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世博有缘》(连载27)大自然的睿智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音频
正文
吉祥物
2005年爱知世博会吉祥物
爱知世博会中最受欢迎的是森林爷爷 MORIZO(毛里宗)和他的小孙子KICCORO(基科罗)。森林爷爷长着深绿的绒毛,小孙子年纪小,“乳臭未干”,身上的绒毛颜色浅一些,是那种带着露水的嫩绿色。
他们不仅在爱知世博会出现,而且在东京的商店收银台、名古屋附近城市京都的商场、旅馆都有他们的踪影。
毛里宗和基科罗是爱知世博会的吉祥物,日本艺术家把他们想象成森林之神,编成故事。
祖孙俩生活在森林里,天天种树,生活得自由自在。森林对于人类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为人类的祖先提供了食品和栖身处。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在纠正人类犯的错误,它参与大气的循环,孜孜不倦地为人类净化空气。
爱知世博会把森林做为吉祥物,形象地体现了它的主题——“自然的睿智”。
森林多么聪明,会把二氧化碳变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它能储存大自然中的水分,也能释放大自然中的水分。
吉祥物对于世博会来说很重要。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吉祥物
据说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吉祥物没有设计好,尖尖的鼻子,形象丑陋,孩子们见了害怕。
“森林之神”之毛绒娃娃
而“森林之神”祖孙俩,不但名字取得好,念起来有音乐感,而且胖乎乎的绿色形象很讨人喜欢。怪不得在世博园区的小卖部前总挤满了人,“森林之神”徽章、“森林之神”毛绒娃娃、“森林之神”毛巾、背包……男女老幼都想买一套做纪念。
森林爷爷和孙子的诞生与爱知世博会的主题密不可分。
“自然睿智”的由来
日本考虑申办世博会时,请了许多专家、学者,集思广益,讨论世博会的主题。大家回顾发达国家工业化的道路,这是一条以环境为代价的道路。
20世纪初的雾都——伦敦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伦敦的烟雾之大,使它得了一个“雅号”——“雾伦敦”。英文词典里也多了一个新名词——smog,烟雾,取英文“烟”(smoke)的头,“雾”(fog)的尾组成。
20世纪中期日本的大气污染(左)、汞污染(右)
20世纪中期,日本汞污染、大气污染的危害,令人至今记忆犹新。世博会应该提出当今世界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该以环境为重点。
环境污染的症结在哪里?在于人类的活动伤害了养育我们的大自然,反过来也伤害了人类自己,现在是应该吸取教训的时候了。
这些日本知识界的精英提出,要保护环境,就必须认识到大自然有它自身的规律,应该尊重自然规律。
围绕这一认识,有一位教授提出世博会的主题——“与自然的智慧共存”。大家觉得很不错,但作为主题,还应该简单些,于是就把“共存”删掉了,“自然的睿智”成为爱知世博会的主题。
世博会是伴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世博会的主题多数围绕科技的进步,展示科技新发明,从蒸汽机、升降机、炼钢炉到留声机、电话、飞机等都是通过世博会推广的。
1999年昆明园艺博览会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
直至20世纪90年代,关于自然的主题成为世博会的主流,这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1999年昆明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只有爱知世博会明确提出要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的理念来自于东方文化。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地为万物之母”,是尊重自然的哲理;“顺乎自然”是中华民族的办事之道。日本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同源,他们也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园区的设计
爱知世博会园区的设计完全符合其主题的要求。园区旁边的森林成为展示主题的一部分,园区本身建在青年活动中心,原有的六个体育运动场,现在是六个展区。
爱知世博园区鸟瞰图
环形高架
六个展区由一条长2.6公里、宽21米的环形高架步行通道联结。这条通道是用废木料、废塑料和稀疏林木时砍下的小树建造的,体现了物质循环使用。两旁有遮阳棚,人们可以在那里小憩。暑热天气,环路两边还会喷出凉爽的雾水来降低温度,路的中间有电瓶车运输老弱病残者。
从环形路下来,不仅可以到各馆参观,还可以到饭店、快餐店进餐。不少国家在他们的展馆旁边开设了有本国风味的餐馆,经常挤得水泄不通。
园区的边上有一座日本式花园,完全是东方式的小桥流水,还有一排木屋,是饮茶和茶道表演的地方。离开拥挤的展区,来到这片宁静的绿色王国,在潺潺的溪水旁,观看茶道表演,喝一口碧绿的日本生茶,茶水也像溪水一样,慢慢沁人心脾,再深吸一口气,体会“天人合一”的乐趣。
设计处处考虑环保
每天在爱知世博会的几个入口处都有很长的队伍等候进入园区,观众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在半夜就开车过来,人多时,在入口处就得等上几小时。我们进园区时,经常看到这些“长龙”,人们耐心地等待开园,秩序井然。园区开门后,也是按照排队次序鱼贯而入。
垃圾分类
爱知世博会的设计处处考虑环保的需要。观众进入园区,往往要待一天,会制造很多垃圾。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在各展馆、饭店、小吃店前都放了垃圾箱,垃圾分为九类,比欧美国家分得还细,每个垃圾箱上都有图画标明垃圾的种类:纸杯、一次性筷子,或是塑料瓶、厨房垃圾等。
爱知地区入夏后天很热,人们一早赶来,又参观了一个上午后,不免感到困倦。在展馆前的小广场上,中午有许多人在地上垫着报纸睡午觉。
我想,这下一定会把广场弄得到处是报纸。但是当我参观完一个展馆回到这广场时,出乎意料地看见他们在把报纸、饮料瓶、纸饭盒按照分类扔进垃圾箱。大人和小孩,每个人都这么做,无一例外。可以看出,这已经变成他们自觉的行动,不需要别人督促。
我想到了北京的垃圾箱,外面漆得很好看,赫然写着“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但里面是相通的,或者到了垃圾车里,全成“一家人”了。所谓垃圾分类,只是走形式。垃圾分两类都做不到,什么时候能像日本人那样把垃圾分成九类,个个自觉遵守?
垃圾变能源
在世博园区的一角,有一幢像车间那样的大楼,没有窗户。我们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这是中央垃圾发电站,世博园区部分用电来自垃圾发电,其他用电来自太阳能。
好的理念需要人来实现。有的垃圾能发电;有的垃圾只能压缩打包后送到园区外处理,如铝罐、铁罐等。因此,遵守垃圾分类投放非常需要人的配合。
材料回收重复使用
爱知世博会各展馆在展览结束后,除个别馆以外,其他建筑全都拆除,世博会园区恢复原状——还是青年活动中心,六个展区恢复成六个体育场。
这不会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吗?设计师们已考虑到这一点,规定所有的展馆都使用统一尺寸的模块,像搭积木那样,可装可拆,拆卸后仍能继续使用。
爱知世博会的建设和运行理念都同其主题“自然的睿智”密切结合。
- 未完待续 -
文字 | 《我与世博有缘》吴建民、施燕华著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 阅读前文 /
01
02
03
上海的最后一根大烟囱
04
申博的外围战
05
申博形势严峻
06
出谋划策
07
历史是花钱买不到的
08
彩排
09
企业声援团
10
我当主持人
1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2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3
一切为了前线
14
“考”领导
15
权衡利弊,敢于建言
16
粮草先行
17
未雨绸缪,当好”前线总指挥“
18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19
决战前夕
20
最后的冲刺
21
我们胜利了!
22
饮水思源
23
又是三个“第一”
24
当一个有作为的国展局主席
25
我和“大胡子”
26
油菜花与爱知世博会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