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平权

其他

城中村的女工和她们的孩子

深圳城中村的孩子们在讨论《儿童权利公约》受访:丁当采访及编辑:劳秀汶供图: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此前,我们对于城市儿童的讨论,似乎在形成某种共识,或者是一种公共讨论当中的假设:现在孩子的童年被社会时钟紧紧套牢,各种安排和活动都精准到分秒,可能他们并不缺见识,缺的是玩耍、放空和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我们必须要追加的一个前提是,这到底是哪些城市家庭的儿童生活?至少对于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并没有那么“忙碌”。相反,他们的时间很多,早早放学,不用上各种课外兴趣班。即便没有精致和过度安全的公园,他们也有各种自己发现的游玩路线,任意穿梭在错综复杂的巷子里,甚至是通过观察一些很久没有人居住的村中老屋,饶有兴致地发明那些有点年代感的鬼怪传说。当然他们也有因为户籍政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带来的困境:比如被迫流动,可能随时都要准备回老家读书;比如读不上公立学校,无法获取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而经常陷入一种“吃苦哲学”和阶层现实的矛盾中。牛始埔村,是深圳龙岗区横岗街道的一个城中村。在这里,早年来深圳打工、也一直在具体生活中不断实现自我教育的丁当,创立了一家专门服务于基层女性和流动儿童的社会机构“绿色蔷薇”。在这八年的时间里,由陌生到熟悉,由拘谨到开放,她看到了很多女工们和她们孩子的故事跟变化。对于丁当来说,社会的阶层结构是一种现实,可是她更愿意做的,是怎么在现实之中,探索在城中村里做“新教育”的可能。跟丁当见面的那天,她正在擦洗机构空间的玻璃门,她拿着湿抹布向我挥了挥说:你先进去,我擦完再跟你聊。空间里有两个小男孩玩着积木搭建,他们见了我,立马打招呼,互通姓名,还热情地告诉我,他们在做一个秘密基地。后来,我们走在牛始埔的巷子里,丁当一路跟人打招呼,有些姐姐阿姨在家门口做计件零工,她也会走过去摸上一摸:做一个能算多少钱?在丁当的理想社区构建里,她希望生活在牛始埔的孩子们,也能经历像她小时候的那种农村氛围:人跟人是熟悉的、友善的,大家有什么事情都能互相帮忙。本文为“儿童与城市”系列专题的第六篇,发布前经受访人审校。丁当深圳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16岁成为电子厂流水线的一名女工,期间接触公益机构“工友书屋”,进入文学小组,编写杂志《工友天地》,开始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18岁(2006年)正式成为该机构的工作人员,负责姐妹力量小组、工伤探访小组。23岁结婚生子,28岁离婚并创办绿色蔷薇妇女儿童机构,更深地理解私领域里对女性的限制,以及公共表达对女性的重要性。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举办“女工最牛”活动,希望打破社会对女工的刻板印象。曾海选成为打工春晚的女工主持人,“TEDxChaoyangWomen—MOMENTUM”的讲者。2022年入选成为银杏伙伴。绿色蔷薇的空间内部我是2015年来牛始埔做“绿色蔷薇”的,来的时候很清楚,就是做一个专门服务基层女性的社会机构。在这个城中村里,大多数住户是家庭式的打工群体。当时就发现,要让住在这里的女性有时间参加我们的活动,尤其是女工,必须解决她们孩子的照顾问题。所以最开始,每次做活动,我们都会临时围起一个像小孩游乐场之类的空间,在地板上铺一块垫子,放些小球,小孩在旁边玩,想着说可以解放妈妈们的双手。对我们来讲,不是一开始就有意识要给孩子做点什么,更多是在相处的过程里,我们看到孩子本身有很强的需求。像很多孩子都喜欢画画,每天过来说:“姐姐,姐姐,我要画画。”七八年过去了,现在我们攒下有一大叠孩子们的画。我刚来牛始埔那会儿,基本上大人把小孩管得很紧,不让小孩随便出门,担心被人拐跑。但后来发现,在绿色蔷薇玩的小孩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孩子都是打工子女,TA们的时间非常多。大部分人上不了公立学校,只能去读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一般入学门槛低,教育资源有限,老师的流动性也高。孩子们每天下午4点半就放学了,但父母是不可能这个点下班的,况且家里又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活动。牛始埔相对于深圳其他城中村,房租算是比较高的一个地方。一个小单间包括有厕所、厨房之类的,每个月起码都要六七百块,一房一厅可能就是1000多块了。甚至有的小孩家有六口人,住在一房一厅里,非常拥挤。所以那时候,小孩放学了,基本上就跑来我们机构写作业或者一起聊天。最早的儿童活动,是先从孩子们怎么使用这个公共空间慢慢摸索出来的。别人给机构捐了书,我们会让小孩一起来包书皮、编号和上架。我们也经常跟小孩开会,比如在四五个小孩里,TA们都是好朋友,但可能突然会有小孩说跟要某个人绝交。怎么处理同伴关系?那就需要大家一起开会聊聊看。开会开多了,一直到2017年,开始做各种儿童工作坊的时候,一碰到问题,TA们就知道要开会,商量解决办法。其实小孩观察力特别强,会从我们身上看怎么组织活动、怎么完成一件事情。六一儿童节时,通过立定跳远的游戏形式,跟孩子们一起讨论《儿童权利公约》。规训跟女工活动一样,在所有的儿童活动里,我们都会比较注重性别的视角。无论是过去在农村老家,还是来了城市,女工身上都有着太多被女性角色限制的经历。对于一些有可能改变的事情,她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坚信,因为她们已经在现实里受过非常多的打击。可是恰好儿童不一样,儿童是一个很有希望的群体。如果我们要推动性别平等、反对暴力,这些孩子最容易受到影响,做出改变。虽然我觉得男孩和女孩都应该一样,平等地参与,每个孩子都能做自己,但在公共参与里,你就是会看到两性之间的不同。相对来说,女孩好像“天然”很安静,没有男孩子那么调皮。每次我们说活动要开始了,要讨论或者写点什么的时候,女孩都很认真,非常投入,默默地做。其实她在家里面也是这样子,可能从出生的姓名开始,一个家庭对女孩的要求就是跟男孩不一样。有时候,我们觉得有女孩在,真的很好,但那个“很好”的背后,是不是有另一个东西,一种被规训出来的“懂事”和“乖巧”?当然,我经常在机构也能看到一些很有想法、体力很旺盛、或者爱跟别人打打闹闹的女孩。就像之前住我们机构对面的一个女孩,她的性格非常开放,不喜欢穿裙子,我觉得蛮棒的。从性别的角度讲,男孩、女孩的刻板印象存在很久了,我们也很难去打破。比如我们之前跟孩子讨论过美的凝视,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虽然她们已经在我们这学过性别教育,但还是特别在意自己的腿直不直、白不白。我们只能更多发起讨论,大家心目中的美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谈恋爱、交朋友,是看外貌,还是看对方有哪些美好的特质?比如学习成绩好?有个性、有想法?很善良?懂得尊重别人?到最后,当我们真的一点点来剖析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发现,可能那种所谓的主流审美,它并不一定是真的,回到现实生活里,它也不一定是那么放大的东西。但是这个很难,小孩很难完全独立和清醒地说,非常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有些女孩到了年龄,她就是会让自己打扮得更有青春特质,不仅是因为生理影响,她也需要交朋友,她的同龄环境就是那样。所以在性别教育里,我们希望孩子们无论在穿衣打扮、还是其他行为上,都能够是有意识的,知道自己不一定要打扮成这样子,不一定要被某个东西牵着走。孩子的性别教育和性教育,就我自己接触到的一些家长来看,目前她们还是挺开放的,觉得自己教不了,就让我们帮忙教。最近我们跟姐妹们做读书会,有些三四十岁的姐妹,她们的女性意识很强,会说:“我女儿不想结婚就不结婚,没有关系,现在女人都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干嘛还要跑到别人家里做家务,还要去照顾别人?”4-6岁的儿童性教育课堂上,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在青少年戏剧《地下花果山》中,孩子们提到在学校被体罚的经历。改命在这里,妈妈们对教育孩子最大的困惑,其实是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相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只觉得小孩很叛逆。她们总会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孩子一定要好好上学,不要像我这样打工,干着最基层的工作,很辛苦,未来坐在办公室多好。她们会把通过读书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希望,投射到孩子身上。但对孩子来讲,这是很不公平的,能“改命”的资源跟环境就是很有限。事实上,像黄灯在书里《我的二本学生》写的那样,哪怕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可是读完出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还是有非常大的落差,一样要辛苦打工,向上流动的几率很低。这种期待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跟错位,我觉得是比较难沟通的部分。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一些大姐,她们有好几个孩子,现在小的孩子还在上学,这种沟通的难度会加大。因为她们那一辈的教育观念,就是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勤勤恳恳读书,没什么其他的经验跟方法。母女或母子之间发生冲突,我们有时候会到她们家里做家访。比如说玩手机,父母觉得孩子玩手机,看着就很烦,每天打几份工回家之后,你怎么还在玩手机?小孩也有自己的想法,可能TA的同学都在玩,不玩就没法融入,并且学校有些作业也需要用到手机。所以我们会做这样一些介入,让孩子充分表达,也让父母充分表达,还会让双方做一个协议,协商玩手机的时间,比如可能每天一两个小时、周六日可以多点时间,然后签上名。希望大家可以把约定慢慢变成一种共识。不过,现在手机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很大。绿色蔷薇门外的电影放映、弹唱活动出路有些妈妈可能还是很焦虑,觉得我孩子怎么办,成绩不好,也没有很多信息可以参考。针对这点,我们做过小班制的补习班,也有过线上的一对一辅导,因为会有些返乡的儿童想要提高英语水平。这样一来是解决家里妈妈的期待,二来孩子可能真的需要一些应试考学上的帮助,作为机构,我们可以去找到相应的资源。接下来,我们会再启动这部分工作,尤其是在上初中的孩子,很快要中考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相关的调研、工作坊或讲座,让TA们了解:怎么才能考上普通高中?有哪些不错的职校选择?自己目前处于怎样的学习状况?还需要什么样的支持跟资源?不过对机构来讲,我们人员有限,能做的也很有限。按照深圳目前的入学积分制度,一般没有房、没有户口、但有居住证和社保的家庭,小孩入学的基础分是60分,在这基础上,再拼父母社保的缴费年限。如果父母没有社保,一定进不了公立学校,哪怕是私立的打工子弟学校,也进不去。我们这边有一些年龄大的大姐大哥,最小的孩子要上学,但TA们刚好到了退休年龄,又或者说父母在工地上没买社保,小孩在深圳读书的门槛就会被限制住,没有社保就没有入学资格,必须要回老家。还有一点,要上深圳的普通高中,如果进不了公立初中的话,基本就不可能读了。所以往往小学毕业之后,这里会有一批孩子回老家读书。我们去年听孩子讲,在TA们学校,100个人里大概只有两三个孩子,才能读上深圳的高中。之前在儿童戏剧上,我们也跟孩子们讲过这些,TA们要面对的社会结构很难改变。可是,不一定只有读普通高中、上大学,才有所谓的出路。其实现在的孩子要学什么,并不缺资源,网络上已经有太多的知识和信息,最关键是怎么学、怎么思考问题。我觉得我是一个很“不卷”的妈妈,对我儿子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现在六年级,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不全是他的问题,可能有学习热情、方法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对我来说,蛮欣慰的是,他喜欢看书,有看书的习惯。以前在他上二三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起读了第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我读一段,他读一段,到后面,我就买了很多很多书放着,有些厚的书,我还没来记得看,他都已经看完了。我对他的期待很简单,就是尽他自己能力学习,如果说最后成绩够不着,上职校也没有关系。我更希望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照顾好就行。他从小到大,我也会跟他讨论性别,以前给他看过动画片《爱冒险的Dora》,讲的是女孩探险的故事。他以前不太相信我的话,但特别相信老师说的:“我们老师说了,男孩要练武术,女孩就要学跳舞。”这我能怎么办?挺无奈的,因为他已经进入到这个社会环境里了。我只能见缝插针地肯定那些不是性别刻板印象的部分,比如在家里面主动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品质,我会及时夸奖肯定他。当把镜头交给孩子时,他们会看到怎样的牛始埔?“孩看城中村”活动中,孩子们带着大家游赏牛始埔。冲突女性的身份,女儿的身份,妈妈的身份,这些身份确实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一些处境,并且在那些处境当中寻找,还有什么部分是可以松动的。比如我现在生活在牛始埔,每次看到不同姐妹的经历,会让我很直接地去思考其中的问题,然后介入和行动。前段时间,我刚去过一个夫妻吵架的家里,我们聊到了凌晨2点多。很多的家庭矛盾或者家暴,不一定只是性别问题,而有时候我们也会对男性有一些刻板印象。像这两位大哥大姐的矛盾,就不是那种权力控制型的情况,我觉得更多是阶级的问题。这位50岁的大哥,他在工地上干了一辈子的建筑工人,但他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其实很难再找到其他工作。他有他自己的思考:我知道家里孩子老婆可能都需要钱,有工作,我肯定会去干。可是对于大姐来说,现在孩子还在上学,她也很辛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她就希望丈夫趁着现在还能干活,多挣点钱,养老有些保障,不要拖累孩子。他们争吵的核心是钱,钱的背后就是阶级问题。如果说,大哥在工地打工的这二三十年,买够了养老保险,大姐也买了,可能大家都不用这么操心了,对吧?在这场家庭冲突里,我也会看到大哥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些是男性特质带来的。比如社会总是要求男性要强大、要忍,往往他们在冲突里就不会表达情绪、不会表达脆弱、也不会表达爱。每个家庭里的情况都是很复杂的,很难用简单几句话去定性,哪些是性别问题,哪些是阶级问题,人里面没有简单的对和错。当然,不管有多大的事情,真打人了,那一定是打人的不对,我们对动手是零容忍的。就像有些家庭夫妻争吵,如果男性总会把吵架上升到打人,我自己经常解读这是他无能的一个状态。当他没有能力处理问题的时候,他可能就只会用类似的形式去制止。因为他会觉得“你不断说我、骂我,我说不过”,那么他就本能地把对话转变成身体暴力,这是社会对男性的一种教育和规训。绿色蔷薇的公共空间里,其中一面墙上贴着“不要暴力”的集体创作宣言。觉知有时候我回老家,也会带着性别视角看村里的自组织。我老家在甘肃天水,跟所有的地方一样,村里都会有一些有权威的长者,或者也叫乡绅,可是你仔细一看,竟然全是一堆男的。虽然我们村子里有很多女性,她们都会参与修庙、扫路之类的公共事务,但她们从来就不是决策者。每次村里很多年龄大的男性,坐在公共空间那儿聊哪家哪户的时候,更多女性是待在家里的,或者是去田里干活。如果说,在谈论公共事务时加入更多女性视角,比如让女性来策划一个叫社火秧歌的活动,它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就会不一样?回到牛始埔我们做“绿色蔷薇”来讲,我就觉得女性很有韧性。前几周我们做读书会,有姐妹说:“虽然我们在这里讨论了很多性别的问题,但是回到家里,你还是面对这样一个老公,面对这样一个家庭,怎么办?”另一个姐妹就说:“宁愿痛苦,也不要麻木”,这是一位农村妇女刘小样说过的。我觉得在性别意识提升的这个过程里,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觉知。很多女性参加读书会之后回到家里,可能还是重复做着原来的事情,要照顾孩子,要做家务。可是,我们的意识是变了的,在这当中可以有一个转变:不会自责,不会因为没有做好家务,或者没有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而自责。有些年轻的姐妹分享说,我们需要“教育”伴侣,要教会他学做家务:“比如说地太脏了,你会说对方怎么拖不好地,那算了,还是我干,你这样子的话,对方肯定不会做了。”另一个姐妹也说:“我不做家务,我就照顾孩子,他做得慢就慢吧,做饭要两个小时,那就等两个小时,他做得好吃,我就多吃点,做不好也没关系。”在家庭分工上,男性需要一些方法去做,女性也需要一些时间调整心态,有些时候就得忍住,不要那么进入“状态”。大人意识到这些,并且行动了,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这也会是TA们日常里一种非常好的性别教育。姐妹们的读书分享会和音乐工作坊看见我一直想要建立的社区,就像以前我小时候在村里经历的那样,每家每户都是开着门的,今天谁杀猪了,TA就会给每家每户端一碗杀猪菜,对方再回个苹果或蒜头。这个东西对我影响很深。现在我在牛始埔生活,希望能把过去农村的氛围移植到这个地方来:人跟人是熟悉的、友善的,大家有什么事情都能互相帮忙。在任何地方,社会问题都是很复杂的,如果我们一直只盯着社会大环境或者宏观政策,很容易觉得有太多事情都做不了。我觉得我们要更多地回到这个人本身,假设今天这有10个人的话,那我们就可以一起讨论10个人的困境,假设有100个孩子、100个姐妹,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形成一种紧密的社群?通过社群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现在就会有人在我们的社区群里说:“小孩长大了,有些衣服不穿,谁需要?”比如我们做社企,有二手服饰店,里面都是我们自己动手生产的产品,大家也能够有一些收入。不论是做姐妹们的活动,还是儿童工作,我们更多时候是在城中村这样一个地方去探索,到底什么是适合姐妹跟孩子的“新教育”?对女性来讲,通过读书会、写作、戏剧、识字班等方式,可能是完成对自己性别和身份的探索,也可能是学到一些有用的技能。对孩子来说,可能有艺术创造的部分,有自我发展的部分,有同伴关系的部分,还可以在这里实现自身学习的输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长在自己身体里的知识跟经验,但很多时候我们都看不见,尤其是基层女性和儿童的表达。所以我希望这里同时是一所学校或者一个学堂,让这些知识和经验不断累积,也被看见。欢迎支持城中村的孩子们绿色蔷薇正在开展一项长期的关于城中村流动儿童的升学研究和社区工作,她们成团将在5月份前往上海参于一个大型暴走筹款活动,在12小时内完成50公里徒步并筹集用于城中村流动儿童教育的发展资金。这项发展计划面向社区超过100位的非深户流动家庭,为其提供升学信息的分享讲座;同时,和至少20名面临升学的孩子们一起开展深度工作坊,集体探讨未来教育和职业规划;该发展计划里还包括性教育、性别平等,儿童权益、文化创作,社团兴趣能力培养等等。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城市里的打工子女并支持Ta们的全面发展,捐出爱心善款+宣传转发。如果你也关注城中村流动儿童升学及职业规划发展,欢迎点击捐款链接或扫海报二维码进行捐款~
2023年5月4日
其他

纪录片《成都残障女子图鉴》上海放映&导演见面会3.25

残障女性往往面临着来自残障与性别的双重困境与挑战,她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却是失声的。成都作为一个日益开放多元的城市,随着无障碍环境和残障意识的提升,她们的生活也正在发生改变.....纪录片《夏花不语——成都残障女子图鉴》由听障导演Piggy拍摄创作,该片记录了在成都生活的9位不同障别和职业的残障女性,以及率性而為的她们现有的奋斗、挣扎与困境。在本月三月女性月,导演将携这部作品来上海和大家见面!活动时间:2023年3月25日下午6点半~8点半活动地点:LiLi
2023年3月4日
其他

WǒMén的故事,Women的故事(2022)

这是我们与平权制作出品的第三本《我们的故事》,关注的问题是家庭暴力。前面的两本分别是2019年发布的性骚扰版,还有2020年的性别歧视版。三本里面都充满了我们的证言和反抗。下面的内容是2022年这本《我们的故事》的前言,如果你感兴趣收到,欢迎发邮件到weandequality@outlook.com索取,或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下你的邮箱地址。谢谢小伙伴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文:乔伊林封面设计:Bug家庭暴力极其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2011年10月21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24.7%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1)。据世卫组织及其伙伴公布的新数据显示,暴力侵害妇女行为仍然极其普遍,而且始于很小的年纪。全球三分之一的女性(约7.36亿人)在其一生中会遭受来自亲密伴侣的身体或性暴力或非伴侣的性暴力——这一数字在过去十年中基本保持未变(2)。近几年中国的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调查数据很难取得,或者甚至根本没有;未成年人遭受的以及非婚关系中发生的家庭暴力的数据就更难找到。而在问卷收集、与家暴亲历者接触和访谈之后,我发现针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和非婚关系里面发生的暴力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普遍与严重。2020年1月开始,新冠疫情爆发,很快蔓延到全国。当时关注性别暴力的朋友想必都听到或读到过,疫情期间家庭暴力频发且程度升级,妇女在家庭中面临更多的危险,并因为疫情防控政策等无法获得有效干预和救助。本册《我们的故事》因而想要通过呈现大家的亲身经历来呈现家庭暴力不同表现形式,再加上对相关专业人士的访谈对法律、心理、民间支持援助等相关知识进行科普。本册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就是希望其TA遭受家庭暴力的人也能够知道这些都是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也希望施暴者知道这些行为是家庭暴力,是触犯《反家暴法》的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第二,就是让受暴者知道遭受家庭暴力不是我们(访谈人也是家暴受害者)有问题,是施暴者有问题,是TA们不应该对我们实施暴力;第三,是希望能够记录与呈现并不被重视的普通人的经历、感受和声音,向世界重申普通人的历史也很重要;最后一点,希望能够提供受暴者的经历和感受给专业人士,作为改善《反家暴法》的法条内容、司法解读跟执行的一些根据。2020年8月,我们与平权陆续开始访谈受暴者以及专业人士。2021年11月,我们与平权在问卷星发布了收集受访人家庭暴力事实的问卷(问卷可以通过微信扫码直接填写,不需要登录、注册或下载任何软件)。由于该问卷只是对答卷人的受访意愿和家庭暴力事实的初步筛选,内容比较简单。除去个人信息及意愿询问,主要问题只有9个,包括:是否曾遭受家庭暴力、谁是施暴者、何种暴力形式、简述家暴经历、是否曾寻求机构帮助、是否向亲友寻求帮助、简述求助经历、是否了解《反家暴法》、了解《反家暴法》哪些内容。截至2022年2月28日,我们与平权一共收到了90份问卷,其中有16份无效问卷和74份有效问卷。在74份有效问卷中,有22份填写了不愿意接受志愿者的采访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是有13份问卷留下了微信号码,14份留下了邮箱地址,其中有12份两种联系方式都留下了。其中有一份问卷讲述了一个女同性恋伴侣间的家庭暴力案例,在联系方式那一栏,填写者留言说她不希望受访者联系,但是想让别人知道“女性也会家暴女性”。在52份表示自己有意愿接受志愿者采访的问卷中,我们联系到了其中的18位,经对方同意后对16位进行了访谈。访谈时间由访谈者直接通过微信和邮件联系受访人确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受访人意愿采取线下见面、线上视频或者电话访谈的形式。访谈者在开始即告知受访人访谈内容和目的,经受访人同意后录音。访谈问题由问卷的基本问题展开,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继续提问细节,协助还原当时的经历和心理感受。如果受访人分享的经历发生在疫情期间,访谈当中会同时询问当地当时的疫情防控政策对该家庭暴力事件是否及有何种影响。访谈及文稿的呈现程序如下:收集到问卷,初步判断并评估各方面情况以后,我会联系受访人询问受访意愿。在个人关系介绍的情况下,我也会单独询问受访人意愿。在受访人表示愿意继续接受采访的情况下,与受访人约好时间进行线下面对面、线上视频访谈,在受访人网络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电话访谈,并同时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对录音进行文字转录。之后根据转录文字,以受访者口吻和语言对其经历进行文字还原,将成稿发送给受访人核实确认细节,在受访人确认好以后留存,在微信公众号发送并收录于此。我们选取了其中16份访谈记录,尽量运用受访者使用的语言整理成以受访者讲述自己经历的形式呈现的文稿,由受访者核对确认文稿后授权发送在“我们与平权”公众号并收录在本册中。其中有一位访谈者/写作者在访谈后,发现自己的精神能量和写作能力无法将访谈整理成有逻辑的故事,只好暂时搁置。另外一位遭受典型的母亲对女儿的荡妇羞辱和肢体家暴经历的受访者在文章整理之后,经过5次联系并未回复发布意愿,由于时间关系无法收录在本册中,待受访者授权后仍会发布在“我们与平权”公众号上。值得一提的是,来自问卷的受访人中,由于受访经历的特殊性,有6位也是经过熟人介绍填写问卷,并因为熟人的关系愿意开口与我们讲述自己的创伤经历。另外有1名受访人来自反家暴科普活动,2名来自个人关系由访谈/写作者得知其家暴事实后主动联系接触。6名家庭暴力相关专业人士都由访谈者通过私人关系主动接触进行了访谈。最终,本册《我们的故事》包含了18个亲历者的故事和1份写作者的自述,以及与6位专业人士的访谈对话。个人经历部分,我们尝试包括各种不同的身份——经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民族文化传统、身心残障情况、性取向、性别认同、施暴者性别;施暴者与受暴者的不同关系——父母子女、亲密伴侣、已婚伴侣、其它亲属关系;不同家庭暴力形式——肢体暴力、言语暴力、精神暴力、冷暴力、性暴力、经济暴力、暴力环境等等。在专业人士访谈部分,有律师、心理咨询师、前警察-现法律工作者、反性别暴力专业人士、男性反家暴学者以及反家暴志愿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专业知识。由于个人能力及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到所有的家庭暴力形式和身份、文化背景的交叉作用,比如我们与平权没能访谈到身体残障在家庭暴力中有很大影响的案例,没有访谈到男性受暴者,也没能访谈到施暴者。以往的两册《我们的故事》都对亲历者的故事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以便于阅读,因为受访者经历的复杂性,本册并未进行分类,只在排序的时候将类似关系间发生的家庭暴力故事排在了一起。家庭暴力是性别暴力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它的根源是不平等的父权体制。刚刚离世的女权主义理论家、活动家贝尔·胡克斯在其著作《激情的政治》中将家庭暴力称作父权制暴力,认为它的根基建立在“更强有力的个人可以通过强力强迫他人服从……的信仰上”。我认为这个总结非常切中要害,并且更容易让我们意识到家庭暴力的受暴者不只是妻子,还有未成年的孩子,还可能有丈夫,同/异性伴侣,家庭中的任何其TA成员,它的逻辑是用暴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它带来的伤害是巨大且不可逆转的。由于我们与平权的人力、时间的限制,以及不时出现及变化的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本册《我们的故事》只能呈现一小部分人的家暴故事、感受和观点。我相信这些故事总能在你心中唤起一些并不美好的记忆,或者愤怒、悲伤,或者引起你的共情和反思,但我更希望是一种力量。希望这种力量可以让你更好地抵抗暴力,面对这个世界,或许甚至可以改变它。~完~这是我们与平权制作出品的第三本《我们的故事》,关注的问题是家庭暴力。前面的两本分别是2019年发布的性骚扰版,还有2020年的性别歧视版。三本里面都充满了我们的证言和反抗。下面的内容是2022年这本《我们的故事》的前言,如果你感兴趣收到,欢迎发邮件到weandequality@outlook.com索取,或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下你的邮箱地址。谢谢小伙伴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备注:-(1)
2022年5月1日
其他

张智慧——男性应该更多参与到反家暴工作中来

李韫西文字整理:乔伊林排版/校对:乔伊林/张智慧张智慧老师从2016年起担任“白丝带公益热线”的负责人一职,同时也是“白丝带”上海服务站的负责人,目前还是“白丝带”项目共同负责人。下面是我们的访谈:
2021年12月17日
其他

花花——我老公亲口承认他想杀我

有了这样的伤情鉴定,终于进入了刑侦程序,刑侦大队隔天就到家里去收集证据,把冲洗过的浴室里的血迹都复原了,固定了现场证据,又调了小区监控录像,后来马上逮捕了他。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记仇

-------------------------请客官打赏让我们继续坚持做下去吧!-------------------------请扫码关注“我们与平权”吧!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2021年11月27日
其他

179起人身安全保护令:看见家暴受害者的困境

我们发现,79%的保护令申请者,即受暴者,都是女性,而被申请者,即被指控的施暴者,88%是男性。二者间的关系74%以上是夫妻,其次17%是父母子女。我们仅检索到一起保护令中当事人是同居男女朋友关系。
2021年4月2日
其他

女性影像 × 精神健康沙龙 (内附报名方式)

她曾说,心理分析教会她思考,“将瘫痪——这是自我怀疑的极端形式——转化为洞察力”;她反对将她的诗作当作自传来阅读,因为让她感兴趣的并不是发生在她身上的“生活给予的素材”,而是从中浮现的某种“范式”。
2020年10月14日
其他

第132期丨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

Work,《社会学研究》、《妇女研究论丛》、《开放时代》、《社会学评论》。131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提取码:
2020年10月6日
其他

第130期丨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

李玉瑶,编辑,译者。《外国文艺》执行副主编,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翻译作品有《岛上书店》《房间》《激情》《与狼共舞》等二十余部。127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提取码:
2020年9月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给一个女人的三首诗 by Susan Griffin

http://inspiredwomeneveryday.blogspot.com/2013/03/susan-griffin.html翻译/排版:033给一个女人的三首诗苏珊·格里芬(著)Three
2020年8月28日
其他

回答一位男性的问题:“我能为女性解放做什么?”By Susan Griffin

http://www.shesbeautifulwhenshesangry.com/susan-griffin原作者:Susan
2020年7月31日
其他

第127期丨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

House全书页数:352页出版日期:2018年内容介绍:Educated
2020年7月7日
其他

第122期丨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

121期丨《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今日推荐:作者:潘毅翻译:任焰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全书页数:214页出版日期:2011年副标题: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原书名:Made
2020年5月12日
其他

Women的节日,WǒMén的故事

本文为《我们的故事》前言,欢迎后台留下您的邮箱索要全本!!!2016年,一个很久不联系的朋友发微信给我,告诉我她一直在读我们的文章,因为那些文章给了她力量。她说她想跟我讲件事,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但是她挺不爽的,之后她就分享了两个在她的工作场合发生的夹杂着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的故事。那之后不久,我采访到一个女性创业者,她在结束一场生意谈判的时候,被对方要求“生意都谈好了,不要抱一下嘛!”她说即使她内心有多少个不情愿,都不能怎么样他,甚至不能拒绝,因为她还要跟他做生意。在很多场合,我提到性骚扰的时候,很多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跟我说:怎么我活了这么多年都没有被骚扰过?经我列举几个案例之后,她们的反应很一致:那可能我也被骚扰过,但是当时不知道。
2020年5月1日
其他

第120期丨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

120期丨《文化与抵抗》今日推荐:作者: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2020年4月28日
其他

第119期丨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

119期丨《繁盛之阴》今日推荐:作者:费侠莉(Charlotte
2020年4月14日
其他

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第118期

118期丨《闺塾师》今日推荐作者:高彦颐(美国)翻译:李志生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全书页数:420页出版日期:2005年副标题: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内容介绍:本书的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最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名妓文化能见度的提升、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因此,本书认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这些妇女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是如何生活为前提的。作者介绍:高彦颐(Dorothy
2020年3月31日
其他

第117期丨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

117期丨《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今日推荐:作者:宝森(加拿大)翻译:胡玉坤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全书页数:470页出版日期:2005年副标题: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内容介绍: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30年代深入云南禄村就农地制进行了一项拓荒性研究。半个多世纪之后,加拿大学者宝森重访该地区,并进行了为期十年的田野考察。在追溯以往60年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巨变的情形下,作者围绕“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这个主题,以独特的视角与方法挖掘并梳理了缠足与纺织、农地制、农业与非农业就业、贫困与富裕、婚姻家庭、人口变迁及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社会性别问题,从而再现了乡土中国汉人社会性别制度嬗变的微观动态。作者介绍:宝森: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博士。1984年以来一直执教于加拿大麦吉利尔大学,现为该系人类学副教授。其研究兴趣包括社会性别与发展、经济人类学、中国危及地马拉农村地区情况。早期研究和著述侧重于危危地马拉和中美洲,撰有《劳工的重新分工:危地马拉四个社区的妇女与经济选择》,并合编《征服的遗产:30年之后》。20实际80年代后,研究兴趣转到中国,从此执迷于中国农村的研究。116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提取码:
2020年3月24日
其他

第116期丨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

116期丨《姐妹们与陌生人》今日推荐:作者:艾米莉·洪尼格(美国)翻译:韩慈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全书页数:255页出版日期:2011年副标题: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英文书名:Sisters
2020年3月17日
其他

第115期丨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

115期丨《中国的女性与性相》今日推荐:作者:杰华(英国)翻译:施施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全书页数:239页出版日期:2008年副标题: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英文书名:Women
2020年3月10日
其他

征稿征人英雌帖 | 我们与平权

希望你在三·八国际妇女节仍然愤怒仍然要求改变大噶猴!在下是我们与平权的打杂负责人乔伊林,在亲朋好友的督促之下,来征稿征人啦!我们与平权是2016年11月成立的,一开始每个星期会发一些粗浅的科普女权主义的文章,现在回看有时都觉得不好意思;2017年5月,我们组织了第一场线下讨论会,当时有7位小伙伴来参与了活动,大家聊得非常开心,有一位小伙伴到现在还是我们的志愿者;同年8月,我们做了第一场观影会《阴道独白》,有15位小伙伴参加了,讨论得非常热烈,根本没像我担忧的那样冷场。后来我们陆续尝试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活动,由于各种限制,一些延续了下来,一些正在酝酿新的策略再次启动。现在我们与平权公众号每周会发1篇书籍分享,1篇原创文章;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在上海还有至少每月2次规律性的线下活动;每年还会发布1份关于性别不平等现状的访谈报告,关于性骚扰的《我们的故事》发布在去年的妇女节当天,今年关于性别歧视的还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敬请期待哦!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也在尝试实践线上讨论的活动,近期也将发布具体信息~谢谢各位的支持,才让我们坚持到了现在。说了这么多,要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与平权的宗旨:我们与平权致力于提升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赋权于中国女性和其他性别,携手共同改变性别不平等的现状。由于我们与平权的线上线下活动一直处于放养状态,各位支持我们的好友多次指出目前的状态已经不能良好地满足TA们的需求,维护平台的有效运转,督促我们更正规(经)地运营。所以我思前想后,决定发出这篇英雌帖!◆
2020年3月8日
其他

疫情之下我们卑微的生活

*正文约3500字,预计阅读8分钟作者:乔伊林排版:朋友世界复工已经进入了第四周,但匮乏的感觉并没有完全消失,食物、清洁用品、消毒剂、口罩以及制备口罩的那些物料好像看起来永远不够。我常常在一些外卖网站上下单购买想吃的食材,送过来却只有一半的东西,只能自己核对、确认、退款、等待。仿佛回到了国营商店的时代,商店方不再承担服务的义务,却还有权决定要不要把东西卖给你。毕竟我身处上海,物资即使不像以往那么充足,但跟湖北比起来算是非常丰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想到杰克伦敦的短篇《热爱生命》:纵使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主人公依然获救了。但是在救他的科学考察船上,他肉眼可见地发胖。获救前的匮乏感驱使他贪婪地向水手们乞求食物,偷偷地塞满他的床铺,好像下一次他被抛弃在荒野的时候这些食品能自动跟着他一样。科考船在加利福尼亚港靠岸之前,他还是恢复了“正常”。昨天网上买的培根香肠火腿到了,看到冰箱的冷冻层终于被各种食品塞满到开着门可能会掉下来的程度,我心里的大坑好像稍微填补起了一点,杰克伦敦也随之离我远去了。可是邻国巴基斯坦又爆发了蝗灾,它们会不会进入中国?如果这群蝗虫进入中国继续繁殖的话,我们会不会面临大规模的粮食危机?会不会连大米也买不到?那我们需不需要赶紧囤起粮食来?在它们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之前,我们会不会得到消息?焦虑于是再次袭来,它会随着蝗虫的临近增加程度,不知道填满冰箱是不是足够缓解。很多中小微企业亏损严重无法维持,一些员工面临着一复工就将被裁员的噩梦,还有些人被困在原地无法复工,或者被隔离在同一个城市的某个房子里,等待解禁。统一口径的新闻播报着一直在减少的确诊人数、英明的领导管控以及越来越光明的未来,可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却没有那么光明。房贷车贷怎么办?我们会不会失去工作?我们会不会很快陷入贫困?没有人知道。17日开始,伴侣去公司上班了,11个多小时的自由时间又重新属于我了。我可以独自和两只猫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决定自己要做什么。焦虑并没有像预期中那样离开,我坐在电脑前,精力却只能集中1-2个小时,之后除了洗衣服做饭之外,我还有很多焦虑到不想工作的时间,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视频,做起了工序繁杂的面食。和面、揉面、饧面、擀面、呛面、包馅都不再只是制作某种食物,而是一种富足的象征,腰背的酸痛意味着幸福的程度,这些感觉让我满足。或者是焦虑的时间被占满了,我力所能及可以称得上擅长的体力劳动充斥其中,当这个周期的焦虑过去,得到的好吃又易于存储的食物又带来新一轮的满足。目前我已经做过了葱油饼、葱花大饼、菠菜卷、培根芹菜卷、韭菜盒子、水煎包……10斤面粉很快就用光了,于是我马上又下单买了10斤。我还有些不爱做饭、不会做饭甚至没有足够厨具的朋友,在封锁的状况下很让人担心。焦虑的产物这时迅速派上了用场,那些饼子卷子盒子包子迅速地分散到了这些朋友的手里,她们的回复又给我带来了新一轮的幸福感。这一轮又一轮的焦虑,以及匮乏感带来的囤积欲,某种程度上也部分地解决了她们的吃饭问题。这种想法又与囤积和制作面食的行为相辅相成,大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然而个人空间却没那么容易回来,像很多工作场域在家里的人一样,我们的活动空间被限定在了家——小区门口——家这样的范围。我不能在阳光温暖的午后到公园里溜达了,因为公园大门紧锁;我也不能在晚上吃完饭以后拉着伴侣去超市买打折的蔬菜水果,因为超市也提早关门了。每一次的出行都意味着要折损最宝贵的资源——口罩的寿命。所以我需要算准时间,下楼取外卖的时候要赶得上扔垃圾、拿快递,避免多次下楼。但是因为“受特殊原因影响”,我的订单常常会有延迟,如果一天下了不同的几单,就免不了要下楼两次或以上。这个一次性口罩已经陪伴我往返于小区门口和家很多次了,不过看起来仍然能用。每天关在家里,让我对声音特别敏感。我根本没办法不注意到救护车的声音,在心里默默计算一天里听到多少次,想象里面有多少是因为新冠肺炎。或者是来自附近发现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小区广播的声音,无非是不要外出不要聚集,要勤洗手等等的话,但那机械的声音让人更加心烦意乱。这几天,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听到楼下的孩子们疯玩的时候响彻云霄的尖叫声;到了夜晚静谧的时刻,偶尔也能听到的飙车的马达声呼啸而过。这些声音让我从内心里感到欣喜,想来有两个月没听到这个声音了,似乎人们开始飙车、孩子们开始疯玩,就证明我们的生活已经恢复正常了,证明希望就在前方。我家一公里范围内原本发现了三例感染,人数不详,最近的一例在隔壁小区,离我们只有30多米。过了几天再去查看,网站上就只剩下了离我最近的那一例,另外两例如昙花一现,不到一个星期就不见了,我只能希望TA们迅速地被治好了,所以不再出现。昨天我拿快递的时候,听到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焦急地询问保安什么时间可以装修工人可以复工进入小区,自家的房子刚装了一半,现在住又住不得,装又装不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保安回复她:需要等社区通知,他们也不知道,她没有办法也就只能回去了。歌舞升平的好消息中,个体的苦难却在持续地增加。有人没有足够的食物,有些人失去父母姐妹,有些人露宿街头,更多人有家不能回有班有学不能上,有些人正在死去。个体苦难一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关注,下面就骂声一片。我们好像总是忘记曾经让渡了一部分自己的权利给那个更大的机构,委托它帮我们管理一些东西。当社会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出现了某个爆炸性的事件,形成了广泛的讨论,我们能看到的总是个人指责个人、集体指责个人、个人指责集体,那个更大被所有的集体和个人让渡了权利、一出生就不经选择地形成了契约的机构,因为没人敢惹,就仿佛不存在了。我的注意力在这些日常生活中悲伤的故事和红色的宏大的国族情怀中游荡,愤怒也一点点地积聚。也许是封闭的生活放大了情绪,我无法脱离愤怒,在前一轮的愤怒没有被纾解以前,新一轮的愤怒又压了上来。我无法在看到那些明显违反了常识的态度和行为的时候,仍然保持理性中立客观,情绪像火一样升腾到头顶,但是我的脑袋长在灭火器里面,它们要么化作一股烟,要么回到我体内,炙烤我的内脏。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审核和删帖,这些情绪和表达的欲望似乎也一点点地被删掉了,我可以使用的词汇也被删减到了一个固定的状态。我使用那些我看到的不会被删掉的文章上的词汇,那些没有挑战性的、温和的、有清晰立场的、被广泛支持的词汇。我们“加油”、“支持”、“感谢”,把“负责”、“质疑”、“挑战”抛在脑后,我们卑微地活着,还不如那一茬茬努力向上生长的韭菜。新冠肺炎疫情刚爆出来的时候,人们害怕湖北的车牌,湖北的人,湖北的东西;大概一个月以前开始,外国人开始害怕中国脸,中国人,中国的东西。在中国的“湖北人”和在外国的“中国人”成了病毒的代言人,不管TA有没有机会暴露在病毒中,甚至不管TA有没有去过湖北或回过中国。TA们受到偏见、歧视,甚至还有暴力。一些媒体从一开始就把新冠肺炎称为“武汉肺炎”,每次听到这四个字都让我愤怒又无奈,好像有人当着我的面指责了受到家暴的妇女应该自己为遭受的暴力负责。在这一个多月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英雄,有的已经死去,有的仍然活着。可能因为家庭主妇做不了英雄,我特别讨厌“英雄”。我不喜欢别人教我去崇拜谁,就像我不喜欢别人告诉我我喜欢吃什么一样。这些被树起来的英雄,除了都是男性以外,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因为他在某个时间做“对”了某件事,马上被塑造成一个全方位的好人,成为家国栋梁民族脊梁,被无限拔高成神一样的存在受人顶礼膜拜。我们女人顶多能做个英雌吧,而在“一决雌雄”的过程中,雌又占了下风。2月15日,我在新开发的一个非常不好用的微信小程序上预定了口罩,26日早上,通知购买口罩的短信到了。这次的口罩是更加简陋的一次性口罩,只要8毛钱一个。5个装在一起,放在一个保鲜袋里,就是一户人家不知道多少时间里面最重要的物资了。药店里75%的酒精也到货了,500ml一瓶13.9元,我们前些天刚刚花了大价钱在网上买了酒精,这次就没凑这个热闹。回来的路上在路口等红灯,一列黑色的殡葬车正在转弯,最前面的那辆很大声地放着铿锵有力的交响乐曲,令我一瞬间觉得自己在一部电影中。但这显然并不算是这些天里我经历的最魔幻的时刻。~完~备注:-本文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可能也挺正常的。-所以配图全部来自BBH
2020年3月6日
其他

Mia——父母让我在准备高考的时候去相亲

www.51miz.com采访:033文字转录:Nora文字整理:033排版:世界朋友Mia出生在福建省的一个沿海城市。她刚刚毕业不久,自己找了一份外贸的工作。她觉得跟那些在自己家族产业里面工作的朋友相比,除了赚得少很多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家都是一样要努力工作的。下面是她的分享:我家在福建的一个沿海城市,经济比较发达,GDP总能在省内排到前几位,一直是全国的经济百强县市。它也是一个著名的侨乡,有很多人在国外做生意。这里经商的氛围很重,主流的想法里面,家长们无论对儿子还是女儿的教育都不太重视。现在经济没那么好了,经商的氛围没有那么浓了,家长也开始慢慢重视教育,但是总体来说教育仍然算是短板。www.t-chs.com父母不重视教育,就会让年轻一代从小也不重视学习,早早地出来工作。在我读书的时候,乡镇初中读书的同学大概有三分之二毕业之后直接去读职高了。女孩子的热门专业是幼师,老师说“学幼师好嫁人”;男孩子通常是毕业后跟着家族里的长辈们做生意了。当然城里的初中会不太一样,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去读职高,大部分都去上高中了。也有很多高中毕业、职高毕业或者直接不读书跟着长辈去国外做生意、做工的。不重视教育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会提早结婚年龄——我们这边大概平均的结婚年龄是22、23岁吧,男孩比女孩大概大1、2岁。这对女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传统的做法是,女孩子嫁人后直接成为家庭主妇,顶多帮助夫家打理一些生意上的事务;男孩子通常跟着爸爸或家族的其他男性长辈学习从事家族所在的行业,之后慢慢接手,这时候文凭就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但有些家长还是会愿意送孩子上大学,去学个自己选择的专业。如果毕业之后男孩子没有找到很好的工作,TA就会很自然地介绍:“你伯伯在做什么,你堂哥在做什么,你就跟着他一起做吧。”www.zdface.com如果一个家族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家里又有一些家业在的话,家长通常会找一个男孩子入赘,根本不会去考虑让女儿自己来管理这个家业。入赘时对男孩子的要求也很简单:老实本分就好了。可能你会觉得明明是自己亲生的女儿,怎么就不能让她来管理家业,反而要相信一个外面的男孩?TA们更倾向于认为男孩子适合管理生意上的事情,觉得女性不够理智,和男性谈生意的时候就是处于劣势;而且合作方都是男的,女的也不会被当回事……所以即使不是自己家里的人,即使可能以后家产都会被他掏空,大多数的家长还是要相信男性。我读初中的时候,老师就在上课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例子:有一个她认识的重点高中的女生,成绩很好,是穿着校服被她妈硬叫去相亲的,最后就没有读大学了。虽然他是我们的老师,但她告诉我们“好好学习”的同时,也会暗示或者明示:女生有很多选择,而且好像不要读书直接嫁人才是正途,这就是我上学时候的氛围。父母也会给我们从小洗脑:书读不好就直接嫁人吧!虽然在TA们看来书读得好也是直接嫁人。v.qq.com我们这边有些女孩子,在高三快要高考的那段时间,会被安排跟男生相亲。一般不会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因为高一实在年纪太小了,高二会考之后就可以拿到高中毕业证了,也确实有很多人在会考之后就不去上学了,学校也是默许的,最后也会把高中毕业证发给你。当然高二这样直接不再上学的女生就可以直接被安排相亲了。还在上学的女生到高三的时候年龄也够了,家长就会试探性的问:“谁谁家有一个蛮好的男生,你要不要见一下?”如果你见到以后觉得不错的话,你们就可以交往了,你就可以不去高考不去读大学,直接准备结婚;或者男方家里同意的话,你也可以继续高考去读大学同时你们继续交往。和女生们相亲的男生们当然不会是高三的男生,而是早就已经工作了的、没有读过大学的男生。高三的男生还在读书,没有赚钱的技能,是不能到相亲的市场上来的;但是女生相亲的时候不需要会赚钱,只要她年轻就好了。上大学的时候,我还不止一次听到过身边的女生劝告其她女同学要自爱,要保护好自己。这个“保护好自己”不是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健康还是什么的,而是不要跟男生发生性关系,她们会觉得婚前性行为是男生在伤害女生,或者说是伤害女生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所以女生一定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贞操,这样才能保价。我记得我妈提出让我去相亲的这件事,是在临近高考的某一天在我父母送我去上学的途中。我当时特别生气,但是也没有怪我父母,只是在TA们面前狠狠地骂了那个给我介绍对象的亲戚。我说的还蛮幼稚的,大概是“我是要参加高考、是要读大学的,TA凭什么觉得可以给我介绍对象、可以操控我的人生!”我父母当时好像是辩解了一下说TA也是为我好,后来也就没再提起过。等到我高三毕业以后,父母就觉得我已经毕业了,相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就又开始安排了。www.hao224.com我觉得在家长看来女孩子要面临高考这件事,本来就不是很重要。TA们觉得一个女生去读大学并不意味着她毕业以后能做医生做老师能研究出什么或成就什么事业,女生的大学毕业文凭只是相亲市场上的一个加分项。但是读大学要“浪费”掉四年的青春,毕业后这个女生可能变得不好掌控,年纪又变大了,在相亲市场上一点好处都没有,甚至可能会贬值。所以父母才会在高三这个时间点来提出要让女儿相亲这件事情。从我高三毕业,到我大三跟现在的男朋友在一起中间这段时间,我父母大概给我安排了十几次相亲,我只去见过一次。TA们基本上都是先给我发个照片,再介绍一下这男孩的家里。我通常在看完照片后就直接拒绝了,但是我父母如果觉得他条件很好的话,我们就会吵架。类似的冲突不仅发生在我身上,到现在我身边同乡的同学还是经常会跟父母发生这样的冲突,即使是已经到大城市去工作的女生,回家的第一件事仍然是被催着相亲,一到过年的时候这些女生根本不想回家。www.99-ido.com我上大学的时候在福建另一个城市,宿舍里都是福建其他地区的同学,她们从高中到大学都没有被安排过相亲。那时候我才发现不是福建所有的城市都这样的,只有我们这里。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湖南读大学,那时候她也一直被家人要求相亲,她的舍友听了之后就都猛烈地抨击我们这边太封建了。不过福建学生考大学的时候,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会更倾向于报考省内的大学,所以福建的大学对本地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也不比省外学生低。www.hercity.com大学时有一次我和一个高中同学一起回去看老师,听到了两个男老师之间的这样一段对话。一位老师鼓励我们考研,我们班主任就说:“都去考研了,那要什么时候结婚?”那位老师反问他说:“你不知道考研和结婚是不冲突的吗?”我当时感觉虽然高中时候班主任让我们好好读书,但考上大学之后他还是觉得我们女生应该赶快去结婚成家;另一位老师虽然鼓励我们考研,但还是觉得不管怎样我们也应该嫁人。因为我非常敬重那位鼓励我们考研的老师,我会考虑成他希望我们上进,但同时也希望我们找个依靠不要那么辛苦。www.meipian.cn跟别的地方一样,我们这边也有很多自由恋爱结婚的,但相亲结婚仍然是主流。如果家里不同意子女的自由恋爱,基本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地域的原因。我们这边的家长不希望女生往外面嫁,也不希望男生娶外地的女生。我身边的女生基本没有嫁到外地去的,甚至嫁到福建其他城市也没有。所以如果这个男朋友或女朋友是外地的,父母基本不会同意。所幸我男朋友是本地的,没有面临到这方面的压力。另外一个就是经济条件要门当户对。但是“是不是本地的”比“经济条件好不好”还要更加重要。我们这结婚的礼金是比较高的,目前的标准是30万。这个钱是男方家庭给女方带到小家里去的,女方家长不可以碰,男方婚后想要碰这笔钱也一定要得到女方的许可。如果你给不起这个礼金,去外地讨老婆可能会给的少一点。但如果是本地人结婚,不管是父母安排的还是自由恋爱,都一定要给这个数额的礼金,女方家庭就出大概价值几万的家具之类的作为陪嫁妆。自由恋爱的话,男方家长经常会讲价,双方也更容易就礼金问题产生矛盾。男方家庭如果特别富裕,也可以给个88万这样吉利的数字,但要是男方自愿的,女方不能要求。礼金这个规则虽然不是写在纸面上的,但在我们这里也是一种约定俗成,大家都要遵守。男女孩结婚的时候都非常年轻,所以这个钱不太可能是男孩子自己出,基本都是父母出的。我们这边农村基本上每家都会自己盖四五层的房子,很多女性婚后都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在父母看来,房子都是为儿子盖的,这些年会听到很多人说:“生男孩太费钱啦,又要有房子又要准备礼金。”但生了男孩他们也不会不高兴。我这边的结婚酒席,通常都是男方大大操办,能沾边的亲戚都要邀请,而女方只能请一些近亲,好像结婚对男方来说更算是喜事,对女方就不是了。小孩子的满月酒,在我们镇上依然是只有生男孩才办,女孩是没有的。不过我也听说有一些镇上生女孩子也是会办的。m.dianping.com关于福建高出生婴儿性别比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无所谓的,TA们不会像女权主义者那么愤怒。TA们可以找很多理由,可以说这数据是假的,说它是偶然的,也可以说“那大家就是喜欢男的啊”。TA们不会担心有很多人可能会找不到老婆这件事,只要TA们自己找得到就好了,别人找不找不到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关于分手和离婚的问题,父母同不同意、干不干涉也会跟这个男朋友是自由恋爱还是相亲认识的有关系。父母对自由恋爱的男朋友会有先入为主的排斥,而相亲认识的TA们会有一种自己首先确认过的感觉。所以跟自由恋爱的男朋友分手父母就没那么在意,而要跟相亲认识的男朋友分手就比较麻烦,因为你们一交往在父母看来就是要结婚了,分手还不好跟媒人交代,知道的人也会更多,对你的名声也有不好的影响。要是提到离婚的话,父母都希望凑合着过不要离婚,TA们会特别会担心女孩子离婚了不好再找对象了。好像在TA们眼里,女孩子最终极的价值,就是嫁人了。www.freep.com备注:-文章经访谈整理而成,由受访者后授权发表。-图片搜自百度,已将来源标出。-文章代表受访者观点,不一定代表本公众号意见。-文章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广告时间现在购买原创产品,即可获得优惠2件8折/3件7折/4件6折/5件以上5折*所有商品满200包邮*👇立即扫码购买吧👇-------------------------------请客官打赏让我们继续坚持做下去吧!-------------------------------请扫描码关注“我们与平权”哦!
2020年2月29日
其他

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第112期

今日推荐199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由中国学者黄育馥教授所著的《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1902-1937)》。全书共211页,欢迎阅读!内容介绍(来自豆瓣):本书通过剖析京剧中的道具———跷在本世纪的兴衰过程,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成因。为运用现代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作者介绍(来自豆瓣):黄育馥1945年7月生,北京市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方面的情报研究,在美国的社会化问题、性教育问题及中日妇女比较研究方面做了开创性研究。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197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作。1982~1983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1989年12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代表作有:《西方性教育》、《人与社会:美国的社会化问题》(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优秀社会科学图书二等奖)、译著《社会学》(上、下册)、论文《论促进第三世界的性教育》(获联合国国际社会科学组织联合会第九次会议优秀论文奖)。此外合著《社会学史》(美国史)等3部著作,撰写论文16篇,翻译文章85篇,编审工具书3部,各类成果总计约168万字。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提取码:
2020年2月18日
其他

女性主义相关书籍,资源分享,第111期

今日推荐200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美国妇女史学者曼苏恩教授所著的《缀珍录》,副标题“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全书共325页,欢迎阅读!内容介绍(来自豆瓣):有关中国妇女史的研究,在中国境外各地刚刚起步,中国女性的作品汇聚而成的宝库也还在等待着各国学者的开掘。本书仅仅粗浅地叙述了在一段短暂的历史时期中,这些女性的感受、信仰,以及实际所做的一切。作者利用的最重要的史料均来自于女性作家的作品,主要是诗作。作者也使用了一些习见的、出自男性之手的史料:纪传碑铭、地方史志和官方文献。这些涉及到妇女及社会性别关系的文字既出现在男性的经世致用文章——官员们为管理地方事务拟就的一些有关政策的建议——之中,也见于男性以礼仪、艺术和文学为对象撰成的学术文章之中。将这些习见的、由男性书写的史料与妇女自身的作品相参照,便推开了一扇通向中国女性世界的崭新的窗口。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史料中,以传记表文为最丰富。有关中国女性的传记,已经被刊刻的就不下数千种。我们可以在地方志中、在学者刊刻的文集中所收录的碑传铭殊、或是短篇打述中发现它们——文集的作者总会写到他热爱和钦佩的女性。在这些作品中备受推崇的女性大多数是作者本人的或者亲朋好友的祖母、母亲、诸姨姑婶和继母,还包括那些在西方或可以称之为圣徒的有德之人(女道土或女尼),还有一些以勇敢著称的女英雄(为父申冤、虎口救母等等)。到了帝国晚期,亦即…以宽泛地定义为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两朝的这个时期,所谓的列女传,事实上记述的已经全都是(因力拒强暴而死或自杀以拒辱的)烈女或拒不再婚守节终生的寡妇的事迹。作者介绍(来自豆瓣):曼素恩获密歇根大学文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戴维斯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99―2000年任亚洲研究会主任。其第二部著作《缀珍录》曾获亚洲研究会Levenson(利文森)奖。另与程玉溪联合主编了中国历史上的性别书写》(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1)、目前正在撰写《张家才女外传》。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提取码:
2020年2月11日
其他

Zoe——性别歧视与性骚扰是国企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常态

Unsplash外国老板走之前最后一顿饭是在一个供应商那里吃的,后来的三个男同事也一起,吃着聊着后来外国老板喝高了,就说:“I
2020年1月12日
其他

什么是真正的“穿衣自由”?

作者:033图片来源:pinterest.com起因几个星期以前,一篇题为《祝中国女性早日拥有穿衣自由》的文章在一个电影公众号上发布出来,存在了不到24小时就被删除了。《穿衣自由》一文,从讲述个人经历开始:作者表示在国外旅行期间比在国内穿衣更加“自由”。她给“穿衣自由”下了一个定义:“一个女孩,无论拥有什么样的身材和肤色,在穿衣服这件事上都可以受自己的自由意志支配。并且在此基础上不会受到他人的限制和阻止,也不会遭到言语、行为以及任何形式的评价。”图片来源:Kickstarter她还分析了在国内阻碍穿衣自由的三个固有想法:只有身材好的女孩才有资格这么穿、荡妇羞辱以及受害者有罪论。最后通过几个其他国家的例子来倡导大家积极争取中国女性的穿衣自由。该文立刻引起了许多中国女性的共鸣。它火了之后,一夜之间无数文章冒出头来,反驳作者“没有逻辑”、“制造男女对立”、“你穿什么还不让别人评价了?”、“中国男性也没有穿衣自由”……除去东拼西凑专门为蹭热点的、对作者以及发文的公众号工作人员的人身攻击以及发泄情绪之外,我目前还没看到有理有据的反驳。图片来源:justseeds.org那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穿衣自由?关于“穿衣自由”,我曾经在线上与线下几次被问到过这个问题。紧接着下一句就是“外国就一定有穿衣自由吗?外国女人就是不分场合随便穿的吗?”再不然就是“中国男人还没有穿衣自由呢!IT男穿格子衬衫不是老是被吐槽吗!”“北京老大爷在夏天还不能自由地露肚皮呢!”这些也都是公众号文章中反驳原文观点的例证。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完全看不到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我说:“我没董明珠有钱!”你反驳我的论据是“董明珠就很有钱吗?她比马云有钱吗?”“那我还没董明珠有钱呢!”或者是“村长家的儿子也没有董明珠有钱呀!”你根本没有在讲跟原论点相反的内容,怎么能有效反驳我的观点呢?图片来源:The
2019年9月6日
其他

“施暴者不是天生的” |《监护风云》专场放映+专家交流活动回顾

Kidman饰演的Celeste被丈夫Perry家暴,屡次差点被殴打或窒息而死。Perry掐着她脖子的时候,Celeste说“你伤到我了”,
2019年7月27日
其他

有一种惊悚叫家暴 |《监护风云》专场放映+专家交流活动

五佳外语片2活动信息主办方我们与平权全国艺联观影团薛定谔的卷天山电影院活动时间7月20日(周六)14:15-16:30活动地点长宁区上海虹桥艺术中心天山电影院1厅活动流程13:30-14:00
2019年7月15日
其他

夏季泳池防性骚扰策略指北

作者:泳池剪刀手图片来源:Rebloggy夏天到了,不管会游泳还是不会游泳的朋友,对泳池的向往也越来越多了。作为一个游泳(玩水)爱好者,我对于游泳池里的性骚扰小有体会,下面就以问答的方式来分享我的防性骚扰策略及好好聊天(怼人)的方案。游泳池里哪有那么多性骚扰?有很多。我在天气回暖以后基本保持每周2-3次的游泳频率。因为我害怕人多,所以基本上都是挑人比较少的时间去游。我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深水区,女性比较少,主要是男性,特别是中老年男性。我自己的统计是,几乎每去两次就会遭遇到一次令我不愉快的,来自男性的不恰当的身体触碰。而且我从来都没有收到过道歉。图片来源:SitterCity.com他就是不小心碰到了吧?!如果你经常在人类密度比较高的地方游泳,你大概会对“不小心碰到”和“蓄意性骚扰”的区别心里有数。我的经验里,游泳过程中因为人太多或者判断失误不小心碰到的情况都是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基本上都是踹了你一脚、打了你一下,或者快速轻轻碰了一下,发生时间较短;性骚扰通常是对方的手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过长,形式类似抚摸,位置通常是类似大腿、屁股或者胸部附近等。总之你如果觉得不对、不舒服,那就是性骚扰无疑了!我还遇到过朋友在游泳池里被摸脚,上岸之后摸她的人还冲她哈哈大笑的。这种问题,也是不相信你的表现,你也不是非得解释给他们听。我们在刘强东强奸案里面对于jingyao的无条件相信,就是展现我们基于自己的女性经验对另外一位鼓起勇气讲起自己受伤害经历的女性的共情和支持。图片来源:Lakewood
2019年7月5日
其他

带娃到底有多难?

文:乔伊林我们与平权还从来没有推荐过日剧,马上给你推荐一部!剧集信息:《坡道上的家》(日文原名:坂の途中の家)(2019)该剧集于2019年4月27日在日本首播,6月1日终结,现在已经有全集中文字幕资源了。豆瓣评分9.1,共有14,479人评价,人数一直在增长,但是评价分数一直没怎么变化。豆瓣评价都是一边倒地觉得很有共情。本片改编自日本作家、翻译家、小说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说。导演森垣侑大
2019年6月14日
其他

“每个人都很丑”

有多少女孩儿跟我有一样的经历呢?旁边有人的时候,我对一切镜面都避之不及,遇到则视而不见。独处的时候,我谨慎地看向镜面中的自己,用视线把自己从头到脚鞭笞一遍,批判一切可以批判的,如此重复。
2019年6月7日
其他

多芬又放狠招!#ShowUS多元审美,为全球女性发声!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Marcolon,由Marc撰写。可以扫文末的二维码关注。为什么广告、媒体中展现的女性美总是千篇一律?精致的脸庞诱惑的红唇柔顺的秀发曼妙的身材几乎所有品牌都在打造这样一种“完美女性”,而想要变成这样,你就得心甘情愿掏钱,购买它们的产品。我们被消费主义控制了什么是“美”。年纪大了,就不“美”了?体重超标,就不“美”了?打扮中性,就不“美”了?肤色黝黑,就不“美”了?没有秀发,就不“美”了?脸有瑕疵,就不“美”了?多芬不这么认为!近日,多芬继
2019年5月11日
其他

Faye:我向总部举报了性骚扰,他们让我做了反性骚扰培训负责人

图片来自:Truthout受访者:Faye采访/整理:033文字转录:Seaz今年年初,Faye向公司在欧洲某国的总部举报了发生在她身上的性骚扰事件,下面是她的故事:我觉得以我以前的职位特别容易被性骚扰,因为它没有什么权力。我当时是总经理助理,除了助理的工作内容之外,还要协助上海办公室的行政工作,就是说,当时所有人都是我的老板。上海这边是我们公司中国区的总部,会接触到许多职位高的人,我的同事也差不多都是经理级的,所以我的这个职位就很容易让人觉得我好欺负,就是“欺负了你也不会怎么样”这样的感觉。图片来自
2019年4月20日
其他

我们的观点: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图片来自:managershare.com好久不做小调查了,上次做的还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词语的性别倾向的“我们的观点:哪些词是有性别属性的?”。最近读了萨义德的《东方学》,也写了笔记和感受,越发觉得自己的无知以及读书的必要,所以小编在公众号后台做了一个小调查,问题如下:你为什么要读书?你正在读的或者最近读完的那本是什么书?你从这本书里读到了什么?
2019年4月12日
其他

东方主义与性别主义——对《东方学》的一些思考

碎片思考,请谨慎阅读~图片来自:sohu.com打开这本书以前,我以为《东方学》是关于中国,至少是关于东亚的书。要是你也也有这样的假设,我得告诉你,它是关于一个相对于“西方”存在的“东方”,而且主要是关于穆斯林的书。我也曾以为它是一本社会学书籍,事实证明(这本)文化批评可比(我读过的)社会学要啰嗦得多,作为一个实用主义的读者,读到后面常常有一种硬啃《追忆似水年华》的感觉。这个观点你不是在100页以前陈述过了么?为什么又用另外几个文本重新论证一遍?当然,这种看到“东方”就想到中国的做法,也有中国中心主义的嫌疑。本书成书于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中美仍未建交(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中国对于身处美国的巴勒斯坦裔文化研究学者萨义德来说,还算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甚至没有足够的文本去研究一个想象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就像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对于中国着墨甚少,她也在书中解释过是没有足够的研究材料的原因。“东方主义”是什么呢?以我的理解,是以二战以前的欧洲、二战以后的美国为中心,由“西方人”创造的,跟随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发展起来的,“西方”对穆斯林的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具体到生活中就是你可能听到过的那种:穆斯林都很脏,穆斯林都很奇怪,穆斯林女人都没有自主意识,穆斯林不在乎人权,穆斯林淫乱……“东方学”则是奉行“东方主义”而建立和发展的学科,是为“西方”的统治服务的工具。我们现在还有没有“东方主义”思维方式的残余呢?美国在2017年由总统颁布了13769号行政命令禁止来自利比亚、伊朗、伊拉克、索马里、苏丹、叙利亚和也门等7国国民入境美国。当然除了需要严防死守的伊斯兰以外,还有“迅速崛起”的中国。各种关于中国的阴谋论也层出不穷,给中国人民涉及对外交流的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川普居然还有过“中国留学生都是间谍”这样的言论。中国是铁板一块的吗?中国人是铁板一块的吗?是一成不变的吗?恐怕这样想的“西方人”没有深入思考过。“东方主义”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呢?我把穆斯林换成亚洲人,换成中国人来阐述一下,当然这个主体还是“西方人”:中国人就是素质差,中国人都不顾一切地爱钱,中国人都很粗鲁,中国很不发达……我想举我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以前在我与西方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总会有人“夸”我英语说得真好,问我是不是台湾人或香港人。在一开始我还觉得挺开心的,好像我挺出类拔萃的,被(来自西方的,高一等的)人看得起,被放在“更高级的”群体里了。当我开始觉察这个评价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我还不能讲出具体的原因,直到有非英语母语并且可以跟我旗鼓相当可能还略逊一筹的“西方人”居高临下地给我“好评”,我内心开始犯嘀咕:Who
2019年4月5日
其他

萨义德《东方学》读书笔记及资源

图片来自:sohu.com《东方学》一书成书于1977年,发表于1978年。作者是巴勒斯坦裔美籍文化理论及文化批评家爱德华·瓦迪厄·萨义德,读完这本书的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他是一个基督教徒。他出生于1935年的英属殖民地城市耶路撒冷,从小接受英式教育,他在自传里面也说自己是“包裹在穆斯林文化里的基督教徒”,他的姓很阿拉伯,名字却又有明显的英国特征。维基里面还介绍他是“后殖民理论”的创始人,也是巴勒斯坦建国运动的活跃分子。本书开篇,作者即赋予东方学一词以多重含义(P3-4):1)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学科;2)一种思维方式;3)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本书力图显示欧洲文化是如何通过这一学科以政治的、社会学的、军事的、意识形态的、科学的以及想象的方式来处理甚至创造东方的(P5)。作者将东方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部分(P5-6):起源于英法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东方学,时间自19世纪早期至二战结束;第二个部分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权力中心之后仍然换汤不换药的东方学。本书分析了东方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和学术背景,描述了这一发展了200多年的学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片段,并试图揭示出隐藏气候的更大的整体(P31)。作者考察了数目庞大的东方学或者受到东方学影响的著作,在同时研究“权力结构、观念、文化和历史”因素的情况下对文本进行考察,论述其假定(P6):东方并非是那种地理学上的自然的存在,是由西方建构的,是被“东方化”了的。它并不是欧洲对东方的纯粹虚构或奇想,而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得理论和时间体系,蕴含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含(P9),其中暗含着西方与东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P8)。而且欧洲与美国对东方的兴趣是政治性的,东方学是一种在于不同形式的权力进行不均衡交换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并且存在于这个以交换过程中的话语,其发展与演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其与政治权力、学术权力、文化权力、道德权力之间的交换(P16)。作者借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表明“东方学“是为权力服务的控制和掠夺东方的工具。东方学的产生基于这种观点:臣属民族“东方”自身没有能力认识什么对他们来说是好的(P46)。东方人与西方人或多或少是不同的人种,人种更优越的西方人有义务(份内的事P41)治理东方,向他们指出他们的本质和更好的发展方向。东方以及东方的一切,如果不明显地低西方一等的话,也需要西方的正确研究(P50)。在19、20世纪英法疯狂殖民扩张的时候(P51),专家们将东方的事物直接转化为有用的物质:比如东方人的臣属是东方心性的的例证(P55),西方对东方的强权因而就被人们想当然地作为科学的真理而接受下来(P57)。“东方”是有并非身在东方的东方学家创造并论述的,而后来的东方学家则利用这些前人的文本进行借鉴、甚至当做科学素材研究分析,这些文本的表述与再表述形成了一种对东方进行言说的普遍性的话语,东方学脱离于东方建立了一个自足的系统。在此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他们”,他们的领土以及他们的大脑因而被认定为与“我们的”不一样(P68)。东方由于存在于欧洲社会、“我们的”世界之外而被修正,甚至被惩罚;因此东方被东方化了,这一过程不仅将东方标识为东方学家的领地,而且迫使不谙此道的西方读者将东方学对东方的编码作为真正的东方接受下来(P86)。为了使其驯服,东方首先必须被认识,然后必须被入侵和占领,而后必须被学者、士兵和法官们重新创造(P119)。一旦我们将东方学视为西方对东方的一种投射和统治东方的一种愿望,我们对其所作所为就不会感到大惊小怪(P124)。产生于殖民主义时代的对伊斯兰的东方的描述是本质主义的,假定伊斯兰是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的(P445)。白皮肤的中产阶级的西方人相信,管理并且占用其他肤色得世界是自己的特权,原因只是“他们”本质上不像“我们”那样具有人性(P142)。东方学不仅认为东方乃为西方而存在,而且认为东方永远凝固在特定的时空之中(P142)。东方学家所使用的特定技巧——词汇学,语法学,翻译,文化解码——重建、充实、确认了存在于古代东方以及传统语言学、历史学、修辞学和宗教论辩中的价值(P158)。作者通过对典型东方学家的文本及语言学分析论证了“现代东方学一直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P159)”这个观点:东方学语言学家从图书馆任意收集人类语言的实例,并且用文雅的欧洲语言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指出其在语言、民族和文明方面的优劣、粗陋和不足(P184)。到19世纪中叶,东方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学术系统。东方学中出现的东方是由许多表述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表述受制于将东方带进西方学术、西方意识,以后又带进西方帝国之中的一整套力量(P258-259)。作者借由尼采的文本提出:西方意识中的东方一词后来逐渐被附加上了各种各样的意义、联系和引申的内涵,而这些附加物并不比然指涉现实的东方,而仅仅指涉与这一术语有关的研究领域(P259)。东方学家对其研究对象的态度要么是家长式地强加于其上要么是肆无忌惮地凌驾于其上(P261)。19世纪东方学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将有关东方的基本概念——其纵欲,其专制倾向,其乖异的思维,其不求精确的习性,其落后——凝固为独立的、牢不可破的连贯整体(P261)。东方学家可以被视为西方强力构想东方政策的特殊代理人(P283)。作者将“白种人”与东方人对应提出(P287),指出东方学的种族主义特性,做“白种人”是一种非常具体的存在方式,一种把握现实、语言和思想的途径(P289);而东方人对应于西方人“白种人”存在,首先是东方人,其次才是具体的人(P296)。一战前,东方学家逐渐成为帝国主义代理人和政策制定者,东方学研究从学术性态度转变成了工具性态度(P314)。一战后,由于东方向西方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及西方的文化危机,东方学发生了变化(P329),东方研究越来越成为制订与那些新近独立而且可能桀骜难驯的处于后殖民时期的国家有关的政策之工具(P353)。直到60年代早期,东方学的权威逐渐向专业领域、服务机构记忆以制造轰动效应为能事的新闻界扩散(P364)。二战以后,特别是阿以战争以后,美国接替了英法的全球霸主的角色,然而阿拉伯人的他者形象在大众文化、社会科学中的表述并没有实质性变化(P365-376),甚至对于伊斯兰文化的言说更具有概括性和敌对性,种族主义的倾向更加明显。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表明自己力图提出与探讨人类经验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人们是如何表述其他文化的?什么是另一种文化?文化差异这一概念是否行之有效?文化、宗教和种族差异是否比社会经济差异和政治历史差异更重要?观念如何获得权威、“规范”甚至“自然”真理的地位的?知识分子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他(TA)是否只是在为他所属的文化和国家提供合法证明?他(TA)的独立批评意识有多大重要性?(P418)作者在1994年的后记中指出,本书希望提醒大众“东方学”这类思想体系、权利话语、意识形态虚构是多么易于被制造出来、加以运用并且得到保护。作者希望“东方学”可以让读者对于“知识的堕落”有所警醒(P422)。并且提醒人类身份不是自然形成的,稳定不变的,而是人为建构的,甚至是凭空生造的(P427)。人类现实是不断被建构和解构的(P428)。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本书资源
2019年4月2日
其他

Women的节日,WǒMén的故事

本文为《我们的故事》前言,欢迎后台留下您的邮箱索要全本!!!2016年,一个很久不联系的朋友发微信给我,告诉我她一直在读我们的文章,因为那些文章给了她力量。她说她想跟我讲件事,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但是她挺不爽的,之后她就分享了两个在她的工作场合发生的夹杂着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的故事。那之后不久,我采访到一个女性创业者,她在结束一场生意谈判的时候,被对方要求“生意都谈好了,不要抱一下嘛!”她说即使她内心有多少个不情愿,都不能怎么样他,甚至不能拒绝,因为她还要跟他做生意。在很多场合,我提到性骚扰的时候,很多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跟我说:怎么我活了这么多年都没有被骚扰过?经我列举几个案例之后,她们的反应很一致:那可能我也被骚扰过,但是当时不知道。
2019年3月29日
其他

当女权主义者遭遇工作场合的性骚扰

图片来自Dawn受访者:江小鱼采访/整理:033文字转录:李韫西江小鱼在一家研究所工作,她的工作性质经常会需要到不同的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下面是她的故事:作为女性,我当然碰到过这种事。我们都了解女性遭遇的性骚扰有多普遍,但目前的情况我还能应对。因为我有女权主义的背景,人稍微“刚”一点,就还不算非常糟。虽然我的性别让我在职场中会有一点弱势,但因为单位的背景,让我在和当地单位合作做田野的时候有一定的话语权。比较严重的一次是,我去XX地做田野,和当地的XX局合作做我们的调研。TA们给我们提供车辆、翻译、向导……总之全程有人陪同。当地的领导我们也会见到,但不是天天在一起工作。图片来自
2019年3月29日
其他

南南——关于性别的法律与政策变革

图片来自:nawrb.com南南从事政策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了,是资深的NGO工作人员。乔:你觉得当下中国最严重的性别问题是什么呢?南南:我觉得严重的性别问题有很多吧,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法律和政策是很缺失的。就比如说性骚扰问题,我们是没有一个独立的、专门的立法的,甚至也没有清晰的定义。另外一个是传统的性别偏见,公众认为的性别分工,这其实会涉及到很多性别问题。就拿性骚扰来说,我们有一个责备受害人的文化传统。单从数据上来讲,中国在全球排名比较落后的就是出生性别比的严重失衡,它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重男轻女,一些家庭会有男孩儿偏好,觉得养男孩比养女孩更有依靠,这就跟我们的政策有关系,也是来源于人们的性别偏见和对于性别角色的传统的认知。
2019年3月15日
其他

Women的节日,WǒMén的故事

本文为《我们的故事》前言,欢迎后台留下您的邮箱索要全本!!!2016年,一个很久不联系的朋友发微信给我,告诉我她一直在读我们的文章,因为那些文章给了她力量。她说她想跟我讲件事,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但是她挺不爽的,之后她就分享了两个在她的工作场合发生的夹杂着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的故事。那之后不久,我采访到一个女性创业者,她在结束一场生意谈判的时候,被对方要求“生意都谈好了,不要抱一下嘛!”她说即使她内心有多少个不情愿,都不能怎么样他,甚至不能拒绝,因为她还要跟他做生意。在很多场合,我提到性骚扰的时候,很多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跟我说:怎么我活了这么多年都没有被骚扰过?经我列举几个案例之后,她们的反应很一致:那可能我也被骚扰过,但是当时不知道。
2019年3月8日
其他

马来西亚行记(二)

Sisters是一间跨性别女性的庇护所,SEED会对跨性别者进行援助,还有另外的两个我实在没听清楚。图片来自International
2019年2月23日
其他

马来西亚行记(一)

图片来自logonews.com小编抢到便宜的机票在今年春节假期去到了马来西亚,享受了热带的天气和美食,看到了良好的绿化和差不多10种猴子。在中外广大朋友的帮助下,小编有幸在吉隆坡成功参访了一家服务全民族的妇女机构“AWAM”(All
2019年2月15日
其他

吴青峰的偶像是女权主义者吗?

Clyde”就像是“Kim”的续集。在这首歌的歌词里,Eminem带着还是幼童的“Hai-hai”去湖边处置Kim的尸体。而Hai-hai其实就是Kim与Eminem在1995年所生女儿Hailie
2019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