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1周年祭丨袁晞:仰望神山,梅里雪山那场山难之后的故事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12-28


作者简历


袁晞,祖籍沈阳,生于北京,在成都上小学初中,后在四川农村插队,在工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曾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作,现已退休。


原题

仰望神山





作者:袁晞



提要: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是藏区八大神山之首。1991年1月3日,中日联合登山队准备登顶的17名队员,在三号营地遭遇雪崩,全军覆没……


梅里雪山发生山难的震撼、遗体发现时的惊愕还留在记忆中,纪念死难壮士的电视画面还在眼前,三十年就已经过去,当年死难者年幼的孩子也已长大成人,新闻已成故事。


日本登山家、摄影家,梅里雪山登山队的参与者,坚持多年的遗体搜寻者小林尚礼的一本书《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又把我们带回梅里雪山的神秘场景中,和他一同回首三十年间的跋涉和心路历程。


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西北角,在澜沧江和怒江之间,海拔6740米的主峰藏语叫卡瓦格博,意思是“白色的雪”,这个名字有深刻的寓意,不仅有自然形貌,也被赋予了人类敬畏的神性。


1990年底中日联合登山队来到山下,准备攀登人类从未登顶的卡瓦格博峰。1991年1月2日开始天降大雪。3日晚基地营与在三号营地(海拔5100米)等待的第一批登顶队员于22:15分结束了最后一次联络。此后三号营地对基地的呼叫没有应答,全部十七人再也没有任何信息。之后空军航拍图片中只是白茫茫的雪地,三号营地已没有一丝痕迹。谁也不知道那个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


小林尚礼参与了这次登山的筹备工作,但并没有来到中国。当时他是日本京都大学的学生,死难者中有很多是他在学校学士山岳会热爱登山的朋友。最年轻的死难者是小林的同学,他父亲对小林说:“二十一年,真是短暂的人生啊。”


朋友和校友的去世使小林长久不能打开心结,对自己往后的生活方向也迷茫无着,只是闷着头继续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山。“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明白他们是真的不会再回来了……这让我感到十分惶恐。为了抵御心中的不安,我开始思考该用怎样一种方式来证明与他们共度的那些时光。”一个念头在小林心中悄然生长——挑战梅里雪山。


1996年准备再次冲顶,并担负寻找上次失踪人员任务的队伍又到山下集结,小林成了队伍中的一员。当卡瓦格博第一次出现在眼前时,“庄严神圣!”望着梅里雪山在阳光下的姿态,小林“平生第一次对一座山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被这超越想象的冲击力所震撼”。


因为天气的不确定性,在距顶峰490米处登山队放弃了登顶的计划。这让执意登顶的小林无法接受。在一夜无眠后,他接受了现实,“我将一生铭记这份悔恨。”下山后不久,百年不遇的大雪崩摧毁了基地的一切,“继十七位队友的山难之后,再度挑战神山的我们也与全队遇难的厄运擦肩而过,只差毫厘”。


为什么当地藏族人反对登山,为什么登顶总是被神秘的力量阻止?小林不得不思考那“看不见的力量”。


在上千年的岁月里,当地人仰仗卡瓦格博的庇护,也因此划定人与神圣世界不可逾越的界限。


“如果有人问我,是否想再挑战一次梅里雪山?我会回答‘NO’……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不再拘泥于狭义的登山本身,而会慢慢地去‘攀登’距峰顶剩下的那500米距离。”


1998年7月,中国云南传来了让人震惊的消息: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上发现了登山者的遗体!遇难地点是在明永冰川的源头处,原来人们以为五十年或一百年之后遗体可能被冲入下游的澜沧江里。但出乎所有人意料,仅仅七年后遗体就出现了。喜马拉雅山脉周边的高山上出现失踪人员遗体的情况极为罕见的。


小林毫不犹豫地志愿报名加入了收容队,在公司辞了职,前往梅里雪山。在与阻拦收容队的村民几天协商后,小林他们终于来到现场,从明永村往冰川上游攀登,“在纵横的冰隙中左躲右闪地前进,终于看到散落在冰面上的蓝、红各色物体,那些是冲锋衣和帐篷的碎片。”继续走,又陆续看到背包、登山靴,还有睡袋包裹着的不完整的遗体。


“遇难者就是从那里顺着巨大的冰瀑,自大山的怀抱中跌落下来的吧?这个过程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就好像是神山将不洁之物倾吐了出来。”


“你们终于回来了啊。”


小林对着遗体轻声地说。虽然遗体已经面目全非,但小林却感受到了一种无以名状的怀念。他们曾是朝夕相处的朋友啊!


“属于他们的时间,完完全全地停滞在了七年前。有一具遗体手指的姿势似乎是想抓住什么东西,这个姿势能让人感受他对生命的强烈的执念。”


这次的收容工作,给小林带来极大的改变。“之前一直模糊不清的未来目标,一步跨成了坚定的人生意志。”“活着就一定要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要以摄影为媒介,去贴近自己向往的生活。”


第二年又有遗体发现,山岳会决定派人长驻梅里山下。小林接受了这一任务。



从日本现代化的大都市来到大山深处的藏族村落,一个日本登山者来到反对登山的藏族人中间,没想到明永村的扎西村长接受了他。在不安和期待交织的复杂心情中,小林开始在这里生活,他先是用写汉字加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与村民交流,然后是学汉语,村里的孩子是他最初的老师。喝酥油茶、吃糌粑、饮着家酿的蒸馏酒与大人小孩聊天,每天看着村民向着雪山大声祈祷,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每天清晨的祈祷成了我从内心重新认识神山的契机。”


村里人叫他“外国人”。有一天,一个不认识的小孩叫他“外国人”,村里熟识的小孩们说:“他不是外国人,他是小林!”小林高兴极了,渐渐地叫他小林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他明白这里的人接纳了他。


搜寻遗体是小林住在明永村的目的,每隔一两周就要进行一次,扎西和他的兄弟总是陪他在满是冰棱和裂缝的冰川上行走,走错一步就可能掉到崩塌的冰块下面。更加熟悉后,小林问扎西怎么看攀登梅里雪山,扎西瞪视着他,一字一句地说:“任你是谁,都绝对不允许攀登卡瓦格博!”


为了搜寻,也为了熟悉和认识卡瓦格博,小林从1996年到2010年的十五年间,二十多次来到明永村,有时还连续几个月常驻在那里。这之后的十年,小林也每年来一次。小林成了明永村的人,每次一进村,“小林来了!”孩子们的欢闹响成一片,“一种回归故乡的感动霎时涌上心头”。


1999年秋天,小林和村民一起出发,开始了梅里雪山的转山之旅。梅里雪山位于青藏高原向平原过渡的地带,平均海拔4000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奔腾在崇山峻岭之间。转山全程300公里,在山岭中徒步十多天。望着神圣的峰顶,小林感受到藏族民众对神山的虔诚,同享他们在艰难跋涉中获得神佑的幸福。小林渐渐理解扎西对他说过的:“神山,就像亲人一样。如果踩你亲人的头,日本人也会生气吧?你懂不懂我们藏族人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还要去转山?”


小林之后又两次步行转山。书中有很多小林拍摄的梅里雪山四季美景。“自我拍到那些照片的数百年前开始,这座山的形象已经被世世代代转山的藏族信徒们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十多年的搜寻,找到十六位遇难者的遗骸,找到的十四本笔记本记录了无解的结束。卡瓦格博至今仍然是一座处女峰。


小林多次陪同日本遇难者亲属来到山下。“曙色微晓,山顶上映照出第一道桃色的光芒。随后光线逐渐增强,覆盖了整个山脊。五个人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错过一丝一毫。噙满泪水的、带着愠怒的、柔和微笑的……此时离山难已时隔近十年。我无从想象在此期间他们每一位的人生都经历过些什么,对这座山又抱持何种想法,只知道我必将终生铭记他们当时的眼神。”“这次山难,也许不存在什么‘终结’的方式。只不过是有着各种不同的让自己释怀的过程,而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一步一步地去经历这个过程罢了。我们每个人,也只能背负着痛失亲友的残酷现实,继续向着未来跋涉吧。”


 小林在书中写道:“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些永远留在梅里雪山的队友们意志的存续。虽然生离死别的悲伤无法消除,但卡瓦格博教会了我一个道理——生命可以从这里再次启程。”



(作者注:图片都是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下面是冰川。)


袁晞专列

袁晞:寻找哈维尔

袁晞:阿莉娅和她的时代袁晞:加缪笔下的我们与瘟疫袁晞:我的西班牙内战之旅袁晞:从萨拉热窝到贡比涅森林重光葵的拐掍,透出历史的真实细节袁晞:从小事和细节中发现日本从失去的生命看一个国家的尊严如影随形的档案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袁晞:毛泽东时代的常委们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插图选自网络给老编续杯咖啡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九十年代

刘赵北:蒙古国‍出差历险记

张河:在蒙古国体验“双规”
屈在祥:那年我拉一车缅甸香蕉到大理张会战:回城知青创业,北京到阿联酋
王丽媛:斜杠中年,厨师/商人/老师蒋国辉:90年代乌克兰货币贬值狂潮
谷开来:炒作"马家军官司"被打脸哈晓斯:就地过年,那时也大力提倡过卫文珂:“气功大师”严新在斯坦福大学演了一场戏顾晓阳 :洛杉矶湖街客栈,高朋满座一碗炸酱面伺候
顾晓阳:洛杉矶的家被盗,
阿城哥几个成了福尔摩斯顾晓阳:洛杉矶,乡愁变成数码的李振亮:那年赴美开完会,打工挣点美元再回国李科威:去国的悲凉,这块土地不再有容身之所?
冯印谱:当年自撰腐败"辞典"挨了批
谢咸玉:旅途中邂逅的三个女人张大青:三个美国人与京城绑架案朱今天:我为故宫修宝库谢悦:请董文华唱响《春天的故事》王新民:美国人首次航拍长城揭秘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刘澜昌:罗湖桥那边的记者生涯沈慧君:我清退了一名高考“顶替者”熊晓杰:杨小姐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