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课笔记 | 牙痛胃痛是小事?背后可能藏着夺命疾病

2017-10-20 黄蓉芳、李津 健康有约

  有约君说  


说起心梗,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胸痛”,认为这是一种“老年病”,然而你是否知道,牙痛、胃痛也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前兆,一部分年轻人也是风险人群?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疾病——静脉曲张,也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广医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罗承锋

广医二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智辉


8月29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邀请了广医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罗承锋、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智辉做客名医大讲堂微课,为众多网民开讲心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并解答了粉丝朋友最关心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为何在出现一些‘非典型’的疼痛时应提防心梗发生”。

[想看微课完整视频,请点这里] 



Part 1 心血管篇


这些“非典型”疼痛

可能是心梗前兆


急性心梗,指的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说起心肌梗死的前兆症状,不少人首先就会联想到心痛、胸痛。罗承锋介绍,心梗最典型的是是胸骨后、心前区的疼痛,并伴有心律失常、乏力、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心梗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一般见于严重的心梗病情,但因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可能被忽视。


“心梗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时,容易被认为是胃痛,需要做心电图进行排查。非典型疼痛还包括牙齿痛、下颌痛、颈部痛、上肢痛、肩背痛等。”罗承锋说,如果突发以上疼痛但找不到病因,且疼痛因活动诱发或在活动时加重,如只有在跑步、上下楼梯时胸痛,休息可缓和,就很有可能是心血管病的前兆。40岁以上人士出现心绞痛更要警惕,应及时就医,避免误诊。


罗承锋还提醒,普通体检并非万能。出现疼痛征兆时,不要因为近期做过心电图或彩超、结果显示正常就掉以轻心。“症状不发作时心电图是可以完全正常的,最好在医生的评估下做进一步检查,如无创的CT或造影。”


心梗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危险人群要警惕


在过去,心肌梗死总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但近年来心梗发病越来越年轻化,罗承锋近期就诊治了两位仅24岁就心肌梗死的患者。


他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人群包括:

①55岁以上的男性。

②吸烟人群。

③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

④生活习惯不佳、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的人群。


此外,心血管疾病与气候也有很大关系。冬夏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峰期。夏天出汗多,血液浓缩,容易诱发急性发作。夏季早晚温差大,高血压波动会很大,晚上血压波动也许比较大。


当前最多见的心血管疾病是高血压,中国有将近3亿人群患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缺血,如心肌缺血、心梗、脑梗塞等,肾脏缺血(肾动脉狭窄)也可引起肾脏萎缩;还有出血,如脑出血等,当然,还可表现为主动脉等血管瘤样扩张、主动脉夹层等。


遭遇心梗 这样做最救命


突发心梗,时间就是生命。罗承锋表示,时间窗非常重要。如心电图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要求至少在90分钟内开通梗死的血管。越早开通,越能减少心肌坏死,避免猝死的悲剧。



不幸遭遇急性心肌梗死,

该怎么做?


首先,患者如果意识清醒,一定要保持镇定,及时呼叫120,如有特殊情况,救护车无法短时间内赶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让家人朋友送往医院。拨打120后,患者要注意休息停止一切活动,如果家中有备救心丸、救心丹等药物,可适当服用。患者不要认为“忍一忍就能熬过去”,因为心肌一旦发生大面积坏死,就极易诱发猝死。



冠脉支架术后要坚持吃药


目前临床应用的治疗心肌梗塞的手段,除了使用硝酸甘油以及其它抗缺血、抗血栓的药物,还有各种血运重建手段,包括支架植入、冠脉搭桥、溶栓(不是所有人都适用)等。其中,植入冠脉支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有患者对其抱有怀疑的态度:植入支架真的安全吗?


罗承锋谈到,我国开展冠脉支架植入术已经有30多年,技术比较成熟,仅2016年就开展超过60万例,它也是解决冠脉狭窄最有效的方法,也相对安全。病人植入支架,对工作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但患者要坚持药物治疗,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现在可用的支架有三种,分别是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药物洗脱支架,这要求患者在术后一年里要坚持服用抗血栓药物,从而预防支架内形成血栓,一年后由主治医生来评估决定治疗方案。”


罗承锋提醒,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血运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不会受太大限制。但三个月内活动量不宜太大,适当散步、做家务都是可以的。但如果患者突发心梗后就诊不够及时,心肌坏死面积过大,导致心衰,容易气喘,对往后生活会有一定影响。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调脂等,还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戒烟、限酒、活动强度的调整,减少高盐高脂饮食,进食蔬菜水果等。


Part 2 外周血管篇


皮肤上“青筋”凸起,是强壮的象征?还可能是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些患者腿部会微微露出“青筋”,还有的病人感觉不到任何明显症状,导致病情被忽视。专家提醒,静脉曲张若不加控制、任其发展,可以导致导致静脉血栓、静脉炎、皮肤湿疹、溃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静脉曲张:没症状≠不要紧


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但人们往往到病情较重时才会重视它。当人体静脉承受的压力增大,一些人的瓣膜关闭功能不好,导致静脉血逆流,静脉压增高,有些人血管的弹性较差也会引起扩张,导致血管壁变薄及血管突出。


静脉曲张的病程可持续很长时间,有些患者会感觉到走路乏力,站立容易感到疲惫,还有些患者的曲张看起来不严重,“青筋”并不明显,甚至多年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并不代表它没有危害。张智辉介绍,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导致静脉血栓、静脉炎、皮肤湿疹、溃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常年久坐或久站的人更容易发生静脉曲张,这是因为远端静脉血容易积压,对静脉的张力有冲击作用。血液要回到心脏,除了依靠心脏收缩,还要依靠小腿肌肉把血液“泵回去”,而常年久站或久坐的患者,其下肢肌肉“泵”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容易引起血流淤积,静脉压增高导致静脉曲张。


如何判断自己得了静脉曲张?张智辉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如果出现肢体不对称的不适,如单侧腿脚总是不舒服,有“青筋”显露、肿胀、沉重感、抽筋、皮肤瘙痒等症状,但另一侧没什么问题,就很可能就是静脉曲张了,需要及时到医院的血管外科就诊。轻度静脉曲张患者,首选保守治疗,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穿弹力袜来缓解病情。若病情严重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则要考虑外科手术。

 

长期卧床 要警惕深静脉血栓


长期卧床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常见于瘫痪患者、外伤或骨科手术后病人需要静养的患者。因为缺少翻身和运动,血液容易积压在深静脉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有肺栓塞的风险。张智辉提醒,应让病人多活动肢体,利用专业设备,如压力带、压力袜、气泵等,让患者肌肉有规律收缩。如果有合并其他高危因素,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


部分静脉血栓患者会形成后遗症,当患者脚部出现颜色变深或溃疡的症状,首要是判断溃疡是动脉硬化闭塞还是静脉回流差所致,或两者同时作用导致了远端肢体的问题,此时建议患者做全面的系统检查,手段有彩超、CT等。


下肢动脉闭塞 严重需截肢


下肢动脉闭塞也需要引起关注。当下肢斑块引起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进而导致下肢的慢性缺血,就会诱发下肢的动脉闭塞,病情严重还需要截肢,因此要尽早治疗。


下肢动脉闭塞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出现发凉、畏寒等轻微不适,之后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时肢体乏力酸痛,再发展会出现静息痛,出现坏疽等严重损伤。治疗下肢动脉闭塞,轻度患者先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辅以药物治疗。严重患者可视情况选择微创手术或传统手术,通过血管搭桥等方式重建血运。


动脉粥样硬化也常见于颈部,患者一般都合并有血脂异常,要积极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服用药物来控制血脂、血压和血糖。治疗动脉粥样斑块,首要是稳定斑块,有些患者反馈说:“我体检时的血脂胆固醇值在正常范围,为什么要吃降脂的药?”张智辉表示,对于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来说,血脂指标需要严格控制,以正常人的标准来要求是不够的,降脂药也有益于血管重塑。

 


两类病患不宜泡脚


泡脚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放松舒缓方式,但张智辉提醒,静脉曲张患者并不适合泡脚,因为高温会刺激血管扩张,按脚也会对静脉产生不均匀的压力,曾有患者按脚按出了血。“如果实在要泡,水温不要太高,接近体温,适当舒缓一下。下肢动脉闭塞合并糖尿病患者也要注意,这类患者对水温的感知比较迟钝,容易发生烫伤。”


预防外周血管疾病,张智辉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活动,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能走就不坐,还要控制烟酒,清淡饮食,多吃蔬果,避免“三高”。


医学指导:广医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罗承锋、广医二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智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蓉芳、李津 通讯员许咏怡

图@视觉中国

编辑:吴婉虹



更多微课回顾


皮肤类


2016年9月18日《秋季湿疹防治秘笈》

主讲: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主任郭庆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生育类


2017年1月12日《吸烟、熬夜?这些习惯会让卵巢“早衰”》

主讲: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主任兼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杨冬梓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2月13日-17日《生育微课百问百答》

主讲: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生殖内分泌专科赵晓苗副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蔡柳洪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临床负责人黄睿副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刘见桥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负责人夏薇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3月7日-11日 中医好助孕系列微课

主讲: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家妇科主任陈小平、荔湾区中医院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妇科学术带头人沈坚华、广东省中医院专家徐珉、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家周英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3月27日 多囊卵巢生育、月经紊乱和排卵障碍的治疗

主讲: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副主任李予 副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3月28日 解惑一二三代试管婴儿

主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兼妇产科学首席专家周灿权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3月29日 子宫肌瘤、巧囊患者要如何助孕

主讲: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欧建平 主任医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4月17日《二胎时代,男性生育力专场》

主讲:广东省医学会男科学会主任委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男科专科主任邓军洪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男科沈昌理副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6月9日《助孕路上,哪些人最容易成功》

主讲: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梁晓燕教授、主任医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7月7日《男人如何评估自己的生育能力》

主讲: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男科专科主任邓军洪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男科/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丘勇超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帕金森


2017年4月10日《解密帕金森*多学科防治》

主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帕金森协作组”神经科专科主任陈玲教授、神经外科副主任刘金龙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4月11日《解密帕金森*康复训练与中医调养》

主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帕金森协作组”成员、康复科副主任陈曦教授,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主任雒晓东主任医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男性健康


2017年6月22日 “爱父亲·送健康”名医圆桌会

主讲: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张海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外科中心主任乔贵宾

直播回顾  


女性健康


2017年4月19日 乳腺癌防治专场

主讲: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内科首席专家王树森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普外科主任、乳腺肿瘤中心主任及乳腺外科主任刘强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5月16日《各种妇科疾病及妇科良恶性肿瘤》

主讲:广州妇产科研究所副所长、广医三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生秀杰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5月23日《妇科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更年期、月经问题等)》

主讲:广医三院妇产科门诊主任、副主任医师刘明星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5月25日《妇科盆底康复(产后盆底康复、盆底功能锻炼)》

主讲:广医三院盆底诊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刘娟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呼吸类


2017年5月2日钟南山、陈荣昌、李靖跟你谈哮喘治疗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5月3日《关于哮喘的百问百答》

主讲:何梦璋副主任医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5月4日《肺静脉血栓、肺动脉高压及慢阻肺的防治》

主讲:刘春丽主任医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年5月5日《小儿呼吸疾病的防治》

主讲:陈德晖主任医师、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5月8日微课《肺癌的手术治疗》、《肺癌的内科治疗》

主讲:殷伟强胸外科主任医师、秦茵茵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直播回顾 


儿科类



2016年09月03日 家长怎样避免儿童骨折的风险? 

主讲:儿童骨科领域专家李旭副教授

直播回顾 


20176月1日 小儿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儿科大咖和你聊聊宝宝的肠胃问题 

主讲: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副主任(副院长)龚四堂主任医师、儿童消化科副主任杨敏主任医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6月2日 小儿意外伤害预防、发热和热性惊厥的家庭急救

主讲: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儿科急诊科主任李佩青主任医师、急诊科副主任马文成副主任医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6月6日 孩子咳嗽总是好不了,儿科呼吸专家来支招 

主讲: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儿童呼吸科主任卢根、儿童呼吸科副主任江文辉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6月7日 小儿湿疹(特异性皮炎),皮肤科专家教你怎么破? 

主讲: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儿童皮肤科主任李军、皮肤科主治医师李雪梅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6月21日 护眼配镜圆桌会

主讲: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眼科主任项道满主任医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验光配镜中心验光部主任刘文彦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6月29日 “帮孩子养出一口白牙”

主讲: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赵玮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7月25日  孩子长得矮,“早熟”惹的祸?

主讲: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朱顺叶、唐本玉医生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糖尿病


20175月10日夏天到了,你还瘦不下来?专家教你如何减肥控重

主讲: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沈洁教授

直播回顾   微课笔记


20175月11日 糖尿病防控与饮食管理“圆桌会”

主讲: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著名糖尿病专家严励教授和营养科普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副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5月19日 糖尿病的体重管理和饮食调节

主讲: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燕、营养科主任潘丹峰

直播回顾 


20175月26日 得了糖尿病,名医教你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主讲: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翁建平教授和2型糖尿病专家许雯副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心血管


20175月18日 名医大讲堂 | 以血管名义,达心脏健康

主讲: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团(邹旭、张敏州、郭力恒)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20176月14日 名医大讲堂| “血管那些事儿”

主讲: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专家团(王业忠、区文超、林少芒)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甲状腺


20175月22日 甲状腺有问题怎么办?超声外科大咖来教路

主讲:广东省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丛淑珍、血管甲状腺腹壁疝外科行政主任吴泽宇

直播回顾


医学美容


20175月19日 微整形选对了才能美丽又安全

主讲:陈敏亮、易阳亮、杨澄宇

直播回顾


肿瘤防治


20174月24日  中医药防治肿瘤靠谱吗?

主讲: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张蓓教授

直播回顾


消化类


20176月7日 “拯救”肠道健康,防范癌前病变

主讲: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腔门外科王磊教授、消化内科主任高翔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泌尿系统


20173月22日 呵护人体下水道之名家妙招

主讲: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健教授、泌尿系结石专科主任许可慰教授、泌尿肿瘤专科副主任江春教授

直播回顾 | 微课笔记


心理微课


20176月13日 中考前后家长如何当好“配角”

主讲: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余金龙、广州市惠爱医院早期干预科和儿少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曹莉萍

直播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