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烙印丨陈新民:“苦人儿”张东泉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12-1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陈新民,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曾执教甘肃酒泉教育学院。后任高台县委副书记、漳县县委书记兼县人大主任,定西行署副专员,甘肃人口委副主任,中国国土资源报党委副书记,国土资源部老干局副局长。现为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

原题

“苦人儿”张东泉



作者:陈新民


00

我父亲和张东泉的交往,缘起一次在校门邂逅。

1955年春季,开学不久的一天,张东泉拿着一本书刚进校门口就被我父亲喊住,问他叫什么名字?哪个班的?看的什么书?接过他递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父亲要张东泉把书的大概情节讲讲。他起先有些紧张,而后就镇定了,一口气地讲了好长时间。

父亲饶有兴趣地听他讲完,发现这个初一小男生很不简单,记忆力非常好,讲故事能抓住重点,有些概括能力,口头表达流畅生动。父亲当下给他布置了作业,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再精读三遍。

从那以后,我父亲格外关注张东泉,时时查看他的作文、鼓励他写读书笔记、特意让语文教研组安排他在班会、年级大会上做读书报告,向几十个、几百个同学报告读《卓亚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等书和读一些应时诗文如郭沫若作品的体会。在父亲指导下,张东泉得到了读、写、讲全面锻炼,学习成绩步步提高,作文篇篇被选成范文。

那些日子,快乐少年张东泉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生活在和煦的春风里。

七十年前张东泉家人合影

01

不久,张东泉经历了第一场人生灾难。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天水县马跑泉镇驻着两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除了天水二中,还有个陆军第29医院。我父亲和院长欧阳中校是好朋友。欧阳抗战初期参军,很敬重文化人,和父亲一样喜欢篮球运动,他俩经常带着各自的球队互访比赛,还亲自上阵“参战”。逢“八一”“五四”等节日,欧阳院长就邀请学校的合唱团、舞蹈队去医院参加军民联欢;父亲也多次请医院的专家大夫来学校作报告讲故事。学校医院相处得很好,如果搁现在,两家肯定都是“双拥模范”单位。

1957年初春,天水陇南地区大面积流行脑膜炎,疫情凶猛,夺走了许多性命。防疫机构在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涌动的地方,挨个发放磺胺片,可见形势严重。2月21日,学校要举行开学典礼,规定住校学生前一天到校。天快亮时,张东泉突然口吐白沫全身抽搐,紧接着就发高烧陷入昏迷。宿舍同学跑来向我父亲报告。父亲立即带着同学把他连人带铺板一并抬起,快步跑到29医院救治。经检查诊断,张东泉患了“化脓性脑脊髓炎”,已命悬一线。

朝鲜战争结束不久,部队野战医院还实行封闭管理,不收地方烈性传染病患者。在父亲要求下,欧阳院长安排医生做了应急处理,随后派了一名护士和一辆吉普车,把张东泉和闻讯赶来的他父母送到天水市防疫站治疗。张东泉在防疫站整整昏睡一个星期,醒来已是28日。一星期里,他每一刻都处在生死边缘,我父亲时时为他担忧……终于,在大夫的精心治疗下,他奇迹般地爬出了生命的低谷。

张东泉父母逢人便说:“多亏了救命恩人陈校长,若不是把东泉极快送进医院,我娃可能就耽误了。”

02

我父亲特别在意张东泉,起先是因为他的聪慧,后来则是因为他的苦难。张东泉1955年考入二中,因病休学推迟到1959年才毕业,毕业不到半年就身陷牢狱,在苦海里熬煎了整整20年。

我在漳县县委任职时,父亲给我一封张东泉的来信,要我好好看看这浸透血泪的文字,他说:“张东泉是个苦人儿,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张东泉如有困难,你一定要设法帮助。”

张东泉的父亲

张东泉的父亲是辽宁营口人,少年从军,先在东北军,“双十二事变”后部队被整编赴抗日前线。先生190的个头,魁梧勇猛,身为中校团副还上阵和日本鬼子拼刺刀。他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后来在武汉会战中腰部中弹负伤。从前线撤下来后,先生作为伤残军人被安置在天水的国民革命军第13教养院,任第二大队大队长。1949年,13教养院集体转移到四川合川,后起义投向解放军的18兵团。不久,18兵团留守处给伤残军人发了少许遣散费,令各自回家谋生。本应享受起义人员待遇的伤残军人,回乡后多数被打成历史反革命,还有些以别的名义被管制。张老先生回到天水,被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处20年徒刑。

按政策,国民党部队官兵一旦起义既往不咎。张东泉说他父亲从来没有和共产党的军队作过战,还掩护过陇南和陇右地下党的活动,这些情况地下党组织上层也了解。所以,在甘肃省委副书记高健君(曾任中共地下党陇右工委书记,“文革”中迫害致死)亲自过问下,张老先生在监狱待了5年提前获释。

03

1959年,天水要把“地富反坏右”赶迁农村监督改造。天水县城(北道阜)的赶迁指标是500户,张家也在其中。问题是,张先生从军后即和满洲国统治下的老家“失联”,显然无法回辽宁,张东泉母亲的娘家潘集寨又坚决不接受他们一家。

16岁的小学代课教师张东泉,认为在中国土地上无立足之地,感到绝望之时,竟突发奇想,要学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去欧洲勤工俭学。他给英国驻华代办处和南斯拉夫驻华大使馆写信请求留学援助,信中也提及目前的困境,和对极左政策的不满。两份信被邮捡上交,引出的结局是——作者成了里通外国的现行反革命,判处有期徒刑15年。按说,张东泉还不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

张东泉开始服刑在民勤红崖山水库工地。干的全是土石方工程,属于特重体力劳动。他说,大饥荒的前期,犯人主要吃的是民勤面粉厂的麸皮和沙枣树叶,非正常减员很厉害。8月之后,上面弄来了些原粮,饿死人少了,但有人却被胀死了,是调去推磨的那些人。他们见到粮食,急急忙忙捧起吞食,据说,久经饥饿的人肠子轻薄如纸,已无法承受这原粮之重……

张东泉记得,刚去时工程指挥部下设四个大队,共有近五千“两劳人员”(劳改犯和劳教对象),1960年后半年先是合并成三个大队、再后来凑成一个大队,最后只剩劳改、劳教两个中队。

张东泉刚刚平反时

刑满后,张东泉被强制留在青海劳改农场就业,直到1979年11月20日彻底平反,从判刑到平反,一天不多,一天不少,整整20年。

张东泉在在回忆里写到:“在这20年(劳改队)漫漫长夜中,多次和陈校长在梦中相见,每次醒来都泪珠滚滚,不胜唏嘘。”

1994年,分别30多年后第一次见面,张东泉哭诉:“陈校长,我是九死一生啊!”

04

平反对张东泉仅仅是政治灾难的结束,以后他个人的生活并没有走上平顺。他经历了妻子的背叛离弃,又当爹又当妈把三个分別4、5、6岁的儿子拉扯大。1990年他又患了癌症,在西安做了手术,医生断言他只能活三年,他和疾病顽强抗争了二十几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善良忠厚重情义的张东泉,命运为什么对他如此残酷?重重苦难如魔鬼附身,那每一重天灾人祸都足以压垮一个人啊!张东泉是怎么挺过来的?看他总是那么达观,那么“阳光”,不得不佩服他的百折不挠。

父亲经常为他担忧,同时又很敬重自己的这个学生,要其他同学们向好好向张东泉学习。

张东泉回忆道:“当年,我遵照校长的命令,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认认真真地读了三遍。这本书影响了我的一生。保尔·柯察金用痛苦考验自己意志的方法,激励我克服了人生道路上想象不到的艰难险阻。我应该感谢的第一个人就是陈校长。”

张东泉和三个没娘娃

陷身牢狱多年,张东泉一直是周边犯人和管教干部公认的“笔杆子”,所在农场的黑板报、壁报都由他编写。从“反右”到“文革”,监狱里大学生、专家学者有的是,人才济济的群体里,得到“笔杆子”评价可不简单。

12年前,潘石屹老家潘集寨的长老找人写家族简史。潘家是地方的大姓望族,族人学者雅士不少,但主事者偏偏选中张东泉执笔。他果然不负厚望,写的《潘集寨和潘氏家族》一书,把迁居天水600年的潘氏家族的历史脉络、族系枝叶梳理得清清楚楚。全书引用史料准确,行文畅达语言雅驯,填补了天水地方史的一页空白。

仅有初中学历、人生最好年华在监狱度过的张东泉,文字为什么能胜人一筹。他把这个归之于在天水二中上学的收获,归之于我父亲的教育。

张东泉说自己是在我父亲的手把手教导下,养成了喜爱读书,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他回顾道:“陈校长倡导学生多读书的显著成果就是校风正、学风浓,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读书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着高尚灵魂,培养了坚强意志。”

张东泉说:我自己之所以能超越苦难,与陈校长的这种教育关系极大!”

05

自1994年在陇林宾馆与我父母重逢后,张东泉就记下我父母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好多次,他专程从天水赶到兰州为我父母庆贺;有几次,他担当起老同学们集体来兰州看望我父母的组织者。

父亲的九十岁生日之前,二中的老学生们又在联络准备前来兰州祝贺。父亲要我分别打打电话,请大家不要再奔波,来回一千五百多里呢,再说也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出门已不方便。父亲特别叮咛:“张东泉刚刚大病一场,先和他联系,让他务必安心在家养病。”

我在电话里转达了父亲的意思,张东泉斩钉截铁地回答:“新民,你不要拦挡,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兰州去!”

张东泉和他的老校长(本文作者父亲)合影

5月21日这天,张东泉抱病来了。他和专程从天水、杭州等地赶到兰州的二中老同学聚集,共祝我父亲的90大寿。宴会主桌上,张东泉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给我父母鞠了躬,眼里闪动着泪花说:

“这些年,我多次到兰州来给陈校长老师祝寿。今天看到陈校长已是90高寿,讲话思维清楚声音洪亮,不减当年在二中时的精气神,大家都非常高兴。老校长的健康,就是我们这些老学生的幸福。

“试想,假如中国有三分之一的中学校长像陈校长这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会不会再有‘钱学森之问’呢?我想不会。

“作为一个学生,我在求学道路上能遇到陈校长和余老师这样的良师,实在是三生有幸,今世有缘。如果有来世的话,我还愿意当陈校长和余老师的学生。

“我给几个儿子都有交代,要把陈校长对我的救命恩情、教育恩情一代接一代传下去!”

……

作者注:张东泉先生4月16日因病去世了,这是十年前的一篇作品,原发于《美文》和《中国作家。

陈新民专列

陈新民:阳关渐近故乡远

陈新民:隐伏刘家营子,

在“文攻武卫”猖獗之际

陈新民:校园往事,

爱吃白面馒头是私字作祟

皋兰山下黄河边

鲜衣怒马少年时

买私粮补饥荒,

我的“投机倒把”往事

703工程:祁连山战备公路记忆

人体绘画习作,被小偷顺走卖钱了

世上谋事就像拾粪

弯的远了总能拾一泡

反右中的兰大学子与他们的伯乐

陈新民:贼抢不去、火烧不掉,

水冲不走的财富

陈新民:第一缕春风吹动谁

十二岁的“长征”,

看把女娃冻成啥了

封口,只可一时,绝不能一世


文图由作者惠赐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出身的烙印
高峰:喝隔夜茶的人
罗维开: ''下放人家'', 
最尴尬是子女婚姻大事
张讴:遣返回乡七年,
14岁分宅基地盖新房
李光平:从地富子女到地厅级干部
王祥龙:右派父亲去世后,
母亲走过坎坷多难的人生
王祥龙:右派父亲走后,
我随了继父的姓
付晓峰:遣返山村后,
三姐嫁了目不识丁的庄稼汉
方芳:遣返老家密云,
却被遣送东北密山
朱今天:我爸是个资本家,
遣返老家送了命
冷文瑞:我家遭遇的文革遣返
王宗禹:我家的两次被遣返
田平疆:父亲是傅作义旧部,
我随父母被"遣返"原籍
陈原:祖母,你因何受难
蒋子龙:王爷溥佐下放的故事
赵雪:父亲被下放农村,
我“居家插队”
周裕兴:从无锡到盐城,
我随父母下放九年整
何蜀:母亲当过“下放干部”,
饿着肚皮劳动锻炼
陈敏:那十年,我被"下放"了两次
汤晓炜:我16岁下放农场,
度过8年农村生活
魏伟:下放八年,
三兄妹先后上大学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