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线 | 陈建平:我经历的小三线工程,无声无息中结束了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0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陈建平,吉林省人,1951年生,长春市第30中学67届初中生;1968年下乡插队到吉林省德惠县边岗公社;1973年被推荐到吉林省辽源煤矿学校矿井地质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吉林省煤田地质102队工作;1978年考入长春邮电学院无线电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90年考取国家公派赴法访问学者;曾在法国电力公司,三亚凤凰机场,中兴通讯公司,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公司等企业工作10年;2021年在广东白云学院教师岗位上退休。


原题

我所经历的

三线工程建设




作者:陈建平



电视剧《人世间》中周家三兄妹的父亲常年在三线工作,“三线”这个叫法对老一代应该还有印象,对青年一代恐怕就一脸懵懂了!电视剧几次出现了三线工地的镜头:大山的隧道入口!见到这个场景我不禁心头一动:这与我曾经经历的三线工程一模一样啊!

1971年10月,我下乡插队在吉林省德惠县边岗公社已经3年了,春耕,夏锄,秋收,打场,送粮等大部分农活都干了3轮了。一天,我们生产队派去三线出民工的社员回来了,他媳妇因两地生活坚决要求他回家。

由于出三线民工生产队给记全年满公分和对三线的神秘感,我随即提出要去顶替他,生产队长同意了,就这样我离开了生产队和集体户,开始了长达1年半的三线民工生活。

相对于西南地区的三线而言,我去的地方被称作小三线,位于吉林省中东部的磐石县吉昌乡境内,属于山区,但山都不是太高,在长春的东南方向120多公里处,东距吉林至梅河口铁路线上的明城火车站15公里。

该工程是修建飞机库,最初计划修建15个,所谓机库就是将大山挖空了,然后浇灌上彩虹状的水泥拱带,机库里面要能摆放1排飞机,还要留有能跑开1架飞机道路的宽度,这里说的飞机当然是战斗机而非客机。山洞的入口处安装电动铁门。

飞机跑道 (2021年夏拍摄)

一个汽车连日夜不停来往于明城与工地之间,运来工程所需的水泥、木材、钢材和其它耗材等。工程的正式名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零一工程”,地点据说是由林彪亲自选定的,主要是防备核打击。

该工程于1970年春季开工,到1973年春季工程停工时,已经修建完成了一条飞机跑道和命名为2号、4号的两个飞机库,2号机库长约1000米,4号机库长约1500米,机库的跨度大约20几米,拱带最高处有10米左右,大约有高速公路上双车道隧道2倍以上的宽度和高度吧!水泥拱带的厚度在1.5米以上,如此坚固,大概原子弹也奈何不得。

走在修建好的机库里宛如走在一座灯火辉煌的大厅里一样。我们曾在机库里举行过正步走的训练和比赛,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在隧道的深处回响,好不威武雄壮!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新闻片也在机库里播放,此时那里又像一个庞大的电影厅。


机库入口及大铁门(2021年夏拍摄)

该工程由一个番号“215”的空军部队管理,由吉林省九台县,德惠县和榆树县抽调的民工分别组成民兵1团、2团和3团,德惠县为民兵2团,下辖3个营,全团共计19个连,包括1个女兵连。我所在的德惠县边岗公社被编为14连,下设4个排,每个排3个班,每个班10几个人,再加上炊事班和连部机关,全连180多人,我在3排7班,班里成员来自我们生产大队的21个生产小队。

该工程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所有民工一律发给小帆布做的浅黄色军上衣,藏蓝色军裤,解放鞋和军帽等,单、棉各1套,没有领章、帽徽,代之以胸前别有1个白色的名签,小帆布的军服穿起来很硬挺,大家戏称为“意大利军服”。

胸前佩戴的名签

我们的正式名分是“战勤民兵”,俗称“土八路”。连队营房建在山脚下,整个营房围成一个四合院,正面是连部和炊事班,两厢为4个排的宿舍,中间空地为每天列队出操和打篮球等活动空间。

行动起居等一律按正规部队要求:被褥要叠成豆腐块般的正方形,鞋要整齐摆放成一排,毛巾要挂的板板整整、牙缸排成一列。每天早上大喇叭广播起床号,除上夜班的人以外都要列队集合。

连首长就是公社带队的干部,几位排长都是当过兵的“真八路”,大部分“土八路”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其中有4、5个知青,很快地,我便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了。

身穿土八路棉装的我(1972年照)

我们的工作内容大致有这些:打眼:用风钻打2米多深的孔;放炮:用炸药将石头炸开;排渣:用矿车向外运送碎石;搭模板:用木板搭建成拱形的机库内壁模板;浇灌:向模板里浇灌水泥;捣固:用捣固机将水泥夯实等等,由煤矿派来的师傅作技术指导。所有这些工作,除放炮外,我都干过;那时年青,浑身都是劲,几十斤重的大石头一天不知道搬了多少块。

工地施工24小时不停,全连4个排3班倒,最难受的是零点班:11点半起来,刚有睡意,迷迷糊糊的列队去上班,到了早上四五点钟即所说的回笼觉时刻,个个像打蔫的小鸡,早上8点钟下班后好似病了一场,1个星期的零点班下来,个个小脸煞白。山洞里阴暗潮湿,睏了是不能在地上打盹的,这道理谁都明白,于是我学会了在架起来的两根扁担上睡觉,以捱过那难受的时刻。

保存至今的笔记本

宣传鼓动,是加快工程进度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团部有专职的政治干事和广播站,更有几名年轻漂亮的女播音员吸引了众多民工的眼球;营部和连部也都有专职的宣传干事。

来工地不久,我就被指派为3排的通信员,就是业余的时间多写些报道,宣传施工中的优秀、模范人物,好人好事等。这些民工本来都是些淳朴的农民,素材多得很,我大约1周写1篇。

我记得报道过一位姓许的风钻手,每天8个钟头下来,他的身上落满了白白的一层石头粉末,而他挺立在风钻前宛如一座石雕,后来明白,这种打干眼的方式是要得矽肺病的。

再如报道过我们连的施指导员,一位合作化时期的老干部,他经常读“毛选”,其认真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感染了我。

还报道过我们排的潘排长,他原来是解放军四野的老战士,一直打过长江,他的很多战友后来都当了大官,而他却回到农村继续做一名普通农民;他训练我们列队和走步,是一名标准的教官;他干起活来风风火火,哪里有困难和危险他就冲在最前面。

读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想到,挖山洞会有危险吧?是的,小的事故不说了,发生过一次塌方,九台县的5名民工不幸罹难,随后他们被追认为烈士,工地文工团将他们的事迹编排成话剧演出,至于这5名民工的亲属如何抚恤,现在又是什么待遇?那就不得而知了!

部分稿件目录,标记打叉的是被广播过的

1971年秋的“九一三事件”,对工程影响很大;1972年春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改变了世界冷战的格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八一零一工程似乎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

1973年春节后,民工们再也没有接到返回工地复工的通知,该工程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但已经建成的两个机库却是客观存在了!只要地球不爆炸,它将与山川日月永恒了!

2013年和2021年夏天,我两次故地重游,专程来工地想回味一下年轻时的感觉,长春至工地的长途客运线路依然存在,只是工地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喧嚣。

我努力辨认着地形,确认当年营房的所在地,当然一切已经荡然无存!永远留在那里的是我们的劳动成果:1条水泥飞机跑道,当地农民现在利用它晾晒谷物。

我追忆着当年上工的路线,找到了2号飞机库,但大铁门紧锁且锈迹斑斑,我站在那里沉思,想起了自己的一篇报道“大门浇灌的最后一班”。随后我向另一个成果4号机库找寻去,找到了,它还静静的呈现在那里,展示着它的宏大入口并在向路人述说着那个年代所发生的故事!

大铁门开了一条缝,隧道深处有一点摇曳的亮光,据说是有人在里面存放了什么东西,整个隧道里黑暗阴森,我竟然丧失了进去看看的兴趣和勇气,害怕被这黑暗所吞噬,只是呆在洞口回想着在这里度过那些日日夜夜。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三线叙事

成都420厂:

“三线”之子的半世沧桑

攀枝花:毛最关心的三线钢铁基地

何蜀:不应被遗忘"四川石油大会战"
何蜀:32111钻井队文革"火海内战"
黄文泉:贵州安顺,曾经的幸福和温暖
李南央:献给“三线”的青春
我们在美国人眼皮下建军工企业
大山沟的"三线"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加快建设大三线让毛主席吃好饭睡好觉
逝去的"三线",贵州都匀的"孤岛兴衰"
 高经建:山西铁路建设兵团的记忆
吴一楠:在清华绵阳分校迎接1970年代
华强北电子企业前世是贵州山沟军工厂
探秘816:中国最大地下核工程前世今生
黄肇炎:山沟里的足球运动
黄肇炎:军工厂的“革命化”春节
游街逼死一个小脚老太
黄肇炎:伙食没油水一顿要吃六两饭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