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湾区时代,重新定义经济地理丨政邦藏书架

政邦智库 2022-04-25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政邦藏书架
今天推荐的好书是
《湾区方略-中国东部沿海区域规划研究》


在经历“特区-开发区-新区-自贸区”对外开放四个阶段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引进技术、提高国民福利、建立贸易结构、完善企业主体结构多元化的外向型经济、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资本环境、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对外开放进程中,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与沿海经济开放区构筑“点-线-面”的对外开放宏观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化,而发挥重要作用的经开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自贸区等经济区域也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统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引擎,区域协同发展需要体制改革示范区,新一轮对外开放也需要更开放的窗口,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5.0的最新方略,中国的湾区经济正式走向舞台。在此,从10个方面方略内涵来进一步阐释中国湾区出现的必然性。



01

把握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历史契机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依次成为海上霸主。16世纪以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更是奠定了近代欧洲主导世界的地位,地中海成为全球贸易重心。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奠定,扼守欧美贸易重要通道的纽约湾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亚洲和美国重要航道点旧金山湾则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东京湾迅速发展成全球贸易中心。


可见,湾区的形成都是依托世界大势的驱动顺势而为,全球经济重心所在之处,必然需要若干个湾区承担起国际交往的角色。放眼当下,全球经济重心正在加速向东转移,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都预测,未来亚洲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例将从现在的25.7%飙升到50%以上。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因此中国的土地上一定会出现媲美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的"超级湾区"。



02

塑造对外开放辐射全球交互界面


1980年,我国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和1985年,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开辟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特区。至此,从南到北形成了一条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发挥侨乡和沿海优势,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实现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的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的战略转移,以便发展对内对外的辐射作用,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过去的沿海开放更强调对内辐射、带动腹地发展,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产业链中的生产端,同时过度依赖外资。随着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提高,资本总量扩大,沿海区域的腹地不仅限于国内而是全球市场、呈现出"湾区"特征。东京湾区的工业品大部分都是出口全球市场,其腹地也是全球市场;而旧金山湾区的腹地更像是中国的北京、深圳、台湾新竹等地区。


因此,中国的沿海区域建设“大湾区”,代表着我国沿海区域的竞争卡位已经开始对标国际上最夺目、最耀眼的经济板块,沿海开放的立足点从对内辐射、带动腹地发展转变到对外连接、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格局与以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03

吸引世界创新资源集聚孵化转化


湾区依海靠港,在频繁的经济交往中,能够汇集最新的信息和人才等发展资源,更容易催生创新活力和创新机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使湾区成为全球创新引领的先锋城市。


从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里程可知,在以港口为主要功能的时代,湾区承担承接与传播的贸易功能,频繁的经济交往能够快速积累人才与技术,在快速的承接、积累、复制的过程中,湾区的技术优势开始显现。在工业化时期,依托航运优势,湾区成为最快吸纳全球新技术的区域。而湾区具有天然滨海自然景观,环境优美,人居环境优良,能够吸引大批对生活品质要求高的科研人才,创新人才集聚为湾区的创新循环不断注人新活力。


可见,具有天然的开放属性的湾区将是中国创新资源集聚的高地,中国经济要走创新驱动的路径,必须依托湾区打造出若干个创新资源集聚地。



04

加速沿海区域经济产业演替升级


据统计,目前全球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大部分经济总量和人口又集中在湾区。湾区依托世界级港口,背靠湾区广阔腹地,形成了高度开放、产业集聚、国际交往频繁的经济形态,成为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发达省份依托政策红利、低成本要素以及沿海优势,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随着沿海发达省市土地租金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工业化城市逐步转向服务型城市,要素驱动必然转向创新驱动。而纵观著名湾区发展历史,都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目前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东京湾、旧金山湾三大湾区的第三产业占比分别达到89%、83%和82%,三大湾区已经以服务业或信息产业为主导,完成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过渡,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创新的领头羊。


可见,沿海区域面临着工业向服务业转型和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二次蜕变,对标国际一流湾区,成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和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以出口导向为主的部分沿海地区进入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国家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给予特别关注。尤其是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及其所直接影响的经济区域来构建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应成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05

创造中国区域经济再深化新动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沿海开放到内陆开放的“T”字形的经济开放格局,以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重要经济增长极。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版图中,从东到西有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从南到北有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


因此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是对北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战略、中部长江经济带区域战略的呼应,将完善中国区域版图。此外,沿海湾区是多重国家战略的交会点,比如环渤海湾湾区处于京津冀一体化、东北振兴等战略的交会点;环长江口湾区处于沿海开放带、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的交会点;粤港澳湾区处于“一带一路”、泛珠三角城市群、沿海开放带等国家战略交会点;北部湾则既是沿海沿边开放前沿,也是东盟开放合作大格局的战略区域。


可见,中国沿海湾区将汇聚多重国家战略,再深化国内区域经济格局,同时将从南到北拱卫起中国开放经济的东向门户。



06

建设环境友好人本城市发展模式


过去20年,中国城市人口剧增3.8亿,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然而,污染、交通拥堵、高昂的房价和地价正侵蚀着沿海大城市的发展空间,甚至降低它们的竞争力。中国湾区更是人口集聚的重要区域,目前粤港澳湾区人口约6250万,预计未来人口将增至1亿。因此,湾区将面临人口集聚下水资源紧缺等生态压力。


湾区是河流、海洋、陆地三大生态系统交汇的区域,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环境资源以及独特的地理景观和生态价值。丰沛的水资源能够保障湾区的生态水安全,为湾区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提供生态支持。


可见,在人口向东部沿海集聚的大环境下,湾区的建设能够缓解大城市生态压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生活品质。



07

构筑全球级城市群良性运转系统


从全球竞争的角度而言,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一定是大城市群,而大城市群的竞争则先看湾区。从“城市群”到“湾区”,不仅意味着沿海的地理优势,更意味着内部行政边界进一步模糊。


当前城市群也强调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但每个城市仍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城市之间仍然存在行政藩篱,要素流动受到各种隐性壁垒阻碍。相比之下,湾区更强调的是高度的区域融合,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人口的自由流动等。如果城市群建成了湾区,就意味着它的行政边界将会模糊不清,甚至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正如人们去到旧金山湾区,一般感觉不到旧金山、帕洛阿尔托(Palo Alto)、芒廷维尤(Mountain View,又译山景城)、圣何塞、奥克兰、伯克利之间的行政边界。


因此,湾区不是一群城市,而是超越城市行政边界的巨型城市带,高度一体化是湾区的鲜明特征。湾区高度一体化能够重塑城市群内部张力,实现各类资源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聚集、共享,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



08

探索更深层次区域协同机制改革


湾区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指同一海域的,由多个港口和城市连绵分布组成的具有较强协作关系的沿海区域。但是这个地理空间内有多种经济主体,因此湾区应该是探讨如何在制度和行政所属有差别的情况之下,去建设一个有共同方向、共同行动的共同体。


目前,中国有“跨城市群”的湾区,如环渤海湾湾区有京津冀、山东半岛以及辽中南三大城市群。由于长期的地区分割,导致三个城市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因此建设环渤海湾湾区必须涉及若干城市群间的协调。也有“跨制度”的湾区,如粤港澳湾区涉及三个地区、两种制度、三种语系的交融碰撞,区域协同更为复杂,亟须建立“跨制度”的协调机制。此外,对于海峡西岸湾区和环北部湾湾区还涉及不同省份下城市之间的合作。


可见,湾区的提出是对目前跨行政区域政府协调机制更深层次的探索,其触及了中国复杂的制度性障碍,湾区的成功建设必将给区域协同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验证。



09

完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区域被赋予诸多政策突破,部分区域拥有先行先试的权利,一直是市场化最快的区域。沿海湾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市场力量比较强大,市场化是沿海湾区经济发展历史主脉的基因传承。


依托市场力量主导而非政府的规划将是湾区的基调。市场之手下,“聪明的钱”会自动寻找适合的投资点,凝聚最佳的资源配置。同时,在跨制度、跨行政区的“湾区模式”下,市场化主导湾区发展,才能减少湾区内部利益冲突和情绪抵触,特别是粤港澳湾区如果规划中掺杂了过多的政府因素,很可能遭遇港澳的强烈抵触,会影响粤港澳湾区的建设。


此外,湾区也是目前中国最市场化的区域。沿海湾区包括高度国际化、高度市场化,还包括上海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内市场化最高的试点区域。因此,湾区是国内国际规则和制度接轨程度最高的区域,能够最快地对接国际竞争。



10

迈向海洋强国营造地缘合作窗口


沿海湾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和水资源丰富,宜居生态良好,适合发展滨海旅游等蓝色海洋经济,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中具有特殊优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支持、亚投行等中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起航,沿海湾区应该抓住机遇、当好新大航海时代的主角,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主体。


同时,沿海湾区可以承担起促进地缘合作的角色。粤港澳湾区,面向东南亚,可以辐射、联动东南亚,服务国家南海战略;而环渤海湾湾区则可以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以及重要经济体韩国和俄罗斯进行合作;环北部湾湾区则可以直接推进与东盟各国的合作。


本文摘录自《湾区方略-中国东部沿海区域规划研究》第一章


【书名】《湾区方略-中国东部沿海区域规划研究》

【作者】王伟 朱小川 张常明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购买请点击↓↓↓
更多走心好书
请持续关注“政邦藏书架”

— THE END —

政邦报告
碳治理的三块“它山之石”
碳治理:百万亿的市场该如何“点亮”
碳治理、煤电荒与变味的拉闸限电
“双碳”目标考验执政智慧与治理策略
高明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九大风险(上)
高明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九大风险(中)
高明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九大风险(下)
高明勇:影响当代书院命运的七种因素

▍政知灼见
“无人问晋”的山西文物古建,最让人担心
何以“问晋”,方对得起山西人暴雨中的自救
告别站队之争,重新检视“张文宏风波”
痛定能否真正思痛,阿里如何亡羊补牢

政邦藏书架·国庆读史
读史的奥秘,在于直刺事物起源的历史深处
历史有时提供一种社会批判的模型
必须对观念创新和历史检验保持同等的敬畏
历史有什么用,更多取决于所获信息的确定性
为什么在历史上,盐对人类思想如此重要
日本的“变异史”建构,来自自我想象与认知方式
一味选择“听话”的历史经验,是历史的滥用

政邦充电站
适应和胜任机关工作,要有这三种基本能力
做好机关工作的十八种方法
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黄金十要”
写材料怎么写出思想性?内附经典案例
公文出错事非小,公文写作常见错误更正对照表


政邦智库,是一家致力于关注公共生活、解读政策变化、把脉社会趋势、服务商业文明的媒体型智库,由凤凰网评论部与政能亮核心团队在北京创立。

政道中和,兴国安邦——政邦智库,将继续秉持“好政策 亮中国”的基本理念追求,以深度研究服务公共事务,以智力影响追求美好生活,以专业力量助力社会进步。

投稿及商务合作通道zbzk2021@163.com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政邦智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