮我代课。


作者1979年高考准考证——汉维(新文字)双语


新疆人参加全国统考,因两小时时差,与内地同步很吃亏,八点开考相当于当地清晨六点,下午开考时间则相当于当地正午时分,生物钟全乱了。


考试结束,感觉良好,成绩发布,371.2分。因不知排名,又有传言教师只能报师范院校,报志愿犯了难。一天,姐姐意外得知我是全疆文科第一,全家大喜!上学已无悬念,咨询教导主任,答:这成绩,你就随便报吧!于是我第一志愿报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新疆日报》1979年9月8日第三版,作者文科总分第一的报道


等待中,我到延安宾馆见到了北大招生的马老师(记不清怎么被通知去的)。马老师说:北大录取你没问题,想征询你意见,看看是否可换专业,如哲学。我说:就图书馆学吧,想多读些书(其实没有说出的另一理由是不想进政治色彩太浓的专业)。就这样,我被录取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马老师和蔼友善,招生结束后,还到我家做了家访,并安排我与当年一起录取的两位小同学(东语系印地语专业黄慎、数学系王建)同路赴京。入学后的逢年过节,马老师还会邀我们几个新疆考生去家中包饺子,与我们谈论学习和人生。


1979年9月6日午后,我们登上了乌市直达北京的特快列车,坐79小时硬座,于9月9日晚抵达北京站。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出站时北大接待站已无人,便在路人指点下乘103路公交到动物园转332路,来到古色古香的北大西校门。终于到了,好激动!兴冲冲进得大门,才知走错了门,公交多坐了一站!


正发愁,门口值班大爷得知我们来自遥远的新疆,主动提出送我们。真是太好了!大爷将我们的随身行李载在自行车上,和我们一路聊着,将我们送到了35楼。值班老师给我们分别安排了临时住所,告诉我们第二天到大饭厅正式报到后就可去自己宿舍了。


北大,好温暖的第一印象!我真的来了!


1981年春,圆明园,就读于北大的77、78、79、80级部分新疆同学,前排左二是本文作者


转载微信公众号燕园79缘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北大79缘
何力:一个军人的北大梦,
我被自己的狂言逼到绝路上

许静静:我教未来的文化部长
跳了第一支交谊舞

钟乐凡:北大,原谅我的少不更事

薛虹:我14岁上北大,
我弟弟进北大才13岁
李润:我更改志愿上了北大力学系
岳中琦:亲历地震,

我选择北大地震地质专业

李永新:新疆兵团二代,

考上北大北大是个意外

徐家力:“文盲”考上北大,
非常时代的非常际遇
杨音莱:北大让我认识了一生的伴侣
刘玉瑛:我上北大纯属偶然
吴晔:三天高考喝凉水几乎饿晕倒
吴晔:那时北大,贫穷然而精彩
唐师曾:我在北大的阳光里
高远东:刘卫国,你在哪里?
诗人老木:四个季节都在向我告别
袁钢: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汤
郭建梅:中国首位公益律师的苦与乐
雪汉青:为了漂泊的灵魂
骆一禾:在目送海子中离去
熊国胜:追忆同窗挚友骆一禾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上篇)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下篇)
查曙明披露胞兄鲜为人知的故事
高远东:在忌日纪念海子
海子诗九首
《歌:阳光打在地上》海子对幸福的质疑
于慈江:诗的1980年代兼谈诗人海子
熊国胜:拓宇是寿者,骄傲的寿者
熊国胜:重温王友琴《未名湖你听我说》
吴晔:我一直很认真地幼稚着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
和未曾面对的历史
田小野:与王友琴面对面
涉嫌违法的北大79正部官员,
是这个神秘国际组织的主席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