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2021年第12期介绍
(整体设计:蔡仕伟)
艺术设计月刊
写在前面
互联网上有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飞机的机舱门到现在还是手动开关,做个电动门不是更方便吗?答案显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要从飞机设计的整体目标着眼。从安全性的要求看,机械门要高于电动门,而电动门还会增加相应的重量,被视为冗余设计。这种整体评估的思维背后的核心概念是“系统”。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成立于1957年,2015年改为世界设计组织(WDO),在其历史上曾5次给出设计的定义,这几次设计定义的迭代深刻反映了业界对设计活动认知的变化。其第四版定义(2006年)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从此,“系统”成为设计研究与实践中被重点讨论的一个概念。也正是系统的概念,大大拓展了人们对设计活动内容的认识,其思考必须涵盖从生产制造到被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复杂性明显增加。
设计界引入系统概念是相对晚近的事,科学界早在1932年即由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提出了“开放系统”的思想,1937年贝氏又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系统论探索的是人类对复杂问题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更为整体地进行思考与判断的方法。对系统的界定并不是完全固化的,系统服务于特定目的,据此,要素之间以一定方式联合作用发生关系,并推动系统运行。正是基于这样的系统模型,我们不难看出,推动系统创新的两条主要路径:一条是要素创新,另一条则是关系创新。对应于设计,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可归为要素创新,而互联网经济兴起之后的很多共享类产品,如共享单车,则可归为关系创新。
通过对人与物关系的重新界定,新的商业模式被创造出来,并催生出新的产品。从这个角度出发,系统也是讨论创新路径的重要视角。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个微小的功能指向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社会的巨大复杂系统。对世界的更新、改造,既要有大的视野和愿景,也要具备分析、管理、改造小系统的能力。“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系统创新中可谓贴切。系统论揭示了系统的八项基本原理:1.整体性原理;2.层次性原理;3.开放性原理;4.目的性原理;5.突变性原理;6.稳定性原理;7.自组织原理;8.相似性原理。这八项基本原理也可以被理解为我们思考系统创新时的八个维度,如果能更好地利用、把握系统的这些特性,往往可以使创新实践事半功倍。尤其是自组织原理、稳定性原理和相似性原理,这些原理显示了系统创新一旦步入正轨之后,将会自我优化,并持续发展。
今天,我们讨论系统概念,并不仅仅是出于创新路径的思考,而是希望设计学界对于设计的认知能够真正地从系统的角度开展更多有深度的研究。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已经走向了全球化,我们今天面临的设计问题的复杂性也走到了史无前例的境地。同时,新技术的演进和突破,商业竞争、国家竞争的不断加剧,都把设计置入了一个新的语境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很高兴地看到了设计发展的前景和巨大空间,也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困难与挑战。换而言之,这也是今天的设计教育所必须面对的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本期《特别策划》以“设计·系统性”为题,邀请了多个不同学科的学者撰文,希望以多学科的视角呈现当下学界对“系统”概念的最新成果,也为设计学界讨论系统性问题奠定一个讨论的基础。
方晓风
主持人语
正如万事万物都无法孤立地存在,而具有相互关联的特性,“系统性”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对于设计而言,它与其他各学科更是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系统性的概念又是模糊不清的,从不同的角度看,系统融合在自然生命、社会群体、人工造物、数字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结合部分。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斯·韦伯在“组织理论”中,已有关于人的行为的价值理性逐渐趋于工具理性的忧虑,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也对复杂系统中人类的组织决策等展开过人工智能预言式的研究。正是由于人类以自己的意志参与着与自身相关的造物体系,才带来这种系统中纠缠往复、彼此粘连的自由与束缚,而设计,正是系统中连接的中介。
本期专题从不同维度,结合大量案例研究,探讨设计与系统性的关系。杭间教授从系统性的思辨出发,以广义综合的视角继续一直以来的设计研究与设计学科主张,希望扩大设计的概念,从原来专业性或局限性中摆脱出来,进入整体性的设计观中。童慧明教授基于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研究,以系统性的设计思维,提出创建与孵化设计驱动品牌的价值和意义,以大量经过第一线市场检验的设计品牌案例,重新审视与理解今天多方融合的工业设计。刘新教授从可持续性的视角,在梳理并厘清开放与封闭系统演进逻辑的同时,以不同类型的系统性设计研究案例,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中系统性设计的意义和方法。
随着人工智能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人机交互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那些曾经在设计后台的科学研究者也深入到产业转化的领域。具有学者、创业者双重身份的俞凯教授在对话式人工智能研究与产业融合实践中,以自然和人性化为准则,建立起一种更为自然的人机交互连接。埃佐·曼奇尼教授与他的学生钟芳面对社会设计的“抗解问题”时,基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似性,以社会系统成员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将设计的对象从“物”转向了系统。高凤麟老师以近年来在情绪释压产品、软件、空间上的设计研究与实践为案例,探讨软硬结合下多重感官的体验系统设计。
一直以来,《装饰》杂志基于“设计+”系列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专题讨论,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整体性的视角与思维模式,更全面地、开放地看待设计问题。(赵华)
杭 间
内容摘要:系统性应是造物(设计)的本质属性,造物从来都不是脱离整体的局部。我们制造一个事物,便是制造了和这个事物交互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其实和周围的万事万物都构成了或大或小的系统。今天讨论的系统性问题,正是把万物全部放在有关联的角度,而不是孤立或片面地去看待它们。笔者曾在《设计的民主精神》和《设计沉思录》中,提出要扩大设计的概念,正是希望我们从原来专业性或者局限性的设计概念里面摆脱出来,进入一个更大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设计里,这也是设计这个专业本身所需要的。童慧明
内容摘要:本文以系统设计思维,提出创建与孵化设计驱动型品牌,将是未来十年贯彻落实“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国家战略的重要发展目标。设计界对“系统设计”的研究与认知,应从相对狭窄、具象的物理介质维度向内涵更加宽广、抽象的逻辑系统维度扩展升级,并以“产业设计”的视野重新审视与理解工业设计的时代价值与意义。文章基于笔者过去4 年来发起并创立“设计驱动型品牌观察(BDDWATCH)”的研究收获,由“新理念”“新范式”“新十年”三个视角,辨析了过去10 年来国际、国内密集出现设计驱动型品牌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产业所发生的系统性变革原因,以及对设计界认知的重大影响。通过分析众多典型案例,阐述了以系统设计方法完美融合科技、设计与商业进行创新的路径,并对下一个10 年中国产业设计变革的方向以及创业公司、设计公司、规模企业如何融入变革大潮提出了观点与建议。刘 新、[意]莫里吉奥·维伦纳
内容摘要: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社会与经济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采取整体的、关联的、动态的系统思维与系统设计的方法,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应对日益复杂的系统问题,并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转型。本文将梳理系统思维与系统设计的基本观点与演进逻辑,并从可持续性的视角,阐释系统设计的特征、原则与方法;而后借助不同类型的系统设计案例研究,解读上述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最后提出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胡佳雄、赵 华
内容摘要:在自然的用户体验中,场景、技术、设计三者密不可分,设计和技术的巧妙配合使得专注于人机对话的科学研究者深入到产业转化中,为使用者提供自然语言交互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与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智能人机交互联合实验室”,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研究模式,完成人性化的智能语音语言交互技术从学术研究到商业运作的转变。在对话式人工智能领域,自然是系统性、综合性的体验,也是人机交互拟人化、人性化的关键。就此,我刊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思必驰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俞凯进行了专访。钟 芳、[意] 埃佐·曼奇尼
内容摘要:在社会设计中,设计师面临的问题大都属于“抗解问题”,需要以系统的方式寻求解决方案。但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似,属于开放复杂巨系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20 世纪上半叶,系统思想开始被用于社会领域的研究,纽约绿拇指城市花园案例就体现出帕森斯社会结构AGIL 四功能范式的典型特征,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被逐步整合进入社会系统之中,实现了特定目标的社会创新。米兰社会住宅基金会的社会住宅项目,便是由设计主导的系统性社会创新项目。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工作重心是构建联系,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工具与方法,促成创意的涌现,并支持系统成员之间的自组织;在系统初步形成之后,再以功能良好的工具支持内部的协作。以系统观为基础的社会创新设计,将设计的对象从“物”转向了系统,是社会设计寻求解决方案时的必经之路。高凤麟
内容摘要:基于人的情绪意识的设计并非仅指代让人产生良好体验感受的产品,其中也包含着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和释放压力。这样的产品首先必须具备良好体验的软硬件界面,即符合人体使用的舒适性与视觉审美的和谐性;其次尤为重要的一点,对于此类产品的研究,需要理解人们产生情绪压力的本质原因,并以独特的功能对应解决相关问题。不同的产品设计会面对不同的研究与实践方法,比如实体产品与应用软件便是两种不同的产品类型。前者偏重产品形态在人体工程学上的功能达成度,后者则偏重交互界面在视、听、闻、触等多重感官上的体验感受,这类产品的研究难点往往在于开发出真正能够达到减压效果的内容。另外,如果能够将软硬件产品形成使用功能上的某种连接,则能带来两者应用及消费上的补益作用。本文以近年来笔者在情绪释压产品、软件、空间上的设计研究实践为例,介绍该项目的关联性系统思考,以及对应的部分使用者反馈。栏目主持:赵 华
谷 丛、王 菲
内容摘要:设计源自解决社会生产生活的问题,而当社会因技术进步发生变革时,新的设计形态随即产生。在数字浪潮中,对新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与治理、生产关系重组都将使设计发生改变,造物逻辑和人、事、物的关系也将建立新的秩序。“设计”在跨学科领域中融合与演进,边界变得模糊,形态变得多样。数智设计是数字时代下人和计算机共生的新形态,是人的思维和数字技术之间建立的一种新型关系,也是解决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问题的系统思维和方法。它基于数字技术,融合了人的智慧和技术创造的“非人智慧”,两种智慧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它形成于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并且更具系统性、动态性、可复制性和多元性,也更需要人文性,数智设计成为了数字时代的一种新的力量。栏目主持:萧 冯
编辑整理:赵毅平
内容摘要:2021 年12 月深圳设计周期间,“设计驱动型品牌范式增长力”论坛顺利举办。广州美术学院教授、BDDWATCH(设计驱动型品牌观察)发起人童慧明主持了论坛。来自国内多家设计驱动型品牌的创始人/ 联合创始人结合自身的创业经历,分享了设计创新、品牌塑造、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验与感悟。这些品牌凭借创新的理念、清晰的市场定位与打动人心的设计与服务,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日益彰显中国品牌的原创设计力与品牌价值。本期《第一线》,集中呈现论坛中四位嘉宾的演讲内容,希望借此呈现出设计思维在品牌塑造与商业活动方面的驱动力,给设计从业者带来启迪与思考。栏目主持:赵毅平
张卫峰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基于创新扩散的智能助眠枕分型优化设计研究》
孟 刚、陈 纾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幸 雪、厉 莉、内里萨·卡林德拉·埃马吉纳塔
娄 明、张凌浩、邵健伟
沈君承、方晓风
栏目主持:王小茉
董玉妹、王婷婷
栏目主持:周 志
赵德阳《元明清青花料法之变》
陈 殿、陈 立《清代砂胎锡壶兴盛的成因分析》
付少雄
刘 粟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陈彦青
柯纯建、黄印武、夏 珩、许月丽
林晓蔚《原创动漫衍生玩具的设计与推广——以“大黄蜂”为例》
张 跃《不只是美:数据可视化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徐少林、方若虹《通过“风格”引导学生的艺术创作:论公共艺术教学中“艺术观念”的培养》
马 涛 《作为“表现性形式”的书籍形态——由杜尚作品展开的书籍设计教学思考》
蔡奇真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2021年第4期“设计+医疗”
《装饰》2021年第10期“国风·国潮”
《装饰》2021年第11期“社区更新”
《装饰》2020年第1期“设计+新材料”
《装饰》2020年第2期“设计·抗疫”
《装饰》2020年第3期“大众设计”
《装饰》2020年第4期“设计+心理”
《装饰》2020年第5期“设计+管理”
《装饰》2020年第6期“毕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装饰》2020年第7期“设计+广告”
《装饰》2020年第8期“设计政策”
《装饰》2020年第9期“明代设计”
《装饰》2020年第10期“淄博陶琉”
《装饰》2020年第12期“再论装饰”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