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常识就像空气,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却须臾不可缺少。然而,比常识更像“空气”的,其实是信任。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他认为,一个国家可以缺少军队,甚至可以缺少食物,但唯独不能缺少信任,否则国家就会崩溃。
对血亲的无条件信任,是家庭得以维系的根本。对师长朋友的信任,是社群得以存在的基础。
熟人之间,如果缺乏信任,充其量是“熟悉的陌生人”。
陌生人之间,如果缺乏保障信任的律法和制度,任何交易都不可能发生,人类文明也不可能迈入现代。因为文明的本质,就是把熟人之间的交易和伦理,扩展到熟人圈之外。
▌“信任怪圈”:我们为什么“信任我们不信任的”?
信任,首先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探讨建立社会信任的重要性。
但是,信任,之所以能从传统社会的熟人之间,扩展到陌生人之间,是因为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经过重复博弈,最后形成的声誉机制,以及保护这些声誉机制的法律制度。
例如,法律规定,因虚假交易入狱的股票经纪人,不得再从事证券行业。
可见,信任的内核,是伦理道德,但其前端,是声誉,而后端,则是法律。
然而,一个尴尬的问题马上出现了:
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资讯的发达程度、法律的完备程度,都堪称历史之最。但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被信任危机包围——
老人孩子倒地无人敢扶;亲人因债务纠纷反目成仇;上市的电商平台,却充斥着假货。有人选择私下媾和,于是一方公开售假,一方知假买假,彼此心照不宣,让更多人重复上当,连博弈都省了……
如果说我们陷入普遍的“信任危机”,恐怕没有人会反对。而且,今天的“信任危机”,还不是简单的信任与否的问题,而是“信任自己不信任的”怪圈:
很多做餐饮的,从不吃自己店里的东西;很多做编辑的,很少回头去读自己编辑的书——自己不信任自己,但却能在不信任的事情上耗上半生。
公共生活中,上面两种“信任怪圈”也不鲜见: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面人”不奇怪,愿意信任才奇怪。
总之,人人都知道信任很重要,但似乎都被信任危机包围;信任的建立,离不开声誉、法律与制度——这个道理,很多学者都懂,但却回答不了上面的“信任怪圈”。因为今天的“信任怪圈”,是下面几种巨变的结果:
◎飞速的城市化、市场转型,将两千多年的熟人圈子,抛进了陌生人社会的市场规则。旧的道德伦理被边缘化,新的文明底线尚未确立。
◎技术革命既带来了海量的信息(知识),加大了信息不对称的趋势。分工合作的频次越来越高,欺骗的成本却越来越低。
◎市场让普通人获得了竞争经济、荣誉的机会,也助长了从上到下的投机心理。毁约的诱惑大大增加,法律的防范机制时常失灵。
巨变时代,意味着传统信任机制的破坏,但巨变的时代,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信任——
因为离开了信任,今天我们拥有的、享有的一切,总有一天会以比获得它更快的速度失去。
空洞的道德说教没有意义,重建信任的前提,是先从“信任怪圈”切入,真正理解信息、信任与法律各自的本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些洞察,解读历史与现实中的种种“信任危机”。思想者、经济学家张维迎的《信息、信任与法律》,正是一本“中国人写给中国人”为这一问题“量身定做”的一部好书:
1983年,张维迎以一篇《为“钱“正名》进入公众视野;1984年,他提出“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成为中国市场转型的深度参与者;2008年,他出版《市场的逻辑》一书,为市场经济正名;2021年,他又发表了《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提出了“市场需要捍卫”的警告......因此,大众眼中往往只将张维迎视作“市场派经济学家”。但这些年张维迎说的最多的,其实是“只有理解企业家精神,才能真正理解市场经济”,他自己也谦逊的说“这些年才深刻理解了企业家”,他的《企业家不是什么》对企业家精神做了全新的阐述,得到企业家的普遍认可。所以,熟知张维迎的人,将他视为“中国企业理论的研究权威”。但其实,他的“老本行”是信息经济学——最早将信息经济学引入中国的,就是张维迎。他的《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与社会》是许多高校在这一领域首选的教材。相对于“经济”的话题,“信任”的话题往往内涵更富、漫无边际,任谁都能谈上几句,但能看到的大多是从道德角度陈词滥调的批判,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全新的视野与工具——“信息经济学”,就是张维迎老师针对这一问题,最为得心应手的一把解牛刀。因为信任问题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而“信息经济学”中“博弈论”、“激励机制”、“非对称信息”等经济学领域的思考进路,正是在精准地阐释了“信息、信任和法律”的种种互动机制。
正如张维迎老师在书中所表达的:信用机制的建立和保护,取决于博弈的层次、法律的治理;而重复的博弈、良善的法律,又深深植根于该社会的信仰和伦理……一旦注意到信任的存在,就再也不可能视而不见。但是,视角却关系着所站的高度,观看的深远。一项研究的准确、深刻程度,往往见诸于视角和表达能力。
应该说,与众不同的视角,才是张维迎此书最大的价值。
张维迎涉猎广泛,相比一般的法学家,张维迎有经济学家的思维;相比一般经济学家的纯粹理性思考,他更有伦理、信仰维度的纵深思考。另外,他还能纯熟地运用人类学、生物学,甚至物理学思维,剖析社会问题。因此,这本书探讨的命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领域。尤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礼法体系,作出了精妙的阐释。例如,在信任问题上,他甚至将法律问题上溯至“天理人情”的高度。视角之广阔、文字之精当,人文情怀之深厚,堪称“人文学者的范文式写作”。信任和法律,如何影响效率和增长?竞争和开放,如何促成伦理和法律的变更?不同的政治文化,社会问题当然大不一样。即便同属华语文化圈,港台等地区由于法律、制度的迥异,人们对信任的三端——道德、声誉、法律的看法,也是天差地别。因此海外学者以“信任”为主题的研究,虽然著述颇丰,但由于脱离了本土的文化语境,用来阐释中国的信任问题,难免会错置场景。这本书直面当代中国的现实境遇,而且不断回望文化传统。并切合中国实际,从道德培育、自发社会规范等方面,对“如何重建社会信任”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比如,推动法治化,似乎是种理所当然的正确。一般研究者,只看到了法律制度对信任的重要性,便一味强调法治建设对社会信任的保障。
但是,张维迎有着不同的观点:法治化的过程,要警惕对社会领域的不当入侵和过度侵入;对法律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形成道德声誉上的信任,因为好的法律只是对公序良俗的确认,而非强制改变……
——这也是张维迎教授的著作,总能击中国人痛点的原因。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渴望市场让我们变的富裕;当市场带来富裕的时候,渴望好的制度带来安全与自由。但是我们却从未想到,离开了信任,即便一个商品最完备、最开放的市场,一套最优越、最有效的制度,也根本无法独立运行。这是因为人类往往有个通病,越是重要的东西越容易被忽略。正如张维迎老师在《信息、信任与法律》一书中所表达的:一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背后,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信任——当信任变得愈发脆弱,作为繁荣根基的活水源头也终将变得枯竭。今天,开放社会秩序的受益者们,都奉亚当·斯密为这一秩序的开创者,并将《国富论》视为奠定这一秩序的基石 。然而,他本人最看重的却是他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在亚当·斯密看来:《国富论》是“利己”的左手,而《道德情操论》是“利人”的右手,尽管右手永远比左手重要,但吸引人的往往是他的左手。如果说张维迎老师《市场的逻辑》是“利己”的左手,那么《信息、信任与法律》就是“利人”的右手。但历史和现实却是,这只“右手”尽管用的最多,但我们却从未真正“拥有”过。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张维迎老师《信息、信任与法律》。此书第一版距今已近二十年,再版售罄后已断货多年,此次最新增订的第三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讨论的广度与深度。识图扫码,即可一键收藏。(我们有幸得到张维迎老师的少量签名版,还可在规格中一键选购张维迎老师签名版作品集 )张维迎:每一次变革,首先都是观念的变革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张维迎,自由市场的守夜人
当我们怀念80年代时,在怀念什么?
奥地利学派的五大贡献
奥地利学派为什么总不受待见?
市场的逻辑:“好”意图为何带来坏结果?
猜您喜欢(点击下方标题即可观看):
1.BBC纪录片《世界金融发展史》
2.维生素D的真相你不懂
9.美文选刊|十大经典西部片(上)
12.BBC纪录片《化学史》全3集
13.BBC纪录片《香水》全3集
14.美文选刊|中华美食行天下(上)
15.不要吝惜你的“赞”
16.止痛不用吃止痛药?修改基因或许也可以
17.美文选刊|独特的摩梭文化,你了解吗?
18.美文选刊|十大经典西部片(下)
19.美文选刊|中华美食行天下(下)
20.新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会促进全身炎症和脂肪肝的发展,不过有一种甜味剂例外…
21.氟化物能防龋,到底哪种方式更有效?
22.他因科学研究被蛰了1000次
23.压力导致脱发的科学依据
24.【诺奖得主Wilczek科普专栏】要不设立一个反诺贝尔奖?
25.地磁场的两极倒转,曾推动物种大灭绝?
26.数坛上的一代“歌王”——辛格
27.“白娘子”真的有毒!
28.受哲学思想的启发导致的重要科学发现︱科学史
29.头发稀疏、脱发和秃顶的原因终于找到啦 |荣登《自然衰老》杂志
30. O
31. 治不好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在作怪
32.BBC纪录片《植物王国》全3集
33.观念的囚徒:哈耶克从未过时,却注定是少数
34.塑料不消化,吃下去大不了拉出来?不,它还跑进了人类胎盘
35.天然的广谱杀虫剂——鱼藤酮(Rotenone)
36.过去十年,考古学十大里程碑发现
37.美文选刊|为何探索火星?
38.袁靖老师说牛,真牛!
39.飞行器像蜜蜂一样避障?《Nature》发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机器学习飞行器
40. BBC纪录片《数学的故事》(全4集)
41.BBC纪录片《 科学的故事》全6集
42.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全6集
43.BBC纪录片《生命的奇迹》全5集
44.BBC纪录片《睡眠十律》
45.BBC 纪录片 《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全4集
46.BBC纪录片《人类感官 》全3集
47. BBC纪录片《现代世界的天才》(全3集)
48. BBC纪录片《糖脂大战》
49. 间歇性禁食的益处再添新证:降血压立竿见影,胆汁酸或是关键!
50.BBC纪录片 《生命》全10集
51. BBC 纪录片《强迫症·心魔 》
52.BBC纪录片《健康饮食的真相》
53.BBC纪录片《维生素的真相》
54.BBC纪录片《锻炼的真相》
55.BBC纪录片《地球脉动 I 》全11集
56.BBC纪录片《人脑探险 》全6集
57.BBC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
58.类器官的前世今生
59.雄蝇授精后,会“看守”雌蝇,直至受精卵排到牛粪上…动物奇特的生殖方式里隐藏着怎样的演化奥秘?
60.传递快乐的分子——多巴胺(dopamine)
61.抗衰老基因疗法,是美好的前景,还是无良的骗局?
62.博物学的浪漫,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丨展卷
63.有颜色、有花香,甚至还有花蜜,为什么还不配叫花?
64.失温冻死,不仅仅在严冬,也不仅仅在室外
65. 中国古代的金矿
66. BBC纪录片《狗的秘密生活》
67.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全8集
68.NHK纪录片《敦煌莫高窟》全2集
69. BBC纪录片《伟大的作曲家》全7集
70.闲谈美国大学tenure track制度:菲尔兹奖得主也曾挣扎
71.长寿大法哪家好?人类能否学得了?
72.端午节,为啥纪念的是屈原而不是他
73.BBC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
74.BBC纪录片《地球伟大河流》
75.BBC纪录片《德国艺术》 全3集
76.NETFLIX 纪录片《社交困境》
77.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78. NHK纪录片《血糖飙升:揭露潜在威胁》
79.颠覆性研究:早餐吃巧克力,不仅不长胖,反而有助于减肥
80.纪录片《金城兰州》全4集
81.BMC子刊:50万人大型研究,喝任何咖啡都能降低肝病风险
82.BBC纪录片《压力的真相》
83.专访理论物理学家内森·塞伯格:数学对终极物理学理论的导引
84.PBS纪录片《众病之王:癌症传》全3集
85.郑州暴雨,一句“千年一遇”不能挡住所有追问
86.BBC纪录片《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
87.用一个词总结东京奥运会开幕式,那就是……
88.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0集)
89.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20集)
90.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21-26集)
94.BBC纪录片《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全6集
96. 苏炳添这个第六名,比他真拿一块金牌更好
97. 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全10集
98. 叶檀老师:你可以舔,但别舔的这么不专业
99. Netflix 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大爆发 》全6集
100. 性侵案一出,阿里这项著名制度成了笑话
101. 热力学怎样理解生命 | 展卷
102. 从简单规则中产生复杂图案,自然是如何做到的?
104. 与病毒共存,张文宏这话说的有错吗?
108. BBC纪录片《香料之路》全3集
109. “及时雨”宋江,到底算不算个好人
110. BBC纪录片《性格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 )
112. BBC纪录片《乳香之路 》(全4集)
113. 2021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身体感受冷热、触觉的科学解释
114.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获奖
117. 王羲之《蘭亭序》
118. 联合二甲双胍,四类常见降糖疗法效果有何差别?ADA重磅发表“迄今最大最长”研究
119. 手机刷视频,越刷越上头——沉迷社交媒体是病吗?
120.NHK纪录片《睡眠的科学》
121. 诺奖青睐的触觉研究是怎么做出来的?| Piezo封神之路(上)
122. 机械力如何塑造我们 | Piezo封神之路(下)
123.专访丁奎岭:化学诺奖发错了吗?合成化学的下一个突破在哪里?
131. BBC纪录片《航空发动机制造全过程》
132. 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英语:瑞士人是如何彼此沟通交流的?
133. 科学可以被统一吗?
134. 综述|药物递送进化史
135. BBC纪录片《犹太人的故事》全5集
136. 世界十大煤矿
137. 马斯克脑机接口新进展:猴子用意念打“乒乓”游戏丨环球科学要闻
138. 人口出生率正式跌破1%,我们将面临现实版的“老鼠乐园”吗?
139. 大多数人类起源的故事,都与已知的化石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