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在城市生活的哺乳动物比乡村生活的哺乳动物更大。而城市化对动物体型的影响,在无脊椎动物中也大量存在。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不知道经常旅游的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南方的野生动物们和北方的相比体型似乎有所差异呢?动物的体型大小通常被认为是其栖息地气候主导的,简单说气候热的地方恒温动物的体型更小,这被称为伯格曼法则。然而,最近一项新研究却指出,生活在人口密度大地区的哺乳动物体型会变得更大。而早前的一些研究,也提到城市化对动物体型的影响,有的动物体型会变大,另一些动物的体型则在缩小。城市动物的体型变化到底由什么因素决定?它们又会对人类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2021年8月,一项发表在《通讯·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调查了140499项超过100种北美哺乳动物记录来验证热岛效应、栖息地碎片化及可获取资源对其体型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化会使得哺乳动物的体型更大。该研究支持了可获取资源的假设。通俗地说就是哺乳动物在城市里可能获取到比在郊区更多的食物而变大,这种影响要强于来自温度升高导致体型变小或栖息地碎片化捕食困难减小体型的趋势。这事实上挑战了动物学里的伯格曼法则。伯格曼法则是说,同一种类的恒温动物体型会随生活地区纬度或海拔增高而变大的现象。出现这个现象的部分机理在于散热,动物体型越小,表面积相对体积就越大,此时代谢产生的热量就越容易被周围环境带走。如果生活在温度较低的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自身的保温就更重要,毕竟生化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不高但也不低,冷的地方自然要限制散热,这就解释了该地区物种倾向于体型偏大的现象。
伯格曼法则被认为适用于大多数生态系统。然而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一般会有热岛效应:柏油路跟混凝土浇筑的城市“外骨骼”无法吸收太阳光照,还通过生产活动、交通及空调不断释放化石燃料中的热量,因此城市温度都会比周边要高一些。如果套用伯格曼法则,生活在城市的生物就需要提高身体表面积相对体积的比率来方便散热,也就是体型应该偏小。但最新研究却发现了完全相反的事实。类似的“打破伯格曼法则”的研究其实在之前也有报道。2018年5月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就发现,城市无脊椎动物的体型正在出现“两极化”发展现象,一些动物体型变大,另一些动物体型则在变小。单看变大的这部分无脊椎动物,有蝴蝶、飞蛾、蟋蟀和蚱蜢等,它们的迁移能力都比较强,基本都会飞或者会跳。更大的体型让它们的飞行和跳跃能力更好,很容易就能跨越城市里被道路建筑物分割的栖息地觅食,从而获得了更好的生存优势 。
蝴蝶、飞蛾、蚱蜢等的迁移能力与其体型直接相关。
|摄影 Lewis Tse Pui Lung
而体型变小的那部分无脊椎动物,地蛛、步甲虫、象鼻虫和水蚤等,则迁移能力有限,很容易被城市建筑物分割,此时温度就会起作用让它们变得更小。从根源上说,城市的很多特点使其变相对动物进行了生存选择。城市的驱动能源往往不是当前的自然光照,而是凝聚千百万年植物光合作用贮存下的化石燃料或核能,而物质资源例如水与建材,则高度依赖周边环境甚至透过全球化输送。城市生态系统属于典型耗散结构,其内部的有序需要跟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才能实现,研究栖息在这样的生态系统里的生物很难简单套用自然界的观察规律。现代城市的钢筋水泥结构单元分割了城市区域气候,固化的路面与玻璃幕墙也有效切割了光照与降水的覆盖面,生态学意义上的斑块在城市里会特别小,一条马路就可以把公园两侧的物种给分割得老死不相往来,适应城市环境对物种生存与迁移能力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天敌。哺乳动物通常位于食物链靠上的位置,在城市里只要人不去吃基本可以活到寿终正寝,而城市人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则为他们提供了捕食之外的食物来源。《纽约时报》就报道过纽约市有人专门在老鼠聚集地设置摄像头来观察流浪猫,结果发现胖的像小猪的纽约老鼠根本就不怕猫,而猫对老鼠也没兴趣,它们基本做到了井水不犯河水,反正垃圾桶里总有食物,何必费事互相过不去。所以,当资源充足时,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天敌关系可能在城市里被转化为了与人类的投喂关系。
也就是说,对于栖息在城市的动物而言,如果适应的好不但不会受热岛效应而变小,反而会因为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而变大。栖息在城市的物种可能已经通过学习或人工选择适应了一部分人类行为了。广场的鸽子基本都不怕人、生活在城市景观里的池塘中的鱼因为没有天敌也会越来越肥、北美的浣熊基本都掌握了翻带盖垃圾桶的技能……城市物种很多已经可以理解为寄生在人类行为上的新亚种了。我们通过使用人工化学品例如化妆品、药品、杀虫剂、消毒液、建材粘合剂等其实也是在对城市物种进行人工选择。去年开始的新冠大流行让我们生产并向城市排放了大量的消毒剂,这就有点像人吃抗生素团灭肠道菌群一样,对城市生活的物种也进行了一轮洗牌,只是目前还不清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于这些城市物种而言,适应城市环境关系生死存亡,而我们目前可能还无法预判所有人类当前行为的长远影响。不过当前大趋势是全球变暖与城市化,这意味着城市动物的体型很有可能同时向变大与变小方向发展。对于对温度敏感且城市里迁移性差的物种就可能变得更小,而迁移性强且能从城市得到更多觅食机会的物种则会变大。这种“二极管”式的体型变化趋势影响并不仅仅就是物种本身,事实上很多物种的体型变化会直接影响生态平衡。比如传粉昆虫,蜜蜂如果变大了那么有些花就进不去了;水蚤如果变小了就会影响天然水体的自净功能(大型水蚤在吃藻类方面比小水蚤更有效 )。当然,自然界也会通过进化来适应这些变化,不过在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里,很多物种有可能没来得及变化就消失了。
而人类其实也得想办法应付适应了城市化的动物。很多老城区里栖息的动物或害虫基本做到了跟人类互相见招拆招的动态平衡,人类无法根除它们,它们也不会放弃城市里丰富的资源。老鼠、白蚁、蚊蝇、蟑螂这些物种基本完全适应了钢筋水泥结构而床虫、尘螨这些寄生虫更是会成为很多人的过敏原。我们的垃圾分类、垃圾处理还有个人卫生习惯等也许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城市动物形成一种人工选择。说不定以后可以用城市哺乳动物大小来评选卫生城市或环境友好型城市,毕竟只有我们资源化做的够好,伯格曼法则才会起作用。城市物种说到底是城市化的一部分,自然因素例如气候、海拔、地形等对物种的影响很可能已经被人类行为给弱化了。这些物种除了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更要去适应生活在城市里人的行为。不过,在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频率逐渐上升的今天,人类与其他城市物种都不得不为了持续生存下去做出一些改变,动物体型出现了二极管现象,我们呢?[1] Maggie M. Hantak, Bryan S. McLean,Daijiang Li, Robert P. Guralnick. Mammalian body size is determined byinteractions between climate,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trait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21; 4 (1)DOI: 10.1038/s42003-021-02505-3[2] Nala Rogers.Cities Drive Creatures to Body Size Extremes &Thomas Merckx, Caroline Souffreau, Aurélien Kaiser, et al.Body-size shifts in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urban communities. Naturevolume 558, pages113–116 (2018)文章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ID:cspbooks)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猜您喜欢(点击下方标题即可观看):
1.BBC纪录片《世界金融发展史》
2.维生素D的真相你不懂
9.美文选刊|十大经典西部片(上)
12.BBC纪录片《化学史》全3集
13.BBC纪录片《香水》全3集
14.美文选刊|中华美食行天下(上)
15.不要吝惜你的“赞”
16.止痛不用吃止痛药?修改基因或许也可以
17.美文选刊|独特的摩梭文化,你了解吗?
18.美文选刊|十大经典西部片(下)
19.美文选刊|中华美食行天下(下)
20.新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会促进全身炎症和脂肪肝的发展,不过有一种甜味剂例外…
21.氟化物能防龋,到底哪种方式更有效?
22.他因科学研究被蛰了1000次
23.压力导致脱发的科学依据
24.【诺奖得主Wilczek科普专栏】要不设立一个反诺贝尔奖?
25.地磁场的两极倒转,曾推动物种大灭绝?
26.数坛上的一代“歌王”——辛格
27.“白娘子”真的有毒!
28.受哲学思想的启发导致的重要科学发现︱科学史
29.头发稀疏、脱发和秃顶的原因终于找到啦 |荣登《自然衰老》杂志
30. O
31. 治不好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在作怪
32.BBC纪录片《植物王国》全3集
33.观念的囚徒:哈耶克从未过时,却注定是少数
34.塑料不消化,吃下去大不了拉出来?不,它还跑进了人类胎盘
35.天然的广谱杀虫剂——鱼藤酮(Rotenone)
36.过去十年,考古学十大里程碑发现
37.美文选刊|为何探索火星?
38.袁靖老师说牛,真牛!
39.飞行器像蜜蜂一样避障?《Nature》发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机器学习飞行器
40. BBC纪录片《数学的故事》(全4集)
41.BBC纪录片《 科学的故事》全6集
42.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全6集
43.BBC纪录片《生命的奇迹》全5集
44.BBC纪录片《睡眠十律》
45.BBC 纪录片 《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全4集
46.BBC纪录片《人类感官 》全3集
47. BBC纪录片《现代世界的天才》(全3集)
48. BBC纪录片《糖脂大战》
49. 间歇性禁食的益处再添新证:降血压立竿见影,胆汁酸或是关键!
50.BBC纪录片 《生命》全10集
51. BBC 纪录片《强迫症·心魔 》
52.BBC纪录片《健康饮食的真相》
53.BBC纪录片《维生素的真相》
54.BBC纪录片《锻炼的真相》
55.BBC纪录片《地球脉动 I 》全11集
56.BBC纪录片《人脑探险 》全6集
57.BBC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
58.类器官的前世今生
59.雄蝇授精后,会“看守”雌蝇,直至受精卵排到牛粪上…动物奇特的生殖方式里隐藏着怎样的演化奥秘?
60.传递快乐的分子——多巴胺(dopamine)
61.抗衰老基因疗法,是美好的前景,还是无良的骗局?
62.博物学的浪漫,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丨展卷
63.有颜色、有花香,甚至还有花蜜,为什么还不配叫花?
64.失温冻死,不仅仅在严冬,也不仅仅在室外
65. 中国古代的金矿
66. BBC纪录片《狗的秘密生活》
67.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全8集
68.NHK纪录片《敦煌莫高窟》全2集
69. BBC纪录片《伟大的作曲家》全7集
70.闲谈美国大学tenure track制度:菲尔兹奖得主也曾挣扎
71.长寿大法哪家好?人类能否学得了?
72.端午节,为啥纪念的是屈原而不是他
73.BBC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
74.BBC纪录片《地球伟大河流》
75.BBC纪录片《德国艺术》 全3集
76.NETFLIX 纪录片《社交困境》
77.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78. NHK纪录片《血糖飙升:揭露潜在威胁》
79.颠覆性研究:早餐吃巧克力,不仅不长胖,反而有助于减肥
80.纪录片《金城兰州》全4集
81.BMC子刊:50万人大型研究,喝任何咖啡都能降低肝病风险
82.BBC纪录片《压力的真相》
83.专访理论物理学家内森·塞伯格:数学对终极物理学理论的导引
84.PBS纪录片《众病之王:癌症传》全3集
85.郑州暴雨,一句“千年一遇”不能挡住所有追问
86.BBC纪录片《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
87.用一个词总结东京奥运会开幕式,那就是……
88.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0集)
89.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20集)
90.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21-26集)
94.BBC纪录片《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全6集
96. 苏炳添这个第六名,比他真拿一块金牌更好
97. 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全10集
98. 叶檀老师:你可以舔,但别舔的这么不专业
99. Netflix 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大爆发 》全6集
100. 性侵案一出,阿里这项著名制度成了笑话
101. 热力学怎样理解生命 | 展卷
102. 从简单规则中产生复杂图案,自然是如何做到的?
104. 与病毒共存,张文宏这话说的有错吗?
108. BBC纪录片《香料之路》全3集
109. “及时雨”宋江,到底算不算个好人
110. BBC纪录片《性格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 )
112. BBC纪录片《乳香之路 》(全4集)
113. 2021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身体感受冷热、触觉的科学解释
114.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获奖
117. 王羲之《蘭亭序》
118. 联合二甲双胍,四类常见降糖疗法效果有何差别?ADA重磅发表“迄今最大最长”研究
119. 手机刷视频,越刷越上头——沉迷社交媒体是病吗?
120.NHK纪录片《睡眠的科学》
121. 诺奖青睐的触觉研究是怎么做出来的?| Piezo封神之路(上)
122. 机械力如何塑造我们 | Piezo封神之路(下)
123.专访丁奎岭:化学诺奖发错了吗?合成化学的下一个突破在哪里?
131. BBC纪录片《航空发动机制造全过程》
132. 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英语:瑞士人是如何彼此沟通交流的?
133. 科学可以被统一吗?
134. 综述|药物递送进化史
135. BBC纪录片《犹太人的故事》全5集
136. 世界十大煤矿
137. 马斯克脑机接口新进展:猴子用意念打“乒乓”游戏丨环球科学要闻
138. 人口出生率正式跌破1%,我们将面临现实版的“老鼠乐园”吗?
139. 大多数人类起源的故事,都与已知的化石不符
140. BBC纪录片《佛教世界七大奇迹》
141. 纪录片《身体语言的秘密》
142. 恼人的唇疱疹又发作了……新发现揭示了它反复发病的机制
143. 《细胞》子刊:科学家首次实现胰腺导管类器官的体外建模
144.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压力大、贫穷,更容易患心脏病
145. 综述|肿瘤免疫疗法汇总
146. 信任,为什么重要?
147. 科学与哲思没有国界: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 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