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研究||《从“扎根”到“引领”:新农人致富记忆与带头密码》新书出版

《从“扎根”到“引领”:新农人致富记忆与带头密码》(上下卷)新书出版

编辑委员会主任

谢治菊


编辑委员会委员

(以姓氏拼音为序)

陈  潭  郭  明  何瑞豪  蒋红军 李利文

李  强  刘向晖  吕建兴 王宏甲 吴晓萍

谢治菊  徐有威  杨华  杨祥银  岳经纶 

张开云  张扬  张勇  周晓虹  周海燕

作者介绍

谢治菊(1978-):

重庆合川人,管理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オ、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


李利文(1988-)湖南长沙人,管理学博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大都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乡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研究。


郭明(1985-)

吉林公主岭人,政治学博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区营造与数字乡村研究。


序:寻找新农人的致富记忆与带头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人才振兴五个维度所有维度都需要人才来引领这里的人才既包括乡村已有的在地人才,又包括愿意扎根乡土的外来人才前者可通过培学习、教育来造就后者则需要通过引导鼓励与培育让其有向乡村流动的意愿平台与契机其中基层组织人才乡村经营人才与管理人才尤为重要也十分短缺此种短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开展乡村振兴稳步迈向共同富裕极其不利为此20213 12团队通过乡村致富带头人口述故事征集与教学案例编写活动一方面力寻找乡村振兴中新农人的致富记忆与带头密码另一方面试图将新农人的致富记忆与带头密码开发成课程思政素材进校园进课堂进书本鼓励城市有为青年和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去创业就业

一 、 缘起:新农人致富带头的历史使命

“ 乡村要振兴, 关键在人才。”但是, 整体而言,我国“ 三农”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现象比较普遍。乡村人才之所以不足,一方面与“ 三农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劣势地位有关,另一方面应归结为高校人才培养取向的“ 阻滞”。一如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培养更多的乡村人才。①进一步讲, 人才是乡村的第一资源,创新是乡村发展的主要动力。这说明, 乡村的发展需要一批创新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 年)》 指出, 截至 2008年年底,我国拥有农村实用人才820万人、农业科技人才 62. 6万人、 农技推广人才 56. 3万人,约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 8% 。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 1. 6% ,而农村实用人才中受过中等以上职业教育的比例不足4% , 农业科技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 50% ,再次印证我国乡村人才比较缺乏,也说明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一批示范性、带动性强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然而,这样的人才更是短缺 因为,一方面乡村人才不仅存量不足,现有人才的质量、 结构与文化程度也不甚合理,难以通过培训与教育来有效提升其水平;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部分学生思维僵化、取向单一,不愿意到基层和乡村去创业就业,以致乡村人才的增加难以实现。故而,与更加重视实践的国外教育相比,学生的指向性实践远远不够。所以,乡村需要的带动性强的实用型人才,最好通过榜样示范、 品牌打造来培养。可以说,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主体和关键力量,新农人因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过硬的本领作风与丰富的资源优势,往往能够在农民群众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 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也指出,要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打造一支“ 不走的工作队”;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也强调,要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以乡村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新农人, 是一批具有知识、眼光、技能、追求和情怀的人,他们中有海归人士、高校大学生、城市返乡青年、企业高管,也有进城务工、在外参军转业回乡的草根青年农民,还有大字不识几个的家庭妇女与长期扎根农村的在地干部这些人无论从出身能力阅历经历水平还是理想追求来看都具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愿意回归乡土的情怀乐于奉献家乡的精神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气能够承担责任的胸怀善于带动一方的能力广于联农带农的使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价值追求的个体,他们有的人会因资金韧劲知识经验兴趣技术市场而改行转业另谋出路但他们的探索会鼓励更多有知识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投身农业成为新农人也会推动国家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新农人以农为业以农为乐以农为傲以农为生”。为深入挖掘新农人的致富记忆与带头密码,激励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去创业就业,2021 年 3 月,由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州市社科联联合指导,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主办,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 乡村致富带头人口述故事征集与教学案例编写”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是2020年“ 攻坚 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的延续, 也是团队谋划的“ 口述乡村”系列活动重要的一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此次活动采用“ 线上 + 线下”的方式, 以“ 采写培训、 精准辅导、专题讲座、 实地调研、暑期三下乡”等形式开展,吸引了来自全国10多所高校181名学生报名参加,这些学生共计采写了来自广东、广西、河北、贵州等地 51个县 100 多名新农人的故事。经过初评、修改、复评、再修改与终评,共有 64 份作品获奖,此次出版的55个故事,就是从获奖作品中遴选出来的。

二、群像:新农人致富带头的集体记

本书是用口述史方法来寻找新农人的集体记忆。通过亲历者口头叙述讲出的叙事历史,简称“口述史”。口述史是基于特定的研究目的,利用文字、 录音、 录像等手段收集、 整理和保存受访者口头叙述历史记忆的研究方法。口述史素材往往来自口述者对其过往生活经历的理解性叙事,其中包含着口述者对社会事件的理解及其自身的生命体验,从这些理解和体验中能够折射出集体的群像和社会发展的轨迹,从而遵循着“个体—群体/ 集体—社会” 的建构逻辑, 形成了个体与社会互构的理论旨趣。①事实上,与他人、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个体记忆,不是单纯的个体现象, 更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 而是与别人或自己的某段经历相关的自然景物刺激、促动、激发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我的记忆借助了他们的记忆”。② 这个唤起、重构、叙述、 定位和规范记忆的文化框架就是所谓的“ 集体记忆”或 “记忆的社会框架”。③而特定的个人记忆能否被回忆起、以什么方式被回忆起, 都取决于这个框架。也就是说,一个社会支配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规范、社会禁忌常常决定性地塑造了记忆的社会框架,个体记忆在集体记忆的框架中得到阐发。④ 站在这个角度,新农人的集体记忆,一方面,与个体的神经机制、心理过程与人生阅历有关系,与其致富中的特定知识和记忆领域有关联;另一方面, 又受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政策要求与现实需求的形塑,被 “ 时代所建构”。“ 农村致富带头人”一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政治意蕴,曾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 “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等,可以统称为“新农人”。新农人,是指坚持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理念,运用互联网、大数据、 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 提供农业生产、 加工、 流通、推广服务的群体。新农人对于推动农产品营销方式创新、 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带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分为知识青年、跨界人士、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乡村当地人员等四种类型,但不管是哪种类型,对小农户的增收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目前,学术界主要从生产方式、经营业态、互联网基因、市场化思维等方面来描绘新农人的群像,提出了新农人即农业新业态、农村新细胞、农民新群体。这些画像虽然对新农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但没有弄清新农人的群体范围,看不出新农人的成长轨迹、致富记忆、带头密码与心路历程, 尤其没有对新农人的驱动因素如资本驱动、问题驱动、需求驱动、技术驱动、情怀驱动等进行系统分析,更没有对新农人的培育因素如政策体系、个体特征、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环境条件等进行全面了解,这恰好是本次口述故事采集活动所比较看重的。数据显示,在 55 个口述故事中,新农人群体年龄主要分布在 30 ~ 45岁区间内,其中,30岁以下的占 5.4% ,30 ~ 45 岁的占 67. 2% , 46 ~ 60 岁的占 27. 3% ;性别以男性为主,占 81.8% ,女性仅占 18.2% ;学历以大专、本科为主,占 47. 2% , 初中以下的占 21.8% , 高中或中职的占 30. 9% ;致富领域以蔬菜、水果等种植业为主,占 65. 4% , 养猪、 养鱼、 养虾等养殖业占 18. 1% , 其余行业占16. 5% ;带贫人口以200 人以上为主, 占32. 7% , 100 人以下的占23. 6% ,100~ 200 人的占 14.5% , 29. 2% 的受访者未明确提及。从 55 个新农人人物群像来看,他们之所以被称作“新农人”,主要“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思维新。与传统的农民相比,新农人更具备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他们拒绝“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局限性思维,通过汇集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人才的创新性想法,将其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技术路线等灵活应用于农业领域, 协调机遇与挑战的关系、改变单打独斗的生产组织方式、完善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 从而构建自我服务的典范。因此,他们常常通过合作社、公司、 工厂等法人组织以及各式各样的非正式组织将人组织起来,构建起具有组织认同感的实践平台,积极探求新业态下的农业发展,把安全、可持续、绿色、有机、营养、健康等作为农业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正是有这样的新思维, 新农人都比较有信心, 恰如刘云祥所说:“总有一天,我会推倒这堵‘贫困墙’,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一心想着要将柳编记忆传承下去的张建国,一直致力于将 “炕头经济”与“居家经济”发展起来,带领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将种植益肾子当成一生信仰的黄俊添说,他回乡创业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有很大志向,想把在城里学的新思维、新思路、新理念带回去,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产业。曾经的农村家庭妇女黄月情,用一双勤劳的双手,将一片片“野生草”变成了可以包粽子的意想不到的财富。她说:“ 要努力去拼搏,多苦多累都不放弃。”二是结构新。新农人的“ 新”首要体现在新农人由来自各行各业的中青年组成,在群体结构上呈现“ 年轻化、高学历化、 多元化”。在口述样本中, 相较于一生躬耕于土地的传统农人,新农人普遍较为年轻,年龄主要集中在 25~ 45 岁,其中不乏生于乡村求学而成回馈家乡的高学历人士、进城营生辗转各地后回乡创业的务工人员、心存乡村情怀敏锐捕捉发展契机的青年企业家、 在外参军转业回乡的村委会主任等等。从个体来看,出身、人生经历、 专长领域、思维模式等都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对传统农业产业的探索和突破,对传统个体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融合,对传统乡村生活的乡土情怀是共同的。例如,至今怀念童年时听到的瑶族长鼓之音的创业人唐买社吊,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守护好、传承好瑶族长鼓的制作技术,和更多人分享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广州闯出一番天地后毅然回乡创业种菜的张天荣,建立了 12000 多亩蔬菜示范基地,带动周围乡镇几百人就业,积极推动“ 黔菜出山”。因在深圳打工期间怀念家乡的酸菜而返乡创业的黄杰,创业三年贷款上百万,只为将家乡的酸菜带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打造贵州第二个“ 老干妈”。三是形象新。新农人不再将农民当成一个传统的受歧视的职业,而是将农业作为一份事业,有计划、有方案、有策略地开展工作,在自己从事的事业中,也有成就感、获得感,且感觉骄傲和自豪。例如,来自广东东源县的王建新在其创业历程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为了陪伴病重的母亲,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成为村里最早发展农业的人,干过多种产业,大都受市场、疾病、环境等因素影响以失败告终;雪上加霜的是, 后因感染布鲁氏菌一度病危,命悬一线。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出院后仍然不忘初心,开启扬“ 莓”起航的致富带头路,秉着“ 先富带动后富”的精神,积极帮扶村留守妇女与老人就业,尽己所能带动更多的乡贤推动当地发展,积极推动乡村建设。来自贵州六盘水的邓彪,用上亿的资产打造了一个野生刺梨王国, 带动周边人全部脱贫致富之所以有这样的“ 大手笔” ,是因为他认为农村人一定要把思想放正,一定要把心放在农村上,既为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也要在反哺故里的路上继续前进。邢海龙告诉我们,每当想到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么好的种植技术会在咱手里失传,都很心痛,他坚定地告诉自己必须把它传承、发展下去。从到处碰壁无人理解到苦尽甘来的石英,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 8人小队到 150人大团队、从无到有再到 2000万元销售额,仅仅用时 3 年左右。虽然历尽坎坷,但他认为有满满的成就感,因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会有回报的。四是手段新站在时代的风口上,80%以上的新农人都懂得运用网络平台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懂得电商直播带货的技巧。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带动下,竞赛、演说、学术会议、公益活动、家访、支教、沙龙、市集等活动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开展,新农人通过分享经验、交流情感、答疑解惑、 共同探讨等形式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形成“ 社会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专业化和弹性化”的经验分享机制和学习交流平台。例如,种植草莓的张广运心怀扶贫理想,中年勇敢转行,创新农业技术,迎来致富春天。他不屈于市场萧条对服装厂关停的打击,敏锐把握乡村振兴政策扶持的潮流,多方借鉴仔细钻研,刻苦努力,低调谦逊。从家庭农场到几十亩现代化果蔬大棚,从棉纺业商人到带领几十名乡亲在田地里实现脱贫致富,张广运勤奋求知,研发高质量草莓种植技术、独创土壤成分改良方法,认为果实要对接国际标准,农场设备要科技化、专业化,务农也要追求卓越。从一颗草莓, 张广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誓把蜜柚卖出大山的官维远,利用智慧农业技术, 将柚子种植规模化、产业化与标准化。他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五是带动新。大多数新农人愿意将自己的思维、观念、技术、方法、市场等分享给当地的村民,愿意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特别是在产业前端的标准化种植、中端的品牌化包装和后端的规模化销售方面,新农人的示范带头行为十分明显。例如,从药店营业员到自己开药店,再到返乡种植莓茶带领乡亲一起致富的刘超说,作为大山的儿子,无论走多远,都会听见大山的呼唤, 呼唤着自己去尽一份责任。他说一个人的梦想和他埋下的种子是息息相关的, 埋下什么样的种子他的梦想就会长成什么样,他想让自己的家乡富起来,变得更美更好。怀着同样梦想的康学鹏认为,做新农人要有宽广的胸怀,“虽不能说我自己的胸怀有多广, 但是必须能装下老百姓,得为他们着想才行”。樊浪生则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创业成功给他带来的最大成就, 是看到了自己的价值,“那就是能够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能扛起一部分社会责任”,这对他来说不仅是鼓励,更是鞭策。成家驹认为,“ 一个人的富裕并不是真正的富裕,真正的富裕应该是带动乡亲们一起富裕”。在他看来, 一家优秀、有良心的地方企业, 不但要发展好,更要回报社会,带领家乡一起前进。在文付贵看来,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去抱怨, 只需努力做好该做的事, 实现自己的价值,毕竟,“让更多人因你而实现更大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大部分新农人没有专家的智慧总裁的资源诗人的浪漫明星的风采也没有完全能与国内国外省内省外市场有效接轨的专业化团队市场化资源与精准化策略但是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温暖的内心勤劳的双手活跃的思维与宽广的胸怀他们用良心去塑造品牌用脚步去丈量土地用双手去开拓市场用本真去打动客户用汗水去浇灌未来他们中有为了陪伴患病母亲而放弃塑胶模具厂合伙人身份为了养虾事业而感染病菌命悬一线的王建新有一边照顾重病家人一边发展产业的林小花有身残志坚努力发展茶产业的李韦荣有回报80 个户头在银行贷款40 万元恩情而成功发展莓茶产业带动 2575 人脱贫的刘超有即便夜晚在车后座入眠冻醒清晨在公厕里匆匆洗漱也始终不言放弃咬牙坚持的李臣果有日日最迟不过五点起床勤勤恳恳守护味怡然原味口感番茄成长的李龙……当然,新农人群体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的共性困难,如用工难、用地难、融资难、人才缺、成本高、周期长、赚钱难等, 也包括新农人独有的一些困难, 如不太善于与农民打交道、不太了解农业生产特点、不太熟悉农业发展规律、不太明白农业支持政策、不太获得家庭支持与社会认同等,同时也面临标准化、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不够的窘境。因此, 运用 Nvivo 软件对新农人口述故事文稿进行高频词抓取的时候,“政策、产业、技术、人才、项目、支持、帮助、学习”等词出现频率比较高。

三、拓展 新农人致富带头的育人功

此次实践活动共形成了100 多份新农人口述故事与逐字访谈稿。同时, 团队还与贵州、广西、广东等省( 区)10 多个县( 区)职能部门对接,开展了 25 场新农人培育情况座谈会,深度了解新农人培育政策与支持体系。在与新农人的深度访谈中,团队成员收获颇丰、感触良多。大家不仅进一步了解了乡村致富来之不易,也深刻思考了作为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为进一步应用该成果,我们以开发新农人资源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为目的,以发挥新农人精神的教育功能与育人功能为引领,以激励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培养青年学生责任担当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到乡村创业就业为目标, 将新农人的脱贫攻坚精神、乡村振兴使命、爱党爱国情怀、创新创业思维、 自强不息意识等思政元素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融入大学人才培养中,让大学校园的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资源真正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元素。
一是将新农人的脱贫攻坚精神“嵌入式”融入育人过程。通过“三下乡、 社会调查、口述故事、乡村体验”等新农人实践活动,开发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为核心要义的脱贫攻坚精神,将这些精神转化为带有普遍特征的立德树人资源,丰富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与方式。通过脱贫攻坚的精神鼓舞、榜样示范、价值引领和课堂教育,破解新农人的脱贫攻坚资源与乡村振兴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密码,提升育人效能。
二是将新农人的乡村振兴使命“滴灌式”融入育人环节。通过面对面采访新农人,让学生以这样特殊的方式走进乡村,“滴灌式” 将新农人的乡村振兴情怀融入育人环节,让学生了解乡村创新创业的有效契机、成功经验、现实困难、 影响因素与未来走向,将新农人身上所呈现的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素材, 进而使学生了解乡村、关注乡村、投入乡村、献身乡村、振兴乡村。
三是将新农人的爱党爱国情怀“沉浸式”融入育人课堂。新农人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贡献凸显出实践中的成果共享与利益连接, 用铁一样的事实与成效驳斥了历史虚无主义,这是青年学生能够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到的。以“讲故事、进村庄、验农情、悟实践”的方式将他们的爱党爱国情怀传播给学生,鼓励学生争当乡村人才振兴的孵化器,引导学生到西部、 到基层、 到农村去创业就业,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
四是将新农人的创新创业思维“多元式”融入育人内容。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但乡村人才“进不来”也“留不住”。要解决这个难题,培训在地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育青年大学生这一潜在人才,将新农人的创新创业思维传播开来。口述故事让青年学生系统了解新农人致富的政策体系、思维模式、 经验启示、典型案例与现实路径, 深度开展新农人的基地考察、现场讲解与项目设计,将创新创业思维“ 多元化”融合育人内容。
五是将新农人自强不息意识“ 辐射式” 融入育人内涵。部分青年学生不思进取、好高骛远、怨天尤人 心浮气躁,新农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培育青年学生信仰、情怀、责任感、担当精神的鲜活教材与生动案例,将其融入育人内涵,是培育学生志气、 骨气、 勇气的重要手段。
简言之,将新农人的故事、资源、精神与情怀挖掘出来,作为培育大学生的课程思政素材和课堂教学案例,可以助推解决创新创业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的资源问题,丰富高校立德树人的方式、途径;助推解决乡村振兴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问题,提升“大思政”体系的育人效能;助推解决乡村振兴过程对接创业就业的实践问题,增强乡土资源育人的示范效应。

谢治菊

2022 年 5月 25 日于羊城


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相关超链接
乡村研究||王洁获立2020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专项课题
乡村研究||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帮扶的模式转向与本土建构
乡村研究||乡村综合整治中的数字监管:以D村经验为例乡村研究||农户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基于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的分析乡村研究||谁更愿意争当贫困户?——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与思考乡村研究||幼有所育:新时代我国儿童政策体制的转型乡村研究||建党100年的技术变迁与贫困治理

乡村研究||王洁获征文活动一等奖

乡村研究||研究院获立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乡村研究||谢治菊:运动式搬迁下的常规化治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困境的解释框架

乡村研究||谢治菊开展社工介入易地扶贫搬迁治理专题讲座乡村研究||政策工具与乡村振兴——基于建党100年以来扶贫政策变迁的文本分析

乡村研究||脱贫攻坚精神:时代内涵、生成机理与治理价值

乡村研究||王乐童乡村振兴项目获批校级立项

乡村研究||谢治菊 彭智邦:东西部协作政策扩散的维度、逻辑与启示

乡村研究||梁琴:权威引导、市场重塑与社会动员:消费扶贫的长效机制

乡村研究||江星玲,谢治菊:协同学视域下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研究

乡村研究||谢治菊:以协同治理推进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

乡村研究||谢治菊 陆珍旭:社会学与口述史互构的逻辑、旨趣与取向

乡村研究||谢治菊 范飞:新技术对口述史研究的影响

乡村研究||李利文:执法堕距:政策执行在基层缘何容易走样?——基于D村违法建设综合整治案例的研究

乡村研究||乡村环境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上连续发文

乡村研究||谢治菊 彭铭刚 梅梦玲: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

乡村研究||回顾2021:让乡村研究走进田野

乡村研究||郭明: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

乡村研究||谢治菊 卢荷英:动员式治理与嵌入式交往:驻村干部工作艺术与乡村振兴

乡村研究||《走向共生共在:贫困村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出版乡村研究||谢治菊 范嘉雯:驻村干部考核:要素、功能与优化乡村研究||谢治菊 陆珍旭:三线建设时期的备战动员与备战意识

乡村研究||谢治菊,李恺茵:我国脱贫攻坚政策变迁及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

乡村研究||谢治菊教授获批广州市党建学会2022年度调研课题

乡村研究||谢治菊 刘 颖 袁 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受益者的政府信任与公共参与

乡村研究||邱泽奇 张樹沁:乡村电商何以成功?

乡村研究||谢炜:对口支援:“项目制”运作的梯度适配逻辑乡村研究||王禹澔: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机制:成就、经验与价值
乡村研究||谢治菊 李小勇:您在他乡还好吗?——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五层级社会适应研究

乡村研究||李强:早年不幸的健康代际传递对健康中国的启示

乡村研究||尹成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与政策研究

乡村研究||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的协同模式研究——以广州市N区帮扶贵州省L县为例

乡村研究||蒋红军 张艳红 廖依倩:技术重塑身份,智慧矫正何以有效乡村研究||尹铎 朱竑:云南典型山地乡村农业扶贫的机制与效应研究——以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为例乡村研究||刘皇 周灵灵: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进步路径乡村研究||谢治菊、刘颖、袁喆论文被《教育文摘周报》转载乡村研究||刘燕 李加斌:农村电商的发展态势及其膨响因素研究分析

乡村研究||刘志强:论全面脱贫与人权治理

乡村研究||丁波:数字赋能还是数字负担: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及治理反思

乡村研究||郭明 高璇 刘良艺:道德积分制:国家政权对乡土社会的“柔性整合”

乡村研究||谢治菊 兰凌云 余燕婷: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扶贫论析

乡村研究||谢治菊:“南粤乡村振兴”文库总序乡村研究||《向上的阶梯:面向乡村振兴的教育帮扶》出版乡村研究||吴高辉、郭小聪:党建何以引领脱贫目标的实现? 编辑|黄燕洪
排版|劳丽璇编审|郭   明
监制|蒋红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