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万水千山结友情
作者:刘崇武
在与北京相距6750公里的乌克兰赫梅尼茨克(市),有我一位成为我通信交往30年的朋友——克里明秋克.瓦西里耶夫,小名瓦洛佳。早在1960年我上高中的时候,外语学的是俄语。俄语老师年轻且帅得像个歪果仁(外国人),他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以活跃的教学方法让不少学生喜欢上了俄语。一天临下课的时候,他拿出一把纸条放在讲台上对同学们说,为了提高大家学习俄语的兴趣,为学习和应用俄语创造一种氛围,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苏联中学生的通信地址,谁愿意和这些中学生联系、交朋友(当时苏联还未解体),可以来拿通信地址。我们几个有好奇心的同学走上讲台,我找到一张俄文字母书写得很规范的地址条,告诉老师:这个地址字母写得很清楚,将来我容易看懂来信件内容。老师看了一眼地址说,哦,是乌克兰,赫梅尼茨克中学的,名字嘛,叫瓦洛佳。好吧,这个联系地址给你了。注意啊,要主动联系他啊,开始联系时,可以送上明信片啊。瓦洛佳,你好。我叫刘新武,是个中学生,我在学校学习俄语,很愿意和你通信交朋友。我的家乡很美丽,街道上有很多商店、还有工厂、剧院、图书馆。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工作,一切都好。
祝你及全家生活幸福,身体健康。
你的中国朋友刘新武
某年某月某日
信里所用的单词书本上都有,语法也不复杂,基本都是单句式。第一次用俄语写信,总想多写几句,希望写得很完美,能够充分表达自己高兴、激动的心情。但是头脑中的词汇有限,又没有俄语词典,还真不知道整个信件是否合格。请教老师后,老师指出:信件开头一句,按照他们的习惯是“你好,在前,名字在后,而中国人写信,是将名字放在你好前面。而结尾的日期,应该是日、月、年的计时顺序。”几经周折,第一封信总算完成。记得第一次去邮局发这封信,营业员看了一眼信封上的俄文就不明白:这信件是发到哪里呀?我答,苏联。啊,发到外国去呀。是平邮还是航空邮寄?我一脸茫然,不知道邮寄信件还有航空。她解释说,平邮慢,一个月不保证能送到,邮资便宜,2毛钱;发航空快,最多半个月能送到,邮资贵一点,5毛。那我就寄航空吧。用5毛钱发一封信件,当时算是用去了两天的伙食费。就这样,一封夹有一张北京天坛明信片的信件,从中国的一个小县城飞赴乌克兰了。果然,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回信。俄文字果然写得很工整,很容易辨认。来信大意是:我是你的新朋友瓦洛佳,非常高兴地收到了你从中国的来信。我现在读7年级(中学),我喜欢体操活动。我的家乡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年年粮食丰收。我家里很好,有汽车、别墅,我们全家生活幸福。
祝愿你一切都好。
你的朋友瓦洛佳
信封里还有好几张明信片。同学们看到这封信,也为我高兴,互相传看那外国明信片。大家对瓦洛佳有汽车、别墅既羡慕又很感兴趣。那个年代,在小县城只有县长才有小吉普,别墅?长得啥样谁也不知道,还对精美的风光画片爱不释手。同学羡慕我的通信成功,两个女生硬是拿走两张最好看的明信片说是分享快乐,让我真有点舍不得。就这样你来我往地通信,他来一封信,我回一封信。相互不断地告诉对方自己学习生活的情况。直到我走向社会开始工作后,通信依然保持着。每次收到他的信件,里面都带有小礼物:画片,照片、活动铅笔、小徽章等。有一次,他居然寄来一个很大的紫色金丝绒面的精致大相册,从此我的照片有了新居所。这种通信联系,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俄语的笔译水平,保持了几十年时间的持续学习俄语的热情,课堂上老师教的俄语知识没有还给老师。为学习方便,家里收藏的俄汉词典比单位图书馆还多。由于坚持学习和应用俄语到日常生活中,随着认读能力提高,我还翻译了一些俄罗斯民间故事、童话,发表在国内刊物上,从中也获得了很多乐趣。以后,又和一位爱沙尼亚的诗人取得联系,他赠送给我一本童话集,这样一来,可翻译的作品就更多了。信封上的收件人:中国河北涿州中国石油报社刘新武,寄件人:乌克兰赫梅尼茨克,卡米涅兹卡亚大街67号88室,克里明丘克 瓦西里耶维奇 瓦洛佳,1991年5月1日1992年10月,在北京媒体组织赴苏文化访问团的一次活动中,我随团到访了莫斯科。启程前,我将此消息告诉了瓦洛佳。我到莫斯科的第三天傍晚,公务活动已经结束,我和同伴在宾馆休息,忽然有人敲门,我打开房门,迎面站着一位身穿长大衣、个子瘦高的男人,是他先伸臂拥抱了我,低头说,新,我是瓦洛佳。我这才看清他清瘦的面庞,真像他小时候给我的照片,只是有了不少络腮胡子。他转身介绍身后的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胸前佩戴着好几枚二战勋章,盛情陪儿子来和中国朋友见面,这是他的父亲,也是和我握手、拥抱,问好。我赶忙向同伴们介绍,这是我从中学就开始友好通信的好朋友和他的父亲。大家也异常兴奋,纷纷过来和他俩握手、致意。我一打听,他俩是从基辅飞过来的,还没有吃晚饭呢。苦于我们对当地街道不熟更不知餐厅在哪里,只好让他俩将就吃我们带的方便面。他俩第一次吃中国食物,感到很新鲜。一位同伴提醒我,乌克兰人喜欢吃糖果。幸好我们带有大白兔奶糖、酥糖、酒心巧克力等,随即大家给他俩一大把,他俩再次为中国多种花样糖果伸出了大拇指。以前和他联系完全是书信往来,这次面对面,才发现自己俄语的口语不行,首先又是听力不行,本来知道的单词句子,自己说、同学说能听懂,而瓦洛佳说就听不懂,跟不上对话需要,往往在嘴边的单词却不能表达。临行前,我还专门练习了几天会见词汇:子德拉兹午以姐(你好)、姆涅……(我叫什么名字)、西吧吸吧(谢谢)、大四维达丽雅(再见)、呀哈秋(我想要……)、把咋路易斯嗒(请你……)等,特别记住了,在苏联,从几岁小姑娘到老奶奶,都可以叫“街舞斯卡”(姑娘)。和瓦洛佳面对面,只好蹦单词加比划。我们从“以机”(走吧)到“打磨一”(回去吧)。这难得的一次会面,只好口手并用地应付了几天。第二天,我们一起浏览红场、闲逛街道、逛古姆(超市)。晚上,又邀请他们参加一个俄方举办的宴会,上车时,俄方接待员发现了他俩,问(史多)怎么回事?瓦洛佳说,我是这个访问团里中国兄弟的朋友。指着我说,他,刘新武。接待员爽快地说,达,以机。(好,来吧。)第三天早晨,简单吃过早餐,我们送他俩回国,并送给他羽绒服、运动鞋作为纪念,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非常感谢,并以他妻子的名义。当他俩从地铁口消失以后,我才想起,他俩是怎么知道我们的住地、宾馆的呢,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以后,又收到过他几次回信,其中有次说到,他带着妻子去索契旅游了,但是妻子有胃病。我于是给他寄去了治疗胃疼的中成药。
后来他说工厂停工了,他是机械工程师,希望能够来中国工作。再后来说,将自己的工具车卖了,又后来说,将自己的别墅也卖了。再后来,没有再后来了。1995年以后,就再没有收到瓦洛佳的信件了。前后30年的交往,让我对他有着深深的怀念。文革十年期间,基本中断了通信。通信恢复的第一封信的时候,我在信封的背面特意留下这一段话:赫市邮政局的朋友请注意了,这封来自中国的信件上的收信人地址,是十年前的。如果地址发生变化,请您能够查找到他,送上这封友谊信件。这次不到1个月,收到瓦洛佳的回信中,也提到了当地邮局邮递员经过认真努力,终于、果然在新地址找到了他。喜欢抽烟的瓦洛佳,不知现在身体如何,他的老父亲还健在吗?他的妻子胃疼好了没有呢?一世的朋友没有散伙的理由,只有岁月的雕刻,让友谊能够纯洁长存。每次看见他给我的当年信件、明信片这些礼物,每次都在脑海中加深一次烙印,生出新的挂念。 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原载钟老汉说话和画画
少年时光
王骥:苏联同学亚历山大,
我第一个拳击伙伴
王骥:失联60年,
美国红领巾男孩回来了
陶正:好孩子,野孩子,
一起玩成“泥猴儿”
雷霆:“音盲”的我,
在老师呵护下收获一生美歌
李其容:有一种东西
如影随形,那就是害怕
崔向东:一个红小兵眼中的“革命”
魏伟:我们捱过四年辍学期
刘克文:1967两个"红小兵"
引爆大武斗
刘继琼:“燎兵”欺负“飙兵”
重庆中学武斗的惊恐片断
王明春:重钢少年的
文革与武斗杂忆
冯印谱:悲伤!我没能当上“红小兵”
晋燎原:“贱爬”少年的文革记忆
汪向明:一个赌气少年的命运转折
庄稼婴:荒唐的中学时代让我厌恶
孙立哲:我和史铁生的少年往事
刘晓华:挖洞背沙拆城墙
短暂的中学记忆
陶洛诵:那些少年随风吹散落天涯
黄培:清华白楼的童年记忆
谢悦:我家曾住赵家楼
方方:革命时代的少年往事
沈杰:大串联中跳火车撞死的同学
赵东明:我们生命中的暗流和不堪
陈新华:中学留给我痛楚的记忆
特木热夫:暴风雨中的初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