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优秀学生范文
2018年高考试题浙江卷及答案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浙江省舟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六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92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浙东北联盟(ZDB)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

浙江省A9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丽水四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浙江省十校联盟2020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921高中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丽水四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浙江省丽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十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浙江省瑞安市上海新纪元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内部)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

浙江省衢州四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基础测试语文学科试题

浙江省十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实验班)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10月东阳中学阶段性测试卷(高三语文)

浙江东阳中学学期阶段测试卷(高一语文)

浙江省9 1高中联盟台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2021年好题基础卷(一)

浙江省2017年好题摸底卷(二)

2020年11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省丽水市五校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义乌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省诸暨市湄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歌当(dāng)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犹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B.爱情怂恿我探听出这一个地方;它替我出主意,我借给它眼睛。我不会操舟驾舵(duò),可是倘使你在辽远辽远的海滨(bīn),我也会冒着风波寻访你这颗珍宝。

C.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项目的预算资金不能在当年全部支出,沉淀在帐户上呼呼大睡,造成无效闲置;与此同时,当年一些亟()需资金的项目却在那里嗷嗷待哺()。

D.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网络平台的流量数据、社群舆情,了解粉丝为偶像“打榜”“控评”等行为动向;并加强对文娱行业的监管,防止粉丝被资本逻辑()和商业模式裹挟(ji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古人利用物体投影随太阳移动而旋转的原理来测定并划分时刻,发明了日晷,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计时工具,是我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B.由于社会治理转型一度缺乏整体性的制度设计,没有像经济转型那样有相对明确的目标、路径和体制,往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下被动前行甚至徘徊不前。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代表委员们认为,家长的焦虑心态客观上助推了课外辅导热,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知识、技术的强烈需求则是校外培训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下列关于课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著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

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收集了战国时楚国人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C.《逍遥游》选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均由庄子所著。

D.《长亭送别》的作者是王实甫,他名德信,是元代戏曲作家,著有杂剧14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厢记》,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提出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未有知其者         修:长

B.可以吾缨           濯:洗

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然:没有出乎人的意料

D.列坐其             次:地方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莫之夭阏者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之二虫又何知D.室西连于中闺

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枻而去  ②请略陈固  ③见狱吏则枪地  ④我腾跃而  ⑤一一咏  ⑥群毕至  ⑦雄州列,俊采星驰  ⑧三江而带五湖

A.①⑧/②⑥/③④⑦/⑤B.①⑤⑧/②⑥/③⑦/④

C.①④⑤/②⑥/③⑦/⑧D.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二、其他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近年来,书法创作中以表现主义为核心的视觉呈现与笔墨游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一些书法家开始崇尚书写无意义文本,以抒发个体生命感受,并认为这样的书法作品更现代,而且也能写出书卷气。(甲)“无意义文本”真的可以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素材吗?以其为内容能够写出有感染力的书法吗?

文本是书法的灵魂所在。(乙)书法的书卷气,及艺术风格等,皆与文本背后的人文精神休戚相关。文本缺位的书法,是不完整的书法。对于书法的价值判断,尽管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其文化根本并没有动摇。书法艺术一直承担着“载道”的功能。(丙)优秀书法“对于内身而说,足以陶冶人心,有‘修身’之力;对于社会而言,则有移风易俗、感化人心之效”。以《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等为代表的书法经典均是笔墨与文辞交相辉映的产物,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民族风骨、人文精神,体现着书法家的文化修养与艺术素养,至今熠熠生辉。

(1)文段中的加粗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戚相关    B.尽管    C.交相辉映    D.蕴含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三、语言表达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维码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扫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①__________。二维码提供者可能会借此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比如把信息卖给不法分子进行电信诈骗。另一个更大的风险是,很多二维码链接是木马链接,只要扫了,②__________,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账户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您的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因此,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大的风险,③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络成瘾综合征”,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C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的发病率稍高,已接近10%。网瘾已日益成为困扰学校、家庭和社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疑难杂症。据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导致成绩下降。同时,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导致自我约束力下降,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中放纵自己的欲望,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极易引发冲突,导致违规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外,青少年长久沉迷于网络,容易对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和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减少,将自己封闭起来。

(摘编自《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对策》)

材料二:

 

网瘾在不同年龄上的分布

 

不同职业的网瘾分布

(摘自《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材料三:

网瘾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问题。美国哈里斯调查公司2007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大约85%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瘾问题。在我国,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已成为网瘾泛滥的重灾区。究其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位是导致网瘾泛滥的因素之一,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料,这些实际监护人因对孙辈的溺爱及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等原因,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温饱需求。此外,农村文娱活动相对匮乏,城市青少年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博物馆、儿童剧院、手工作坊等文化空间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这在农村是很难想象的。最后,互联网企业挺进中小城市与农村市场,瞄准了农村青少年这一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自控能力比较弱的青少年中招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编自《抵御网瘾,重塑农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材料四: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重拳整治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但就目前来看,面对屡见不鲜的诱导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不断发展的互联网产品形态,监管的提升仍然有较大空间。当然,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难题,需要多方发力、齐抓共管。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把防沉迷措施建立起来,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位。另一方面,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不能缺席,强制命令、一味禁止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关键是帮助孩子做到健康上网、正确用网。

(摘编自《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刻不容缓》)

9.下列表述中不属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危害的一项是

A.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的直接表现就是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弱,学习成绩下降。

B.青少年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易导致角色混乱,道德感弱化,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C.青少年长久沉迷于网络,容易对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和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减少,将自己封闭起来。同时,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D.“网络成瘾综合征”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网瘾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表现得更机智活泼自信。

10.下列对材料中“网络成瘾综合征”的相关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成瘾综合征”已日益成为困扰学校、家庭和社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疑难杂症,成了世界性的难题,患者无法彻底根治。

B.调查显示,从年龄阶段来看,我国13~17岁的青少年患网瘾的比例最高,随着年龄增长,患网瘾人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职业分布来看,初中生、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职高生患网瘾的比例最高;从成因分析来看,满足感缺失、自控能力弱、过于清闲是主因。

C.“网络成瘾综合征”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颈椎病、失眠、自闭症等都是由“网络成瘾综合征”引起的。

D.要解决我国农村网瘾泛滥的问题,需要政府、互联网企业、学校、家庭等多方发力、齐抓共管。当前尤其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防沉迷措施,切实提高老年实际监护人的素质。

11.现在部分互联网企业只顾赚钱,缺乏社会责任感,请你联系实际对其提两条合理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老榆树

王菲

庄子上的树也就那么几种,不外乎杨树、柳树,还有榆树。榆树相对来讲显得比杨树和柳树贵气些,因为它的头上可以长出榆树钱来,但凡和钱字挂了钩,人们多少都会显示出自己的热情,来回在路上走的时候便会多看上它几眼。而且,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它曾救了不少人的性命,为了念及这份恩情,人们也是应该多看它几眼的。但也仅此而已,人们的目光瞟了它几眼之后就过去了。

倒是我们这些小孩子非常喜欢它,看着那满树的榆钱,我们的哈喇子都流出来了。那时,榆树便很有些沾沾自喜,觉得从前那些幸福的时光又回来了,它又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了,便觉得自己又高出别的树一个等级了。人也这样,总喜欢体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更希望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来笼络大家的目光。

榆树很少,我们小村子里只有两棵榆树,一棵在村子最东头,另一棵在村子中间,离我家也最近。那棵榆树很粗,我们几个小孩子合起来也搂不住,树冠很大,夏天到来,榆树钱被我们撸尽了,鲜嫩的叶子长满了枝丫,枝丫和枝丫手拉着手把一片天空撑起来,就成了一把很大的伞,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喜欢在伞下过家家,用小棍画出正方形,正方形里再画一些小正方形,一个家就算完成了。

爷爷说这棵树比他岁数都大,爷爷今年八十四,那棵老榆树大约有一百多岁了。一百多岁的老榆树就和村子中间原来生产队院子里的那个老磨盘一样,见多了村子里的人事变迁,心思沉得很深,不管村子里出了多大的事,眼皮都不会撩一下,凡事已经宠辱不惊了。

老榆树前面的那户人家姓王,生有两个儿子,小的和我相仿,大的长我两三岁,都是黑黑高高的,略胖,大人们喜欢用虎头虎脑来形容他俩,我也觉得他们像两只老虎,内心便多少对他们有了惧意。但又很羡慕他们,总觉得他们因为屋子后面有这棵老榆树,是比别的孩子幸福的。就像村子南面那个叫南围子的屯子,因为地势高,庄家长得比我们庄上的好,大人们便总用羡慕的眼光抚摸人家地里的庄稼,抽烟的时候,烟雾缭绕着都往地南头飘。这烟和人一样,真有个随风倒的劲儿。

他们的母亲也黑黑胖胖的,长相端正厚实,一笑有两个大酒窝,我去榆树下玩,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她,浅灰的裤子,膝盖上补着一块补丁,上衣是件花罩衣,具体什么颜色忘记了,就站在她家土房子后面的墙根旁,我不和她打招呼,我不知道应该叫她什么,只是自顾自地在榆树下玩自己的。

她就站在那里看我,很长时间地看,我也不知道看什么,后来回家我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说因为她特别喜欢生女儿,结果生了两个男娃,她看我的时候,那心里是在遗憾她没有闺女呢!

老榆树也有遗憾,它因为身边没有同伴而遗憾着,这个时候,它就彻底放下了姿态,它不再摆着高高在上的表情,它羡慕隔着一条路对面那些杨树,一排排,有十几米宽,呈长条形铺满小村子的后身。那些杨树都是有伙伴的,群居着,有以往的,也有新栽下的,和村子里的人一样,一辈撵着一辈往高里长,往时间深处长,往生命的尽头长。但杨树也羡慕老榆树,觉得老榆树可以活那么大岁数,可以和这个村庄一起比肩往前走,这些杨树和老榆树比,都是年轻的,只有几年,或者十几二十几年的树龄,庄子上的那些老故事,那些老下去的人,或者干脆那些已经埋入土地下面的人,它们都不知道。不要说它们不知道,这庄上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老榆树是这个庄子上的一座丰碑,有了它,还有那个石磨盘,这个小村子才有了自己的历史可以言传,也才会有一种风雨沧桑的味道。一个村庄如果没有历史,就和一个人没有过去一样,是没有存在感的,也不会获得村子里人的尊重。而这些,老榆树都可以给予,老榆树是这个村子的功臣,是这个村子的救赎者。

那些年,我们只喜欢和吃的打交道,榆树钱是这些孩子最美的食物,我们总是在冬天还很深的时候就盼春天快些到来,其实我们哪里是盼春天,我们是盼春天到了,那棵老榆树就可以为我们捧出香甜的榆钱了。榆钱满枝的时候,男孩子会上去把枝子折下来,女孩子负责在下面捡,边捡便就把嘴里塞得鼓鼓的,上面的也是,边折边吃,往往从树上滑下来就吃饱了。

折枝子的时候,我们看不到老榆树疼痛的表情,老榆树把自己的表情藏得很深,它不龇牙咧嘴,但它一定痛惜它又少了几只胳膊,少了几条腿,它一定又会孤单地想,这要是多几个兄弟姐妹,像杨树那么多,不,像柳树那么多也行,自己就不会年年都被折去这么多胳膊和腿了,自己的痛苦也会有别的榆树分担了。

树和人一样,喜欢和同类在一起的,但老榆树没有,老榆树就那么孤单地站着,偶尔一两只乌鸦落在它头顶,啾啾地叫着,转身又飞到杨树林中去了。鸟喜欢树多的地方,那样会有安全感。而老榆树在我家搬走没几年就被砍掉了,砍掉它的是那两个长大的王姓兄弟,他们把老榆树的根刨出来,和老榆树的身体放在一起,在太阳底下晾干,然后锯掉,一截一截的,再用斧头劈成柈子,整齐地码在自家院子里,当作冬天的烧柴。

村子里那棵最老的树在一缕炊烟里消失不见了,尽管老磨盘还在,但村子还是在一夜之间没了根,迅速老下去,和村子一起老下去的还有从前那些年的光景。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2.文中画横线部分有关“我”对王家两个儿子的情感态度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1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4.简析文中老榆树的形象。

15.根据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层意蕴。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诗历题辞

[明末清初]黄宗羲

余少学南中,一时诗人如粤韩孟郁上柱、闽林茂之古度、黄明立居中、吴林若抚云凤皆授作诗之法。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抑扬声调之间,规模不似,无以御其学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为中、晚,为宋、元矣。余时颇领崖,妄相唱和。稍长,经历变故,每视其前作,修辞琢句,非无与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蜡了无余味。明知久久学之,必无进益,故风雅,意绪阔略。其间驴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梦余,不容读书之处,括韵语,以销永漏,以破寂寥,时有会心。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所适从耶?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以家数。若无王、孟、李、杜之学,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似,盖未有不伪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诗也。”友逊谢不敢当。余曰:“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伪之谓也!

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身苦趣,淋漓纸上,不可谓不逼真耳。

(选自《黄宗羲诗文选译》,有删减)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时颇领崖    崖略:大概

B.括韵语        间:间或

C.不当以家数    拘:拘泥

D.身苦趣        横:横竖,反正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授作诗之法     但刘日薄西山

B.风雅           不能喻之怀

C.时有会心         耻师焉

D.盛唐之诗岂不佳   制稍异于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所作的题辞,文章简述了自己写诗的经历,并对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主张。

B.作者批评了“诗必盛唐” 的主张,认为写诗要有真情实感,不应该矫揉造作,评诗不应该以“家数”去衡量优劣。

C.作者认为应该多读书,拥有王、孟、李、杜那样的学识,这样作诗自然会更加精进,所以他赞赏自己的一位朋友所写的诗歌像杜诗。

D.文章叙议结合,叙述自己的作诗经历,内容朴实,情感真挚;谈论为诗之道,见解独到,说理透辟,发人深思。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留别吴白楼①

(明)边贡

亭外潮生人欲去。为怕秋声,不近芭蕉树。芳草碧云凝望处,何时重话巴山雨?

三板轻船频唤渡。秋水疏杨,欲折丝千缕。白雁横天江馆暮,醉中愁见吴山路。

注:①是作者的友人吴一鹏,字南夫,号白楼。

21.古诗词中有些意象因长期反复使用而获得了固定的文化含义,譬如本词上阕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意象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

22.本词下阕是如何表达离愁别绪的?请加以赏析。

 

 

七、句子默写

23.古诗文默写。

(1)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2)世人皆浊,__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

(3)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

(5)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

 

八、材料作文

24.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发展,甚至以“自我”为中心;但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A项,“长歌当(dāng)哭”中的“当(dāng)”读音错误,应改为“当(dàng)”;“犹使”中“犹”字形错误,应改为“尤”。

C项,“帐户”中的“帐”错误,应改为“账户”。“账户”指会计上指账簿中对各种资金运用、来源和周转过程等设置的分类。

D项,“逻辑()”中的“辑()”读音错误,应改为“辑()”;“ 裹挟(jiá)”中的“挟(jiá)”的读音错误,应改为“挟(xié)”。

故选B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偷换主语,前面的主语是“古人”,后面则换成了“日晷”,可在“是世界上”前加“它”。

B项,滥用介词“由于”,遮掩了主语,造成主语残缺,去掉“由于”。

C项,一面对两面,可在“能激发”前加上两面词“是否”。

故选D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均由庄子所著”错误。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故选C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C项,“果然:没有出乎人的意料”错误。“果然”在这句话中是古今异义词,在这解释为“饱饱的样子”。这句话解释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故选C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而莫夭阏之”,解释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 

B项,“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以奚之九万里而南为”,解释为:为什么要到几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C项,“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之二虫又知何”,解释为: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

D项,“室西连于中闺” 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室西于中闺连”,翻译为: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

故选D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识记积累能力。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划。 

②陋,形容词作名词,浅陋的见识。

③头,名词作状语,用头。

④上,名词作动词,向上飞。

⑤觞,名词作动词,饮酒。

⑥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⑦雾,名词作状语。

⑧襟,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衣襟。

故选C

7.(1)A;(2)B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语境中不涉及“祸福”,使用不当,可改为“息息相关”。尽管: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使用正确。

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使用正确。

蕴含:包含。使用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乙处,第一处逗号应删去。表示并列时,“及”前不加逗号。

故选B。

【点睛】

解释词义、字义技巧:理解字义,词义的考查题型主要以选择、填空和问答题为主,阅读理解题中对句段环境下字、词义的考查也有涉及,此类题型的常用方法有:一、查字典据词定义法,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二、分解词素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三、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四、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五、联系上下文解词法。

8.(1)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风险(隐患)    (2)就会泄露许多(相关)个人信息    (3)切莫轻易(胡乱)去扫    

 

9.D

10.B

11.①设置身份认证,限制上网时间;②游戏分级,禁止未成年人玩某些游戏。

 

12.①通过“我”对他们屋后有老榆树的羡慕表现对老榆树的喜爱之情。②“我”对他们的恐惧,为下文长大的王姓兄弟砍烧老榆树作铺垫。

13.采用拟人、对比、反问手法,以杨树的羡慕和杨树与老榆树树龄短长的对比,凸显榆树之老和见识之广,写出了人们对过往历史的懵懂无知,表达了对见证村庄人事变迁的老榆树的尊重与敬意,并引出下文有关老榆树的论述。

14.①年老,饱经沧桑,“大约有一百多岁了”“见多了村里的人事变迁”②无私奉献,乐于实现自身价值,它自喜能奉献榆钱,被砍后作柴烧。③淡定,它“凡事已经宠辱不惊了”。④隐忍克制,它从不表露自己的苦痛。⑤孤独,它身边没有同伴。

15.①老榆树被砍烧后,村子没了自己历史的见证者,失去了自己历史底蕴和传统之根,迅速地衰微了。②老榆树消失,过往岁月中的人事没了载体,将逐渐被人淡忘。③体现出对老榆树消失的惋惜,对与老榆树相伴的童年岁月的怀念,同时,对人们漠视过往历史、不懂珍惜与感恩的态度,表达了不满与忧思。

 

16.D

17.C

18.C

19.余不学诗/然积数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尽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师友既尽/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读之

20.(1)这样以后(才)知道学诗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获得,大概要多读书,那么作诗不求工巧然而自然会工巧。

(2)抬头纵观广阔的天地,低头看见繁盛的万物,这样借以开放眼界、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观赏和耳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解析】

【分析】

16.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

D项,有误。“横”,置。

故选D

17.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把;第二个“以”,连词,因为。

B项,第一个“于”,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在。

C项,两个“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连词,却;

D项,第一个“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第二个“其”,代词,它的;

故选C

18.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项,“所以他赞赏自己的一位朋友所写的诗歌像杜诗”错。作者认为朋友的诗像杜诗,但并非赞赏,而是认为他失去了自己的血肉情感是“伪诗”。

故选C

19.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余不学诗”,“余”主语,“学”谓语,“诗”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故自成一句,“诗”后面断开;

“然积数十年之久”,“数十年之久”是“积”的补语,后面断开;

“乃尽行汰去”,“乃”,连词于是,断句的标志,前面断开;

“存其十之一二”,“其十之一二”是“存”的宾语,后面断开;

“师友既尽”,“师友”主语,“既尽”谓语,本句自成一句,前后断开;

“孰定吾文”,“孰”,疑问代词,断句标志,前面断开,“吾文”是“定”的宾语,后面断开。

本句译为:我没有很好学诗,但是积几十年之久也有近千首诗,于是尽量淘汰,留存十分之一二。老师朋友都已去世,谁能裁定我的文字?只是按年代先后读下去。

20.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然后”,这样以后;“致”,获得;“盖”,大概;“工”,工巧。

第二句得分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所以”,用来,古今异义;“游目骋怀”,舒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副词活用作动词,尽情享受;“信”,实在。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在南中学习,当时的诗人如广东韩孟郁名上柱的、福建林茂之名古度的、黄明立名居中的、吴地林若抚名云凤的,都曾把作诗方法传授给我。怎样是汉魏,怎样是盛唐,如在抑扬顿挫声调之间,模仿得不像,无法驾驭学力,剪裁议论,就会流为中晚唐诗,为宋元诗了。我当时颇能领略大概,妄相唱和。年龄稍大后,经历了变故,每每看自己以前的诗作,觉得修饰词藻雕琢章句上,不是没有一两分和古人相合的,但总的讲,味同嚼蜡,一点没有味道。明知长久学下去,必定没有长进,所以对于作诗一事,就心绪淡漠了。其中在驴背上船篷下,在小旅店里,酒醒梦回,在不能读书的地方,有时搜括诗句,来消磨长夜,破除寂寥,却时时有所领会。这样以后(才)知道学诗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获得,大概要多读书,那么作诗不求工巧然而会工巧。假若想靠学来求工巧,那必定做不到。读经史百家,虽然看不到一首诗而诗就在其中。如果只在大名家的诗里,模拟章法提炼字句,却不通晓经史百家,终免不了狭僻固陋的毛病。

诗道很广,一人的性情,天下的治乱,都藏纳在其中。古往今来志士学人的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独到之处,不必出于一途。如今上下几千年中却一定要用唐诗来划一,在唐代几百年中又一定要用盛唐来划一。盛唐的诗不是不好,但是盛唐诗中或平或奇、或浓或淡,也未尝归于划一,那又将跟从哪一种呢?所以论诗的只应辨别它的真伪,而不应拘泥于家数派别。假若没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的学识只是借助玩味的工夫来求得相似,大概没有不虚假的。有一位朋友把他所写的给我看,我说:“是杜诗。”朋友谦逊地辞谢说不敢当。我又说:“有杜诗,但不知您的诗在哪里?”朋友听了,茫然若失。其实这正是所谓“伪”啊!

我没有很好学诗,但是积几十年之久也有近千首诗,于是尽量淘汰,留存十分之一二。老师朋友都已去世,谁能裁定我的文字?只是按年代先后读下去,置身苦趣之处,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纸上,不可以说不逼真了。

 

21.    芳草    巴山雨(若答“亭”亦可)    

22.①“三板轻船频唤渡”一句,以船夫催客行衬托离别时的难舍难分。②“秋水疏扬,欲折丝千缕”两句,“丝”与“思”谐音双关,用友人欲折千缕丝来表达挽留之意,表现离愁之深。③“白雁橫天江馆暮,醉中愁见吴山路”两句,前句写景,后句直抒胸臆,进一步表现难以割舍的离情。(答出任意两点)

23.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退而论书策    以舒其愤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水浅而舟大也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