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在医药领域是什么样的存在?
这段时间的文章,几乎没有跳出过IVD行业的圈子。
万泰生物、丽珠集团虽然IVD相关业务占比公司总营收不大,不过在IVD领域依然是有较大影响力的。
九安医疗虽然仅仅是通过新冠抗原的爆发式销售,被归入了IVD企业,但也算沾边了,而且九安医疗是通过IVD产品才真正实现翻身的。
今天要写的恒瑞医药,据我了解,虽然是医药领域头部企业,但和IVD几乎是不沾边的。突然想起写下恒瑞医药,确实和IVD关系不大。
硬要扯上点什么关系的话。我可能会觉得,把时间拉长,IVD企业和医药企业界限会慢慢模糊,参考国际上的头部IVD企业罗雅丹西,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这两个领域的头部企业,最终会通过并购的形式,逐步整合到一起的。
目前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占比10%左右的IVD行业,却是临床上80%以上疾病的诊断方式。像罗氏这样,左手做诊断,右手做制药,或许是未来中国IVD企业的发展方向。当然,也有很大的概率,一些在细分领域有着专利技术优势的IVD企业,会被头部的医药企业并购整合。
从全球市场分析,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市场规模约在0.5:1,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比例可达1:1左右,由于中国长期存在“以药养医”现象,国内的药品规模远大于医疗器械规模。
根据《2016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16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3080亿,而中国医药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药品的市场总规模约为2万亿。我国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比例0.15:1,远低于全球市场水平。
《财经》主编何刚曾表示,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短期看器械,中期看服务,长期看创新。他这里“服务”,主要指以药明康德为代表的医疗服务企业。而“创新”,主要指的是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创新药是整个医疗产业的真正“硬科技”。
我说过,我的文章定位是,始于IVD,但不止于IVD。因为其实我们既不能把IVD孤立于医疗器械这个大的环境讨论,也无法将医疗器械彻底和药品区分开讨论,某种程度上,它们共同构建了我们今天医疗大环境的完整生态。
恒瑞医药成立于1970年,原名连云港制药厂,是集科研、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医药上市企业,聚焦抗肿瘤、手术用药、自身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进行新药研发,总部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
是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造影剂的研究和生产基地之一,抗肿瘤药销售在国内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12%以上,是国家定点麻醉药品生产厂家。
在全球医药智库信息平台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发布的《2022年医药研发趋势年度分析》中,恒瑞医药排名第16位,创下中国药企在该榜单中排名新高。
在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公布的2022年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中,恒瑞连续4年上榜,排名逐年攀升,创下第32位的排名新高,刷新中国药企在该榜单的最好成绩。
公司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2022年再次蝉联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榜首。
财报显示,2000年上市时,恒瑞医药营收为4.85亿元,净利润为6553.75万元。到2020年,恒瑞医药营收已攀升到277.3亿元,净利润为63.28亿元。20年时间,营收上涨57倍,净利润则上涨96.5倍。
业绩驱动下,恒瑞医药股价也持续上涨。
不过,自2021年1月之后,恒瑞医药股价开始走低。截至4月10日收盘,恒瑞医药股价报收46.27元/股,较2021年高点96.78元已经腰斩,市值更是大幅缩水超3000亿元。
“药王”走下神坛,背后是恒瑞医药正面临医药集采降低利润、创新药“接力”需要时间、海外出口难迎拐点、市场竞争激烈等种种挑战,而这无不考验着恒瑞医药当下的高管团队。
目前,恒瑞医药产品涵盖抗肿瘤药、手术麻醉类用药、造影剂、特殊输液、糖尿病药、自身免疫药、心血管药、眼科用药等领域。
近年来,国家持续开展医药集采,整个医药行业也迎来巨变。
对恒瑞医药而言,其仿制药业务进入集采,营收和净利润会下降。若不进集采,又会使企业产品丧失市场份额。
比如在2021年的第五轮集采中,恒瑞医药共有8款产品参与集采竞标,其中6款产品中标,中标的6款产品价格均大幅降价,如奥沙利铂注射液,原药厂赛诺菲此前2100元/支的挂网价,但是恒瑞医药报价仅为91.8元/支,降幅接近90%。
财报显示,2021年,恒瑞医药实现营收259.1亿元,同比下降6.59%;实现归属净利润45.3亿元,同比下降28.41%。这是企业自2003年以来,营收、净利增速首次为负。
进入2022年,恒瑞医药业绩持续失速。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实现营收159.5亿元,同比下降21.06%;实现归属净利润31.73亿元,同比下降24.57%,仍处于营收、净利双降。
恒瑞医药业绩的持续下滑,背后也反映了企业整体陷入转型阵痛。
一方面,是仿制药业务进入集采,导致企业营收净利润持续下滑;另一方面,是创新药业务还无法支撑企业业绩。据公司2021年半年报,当时公司的创新药业务占比为39.15%。
第一阶段:仿制药时代,前瞻性布局抗肿瘤赛道(2003年以前)
1970年,恒瑞医药前身——连云港制药厂正式成立,主要从事原料药的生产。
1990年,孙飘扬接任厂长后,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心血管药物市场占主导的时代,公司前瞻性地布局抗肿瘤药物。
1991年,花费120万元从中国医科院药研所手中买下抗癌药异环磷酷胺专利权。
1997年,完成股份制改造。
2000年,恒瑞医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仿制药和药用包装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药品领域涉及抗肿瘤、麻醉镇痛和抗感染。开始谋求创新药转型,但直到今天,仿制药仍是企业最大的收入来源。
2003年,抗肿瘤药物收入占比39.27%,成为公司支柱业务。
第二阶段:“科技创新”与“国际化”战略起步,成为民族制药蝶变新生的探路者(2003年-2014年)
2004年5月,上海恒瑞研发中心成立。
2003年-201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扣非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19.50%,29.79%。
内外部环境竞争激烈,公司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与“国际化”两个战略重点。国内制药行业呈现“仿制药为王,创新药仍是一片荒漠”的特点。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药品招标采购制度的普遍推行,药品降价范围不断扩大,国内仿制药企业竞争激烈。
中国加入WTO,实力雄厚的国外药企纷纷抢滩国内市场,进一步压缩了国内仿制药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此背景下,恒瑞医药以“科技创新”为新的起点,以“国际化”为行动坐标,率先成为“从仿制走向创新,从国内走向国际”的探路者。
第三阶段:行业变革影响深远,“科技创新”与“国际化”登上新台阶(2015-今)
2015年-2020年,公司营业总收入、扣非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24.38%,22.39%。行业发生深刻变革,创新药迎来政策春风。
自2015年开始,医药行业步入政策大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压缩传统药企的利润空间。
时隔8年,医保目录首次调整为创新药带来政策春风。在政策、技术、产业链等多方合力下,创新药市场在国内迎来蓬勃发展,恒瑞医药也迎来创新药密集收获期。
创新药进入密集收获期,每年都有2-3款产品上市。2015年之前,公司创新药上市时间间隔了3年;2015年后,每年都有多款创新药产品上市,时间相差仅隔数月。
创新药研发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艰苦征程。从坚定踏上创新药研发道路以来,恒瑞走过了一段披荆斩棘、笔路蓝缕的岁月,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倾心打造13款创新药。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从2007年的8%增至2021 年的24%,研发人员从2015年的1693人增至2021年的5478人。
2021年7月,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云曙,因身体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以及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相应职务。
周云曙辞职后,时年63岁的孙飘扬回归,担任恒瑞医药董事长。
2021年8月,孙飘扬推出优化人员、创新、国际化等策略。其中,人员优化动作明显。
财报显示,2021年,恒瑞医药销售人员由年初的17138人减少至13208人;2022年上半年,又减少2300余人。一年半时间,恒瑞医药销售人员累计减少6230人。
2022年12月,恒瑞医药公告,公司董事会收到公司副总经理、首席医学执行官(肿瘤)张晓静的辞职报告。
2023年2月2日晚间,恒瑞医药发布公告,公司已完成新一届董事会换届,董事会选举孙飘扬为公司董事长,并聘任了高管团队。新一届董事会换届后,董事为孙飘扬、戴洪斌、张连山、江宁军、孙杰平、郭丛照。
恒瑞医药与辉瑞之间的差距
恒瑞医药号称“中国的辉瑞”,在这里我也对比一下,看看恒瑞医药和辉瑞之间的差距。
辉瑞2022年营收1003亿美金(6894亿人民币),净利润313.66亿美金(2156.04亿人民币),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辉瑞市值2342.43亿美金(16102.33亿人民币)。
最近三年的疫情带动了疫苗、病毒检测和口服药的研发和应用高潮,但恒瑞医药的业绩却基本上和这些没什么关系。
辉瑞2022年营收当中,倒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新冠相关业务。如果扣除新冠疫苗Comirnaty和口服新冠药物Paxlovid的收入贡献,全年营收435.91亿美元,同比增长2%;研发投入为114.28亿美元(785.5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
是什么原因导致作为中国最大医药企业的恒瑞医药没有抓住新冠这波发展机会?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先不展开,有机会再写文章讨论。
恒瑞医药2022年年报要4月22日才披露,这里就用2021年数据比对,2021年恒瑞医药营收259.06亿(相当于辉瑞的3.76%),净利润45.30亿(相当于辉瑞的2.10%),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恒瑞医药市值2951.56亿元(相当于辉瑞的18.33%)。
2017年至2021年,恒瑞医药研发投入分别为17.59亿元、26.7亿元、38.96亿元、49.89亿元、59.43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34.98亿元,据测算,加上第四季度新增开发支出,估计公司的研发投入超过45亿元。
财报显示,2019年恒瑞医药国外市场收入6.32亿元,占比2.71%。2021年收入为6.17亿元,占比为2.38%,国际化并没有太大起色。
对比一下业务和产品构成。占据恒瑞医药近一半收入的是各种抗肿瘤药物,这看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整个公司有点过于依赖这个领域的业务增长。
虽然辉瑞也有很多抗肿瘤药物,但这部分业务只占它总体营收的约10%,更多的收入来源于各种疫苗、处方药和特效药,这确保了辉瑞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也更能维持常态,业绩不会有太大起伏。
中国医药行业的未来
我在今年元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医药行业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多大差距?预计还要多少年才能追上?关于中国医药行业的未来,通过这篇文章也可以窥见一斑。
中国医药行业的真正发展就在这过去20多年,之前,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法治化程度都不够。加入WTO之后的20年,中国的医药行业逐渐真正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进行新药研发、医药仿制和销售使用。
但是,中国的医疗体系以及医院和药的关系,长期以来是倒置的。“以药养医”模式导致了中国医药行业的畸形发展。包括一些在中国的跨国药企,也经历过药价虚高的时期,医药代表、医药销售与医院和医生之间存在利益共谋,医药和医院体系的行业腐败较为普遍。
某种程度上,集采推动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如果没有集采,医药公司更关心的是找口齿伶俐、关系网强大的医药代表搞定医院、医生和药剂师,让药品进入医院系统,而不是花时间研发新药。
而在集采的背景下,医药行业的“水份”被大幅挤掉,真正有实力,做创新药的医药企业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并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
2019年,中国推出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的时候,也重点鼓励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从以仿制药为主向以创新药为主的方向转变。
英国经济学家马祖卡托提出过“创新回报曲线”,这张图的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回报,一项技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创新回报是呈S形曲线的。
可以看出,在技术创新的早期,风险极高、回报极低;慢慢地,当技术趋近成熟,已经接近商业应用的时候,就像图中标出的A点,这时候再花一点钱添一把火,创新回报收益就能获得指数级增长。
马祖卡托说,我们通常认为,美国的科技创新之所以这么牛,是因为有活跃的企业家和风险资本家。但实际上,无论是商业企业还是风险资本,都很少介入A点之前的创新阶段。
特别是风险资本,他们会耐心等到A点出现之后,在最合适的时机介入,以最小的创新投入获得最大的创新回报。风险资本其实并不承担技术创新的早期风险。
谷歌的算法,最早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研发的;GPS系统,最早是由美国海军资助研发的;触摸屏技术,最早是由中情局资助研发的。
所以结论是什么?中国医药行业的未来,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政策,取决于政府的扶持力度。其他的风险投资也好,医药企业本身的研发投入也好,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才可以实现良性循环的。
从某个层面上讲,看好中国医药行业的未来,就是看好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