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上学方法:忘心忘境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4-14

15.1.1忘心忘境


现讲第一种忘心忘境方法。

第一个文献是七佛传法偈[1]。七佛传法偈全是对心境双忘方法的开示。毗婆尸佛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前两句说身是幻,第三句说心识本来也没有。身心都是空幻的,本来皆无。尸弃佛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两偈的意思是一致的,此偈第三句标明“身如聚沫心如风”,身心均是空幻的性质,通过遮妄来显真。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与上面基本是同一意思:忘心,无心无境,连用词都差不多。拘留孙佛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全是身心皆妄的宗旨。拘那含牟尼佛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不见身是佛,实有知别无佛;一切皆幻。下一位迦叶佛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身心是幻。释迦牟尼佛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万法皆空的境界。总之,七佛传法偈,都是从去妄角度,从对妄的观察中遮妄显真。


第二个文献是初祖达摩尊者《二入四行观》。二入指理入和行入;行入又分作四种。“理入者,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聖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道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这里达摩祖师既说了去妄,又说了显真,就跟七佛传法偈不同了。“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所谓客尘就是境,妄想就是心。即妄心和妄境把真性覆盖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把这些妄心妄境舍去,就能归真。下边就是归真境界:“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聖等一,坚住不移”。特别是凝住壁观,这就是显真境界。这里既说了去妄又说了显真。行入就是四种行,最后一种叫“称法行”,称法行就是从体起用,这个法就是指理,即称性称真理而行,六祖所说“一行三昧”本于此。


第三个文献是三祖僧璨禅师《信心铭》。三祖《信心铭》意在指出自性如实空。如实空就是心境双泯。其中一段最重要的话是:“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能由境灭,境逐能沉”说的是能所双忘。后两句“境由能境,能由境能”,这说的是能所双起。即能所要忘则一同忘,起则一同起。“欲知两段,原是一空”,即能知所知两段都是同以空为体。“一空同两,齐含万象”,即一空中含着能所两段,能所一合就是空,在空中能所一分,万象就显出来了[2]。《信心铭》不出此境界。总之,自性就是如实空,如实空是从能所双忘而来,这是泯的一面。他既讲了泯的一面,反过来,空里面由体起用的境界他也讲了。能所一显,如实空就显现为如实不空的妙有万象了。体就是空,空里含着能所这两段,能所一分万法就出来了,一合就又返回去了。


第四个文献是永嘉大师《证道歌》。歌中有两段把忘心忘境说得很明确。“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心和法是相对的,根和尘是相对的,它们都是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说法。“两种犹如镜上痕”,此镜指的是如实空的自性;心法两种是自性上的灰尘,就是这些妄心和妄境把如实空的自性遮盖了,让自性不能显现。“痕垢尽除光始现”,把这些妄心妄境的灰尘扫掉,自性才能够显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心和境一块忘掉,自性就是真性,就显现出来了。下面一段“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前边说的是外道小乘错误的、不了义的修法,说这些人在指头上生实解,认方便为真实。“执指为月枉施功”,法本是用来指向自性之月亮的,结果他们执著在这些法上,不见自性。“根境法中虚捏怪”,在根境这些妄法当中虚捏怪,捏眼睛让它生出空花,自己心里还哄自己说是真花,就像幻师幻出个怪物来,又把自己给吓坏一样。“不见一法即如来”,如果能够根境心法双忘,就不见一法了,这就是如来,就是自性。见到自性就是如来,这样就名为“观自在”[3]


下面是《肇论》。念一段石头希迁祖师悟道的经历,他是怎么悟道的?“石头迁祖,因读《肇论》会万物为己之句,遂悟‘聖人无己,靡所不己’。复印证于禅宗,而述《参同契》。”这是他悟道的因缘,读到《肇论》这句话“会万物为己者,其唯聖人乎?”他就悟道了,就知道“聖人无己,无所不己”,把这个跟禅宗一印证,悟到禅宗的真解了,才成为一代祖师。通过《肇论》,我们可以把儒家和禅宗的境界确实是一样的,附带着说一下。他读到的这句话在《涅槃无名论》的第十七章“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适,会万物已成己者,其唯聖人乎?”到了这段话的最后,“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就是这种会万物归于自己一身的境界。在另一个地方也说到:“(涅槃无名论妙存第七)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彼则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乘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间矣。何则?夫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虚。”最重要的两句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本来是《庄子》中的话,僧肇法师改动了两个词,原文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也是儒家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命题的类似表述。这句“怀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虚”,聖人之心像镜子一样,整个万有都能照在自己的心镜当中。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禅宗跟儒家仁者与万物一体的境界是相似的,跟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也是相似的,也就是说这种忘心忘境即心即境的境界,也就是要用自己的心把万有全包进来,也就是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是一回事,不要因名词不同而看不到它们实际上是一样的。


第六个文献是黄檗的《传心法要》。《传心法要》的宗旨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就是“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即心是佛”的心指的是本源清净心,即真心、自性心;“无心是道”的心指妄心。这也是从真妄两面立论,从去妄显真、真显妄自无这两面来谈修行。《传心法要》说了很多,但大多都不离此宗旨,比如: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禅宗四种合印本》曹溪南华寺印82至84页



这里论述真心为妄心所覆之原理后,接着便说要无妄心,把妄心去掉,真心自显。这样就不须功用,就证到了本心佛,所谓历劫功用只是虚修,不需要修有为的功用,一悟即至佛地。[4]

再念一段:

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禅宗四种合印本》曹溪南华寺印86至87页


这段先说心境要双忘,后面这一段显出真心,全在描述真心自性的一真法界。这是去妄显真的路子。下一段:

问:若无心行此道得否?师云:无心便是行此道,更说什么得与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灭,无复可追寻。(《禅宗四种合印本》曹溪南华寺印123页)



极端强调忘心的重要性。他说忘心就是道,不需要再求个什么东西了。

第七个文献是一位名知讷的高丽禅宗大师所写的《真心直说》。书里很好地概括了前人的方法,把忘心忘境总结为十种功夫。这些功夫元音老人在《论明心见性》中也提到了。


或曰真心在妄则是凡夫,如何得出妄成耶?(他这十重功夫总的题目叫“真心息妄”,就是从去妄这个角度来做功夫,以便显真。)曰古云: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本平等。(所以妄心无处就是菩提了。)经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息妄的功夫,妄尽真自显。)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永嘉亦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此乃出妄而成真也。或曰庄生云“心者其热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者,其惟人心乎?此庄生先说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凡夫心就跟孙悟空一样,上天入地,连玉皇大帝也没法,不好降伏。)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妄心也?曰:以无心法治妄心也。(就是用无心来治妄心。须菩提亦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里禅宗的回答就是以无心来治妄心。或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问者对无心误解了,以为无心把真心也无掉了,当然就跟草木一样了,然而无心只是无妄心。)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无心也;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即心的体——真心是无不掉的。无心无的是妄心,把妄心空掉。)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瓶体无名空瓶也。故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旨也。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从来诸师说,作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名十种。(下面正说十种功夫。

一曰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需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惟需息见。此是息妄功夫也。


这是第一种觉察。这句话,“不怕念起,只恐觉迟,”我在读高中时从《气功与科学》上看到过,这是一句很常见的话,很平常的功夫。由此不难发现,气功受禅宗影响很大。


二曰休歇。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善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休歇忘心功夫也。

跟前边觉察大体相似,但稍微有所不同,这种功夫我也没做过,有心者不妨好好下去仔细体会。

三泯心存境。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故有语云: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又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下面三段就是泯境存心,泯境泯心,存境存心,与本段加起来共四种算一类,这是第一种泯心存境。泯去能知的心,存着外境。


下面一个是泯境存心,

四泯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所以古人云: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即无境,何妄之有?乃真心独照,不碍于道。即古人夺境不夺人法门也。故云: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阗。又云:三千剑客今何在,独许庄周定太平。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前一个是舍能留所,这个是舍所留能。

五泯心泯境。(即心境双泯。)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即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灌溪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又云: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这是一种境界,心境双泯就把本体显现了,本体与识大合和就显现为月轮。这第五种心境双泯就是显体,体已经显出来了,是唯显体的境界。


六存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取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又曰:山花千万朵,游子不知归。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这里边的工夫列了十种,实际上有些是重合的,这一种实际上是在第五种心境双泯的境界上,又把心境在体上显出来,即从体起用。从第七种起就另是一类了,第七种以后,全是说从体起用。

七内外全体。谓做功夫时,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这个内外全体,跟第五种泯心泯境是一样的,只不过泯心泯境是去妄相,内外全体是显真体。所以说古人逻辑性不太强,所列的十种里有重合。当然五与七确实也有不同。但这十种功夫并不是从前往后的一贯关系,大概分成了三段:前两种觉察和休歇属一段,心境那四种属一段,最后的体用四种属一段。


八内外全用。谓做工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么处安著?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志公十二时歌云:平旦寅,狂机内隐道人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这又是从体起用了。

九即体即用,谓做工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于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这是体用双显。

十透出体用。谓做工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面八方只做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特团栾。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

即体即用,非常纯熟了,就进入非体非用,也就是透出体用。第三种即体即用的体用双显还在力图双显,这时就纯熟了,不用非想着双显自然就双显了。


已上十种做功夫法,不须全用,但得一门功夫成就,其妄自灭,真心即现,随根宿习,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此之工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此个休歇妄心法门最紧要,故偏多说,无文繁也。”


即这十种工夫不需要全修,从一种入手,一门深入就能明心见性了。总之这十种功夫中是有深有浅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分成三段,越往后面越深。这就是第一种路线,即心即境,忘心忘境的工夫法门。

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禅宗应归到三昧耶路线。因为三昧曼路线就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泯去见相二分而显现自性的路线。见相二分就是心和境,故以上工夫完全合乎三昧耶曼路线的定义。




西学之中学渊源


形上学方法:儒家能破法执

形上学方法:儒学的精髓:仁者与物同体

行上学方法:儒家路线修行方法

行上学方法:儒道关系

形上学方法:禅儒关系


形上学方法:四禅

形上学方法:四无色定

形上学方法:调食及睡眠

形上学方法:持戒、忏悔

形上学方法:闻思正法

形上学方法:修行的资粮和前行

形上学方法:道家线路之原理

形上学方法:道家线路之方法

形上学方法:证体方法:离言现证与意识思辨

形上学方法:旧约、新约

形上学方法:天主教、新教

孟晓路丨佛法怎么认识因果和五蕴

俱生法执未破之前因果有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

孟晓路丨西方宗教人神对立

孟晓路丨佛法怎么认识因果和五蕴

俱生法执未破之前因果有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

孟晓路丨整个西方哲学就是以盲引盲,背道而驰


形上学方法1绪论:传统学术的生机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规范

形上学方法2:形而上学方法总论

形上学方法3:哲学

形上学方法4:西方宗教

形上学方法5:从语言角度看东西形上学之差异

形上学方法6:道家

形上学方法7:修行的资粮和前行

形上学方法8:印度文化中的修道方法

形上学方法9:小乘出世道路线

形上学方法10:权教与实教之区别

形上学方法11:实大乘法相宗

形上学方法12:实大乘空宗

形上学方法13:儒家

形上学方法14:儒家与道家、禅宗关系

形上学方法15:禅宗


论  周  官

大学提纲并注

如何治经解经复兴经学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讲记(全集)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

走出西方伪普世价值——夷夏说略述

原始社会后继形态是奴隶制社会吗

中国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