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高三(上)10月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高三(上)10月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6分)按要求填空:

(1)   ,关河冷落,   。(柳永《   》)

(2)   ,英俊沉下僚。(   《咏史》)

(3)周邦彦《苏幕遮》中遥想故乡,用对面落笔来抒发乡思的诗句是:“   ?”

二、按要求选择:(共2小题,满分6分)

2.(3分)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歌女许鹤子在上元灯节演绎了有关这一节日的词曲,下列诗词最有可能被她演绎的一项是(  )

A.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B.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3.(3分)填入下面语段方框处的字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日,周杰伦的新歌《说好不哭》刷屏了。近20年过去,他的粉丝,从我为歌狂的少年,变身老夫聊发少年狂,华语流行音乐,□从斜眼打量,变成向他致敬。对华语流行音乐而言,周董经久不衰,是幸也,是悲也?我们致敬常青树,□期待后来者。

A.则  更B.便  也C.也  还D.却  仍

二、阅读(70分)

4.(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冰桶挑战”:当心公益背后的网络媚俗  杨程

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很快,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的挑战。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

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来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1)第段加点词语“私货”在文中是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便发展成为热门话题。

  B.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C.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

  D.当某物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种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现象便是“刻奇”。

(3)下列对于文章第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紧承第段内容,介绍“刻奇”一词的来源含义及其不良影响。

B.通过分析“刻奇”现象揭示“冰桶挑战”在传播中的媚俗一面。

C.表明作者态度,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

D.深化文章主题,引出对网络中类似的“刻奇”现象的文化反思。

(4)请根据第段对“刻奇”的论述,分析“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

(5)请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冬牧场 (节选)  李娟

 

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刚到的头几天,无人管理羊群,任它们自己在附近移动),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我试着打听过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地名,但这么简单的问题,略懂汉语的居麻却怎么也领会不了。于是直到现在我都没弄清自己到底在茫茫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只知道那里位于阿克哈拉的西南方向,行程不到两百公里,骑马三天,紧挨着杜热乡的牧地,地势东高西低。据我的初步调查,这一带能串门的邻居(骑马路程在一日之内)有二十来户,每户人口很少有超过四个人的。共十来块牧地,每块牧地面积在两万至三万亩之间。大致算下来,每平方公里不到二分之一个人(后来我从牧畜局查了一下有关数据。密度比这个还小,整个富蕴县的冬季牧场,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分之一个人)。

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加玛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才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很快却发现,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

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

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因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样。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

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犟。

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1注:居麻和加玛夫妻是冬牧场的哈萨克族牧民,作者在冬牧场时住在他们家。

 

(1)请赏析选文第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选文第段中加点字“荣耀和傲慢”的含义是   

(3)文章多次描写戒指,请结合第段的“明亮而意味深长”,分析作者赋予戒指的情感。

(4)下列对作者的荒野体验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部分细腻地书写了作者独自行走在荒野时内心的孤寂、无助之感,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力量悬殊,人在自然面前渺小而卑微。

  B.第段写到作者打听所在地的地名和调查这里的人数,侧面写出了荒野的偏僻荒芜,同时隐含作者对牧场孤寂生活的不适和担忧。

  C.选文中草原的歌声和妇女的戒指,与荒野的单调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抹荒野亮色中,有作者对这种乐观热情生活态度的礼赞。

  D.文章最后作者看到一群跑散了马的队伍时的“心酸”,既有作者对荒野生活艰辛和不易的感叹,也饱含着对当地牧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5)请根据第④⑤段,赏析本文语言特点。

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2)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

B.“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

C.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

D.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3)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7.(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五城        射起而夷宗死者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战不   

A.停止      B.立即       C.掉转      D.返回

之子矣   

A.连接       B.托付      C.归属     D.部署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侯吴起善用兵

A.魏文侯为将

B.拒秦、韩

C.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D.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4)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5)翻译以下句子。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6)吴起侍奉魏国两任君主,分别体现出他的      之才。

8.(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

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 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餔:吃饭。

(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               B.者               C.焉              D.耳

(2)第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3)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4)对第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5)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三、写作70分

9.(70分)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查理•卓别林道:“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个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就是一部喜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10分)

1.【解答】故答案为:

(1)渐霜风凄紧  残照当楼(重点字:凄)

(2)世胄蹑高位  地势使之然(重点字:胄)

(3)五月渔郎相忆否(重点字:渔)

二、按要求选择:(共2小题,满分6分)

2.A.“火树银花”指元宵节放灯花,所以是元宵节。

3.A。

二、阅读(70分)

4.

(1)指名人借“冰桶挑战”给自己的品牌或公司打广告。

(2)B。

(3)C。

(4)“冰桶挑战”规则要求应战者向三个好友发起挑战,被点名者如不回应挑战,就会被公众嘲讽,从而胁迫被点名者不得不回应,这就是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

(5)第一二段介绍“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及起源,指出“冰桶挑战”活动所承载的公益性;第三段指出“社交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冰桶挑战”的迅速传播,表明由于名人效应引起的连锁反应,媒体给予关注,多方助推使得“冰桶挑战”成为热门话题。第四段提出舆论对于“冰桶挑战”的不同看法,作者认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其传播方式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第五段紧承第四段,提出“刻奇主义”一词的来源及含义,并借此指出“冰桶挑战”实际上是一场网络媚俗,是“刻奇主义”。

5.

(1)视觉描写和比喻、化静为动等手法相结合,写出草的坚韧直立和深沉的生命力。与第一段牧场周围的荒凉广阔单调作对比,显出草的渺小纤细,又突出了恶劣环境中生命的坚韧和苍凉。引出下文,赞美荒凉牧区中渺小却富有坚韧生命力的人们。

(2)在广阔苍凉单调环境中傲视困难,坚韧生活的凭证和荣耀,是生命的尊严。

(3)能体现幽深苍凉牧场的女子们美好又矜持的女性美;显出黯淡生命中的希望、热情和尊严,是傲视恶劣环境的生命荣耀;见证着美好的友谊。

(4)A

(5)词语使用上,颜色词、形容词、动词结合,展现人们淳朴和坚韧的特点;句式和修辞上,对比反复、比喻等修辞和整句、长短句结合富有表现力;风格上,口语化,通俗易懂,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性的美好。

6.

(1)B

(2)C

(3)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译文:

巷子中高树上传来了秋蝉的鸣叫,李将军家门前很幽静,感觉他住的很是悠闲。他的书房里摆放着书画和几根竹子,竹子自带香气,满眼看去,书籍满架。笑着说话的书童知道礼数,将军在吟耸就像野客一样狂放。将军最爱读英雄传,想要立下功勋就怕比不上那些英雄。

7.【解答】(1)拔:攻占;译文:拔取五个城邑。

坐:因……获罪;译文: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2)旋:掉转;译文:战斗时绝不后退。故选:C。

属:通“嘱”,嘱托,托付;译文:托付给您。故选:A。

(3)D例句,介词,因为。

A.介词,把。B.连词,用来。C.通“已”,动词,停止。D.介词,因为。

(4)B。

(5)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6)军事、政治。

 

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人进攻鲁国时,他带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有鲁国人说,鲁国是个小国,但有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国就得考虑鲁国了。而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关系的国家,然而您任用吴起,就是抛弃卫国。鲁国国君怀疑吴起,辞退了他。吴起当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侍奉他。魏文侯用他做将军,进攻秦国,拔取五个城邑。吴起身为将帅,却与最下等的士兵同穿同吃。为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为他吸脓汁。士兵的母亲听到以后哭了起来。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吸毒疮,他的父亲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终于死在敌人手里。蜈蚣如今又给我的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儿子将会死在哪里。”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带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够完全获得士兵的爱心,就任用他做西河守,来抵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文侯的儿子魏武号侯。魏武侯游黄河顺流而下,到了河流中间,回头对吴起:“壮丽啊,山河如此险固,这是魏国的宝啊。”吴起回答说:“以前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他不行仁政,周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宝在于国君的恩德,而不在于山河的险固。假如国君不施恩德,船里的人都是仇敌。”魏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守,很有名声,魏国设置相国,由田文坐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请让我跟你评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君王年少,国内疑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不加信任,正当这个时候,把国家托付给您呢?还是托付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很久,说:“托付给您好了。”田文说:“这就是我职位排在您上面的缘故。”这时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做相国。娶魏公主为妻,却害怕吴起。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立即前往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吴起一到楚国就让他当上楚国的国相。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迫使三晋退却,西伐秦,诸侯都忧虑楚国的强大。原先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发生内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势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悼王被安葬以后,太子登基,就叫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8.

(1)C。

(2)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

(3)C。

(4)D。

(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弘扬李侯的善举,同时告诫为学者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认为立州学目的是统一士人的思想,即通过积累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到没有争辩为止。

 

译文:

    太平州新建的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由司农少卿建安人李侯仲卿主持修建。李侯担任知州,政令宽简却很有章法,安静不扰却心有安排,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李侯为此亲自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了房屋若干间,其形制如同一个圆环,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又划出田地二十顷,以满足求学者的口粮之需。从大门直到正堂,雄丽壮观而又紧凑,用来祭祀先圣和养育弟子的一应设施都已具备。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知道这项工程何时开始,而只见到它的落成。学校刚刚建成,李侯就任满离开了,全州百姓都对李侯的善举有着不尽的怀念,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

    啊,学校不能让它停止的这种认识由来已久了。世上那些当官的人有的还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而李侯却深知学校教育为先,又能做到不费民财不伤害百姓,而是使他们自己劝勉自觉出力来建成此学,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然而当今世上的士子虽然都明白应该学习,但有人还不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

    继承圣道没有比守善更重要的,恪守善心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仁义所施要从父慈子孝的伦理开始。积蓄善心并不断地丰富它,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可自知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推行仁义并使之及于天下社稷,从而达到圣人对天道的理解高度,这才是学者应该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早在圣贤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人们这些道理。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这是圣人之道发生歧义、百家之说能够盛行、学者之间有所争论的原因。学习所以称为学习,最终是要使天下的学者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而不再有什么可以争论的问题才停止。游学在那里,饮食在那里,而却不知道我上面所说的那些内容,那还仅仅是享受可口之食、安逸之居而已。李侯之所以这样,难道仅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就算达到目的了吗?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2018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年上海市静安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年上海市静安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的高分样卷


2019年上海市复大附中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二)

2019-2020学年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三(上)10月考语文试卷(二)


2019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静安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20年上海六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及解析

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崇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上海师大附中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201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2019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