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陈剑,1957年出生,安徽芜湖人。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大学经济系,1986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先后在安徽省铜陵市委、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浙江省温岭市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委等部门工作。曾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北京交大等兼职教授。著名的现代化研究专家。
三线建设记忆——
英雄攀枝花
作者:陈剑
三线建设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留下深刻记忆。1965年12月,程子华(左1)陪同邓小平、李井泉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三线建设始于1964年,是党中央和毛主席依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美国和台湾蒋介石政权也对大陆虎视眈眈。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上分析,这种工业布局完全处于敌方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为了抗御外敌,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腹地建立战略大后方的“三线建设”。将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三类地区,简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地区包括十三个省区,即:四川、(含重庆市)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点在西南、西北。在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7年 中(1964-1980)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十三个省区投入了2052.68亿巨资,约占同期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在那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中,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三线地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民工,跋山涉水,来到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难、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1965年邓小平视察攀枝花时,听取冶金部负责人关于总体规划的介绍三线建设建成的1100多个企业包括钢铁、能源、交通、机械、电子及国防工业等重大项目。可以说,三线建设是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运动。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就四川省来说,除攀枝花钢铁基地外,还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德阳第二重型机器厂、成都飞机制造厂、东方汽轮机厂、长虹厂、资阳内燃机厂、龚嘴水利发电厂等,还有中国物理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三线建设重点项目是“两基一线”,两基是指重庆常规兵器生产基地和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一线是指成昆铁路,而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又是重中之重。
中央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决定”钉子就钉在攀枝花”。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冶金工业部就设立攀枝花指挥部等事项向中央报告(上报薄一波副总理),毛泽东主席三月四日批示“此件很好”。但毛泽东主席将日期错写成了二月四日(文件上报时间是2月24号,领导批示不可能早于文件上报时间)。后经邓小平发现,在二字上加一横 ,修改成三月四号。以主席批示为准,三月四日就成为攀枝花这个城市建市日。自此,攀枝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发和城市建设。攀枝花城市兴起,并由此成为我国战略后方基地。1965年2月24日,冶金部上报给薄一波副总理文件要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最好的去处是参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位于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占地面积59亩,建筑总面积24023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4亿元。2010年初,博物馆筹建工作正式启动,2015年3月3日,在攀枝花建市50周年之际,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全面展示和反映了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整个展陈由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党中央的决策发动、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展开情况、三线建设推动发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点项目、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七大部分组成。 2021年3月,笔者首次来到这座三线建设城市,参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展示了共和国决策者如何制定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所付出的努力。让笔者感动的是,博物馆用很多展室展示了普通建设者的奉献,包括收集的劳动者手印,足迹,以及诸多劳动者三线建设的事迹。让笔者还感动的是,这个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展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上个世纪30年至40年代,民国政府时期,钒钛等矿产资源发现者常隆庆(1904-1979)、刘之祥(1902-1987)的事迹也在博物馆有所展示。1965年12月,邓小平视察攀枝花新建的金沙江大桥
1940年8月,常隆庆等一行7人从西昌出发进行地质考察,经盐源、丽江、华坪、盐边,历时87天,行程1885公里。考察成果写成了《盐边、盐源、华坪、永胜等县矿产调查报告》,对攀枝花磁铁矿的储量、地质、成矿原理、藏量进行论证,并提出设厂开发的建议。1979年,中共渡口市(今攀枝花市)委宣传部派人专程去成都地质学院向常隆庆转达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渡口时对常隆庆的关怀:“攀枝花现在建成了,不要忘了发现攀枝花的有功前人常隆庆教授。”刘之祥也是攀枝花矿产发现者,1940年刘受派率队开展康滇边区地质矿产调查,发现了攀枝花大型多金属矿。1948年因其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发现被聘为民国政府的教育部部聘教授。目前,博物馆已收集中国13省区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重点企业航空、船舶、机械、交通、常规兵器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10000余件(套),图片2万余张。博物馆已经成为13个省区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家园2016年4月,博物馆正式冠名“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三线建设作为一段特定的历史,已成为共和国记忆的一部分。这个战略部署后人如何评说,或许仁者见仁,评价不一。依笔者看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三线建设历史贡献不容置疑。改革开放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三线建设单位通过调整改造,一批三线企事业单位从深山峡谷搬迁到交通相对方便的城镇,产品开发面向市场。更多的三线企事业单位在原驻地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通过企事业改制,面向市场,企业迸发出了勃勃生机。这些企业已成为当下大西南、大西北经济的重要支柱。例如,经过三线建设,四川成为全国五大钢铁生产基地,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三大电站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之一,机械工业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目前四川位居全国经济总量第六位,其中三线建设单位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一个团队乃至一个社会,还是需要有精神支撑的,但精神支撑不能过多过滥。1965年的攀枝花,可以用不毛之地来描述。三线建设者们从繁华都市来到“不毛之地”攀枝花,在生活、劳动条件十分艰苦,物资匮乏的环境中,以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坚韧不拔的奋斗毅力,群策群力的超常智慧,创造了人间奇迹,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博物馆一张照片引发笔者感触,“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什么意思,白天用杠杠(扁担)肩挑,晚上杠杠则成了床。三线建设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和弘扬。1965年的攀枝花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市,当时仅七户人家一棵树。经过了短短的56年发展,已经成为川西南重镇,一座充满魅力的现代化新城。攀枝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邓小平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这里城市风貌独特,金沙江、雅砻江在此汇合,水能资源高度密集,境内雅砻江上建成二滩水电站和桐子林水电站。气候资源独具特色,是一个阳光特别眷恋的地方,我国少见的阳光地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阳光资源。生物资源,无论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茂密的森林。矿产资源富集,钛居世界第一,钒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攀枝花是我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攀枝花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这是一个阳光花城,是“中国康养胜地”。目前攀枝花已经成为一座新兴的钢铁工业城市,我国西南重要的钒钛、钢铁、能源基地,是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中国康养胜地。2020年,攀枝花户籍人口100万,常住人口超过121万,是四川2个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另一个城市是成都)。说明攀枝花这个城市魅力和吸引力。
1970年代的攀枝花
攀枝花城市发展说明,只要坚持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同时推进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短期看或许不会出现奇迹,但从一个较长时期看,一定会出现人们难以想象的奇迹。攀枝花城市发展历程证实了这一奇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也充分说明小平思想的伟大。如果中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坚持和平外交理念,全面对外开放,对内始终以发展作为主线,中国一定会对人类未来发展有所贡献。
陈剑:共和国四大特殊群体
文章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插图视频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何蜀:不应被遗忘"四川石油大会战"
何蜀:32111钻井队文革"火海内战"
黄文泉:贵州安顺,曾经的幸福和温暖
李南央:献给“三线”的青春
我们在美国人眼皮下建军工企业
大山沟的"三线"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加快建设大三线让毛主席吃好饭睡好觉
逝去的"三线",贵州都匀的"孤岛兴衰"
高经建:山西铁路建设兵团的记忆
吴一楠:在清华绵阳分校迎接1970年代
华强北电子企业前世是贵州山沟军工厂
探秘816:中国最大地下核工程前世今生
黄肇炎:山沟里的足球运动
黄肇炎:军工厂的“革命化”春节
游街逼死一个小脚老太
黄肇炎:伙食没油水一顿要吃六两饭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