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巨著: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温馨提示:阅读前,让我们一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罗刹(4)
斑足罗刹此时已对月亮王子完全生起信心,他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且暂时息灭恶心,一直注视王子说道:“在此世间,谁会故意损害像你这般胜妙之王子?你从婆罗门处闻听之教言能否再传与我?我非常愿意闻受。因你谆谆教导,我现在已深感惭愧,并为自己所作所为万分忧虑。”
王子此刻已了知仙人以前对斑足所咒骂之十二年期限已经圆满,调伏他并使之趋于佛法之因缘业已成熟,就对罗刹说道:“如欲得法,必须拥有与所闻正法相应之威仪。正所谓: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故而你应以清净心,就如病人听从医生教导一样,恭敬闻法。”(Note:前行 闻法轨理 也如是宣说) 斑足罗刹马上脱去上衣铺于大磐石之上当作坐垫,恭请王子端坐于上,然后仰望王子脸孔说道:“大菩萨,请为我说法。”王子便开始用清晰声音将在婆罗门前所听闻之教言向他传授。 王子所说第一首偈颂为:“所有正士前,接触仅一次,无需精勤修,自心获稳固。”罗刹听后点头称赞,又打响指,并非常高兴地再三请求王子继续传法。于是王子又说第二偈:“正士谁亦撼不动,如同天鹅行善法,何人如果亲近他,功德自然能获得。”罗刹听后再生欢喜,他对王子请求道:“你通过供养财物而获得智者教言,行如此供养而得如是教言太有意义,不知你能否再为我继续宣说?”于是王子又宣说第三偈:“国王马车金宝饰,身体衰朽亦丑陋,正士所传法不老,善根功德永稳固。”罗刹听罢再次弹指赞叹,同时内心法喜充满,就如降下甘露雨水一般,身心得以享用无尽。他又请求王子接着传法,王子就开始为他宣说第四偈:“天地之间距离远,大海两岸望不见,东西两山难睹面,俗人佛法相隔遥。” 斑足罗刹此时已是欢喜难言,他恭恭敬敬对王子说:“你为我传授四偈,我欲供养你四种殊胜以报传法之恩,不知你欲何求?”王子正色答言:“你干尽伤天害理之事,连我也被拖累受羁绊,你所积善根全为颠倒错乱,又怎能对别人行四种殊胜供养?即便我开许你可对我行殊胜供养,但你从内心来说就不喜布施,你还是免谈什么供养不供养吧。” 罗刹听后羞愧难当,他低头说道:“你无需担心,我现在连自己性命都可以舍弃,我定能供养你最殊胜之物,请你务必接纳。” 王子看时机已到,就对他说:“你既然愿意供养,那就自此之后,一定不得妄语,还得断除杀害众生之恶习,且需释放所有被关押之人,并戒断啖食人肉之丑陋习性,以此为四种殊胜供养,我方才可以接受。” 罗刹面露为难、痛苦之色道:“前三项要求我都可以做到,只是第四条能否替换一下,因我实在难以做到。我不食人肉根本无法生存,这一点想必你以前就已了知。”王子进一步刺激他说:“我就说过你根本不可能供养我四种殊胜,若不能戒除食人肉习气,不妄语、不杀生等项又怎能落实?你刚刚还信誓旦旦说可舍弃生命对我行四种殊胜布施,现在看来岂不又成空话?” 罗刹为自己辩解说:“我现已舍弃王位,于森林中感受种种痛苦,又远离正法,众人围绕我而起之谣言可谓四处飞扬。此种境况下,我怎能舍弃最后一条生存之道?因我已无任何可依靠处。” 王子因势利导说:“你确确实实已将佛法、王位、名誉、安乐尽皆失毁,而所有这些根源全在于你自己贪食人肉。既然如此,那又有何难舍之处?你必须戒除这食人肉劣习。你以前也曾享有王位,后正因吃人肉而成食人罗刹,此乃你自己未调伏自心所致。你从现在起就应力争趋入不违佛法、世间法之光明正道。” 经王子如此循循善诱之教导后,罗刹终于拜倒在王子脚下顶礼忏悔,又发誓愿再不吞食人肉,并落实释放被关押之人等各项要求。 月亮王子来到被关押王子所居山洞中,众人都为自己能获解脱而欢欣鼓舞。王子又要求他们勿损害罗刹,在安慰他们时又让他们发愿。从山洞中获得释放后,五百名王子就将斑足罗刹护送回国,并让他继承王位。从此以后,斑足国王以正法主持国政,众多王子都欢喜承侍他。也有一些王子于其他国家中登上王位。 当时之月亮王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斑足罗刹即为后来之指鬘比丘。 任何人如果遇到大正士都能获取极大利益,因正士乃按诸圣者教言行事,他总以善巧方便利益众生。即便他遭遇再大困境也能安忍不动,遇到再大痛苦也不失毁正法,永远都能以稳固信心,不退转地利益自他事业。思维这些道理,人们理应对佛法功德生起恭敬心。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行愿品》
目录(三、布施品-四、持戒品)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3-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4-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6-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7-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7-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8-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9)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0-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0-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0-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1-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6)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7)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8)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19)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0)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三、布施品(2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2-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2-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6)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7)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8)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9)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0)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3)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4)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四、持戒品(15)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五、安忍品(1-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五、安忍品(1-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五、安忍品(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五、安忍品(3-1)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五、安忍品(3-2)
有声书《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五、安忍品(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