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欣赏一幅画?

童行学院 童行书院 2022-06-23

童行读书看世界 亲子伴读课程

哲思领域 我如何看世界

第4个探索主题 文学 第 3 课

这是童行学院的第47本绘本推荐,推荐龄组阅读,

但知识本身并不分龄,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展开。


本文共计1282

阅读需要3分钟

提供超过3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时光


孩子将了解↓

怎样画一幅好画?

为什么要画画?


跟随童行学院,一起阅读50本好书,思考100个好问题,带孩子一起童行读书看世界。在今天的伴读课程中,我们将一起阅读《威利的画》。


绘本推荐


《威利的画》是一本充满线索和秘密的书。


我们小的时候都有过五花八门的志向——想当一名快递员、饲养员、画家、宇航员等等。于是,我们常把自己幻想成书上、电视上的角色。


威利也和我们一样。他喜欢画画和赏画,常把自己带入进画中。威利变成了《维纳斯的诞生》里的维纳斯,《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里的公爵和贵妇,《土耳其浴室》里的洗浴者……


儿童掌握言语之前,主要靠视觉获取信息。《威利的画》几乎没有情节,图的信息量却很大,是本能让孩子沉浸其中的好书。


《威利的画》封面图


📍推荐理由


绘图有趣有料:


通过视觉收集信息,通过读图理解信息,是绘本阅读的一个核心目的。《威利的画》中的绘图精准地还原了世界名画,品味高雅,细节也很丰富,可供孩子反复阅读、玩味。家长和孩子共读此书时,可以先让孩子看图并猜测画中的故事。

 

底蕴深厚:


如果你曾带孩子去美术馆,孩子却兴致不高,你也不知道该如何领他进入美术的大门,那么《威利的画》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这本书里的画选自不同时代和流派,展现了西方美术史的全貌。阅读这本书能带孩子走进西方美术的世界。


本期我们将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跟着故事探索一个有趣的问题,大家可以↓


第一次读,可以专注于绘本本身,和小朋友一起尝试通过读图的方式理解内容。


读完之后,可以和小朋友一起互动,尝试看看科学/哲学锦囊板块后面的拓展活动。


科学锦囊

科学好问题

怎样画一幅好画?


📍可以问


  • 一幅画是由哪些要素构成?

  • 怎样画一幅好画呢?


📍可以讲


01 | 线条


给你一支铅笔,画一棵柳树,怎样才能画出树皮的粗糙,树枝的遒劲和枝条的柔弱呢?


答案就是:用不同的线条。


线条千变万化,这在中国画中尤其明显。人们把中国画里的线条归结为十八种,也就是“十八描”。比方说,“枯柴描”就像干枯的树枝一样干净、有力,适合画枝茎、石头和衣褶。“钉头鼠尾描”也很有意思,起笔像钉子的头,行笔像老鼠的尾巴,适合表现叶子的筋脉。


枯柴描


细叶脉为钉头鼠尾描


同样是画人物,顾恺之用的线条被人们称作“春蚕吐丝”,粗细均匀,给人柔和、轻盈的感觉。后来的吴道子与顾恺之有所不同。


顾恺之《女史箴图》,注意衣摆的线条


我们都知道“吴带当风”。为什么吴道子画的衣带有随风飘扬的动感呢?因为他用的线条像兰花的叶子一样,两头细,中间粗。这样的线条不仅更有力度,还有流动的美。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注意观察衣摆


南宋画家马远用的线条也很有趣。他画的树枝既柔弱又有力,有种风中摇摆的感觉,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马拖枝”。


马远《山径春行图》,注意拖曳的树枝


因为篇幅有限,不能把列举的图片一一展示。爸爸妈妈可以搜索中国画不同线条的图片,并让孩子思考三个问题


1. 为什么这种线条叫这个名字?

2. 这种线条给你什么感觉?适合画什么呢?

3. 你能试着画一画这种线条吗?


02 | 色彩


无数种色彩组成了我们看见的世界。这些色彩中,有三种尤其重要,就是“三原色”——品红、黄、青。三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可以调配出所有颜色。彩色印刷机、彩色照片中的颜色也是三原色调配而成的。


家长不妨带孩子玩个“配色”游戏,以1:1、1:2等等比例混合两种或者三种三原色,看看能得到怎样的颜色。


下面这个视频演示的是三原色混色的小实验:



颜色中还有个重要的概念是冷色和暖色


蓝色、绿色等等是冷色,让人想到森林、冰原,给人寒冷、沉静的感觉;红色、橙色、黄色是暖色,让人想到太阳、鲜花、土地,给人热烈、兴奋的感觉。冷暖色较容易区分。带孩子看画时,可以引导他通过颜色的冷暖,分析画面给人的感觉。


有几年,毕加索画画几乎只用蓝色,这一时期被称作“蓝色时期”。孩子不难感受到画面的压抑,而那时毕加索的生活和艺术也正面临困境。


毕加索“蓝色时期”画作


此外,同样的颜色,质地也很可能不一样。彩色铅笔轻柔淡雅,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而蜡笔的色彩鲜艳,犹如夏日。油画棒的颜色浑厚生动,能传递热烈的感情。梵高的画就能很好地用蜡笔临摹。水彩笔色泽清晰、干净,适合勾画轮廓。家长可以让孩子比较不同绘画工具画出的同种颜色有什么不同。


03 | 立体


画纸是平面的,世界却是立体的。怎么用平面来表现立体的东西呢?画家想出来了几个妙招。


第一个妙招是“透视法”。孩子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个现象:离我们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离我们远的东西看起来小。所以,遥远的月亮看上去只有圆盘那么大。这种现象叫做“近大远小”。“近大远小”就是透视的基础。



这是一幅用透视法画成的画。我们可以带孩子观察这幅画,并思考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街道越远就越窄呢?

2. 为什么房子一头高,一头矮呢?

3. 你有没有发现,屋檐、地基这几条线最终交汇到了一点?


孩子不必知道“单点透视”、“两点透视”等等复杂的概念。不过,可以通过看画,对比自己画的和画家画的有什么不一样,找到画得立体的秘诀。


除了透视法,要想画的立体还有一个秘诀,就是“阴影”。我们靠光看见世界。阳光从一侧照射进来,就会在另一侧留下阴影。阴影能让画面更真实,更立体,更有戏剧效果。


中午,太阳从窗户照射进房间。这时我们可以带孩子观察,物体哪一面明亮,哪一面留下了阴影,阴影的长短、形状又如何等等,通过观察探究阴影的性质。


说到阴影,还不得不说到“光影大师”伦勃朗。他的《夜巡》之中光影交错,明暗对比,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因而更震撼人心。观看卡拉瓦乔、伦勃朗的画,可以带孩子了解画家是怎样运用阴影反映情感的。


伦勃朗《夜巡》


📍可以做


了解了绘画的几个基本要素,家长可以带孩子从线条、色彩、立体的角度欣赏一幅画了。不妨带着这样几个问题看一幅画:


1. 这幅画的线条是什么样的?给你怎样的感觉?

2. 这幅画用了哪些色彩?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绪?

3. 这幅画看上去真实吗?立体吗?为什么?


哲思锦囊

哲思好问题

为什么要画画?


📍可以问


  • 《赤条条地来》这幅画里,贝壳上本来画的是什么呢?

  • 《许多、许多、许多的点》这幅画里,人们在干什么呢?

  • 《我的噩梦》这幅画里,这几个人是做什么的呢?

  • 你喜欢画画吗?你喜欢画什么人、物品或者事情吗?

  • 再看看这本书里的画,画家都画了什么呢?为什么要画它们呢?


图片来源:《威利的画》插图


📍可以讲


01 | 画画可以记录


绘本里,威利说:“我喜欢看画,因为每一幅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比方说威利的画《满载的捕鱼之旅》就改编自温斯洛·霍默的《捕鲱之网》。1885年,温斯洛在英国渔村生活了两年。他深深爱上了大海,之后画了很多有关大海的画。对于温斯洛来说,画画就是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记录渔民与大海的故事。


温斯洛·霍默 《湾流》


再比如,威利有一幅画叫做《古怪的一天》,仿照的是安东尼奥·波拉约洛的《达芙妮与阿波罗》。这幅画讲的是一个神话故事:


太阳神阿波罗因得罪了爱神丘比特,调皮的丘比特将爱情的箭射向了他,把另一支驱散爱情的箭射向了达芙妮。当阿波罗向达芙妮求爱时,达芙妮拒绝了。甚至一看到阿波罗,达芙妮就会跑开。阿波罗就要追逐到达芙妮时,达芙妮向父亲河神求救。就在阿波罗碰触到达芙妮身体的时候,达芙妮变成了一棵月桂树。


同名雕塑《达芙妮与阿波罗》


这幅画里,画家也记录了一个事件。只不过这件事不是真实的,而是神话故事。在美术馆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神话、宗教题材的画。画中的人经常在似真似幻的场景中,不知道在做什么。其实这背后都有典故。


画画还可以记录人物。威利的画《神秘的微笑》的原型就是《蒙娜丽莎》。从她的衣着中能看出她的时代和身份,从她的表情能看出她的性格。梦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让我们不禁疑问:她是谁?她为什么微笑?她在想什么?


02 | 画画可以传情


有人说:“照相比画的精确。有了相机,我们就不需要画画了。”你怎么评价这种说法呢?


其实,画画不仅可以记录事件、人物,还能传达感情。画画永远做不到完完全全真实。即使记录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也隐含了画家的感情。


例如,《自由引导人民》一画记录了七月革命中的巷战场面。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虽然取材于真实事件。然而,德拉克洛瓦采用了三角形的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紧凑的人物排布,流动的笔触,都是有意为之,它们共同营造了热情的氛围,突出了革命者的理想和勇敢。


画面中央的女人是克拉拉·莱辛。虽然确有其人,但是她飘动的衣摆,高举的手臂和手中的三色旗都充满了象征的意味,让人想到自由、平等和顽强。


可以想象,如果另一位画家画同样的题材,他选择的场景,人物的动作和衣着等等可能都不一样。


📍可以引导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个哲思问题:我们照下的相片就是真实的吗?


孩子可能回答:“对”。因为不像手画的东西,相片是完全精确、真实的。


可是反过来想,画里隐藏了画家的感情,那么相片里是不是也隐藏了摄影师的感情呢?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同样是游乐园,孩子看到的是欢腾、热闹;老人不喜欢拥挤的地方,他们看到的可能是吵闹、烦躁;父母怕孩子走丢,看到的可能是不安和危险。


这时,如果让孩子、老人和父母分别拍一张游乐园的照片,他们选择的场景、人物,甚至是色调都可能不一样。


从这个角度说,照片也不是完全真实的。因为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不一样。同一件事会让有些人开心,有些人沮丧。同一个风景会让一个人开心,另一个人伤心。


📍可以做


每个人眼里的和笔下的世界都不一样,每个人心中的快乐也不一样。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分别画一幅叫做《最快乐的事》的画。


你们分别画了什么?画中有谁,在哪,在干什么?你们又选择了什么颜色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童行tips


1、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回答,不要强迫孩子非要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当孩子对某一问题失去兴趣,也不要强迫孩子再回到问题上来。这些问题本身也不是一次能“解决”的,而是在多次的阅读中慢慢“消化”的。当然,如果你有其它的视角,也可以尝试着与孩子探讨。


2、孩子可能不会跟着我们的设想提问和回答,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在同孩子问答的过程中,我们要表现出的是对他的提问和猜想的重视,对他勇于表达的赞许,对他探索的支持。


3、在跟孩子的问答过程中,我们也会被问到很多“我不知道”的问题,这也很正常,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在这种时候,勇于对孩子承认“我不知道”,再同他一起查阅资料、询问专家,也是开放的求知态度。




这是童行亲子伴读课程的第62篇智慧分享。

让我们一起把大大的世界送给小小的人儿~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伴读专辑

第一辑集锦丨我是谁:从自己出发,了解世界

第二辑集锦丨我在哪里:用16本绘本,种下探索宇宙的小小种子

看见主题 | 你看见彩虹的声音了吗?你看见爱了吗?

看见 第1课 |《自己的颜色》做真实的自己

看见 第2课 |《神奇的色彩女王》学习更好的情绪表达

看见 第3课 |《动物眼中的世界》

看见 第4课 |《味儿》学习更好的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听见主题 | 你听的,和你听见的,相距多远?

听见 第1课 |《森林大交响乐》珍爱大自然,也是珍爱自己

听见 第2课 |《大家来听音乐会》开启音乐启蒙之门

听见 第3课 |《好安静的声音》学习“倾听”他人,表达自己

听见 第4课 |《公园里的声音》学习尊重不同的想法和选择

文学主题 | 当我写下这行字,我也写下永恒

文学 第1课 |《记事情》学习如何面对困难

文学 第2课 |《文字工厂》学习如何正确表达爱

文学 第3课 |《吃字的鲸鱼》汉字也能分享吗?

文学 第4课 |《天啊,这本书没有名字!》书是怎么来的?

艺术主题 | 即使不做艺术家,也应该学学艺术

艺术 第1课 |《大脚丫学芭蕾》别人说你不行,你就真的不行吗?

艺术 第2课 |《大熊和钢琴》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


🔎已更新的亲子伴读课程查找方式:

点击菜单栏「育儿干货」—「书单伴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