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农 | 关于王维诗的对谈

文汇学人 2024-01-27

:我过去读诗,比较害怕那些字词难懂、典故又多的篇章,现在觉得只要认真学习书里面的那些注释,再来读一遍原作,来回那么一两趟,也就可以弄懂了。倒是那些文字平易,很少或没有典故的诗篇,反而不容易读通,会有种种疑问。怎么办呢?

:你现在有这种感觉和认识代表一种进步。弄懂字句无非是解决语言、文献方面的问题,扫除知识性的障碍,然后才能正式进入文学文本。可能因为这时觉得自己已经从不懂到懂了,大有获得感,而且有点疲劳了,往往就不再深入下去做文学欣赏方面的功课。

只是懂得原文的意思还不够,要能品出作品的意味来,读文学作品的乐趣本来就在这里。

所以可以说,读那些难懂的作品,如果仅仅满足于弄懂词语、典故,就停留在这一步,那么路才走了一小半。读文字平易而大有诗意的作品,更有利于迅即开始文学层面的阅读,这是很好的事情。

:原来读注释只解决语言、文献问题,并不能解决文学问题。

:也有一些整理注释本是关心文学问题的,例如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就是如此,此书凡例的第十条说:“本书析义,分析作品之涵义,偏重评点欣赏。”这就是在文学方面做工作,不限于语言文献层面了。我以前做《千家诗注评》(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其中“评”的部分也大抵讲鉴赏方面的意见。

当然也确实有许多注释本只解决语言文献问题,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能求全责备。从根本上来说,体会诗篇的意境味道,这样的功课主要的还是必须由读者自己来做。在这个方面动脑筋是很好玩的。你说有具体问题要问,现在就提出来吧。

: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意境优美,没有难字,因此也没有多少注释。既然说“夜静春山空”,肯定是写春夜的了;可是第一句却道是“人闲桂花落”,桂花是秋天开的花,“桂花落”已在深秋。一首写春山夜景的诗为什么一上来却去写秋天的情形呢?

:你读诗很仔细,非常之好。我以前也曾有过这种疑问,后来请教行家,才知道桂花树有不同的品种,比较常见的丹桂(花色橘红)、金桂(花色金黄)、银桂(开白色花),都是秋天开花。古人诗词中写到“三秋桂子”的指不胜屈;此外还有一种四季桂(月桂),花期比较长,从上年九月到下年四月,断断续续地能开花五六次。春天也有桂花。这个问题还是一个知识性的问题,不是文学性方面的问题。

桂花落的动静很小很小,王维竟然能听见,他的听力也太神奇了,他为什么这样写?

王维的听力水平只有看他的体检报告才能确切地知道(笑)。桂花很小,但比较多,从树上落下来是不难看见的。诗里一上来就写这么一句,是要表现周围环境的幽静,以及自己心境的宁静。在王维的的艺术感觉里,自然界一点轻微细小的变化,在春夜寂静的空山里都带着重要的信息:桂花落是值得注意的,月亮出来、山鸟惊鸣更是相当大的动静了。

王维在蓝田有他的辋川别墅,他的视听之娱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他的一些阔朋友,也都各有其高级别墅,《鸟鸣涧》是他那组著名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之这云溪别墅同样幽静美好之至。我们今天生活在车马喧闹、市声嘈杂的城市里,感觉不免迟钝,生活节奏太快,心情容易浮躁。王维完全不同。《鸟鸣涧》写的固然是他所欣赏的环境和风景,更重要的是表现他的心态。读王维这一类诗,可以作为现代病的解药,服用一点,会有好处。

:再问一个问题。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写道:“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秋天是草木凋零的时候,这时的山色何以说成是“转苍翠”?诗中的具体时间背景是日暮时分,这时的山色何以能“转苍翠”?一般不是都说“暮色苍茫”吗?

:啊,你已经很会读诗了。关于前一个问题,吴小如先生早先曾经给出过一个解释。他说山间总是多有常绿的乔木,春夏两季到处一片绿色,不大显眼;入秋以后,草枯木落,其他地方不免枯黄,这时山色的苍翠就比较醒目了,王维用“寒山转苍翠”五个字形容秋山,极能得其神韵。“转苍翠”是由色彩的对比形成的。太阳落山的时候,光线虽然并不算强,但西边的山峦却往往显得格外灿烂,在苍茫的暮色中特别引人注目,你看过这样的美景吗?诗的首句写落日余辉映照下的寒山,相当精彩,夕阳无限好啊。这是王维伫立于柴门之外看风景的第一印象,于是率先写出。王维是大画家,他对色彩和光线都很敏感。

在教室或书斋里读山水诗容易“隔”,要自己跑到真山真水里去体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出去看看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已经不很难,可惜不少人采用“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傻瓜模式,去过的地方不少,却并没有体会到多少自然之美。

:出去游山玩水的时候,带上一本王维的诗集,倒是很风雅的事情!

:当然也可以。可不要只忙着查注释啊,那才真叫“煞风景”。要多看看,多感受。把读书和生活打成一片,互相印证,互相生发,这样就能增加心灵的丰富性,获得许多审美的愉悦。

:您对王维其人和他的山水诗怎样估价?他晚年好像太消极了。

:他晚年是很有点消极,沉溺于佛教。这里的一大原因,是他在安史之乱中有过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接受了造反称帝的乱臣贼子的官职(至德元年,756),掉到底线之下去了。次年两京收复,朝廷惩处伪官,他一度下狱。后来还好,放出来继续担任朝廷命官。其原因一则是他失足落水之时装病不做事,又写过心系李唐皇室的诗,表现还算是比较好的;二则他那个身居高位的的弟弟竭尽全力来为他减罪——所以王维没有垮到底,仍然有官做,后来甚至还有所升迁。但他的精神是颓废了,最后的四五年除了点卯到职之外,一味焚香打坐,在自然美里寻找慰藉。他是画家,对于景观、光线和色彩有着敏锐的艺术感觉,于是他那些以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如果王维的画能保存到今天,肯定是无价之宝,他的诗也应当是同样无比珍贵的。有过一点政治历史问题,晚年心态不那么积极进步,自然都不够好,但我们不妨放他一马,来用心欣赏他的诗。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更多相关阅读


张家界如何成为韩国人“一生必去一次”的地方19世纪60年代,华人经营的服装厂最先出现于旧金山作为书法家的鲁迅与郭沫若 | 于明诠
张北海 | 牛仔裤出生在旧金山“尼克松先生微微地喝了点茅台,此乃高粱蒸馏制成的中国烈酒” | 曾泰元
人见人爱的“虎标万金油”有怎样的历史传奇
汪涌豪丨我们这个时代的批评伦理
戴燕|阅读和研究《文选》所不能忘记的
丝绸之路传来的琵琶
唐人之晋调 | 李翰
汪曾褀 |“俺们的秋天”晚清报刊上的红楼故事 | 陈大康
于施洋 | 缪斯也下厨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世界史研究
谢喆平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上海往事——李约瑟的中国通信
陈正宏 | 李约瑟的善本收藏
刘石 | 徐无闻先生的篆刻梁捷 | 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另一半眼光向下,“联通几个世界”
何伟文 | 是《大海啊,大海》《海啊,海》还是《海,海》?
顾钧 | 曹植与大鼻子情圣
弗兰克与E.P.汤普森:一对20世纪的兄弟
彭渤 | “哎哟”:代痛与共情
韩进 | 翁同龢的画史“全神堂”
程章灿 | 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通志》中的诗
作为御窑厂的景德镇
张巍 | 说古希腊的“五经”乌蒙山连着山外山
南宋海洋贸易的时空胶囊
我愿秋常驻人间
杭州的石榴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顾农 | 关于王维诗的对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