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

2019年上海市高三一模古文一和古文二汇编

2020年上海市中考作文优秀范文(3篇)

2019年上海中考《这事,真带劲》优秀作文5则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浦东新区2009-201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静安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题


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静安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贤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省师大附中闵行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市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徐汇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作战潇洒从容。

(2)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作者:________《劝学》)

 

二、选择题

2.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秋天,①_________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②_______啊,北国的秋,③________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④_______从杭州赶上青岛,⑤_______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⑥_______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A

无论

只是

/

而且

B

不管

只是

/

而且

C

不管

可是

不但

/

不过

D

无论

可是

更要

不过

 

A.AB.BC.CD.D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靠的_____________。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出了案子,首先关乎的_____________。乡绅会“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认了错,回家去。”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的最高理想是“无讼”,就好像足球比赛中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双方的规则,而犯规的代价_____________。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首要的技能_____________。

①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名声和面子

②不单是被罚,更是整个团队的耻辱

③不是赚钱致富,而是分辨善恶美丑

④不是商业和法治,而是道德和礼治

A.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

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截句:只是诗句难成诗

张公善

①时下截句流行,朋友圈不乏日日更新截句者。我知道截句,是因为在朋友家看到一套《截句诗丛》,随手翻了翻,感觉挺复杂。书的厚度与截句的单薄身影形成强烈对比。新诗百年迎来截句热,并不可贺,相反却令人沮丧。百年来,诗坛争论不断,流派如云,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但至少都是在诗的名义之下。如今的截句观念纯粹是以诗句的身份来博得诗坛的瞩目,实在有些让人心塞,不吐不快。

②截句的倡导者认为,截句是一种源自古典又有现代诗歌精神的诗歌文体,并融合了截拳道大师李小龙“简洁、直接、非传统性”的美学理念,强调诗意的瞬间生发。截句的终极意义,是唤醒更多普通人的诗心。这样的想法令人崇敬。不少截句短小精悍及其传达的现代性体验也确实与截拳道的“简洁、直接、非传统性”一致。即便如此,截句与截拳道仍是背道而驰。它们虽然终极目标一致,但手段截然不同。

③截句源于李小龙的截拳道,但事实是截句的“碎片化”恰恰违背了截拳道的“整体”精神。李小龙非常重视生活的“整体性”。他说:“面对瞬息万变的情形,练习截拳道的人应该能够适应具体环境,而不拘束于人为的机械招式。其行动应该如影随形,其使命就是顺其自然地完成‘整体’的另外一半。”面对对手力量,应该顺势而为,而不是正面冲突。刚与柔是一个整体,刚柔相济,对手刚,你就以柔相应。他还说:“集中注意力是缩小心灵的思考范围,但是,我们关心的是人的整体生活过程。如果全神贯注地盯着生活某一方面,也就是鄙视生活。”然而,截句恰恰是让人聚焦生活点点滴滴的感悟,甚至陶醉其中,久而久之,势必让人视野狭窄,忽视整体生活。打个比方,截句让我们过于留恋浪花之美,却让我们看不到整个大海的广博。

④对于截句究竟是不是诗歌,其实截句的实践者自己也前后有些矛盾。在一个场合说:截句是一种诗非诗的文体,比俳句的姿态要开放。但另一个场合又界定说:从更广泛的诗歌爱好者和文学读者层面来说,截句是一种没有诗歌名字的在四行之内完成的短诗,或者说,截句是最短的现代诗歌。现在的截句没有诗歌名字,往往是灵感迸发时的几行诗句。而日本俳句却往往有名字,像松尾芭蕉的俳句《古池》就是一首意境优美韵味无穷的短诗:“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即便是写得最好的截句,仍然是“无头”怪物。诗无论长短,作为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整体,有开头有结尾,有其自身文脉,不可能像截句这样横空而出又莫名结束,毫无章法可言。时下的截句俨然是作为一种诗歌观念的产物,却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诗,因为_______,正如孤燕不成春。

⑤然而,情况好像并非这么简单。截句也可能会成为诗,就像蚯蚓被截断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新的蚯蚓。举个例子,卞之琳的《断章》是截句吗?按照眼下的截句标准,《断章》绝对是截句,是有诗歌名字的截句。全诗两段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即便是断章,仍然是章,而非简单的句子组合。所谓的“断”,其实是在呼唤“全”。此诗高明之处在于以碎片写整体。四句前呼后应,通过时空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勾连融合,绝妙地呈现出世界本身的整体性。如果时下的截句都写成这样,也许就没有“截句是不是诗”的争议了。

⑥时下的很多截句,只是一组诗句,没有整体架构,只是诗人的日常诗句训练而已。试想,诗坛到处充斥这种半成品的诗歌,是诗歌的幸运还是不幸呢?半成品以成品(诗歌)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是不是影响了真正的诗歌品位?

⑦从文化上看,截句当属碎片化的现代生活的表征之一。与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和微写作密切呼应,截句观念的提出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全民都可以写诗的氛围。可以说,截句写作助长了眼下的“微生活方式”。但长此以往,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无法体验到整体的生活。

⑧截句也并非毫无意义。在认同截句属于诗句而不是诗的前提下,才可以谈截句之美及其价值。好的截句,当是写作者用诗意烂漫的句子记录下来的点点滴滴的生活感悟。它们是生活大海里的珍珠,在困顿的日子里,这些被捞取的珍珠足以闪亮这个世界。这些截句,某种意义上,就是个人的生活智慧宝典。从理论上讲,截句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或多段,但到底多到多少,尚无定论,也不可能有定论,因为作为截句,本身就是局部,也就无从谈及整体。在这个越来越“微”化的时代,我觉得“微型诗”倒是个值得探讨的诗歌话题。微型诗既然是诗,就可以着眼于整体谈其长短。个人倾向于以古诗绝句四句为限,把不超过四行且具备相对完整性的短诗称作微型诗。

4.用动宾短语概括第③段作者引用李小龙的话指出截句所犯的两种错误。

5.第④段划线词“无头怪物”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第④段横线处应该填写的内容。

7.文章分别引用了《古池》和《断章》,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古池》和《断章》是为了阐明标题对构建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性。

B.引用《古池》和《断章》是为了表明截句与俳句和短诗的不同。

C.引用《古池》和《断章》是为了强调章法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

D.引用《古池》和《断章》是为了证明截句不是诗的关键在于缺少意韵。

8.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9.结合文章的观点,评析下面一首截句:

蚯蚓避雨,蘑菇撑伞。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地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哪!”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句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儿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儿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⑪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0.结合上下文意,分别解释第②段第③段两个“希望”的含义。

①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虔诚地抱着希望。

②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11.依据第⑧段的插叙,对“母亲”形象加以赏析。

12.对本文“合欢树”之“合欢”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合欢”蕴含着母子两个生命的相融与互爱。

B.“合欢”表现了母子交织着痛苦的欢乐生活。

C.“合欢”是母子二人悲苦生活和命运的反衬。

D.“合欢”表达了母与子共同反抗命运的情怀。

1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悲伤也成享受”一句,是说有时候,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B.作者选取了每个人一生较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来组织材料,突出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谓独具匠心。

C.文中几次写到“我”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情绪正是对母亲复杂的思念情愫的一种流露。

D.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隽永的真情蕴涵于平朴自然的语言中,感人至深。

14.分析第⑦⑨⑫段划线句写“树影儿”和“孩子”的意图。(分析出两条即可)。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唐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15.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

16.这首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试分析其妙处。

17.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与之有关的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江楼夕望招客》是一首七言律诗,包括首、颔、颈、尾联,它属近体诗。近体诗要严格遵从格律来创作,不像古体诗那么自由随性。绝句也属于近体诗。

B.本诗开篇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苍茫阔大的夏日暮景图,表现了诗人寂寥孤独的心境,为下文借景招客作铺垫。

C.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邀约的客人是一位为官场俗务所羁绊的人。诗人身居江楼,风凉心静,突发奇想,他邀约朋友也像自己一样,能来江楼得一时之清闲。

D.“望”是这首诗的诗眼。它双关两意,既联系眼前所看到的壮美景物,同时又兼含“希望,盼望”之意,把招客的主题也隐藏其中。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节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登泰山记(节选)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18.解释加点词

(1)纵一苇之所(____________)         (2)而莫消长也(____________)

(3)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________)   (4)而皆若(______________)

19.翻译下列句子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0.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例:徘徊于斗牛之间

①不拘于时

②败秦师于崤

③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

⑤相与枕藉乎舟中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⑤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未尝往也;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冰,水为之,而寒水;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C.余是记之;掭尖草

D.凌万顷茫然;蚓无爪牙

2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两篇课文选段的写作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六、命题作文

27.命题:有些苦难也是财富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别有幽愁暗恨生    驽马十驾    荀子    

【详解】

此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纶、樯橹、幽、驽、驾。

2.D

3.D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本题第3空,“足球比赛中犯规的代价”与②中“被罚”“团队”联系紧密,第三空应选②,排除B项;第4空,与“首要的技能”联系密切的词语是“赚钱致富”,第四空应选③,排除A;第2空上文语境是“出了案子”,与之相关的是“金钱和利益”,因此排除A。故本题选D。

 

4.拘泥形式,忽视整体。

5.没有名字且文体模糊(似诗非诗)。

6.孤句不成诗

7.D,“引用《古池》和《断章》是为了证明截句不是诗的关键在于缺少意韵”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作者引用《古池》和《断章》 的目的,是和和截句作比较,从而得出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意境优美韵味无穷的特点;但不同之处,截句没有诗歌名字,往往是灵感迸发时的几行诗句。

8.部分肯定截句的价值,使文章观点更严谨、客观;提出微型诗的概念,为截句的发展指明方向。有破有立,使论述更全面。

9.作者构思了一幅有点童话意味的自然图景:雨天,蚯蚓钻进泥土,恰好躲进了蘑菇的下边,蘑菇好似给蚯蚓撑起了伞一样。融情入境,给万物以性灵之美。充满童趣,给人温暖。但它仍属碎片化的呈现,没有标题,也缺乏整体构架。虽可称奇,但终有极限,只是精美的半成品。

10.①“希望”:指治好“我”的病。

②“希望”:指“我”能通过写文章走出人生的困境,找到未来的出路。

11.【答案示例(一)】母亲的形象是用行为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塑造的,如在去给“我”找工作的路上挖了刚出土的含羞草、“常去侍弄”等行为动作,生动地写出了一个热爱花花草草,热爱生活,爱美的母亲形象;“喜欢”、“叹息”、“高兴”、“不敢大意”等直接的心理描写,一切喜好都因为儿子而改变,母亲把“树”当成儿子,充满了对儿子的忧虑、关切和疾病痊愈的希望。

【答案示例(二)】母亲在路边挖了一颗“含羞草”种在花盆里,这个行为动作表现了母亲爱美爱生活的“闲情逸致”,而且她“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里的叙述表现了母亲为儿子改变了爱好。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第三年长出叶子且茂盛了,母亲“高兴”,常去侍弄,不敢大意,由小树没有发芽的遗憾到茂盛的喜悦,“念叨”树的成长,并给予更多期望,这些动作、语言、心理描写,都表现了了母亲把树当成了“我”,是对“我”未来生活的忧虑、关注,充满了对儿子痊愈的希望。

12.C项,“反衬”说法错误。“合欢树”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母亲希望“我”的生命如合欢树一般蓬勃发展。

13.B项,“作者选取了每个人一生较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错误,所选取的只是对于他自己来说较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

14.(1)树影是母爱的化身,小孩正承受着这份爱,这给“我”一种物是人非、人何以堪的悲哀,让自己想起过去(联想)与母亲的生活,在痛苦中却欢乐的生活,更增添了对母亲的思念;

(2)树影是爱的化身,小孩在承受着这份爱,却不知不觉,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在受着深恩、都生活在爱中,却没有意识到感觉到;

(3)树影是爱的象征,而这个小孩是幸福的健全的,并且不会丧母又瘫痪,这样就反衬了自己和母亲一起的生活;

(4)树影儿是母爱的化身,小孩在承受母爱,既是“我”的母亲生命的延续、母爱在延续,也有此推及天下的母亲、天下的母爱,我的母亲、母爱不朽,天下的母亲、不爱也绵亘永恒;

(5)借孩子看树影,含蓄地表达对种树之人的怀想,对种树之人的感恩;

(6)“树影”隐喻每个孩子心中都会留下成长的印记,也像我一样会回忆回味这种印记和生活;

(7)以“孩子看树影”引出对“合欢树”的种种叙述,三处重复,形成复沓的效果,意蕴逐层深入升华,言有尽而意无穷。

 

15.香山居士

16.颈联采用了比喻的写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将风吹古木的所发出的声响比喻成雨点打在树叶上所发出的声音,将月光照在沙滩上的景象比喻成寒霜落在沙滩上的景象;“晴天雨”和“夏夜霜”形象生动,富有意趣,此联写尽了江楼夕景的美妙,诗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充溢其中。

17.C项,“诗人邀约的客人是一位为官场俗务所羁绊的人”说法不当,诗句里体现不出来客人的身份,从内容上来看,诗人只是觉得这是个消暑的好地方,于是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加上主人的殷勤,客人便欣然而至了。

故选C

 

18.    到,往    终究    享有,享受    脊背弯曲的样子    

19.(1)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2)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20.C

21.D

22.《赤壁赋》选段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夜游赤壁时所见的清净之景,寄托自己自由、开阔的情怀,之后针对客的感慨发表议论,阐释“变与不变”的哲理,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

《登泰山记》选段寓情于景,着重于记叙山顶观日出的整个过程的进展,同时多有对日出时万千气象的描绘,行文中隐含作者见此壮美之景而生的喜悦与豪迈之情,之后凝练地描写泰山雪景的安静肃穆,赏景之人与山中风雪融为一体,回味悠长。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1)“纵一苇之所如”,译为“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其中“所如”为所字结构,所以“如”为动词,译为“到,往”。

2)“卒”为多义词,可解释为士兵;死亡;完毕,终了;最终,终究。“而卒莫消长也”译为“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结合语境,“卒”解释为“终究”。

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为“而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根据句子结构可知,“适”为动词。根据句意推断,译为“享有,享受”。

4)“而皆若偻”译为“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偻”本意为“脊背弯曲”,从句意角度,可解释为“脊背弯曲的样子”。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关键的得分点为:

1)且夫:“况且,再说”,连词,表示进一层;苟:如果;所有:所字结构,译为“所有的东西”;虽:即使。

2)稍:逐渐、渐渐;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具,形状像后来的色子;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稍见云中数十立白若摴蒱者”;……者,……也:判断句。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徘徊于斗牛之间”为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斗牛之间徘徊”。①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②败秦师于崤,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崤败秦师”;③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两个“于”都表被动;④受任于败军之际,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败军之际受任”;⑤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相与乎舟中枕藉”,其中“乎”相当于“于”。

所以与例句相同的是②④⑤。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示递进。

B项,第一个“于”,介词,解释为“比”;第二个“于”,介词,“在”的意思。 

C项,第一个“以”,连词,“是以”是固定用法,解释为“因此”;第二个“以”,介词,“用”的意思。

D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如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然后再结合选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赤壁赋》选段中,选文第一段,作者主要描写了夜游赤壁时所见的景色,在这一段中,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几句,极凝练简洁点出风月,写出江景:一叶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与天宇合一。以至于江动还是船移,御风还是乘云,是实景还是虚象,都难以分辨了,苏轼感觉自己已飘飘若仙,遗世而独立了,表现了他此刻自由、舒畅、开阔的情感。选文的第二段是苏轼所阐发的人生感慨,他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议论,即以人们常见的山川、风月的变与不变、有穷无穷来感叹人生。主要运用了议论说理的表达方式。所以《赤壁赋》选文部分将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登泰山记》选段中主要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手法,并将情感寄寓于自然景观当中。第一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表现了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选文第二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完美地写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让人对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展现了泰山雪景的安静肃穆。作者寓情于景,将自己的喜悦与豪迈之情融于壮美景色之中,赏景之人与山中风雪融为一体。

参考译文:

《赤壁赋》(节选)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

苏轼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化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登泰山记》(节选)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分析】

23.

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对于表达效果问题,如果句子使用了修辞,就要从修辞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从表现手法上进行分析。本题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与王维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明山中静到极点,让人产生幻觉,这里是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静寂到极点。

24.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听:听凭,听任;逸者:出世者,脱离世俗生活的人;山居:山间的居室。全句译为: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A项,“隐居者”“据为己有”不恰当,

B项,“听说”“逃亡者” “安家藏身”不恰当,

D项,“听说” “安居生活”不恰当。

故选C

25.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的能力。

所谓句式,指的是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常式句变式句。划线句中首先看到“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嵩、华,衡、岱”都是山的名称,“峻崎”“方广”都是形容词,很显然,此处用到的是整句,从而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此处的句子无规律可循,可知其用的是散句,意思是说在九座山峰之下,还有很多累积在一起如同棋子排布的石头,可以用百来计算。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因此可知此处划线句运用的是整散结合的句式,整句与散句结合,更有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的效果,句式整齐中间见变化,语气气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文章结尾处“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是“以旌异之”,即让看到的人感受其“异”处。为什么要这样呢?作者在文中分两层加以表达,第一二段为第一层,指出其“殊极高大”且景致丰富;第二层为三四段,通过虚拟的对话,分析其没有列于五岳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原文“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分别点明了这个原因。在此背景下,“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

【点睛】

参考译文:

九疑山方圆二千余里,与四个州交界。世称九座山峰形状相似,远远望去分不清是哪一座峰,所以称它为九疑山。

九座山峰非常高大,远远遥望就可以见到。它们有嵩山、华山的险峻崎岖,有衡山、岱山的幅员辽阔,在九座山峰之下,还有很多累积在一起如同棋子排布的石头,可以用百来计算。中锋之下,水中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不时听到的如同蝉蝇之类的声音,仔细听又好像没有。这里往往可以见到深谷大川,平田深渊,面积宽广的杉松,枝繁叶茂的榕树栝树(一种植物),翠绿的藤萝白色的沙滩,深邃的洞穴,红色的石崖,清凉的泉水从空中飞泻下来,种类各异的竹子混杂着各种花草,互相辉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山野人家。真的有九条水从中山之中倾泻而出,其中四条流灌到南海,另外五条水流合流注入洞庭湖。不知道像九疑山之样的海内之山能有几座?

有的人说:“如果真的这样这座山为什么没有列于五岳之中?”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祭祀疆土尊崇关隘,把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今天九疑山之南,万里归服。站在都门向东望,看不到边际;向西行几万里,到不了边陲。因此应该把九疑山作为南岳,把昆仑山作为西岳,像衡山、华山之类的山,还是听任出世者在此结庐隐居,让领受封邑的贵族作标记当做后花园吧。只是苦于当世执政者常常被常情牵制,不能有所改动创新,这又怎么办啊?”

所以我绘制了九疑山的图画,并且连同写下题记,传给那些有兴趣的人,以表彰重视这件事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