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膜界往事——污水处理领域MBR膜应用不完全回顾

绿茵陈 E20水网固废网 2023-03-16

点击上方蓝字,进入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同时点击“赞”和“在看”哦




在膜这个市场上,现在活跃的膜企业也不止碧水源一家。不过,只要提到膜,提到MBR,哪怕项目跟碧水源没关系,行业的人们也都会有一种碧水源虽然缺席,但还在场的奇妙感觉。


本篇的目的当然不是专门为着分析研究碧水源的,只是要说污水处理领域膜的应用,就不得不说到碧水源。而污水处理开启膜应用的过程虽已成为往事,它所启发的环保技术创新时代仍然是未完待续。


来源:绿谷工作室         作者:绿茵陈

相关阅读:




“膜”力全开,从“凤毛麟角”到“群‘膜’起舞”


再谈MBR:破局的金钥匙,“333”还有多远?


碧水源陈春生:膜技术支撑污水资源化释放更大潜力


金科水务张慧春:以“膜”为媒,打造多维合作


污水处理MBR再次走到变革前夜,时代呼唤破局者登台


目录


01 前奏

02 诸神之战

03 奥运之战

04 提标之战

05 造膜之战

06新故事开始



碧水源是污水处理领域膜应用的地标性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碧水源简直等同于MBR,不过,在最初以及今时今日,MBR并未完全等同于碧水源。


2022年11月23日,首创环保牵头中标北京市超6亿元的再生水厂工程特许经营(BOT)项目,即大兴区永兴河第二再生水厂项目,设计规模9.5万立方米/日,其中再生水回用系统供水能力为12万立方米/日。采用A2/O+MBR工艺,半地下结构形式。


不算数量众多的生产膜的公司,知名的用膜的上市公司还有金科、金达莱、倍杰特等,但即便不以用膜出名,又有哪家环保公司会说自己绝对不会用膜,与MBR不共戴天呢?在这个市场上,现在活跃的膜企业也不止碧水源一家。不过,只要提到膜,提到MBR,哪怕项目跟碧水源没关系,行业的人们也都会有一种碧水源虽然缺席,但还在场的奇妙感觉。


本篇的目的当然不是专门为着分析研究碧水源的,只是要说污水处理领域膜的应用,就不得不说到碧水源。而污水处理开启膜应用的过程虽已成为往事,它所启发的环保技术创新时代仍然是未完待续。


01前奏

如果以1993年开始引入社会资本作为起点,那么污水处理产业化进程距今尚不足30年。而行业通常将2002年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的通知》,作为公用事业改革全面启动的标志。这个通知出台时就有人断言,2003年将是公用事业市场化“元年”。在此之前,全国各地已零星地燃起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星星之火。


在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水行业走在前列,从1993年开始,供水和污水处理都开始了产业化探索。尤其是污水处理,产业化、市场化不断深入和完善,为以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化改革时代,环保水务龙头公司共同撕开了新世界的口子,环保公司不再只是为排水公司、排水管理处提供设备,而是从投资、建设、运营污水处理厂开始……百花齐放地满足地方政府的需求,污水处理市场的大盘迅速扩张。


2003-2013,水业市场化项目快速爆发,2005-2006年更是增长迅速,行业规模从原来的几百万吨上升到6000万吨,快速提升了中国污水处理能力。


为什么2002年出的改革文件,到2005-2006年污水处理市场才快速爆发?原因在于融资瓶颈,如果不解决项目融资问题,项目也就起不来。同时也和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提高到一级A有关,在这也一时段,膜开始进入市政污水处理领域,应用到规模巨大的项目上。


膜技术在水处理中应用(膜法水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溶液中溶质分子和水分子大小不同、结构不同、荷电性不同的特点,在外压作用下对水溶液中溶质分子和水分子进行选择性分离,获得不同净化程度的水,从而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


和国际上一样,我国的膜技术也是从海水淡化领域起步的。


把海水变为甘泉,传统的蒸馏法耗费巨大。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用反渗透膜脱除海水盐分,成本低、更便捷,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展现出巨大实用意义。美国有的中国也要有,1967年,全国海水淡化会战,多家科研机构、各领域的科技专家齐集于北京、上海和山东埋头苦干,自主取得了膜法海水淡化的多个突破。


污水处理的MBR技术最早也是由美国人在60年代末提出,在当时是将膜分离技术与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崭新技术。之后,我国在工业污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方面也开始用到膜。应用较多的膜处理技术主要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和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


本世纪初名噪一时的新加坡“Newater ”水厂,就是采用在二级处理后加超滤膜及反渗透膜的方式进行再生水回用处理。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如火如荼,相关标准也日趋严格,技术影响污水处理产业的传奇案例即将诞生。这就是MBR。


02诸神之战

2005年,成立于2001年、以40万元资产起家的碧水源进入到行业视野。


彼时,行业通常认为,膜技术一直掌握在欧美公司如GE、西门子、陶氏、海德能以及日本公司三菱丽阳、东丽、旭化成等外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中的多数早已进入中国市场。最初还没有膜生产能力时的碧水源也曾从日本公司采购膜产品。


看中污水资源化处理市场的,自然还有GE、西门子、陶氏化学等跨国巨头,它们在那些年都进行了相关并购。


2005年,西门子收购了美国膜公司美净(US Filter Corporation);2006年3月,很早就进入污水处理领域的GE收购膜技术领先的加拿大泽能公司;2007年6月,陶氏化学收购浙江欧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也是陶氏的重要市场。2011年陶氏在亚太地区106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有45亿美元来自大中华区域,占陶氏亚太地区的43%,占全球销售额的7%。


GE在中国有两大基地,一是2003年成立的无锡生产基地,共有6条生产线,产品涉及化学助剂、卷膜、反渗透膜、超滤膜、TOC总有机碳分析仪、EDI电去离子模块等;二是上海研发基地,研发领域包括化学药剂、膜处理等,开发的反渗透膜已经成功应用于饮用水和饮料行业。


这一时期,无锡梅村5万立方米/日的MBR污水厂,是GE在中国的里程碑项目之一,但是后期在市政这个战场上,先发并没能转化为优势,曾在十年前为GE提供《中国市场MBR膜战略》咨询服务的薛涛(现E20环境平台总经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对此案例和背后的原因印象深刻,市政污水领域国产MBR的崛起至少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


膜领域本土公司除了碧水源,最有名的就是津膜科技(当时叫膜天膜),说起来,它的年头比碧水源要长,可以说是国产自主并产学研转化的排头兵。


津膜科技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天津工业大学膜分离研究所,公司的业务集中在超滤和微滤膜领域,其市场空间主要在市政供水、市政污水处理及回用、工业水处理和海水淡化处理领域。


已经上市或者曲线上市的还有三达膜和赛诺膜。没有完成上市的实力派还有很多,比如首创北控联袂扶持的开创,比如从TO C端巅峰杀入环保行业的水艺膜。


而在国外产品和国内产品的竞合之间,美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中国人赴新加坡创业,与联合环境的互动,中信的并购吸纳,使之成为在中国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世浦泰,也是这样一个拥有中德混合体特殊优势的存在。


另外还有一个反渗透膜的龙头南方汇通,拥有较高产能,市场份额较高,不过反渗透膜是另外一个话题,此篇里就不多说了。


膜公司的战斗随着中国污水处理市场的升温而升级。


较之水处理领域的传统工艺技术,膜技术具有出水水质标准高、占地面积少(只有传统工艺占地的1/3~1/2)、增量扩容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由于出水标准高,经膜技术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作为再生水源。


然而,这个技术的拓荒之旅却也是艰难的。当时几乎没人相信处理一吨水造价高达5000元的“膜”技术能够取代旧有的仅需1000多元的“沉淀池”技术。


转机来自2005年,碧水源在北京密云获得一个4.5万吨的再生水厂项目,让国内外膜公司都虎躯一震。GE、西门子、陶氏化学三家百年品牌也猛虎下山了。


此后,每一个大型市政污水项目,都会引发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在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项目上,碧水源输给了陶氏;在平谷再生水厂项目上,碧水源又赢了。


战火从北京绵延到环太湖流域、长江流域乃至珠江流域。在这些地方,碧水源依旧沿用北京的打法——树立示范项目。但是对于具有示范性的大项目,几家争夺得尤为激烈。


长期效果并不能显著显示的情况下,在价格和售后服务以及工期的快慢上,碧水源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跟国内公司竞争,跨国企业的价格已经低到极限,但他们的核心技术都是在国外生产,依然增加了成本。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进口产品的替代,碧水源成功研发出膜丝等核心技术,2007年投资3亿元在北京雁栖开发区建设亚洲最大的膜组器生产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这至少让碧水源在膜的成本上节约了40%。


2008年2月26日,碧水源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清华大学—碧水源环境膜技术研发中心”。碧水源实现了自行研发和合作研发两条腿走路。


2010年底,碧水源MBR膜已经自给自足,还能对外销售,号称是成为继GE、西门子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MBR膜水处理成套技术的公司。


在此阶段,津膜科技作为较早的膜材料研发生产企业之一,也开始于2007年向下游延伸产业链,进入膜法水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领域。


遗憾的是,这家公司没能顺势向前,更上一层楼。用火箭来比喻,就是初步推进的速度虽然很好,第二级推进器却失灵了。


那些年里,对项目的竞争继续围绕经济发达地区展开。比如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提高治污标准的需要。在GE和西门子都在该地区取得一个污水处理项目后,碧水源也于2008年签下一个大单。


不过即便到了2008年,在市政污水处理行业当中,膜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市场份额也还只有区区1%。


2010年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碧水源成功于创业板上市,得到资本灌溉,并打响品牌知名度、吸纳人才、规范公司运作,极大地增强了与GE、西门子这样的诸多国外对手竞争的能力。


事实上,在获得第一个大型市政污水处理MBR项目后,碧水源就觉察到了资本的重要性——环保项目投入高、回款周期长,投资建设运营大体量的水务项目不能没有钱。从2005年拿到密云再生水厂项目开始,碧水源就有了谋求上市的想法。之后就开启了IPO准备工作,其中2007年6月成功完成股改是碧水源上市之路上的关键一步。


碧水源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加大研发投入和扩大膜组器生产基地。上市将使碧水源有能力对抗GE、西门子两大巨头,并能打入海外市场。


其实在上市前,碧水源已经赢在商务在竞争中占据上风。2009年,碧水源在膜生物反应器领域占有国内市场60%以上的份额,而GE、西门子两大巨头还未及其零头。


碧水源上市后,结束了它之前无外力加持的纯自然野蛮生长,中国市场上MBR的诸神之战迎来了阶段性的结局:碧水源在MBR工艺技术、膜组器设备技术和膜材料制造技术三大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提高了MBR的性价比,实现了对GE、西门子等巨头的逆袭。“资本驱动、政策借力,市场模式创新”是碧水源实现这个逆袭的三大法宝,而且环环相扣节奏紧凑,薛涛在上述咨询项目的对标研究中,为GE的时任副董事长John Rice提供了这样的总结性结论。

2008年11月,碧水源膜产业基地投产

膜丝生产车间

行业人士查看膜丝

03奥运之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为了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大兴土木建造场馆,同时也会把家里打扫干净,用好酒好菜认真招待客人。新华社此前曾报道,申奥成功,北京市将另外拿出二百亿用于治理污染、改进基础设施和修建比赛场馆。


奥运项目一度是GE、西门子、碧水源等竞争的重点。


2001年,碧水源成立,2002年,膜生物反应器产业化获国家创新资金立项,同年中标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2003年,完成我国关于膜生物反应器的技术标准,并颁布执行。


据伴随文剑平创业的何愿平回忆,直至2006年,碧水源的日子仍甚是艰苦:在北京西四环的四季青地区租了四间房,用着三条腿的办公桌,二十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常常一人顶十人使。


过年的时候公司开茶话会,就向别的单位借一间稍大点的会议室,买点花生、瓜子,大家坐在一起讲讲公司现在的困难、未来的出路;结束后再找个小饭馆吃一顿。所有人的月工资都是3600元,一年苦干到头,没有假期也没有奖金,靠的就是大家想做一番事业的热情和冲劲。


但事后看,2005、2006年正是碧水源的转折之年,所有的艰难都是黎明前的黑暗。

碧水源在市场上寻找机会的同时不忘“教育同行”。它的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在中国水网发表专业论文,并在论坛上和同行交流。但它屡次“挨骂”,MBR也被认为是不接地气,不适合中国国情。这也是2006年前后的事。文剑平还为此曾专门请中国水网记者去他的办公室,以一口浓厚的湘音,讲述他的MBR梦想,认为行业和网友的责骂需要科普纠正。


2005年前,碧水源为社区、写字楼等做了不少项目,但很多都收不到钱。能保证及时的销售回款,是碧水源愿意与政府合作的原因之一(谁能想到十多年后,政府也开始拖欠了),所以,单纯从商业角度来看,进军市政污水处理也是一个必然选项。


2005年,此前名不见经传的碧水源,中标万吨级以上规模的MBR污水资源化工程——北京密云再生水厂(4.5万吨/天),同时成为2008北京奥运指定水处理技术提供单位。


看起来是一鸣惊人,但走到这一步,碧水源也经历了几年历程,并非一击必杀、华丽夺标,主要还是靠此前的业绩积累,最后终于巩固了地盘。


MBR在当时的污水处理领域是一个比较窄的技术路线,在我国大干快上的污水处理投资建设时代,并不是主流模式,不太受待见。


更鲜有人敢将造价上亿元的项目交给注册资金只有两百万元的碧水源。“这是一项替代技术,市场非常大,只要量上去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为了扩大“膜”技术的使用量,文剑平四处接活,但大多是一些几百、几千吨的中小项目。


“一定要接到一个对水处理要求极高的上万吨的大项目作为切入口。”为了突破最艰难的一步,不服气的文剑平削尖了脑袋到处打探。终于,他迎来了最重要的节点——北京密云再生水厂。


对于水处理,密云相关部门有自己的小算盘:“我们花上亿元治水,可治好的水都流到别处去了,对密云有什么好处呢?”心领神会的文剑平提出一个诱人的方案——密云可以把治好的水拦截起来,两边做成水景观,促进两岸的房地产发展。这恰好挠到了密云相关部门的痒处。凭着这套“打法”,文剑平陆续打通顺义等北京区县水利部门的任督二脉。


密云这个MBR样板工程,从争取北京市政府的项目立项、评估到论证就历时了一年多,政府的小心翼翼不无道理,因为在当时,全世界都还没有这样大级别的项目先例;更让政府部门担忧的是,密云是北京水源地之一,万一失败的话,可能面临极为严重的污染后果。庆幸的是,北京市政府“只做再生水厂,不建污水处理厂”的观念和创新理念正与碧水源的项目宗旨相符合,在技术获得政府方面认可后,项目得以启动。


2007年,在竞标中GE和西门子提前退出,碧水源再次轻松拿下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项目之一——量级达到10万吨的一个改善皮划艇场地周边环境的奥运配套项目,整个项目的投资达4.5亿元,其中碧水源的设备和技术就占了近1/4。


在2008年前,碧水源并没有进入到行业主流公司当中,碧水源的崛起借上了奥运会的东风。除了一些里程碑项目,当时北京各个县、村镇,都在上污水处理设施。MBR有规模小、占地小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北京市场。


密云项目之外,碧水源还获得了北京怀柔再生水厂(MBR•3.5万立方米/日)及引温济潮奥运配套工程(MBR•10万立方米/日)和平谷再生水厂项目(MBR•4万立方米/日)。当时北京的首台套政策也给了他们比较好的支持。


被碧水源列入奥运配套工程典型案例业绩表的项目包括:国家大剧院水处理系统——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采用高效循环除浊、除磷、抑藻处理技术,保证大剧院景观水水质,处理水量达到5万m³/d,于2006年底正式运行。以及奥运龙形水系工程——采用碧水源公司自主研发的景观水高效循环处理与强化除磷技术(HERP)、自然水景水质净化技术(NAS),为全长2.7千米、水域面积达16.5万平方米的奥运龙行水系构建起自然水生态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自改革开放来,我国推动国产技术发展和进口替代的基本国策,部分上述项目中对碧水源的扶持,在碧水源的早期发展中也发挥了作用。


不过在奥运之战中,GE也并没有空手而归。它获得了北京清河污水回用项目,项目建成后日处理8万吨的非饮用水,以供应北京奥运村的奥运湖、景观用水和其他非饮用水的使用。清河项目于2006年9月建成。另外还有国家体育场雨洪回用项目。

清河再生水厂

2008年,GE时任CEO访华,大谈绿色创想

04提标之战

MBR的大规模应用,除了碧水源超强的市场能力,还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内部要素,成本下降尤其是膜价格的下降,强化了MBR对传统工艺的竞争力;二是外部要素,来自政策层面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行业提标、改造,给MBR更大的空间。


碧水源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不限于推自己的技术。当时在中国水网上,在各种活动上,碧水源都在倡导一个理念就是提标。学者、国家环保部门在谈提标的问题,在企业里谈提标最用心的就是碧水源。事实上,也只有提高标准,MBR相对传统工艺的优势也才能凸显出来。


碧水源一直在鼓励中国市政污水的排放标准,要从一级B提到一级A。当时中国污水处理的标准提到一级B没多久,很多原来是二级排放标准,刚刚提到一级B。能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也只占已建成项目的一半多,而且大都还不能稳定达标。当时大部分主流观点认为,一级B就非常好地削减了污染物。但是碧水源一直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提案,领导的见面等各种场所,呼吁污水处理厂一定要提高到一级A。


当时从环境治理的角度看,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前后,河流没有多少自然水,除了下雨之外都是干涸。一级B排放,实际上还是臭水,即使是一级A的出水也是劣五类。


碧水源推一级A有它的商业逻辑:因为MBR技术,以膜为核心的污水处理主流工艺MBR技术,按一级B的投资,从投资效率来看,它不如别的工艺。但是如果标准到了一级A的标准甚至更高标准,那么MBR就在各方面显示出更有竞争力的性价比。


出于商业的目的,也出于社会责任,碧水源一直在推动一级B上一级A的提标,以至于全面实行一级A以后,它又提出了北京市能不能到地表四类水的排放标准。现在,这也在一些地区得到实践。污水资源化目标的提出,政策的推动,现在看来这已经是市政污水领域将要持续的一条道路。


其实污水处理的标准,就是外部环境公共服务的界限,外部服务界限的变化会引起污水处理行业技术路线的变化。


从碧水源的身上也能看到一个环境领域里的主流企业,它不能简单地应对已经形成的固化的服务标准。服务标准的产生也是产业、社会、政府共同推动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主动参与到政策中间去。


如此一来,无论是业主单位还是相关的设计单位,都能按照对待主流工艺的态度来对待MBR。也就是说,MBR不再是一个奇谈怪论,而是与主流工艺站在同一个竞技场上,按照相同的规则去竞技。碧水源设定了这样一个体系。


截至2008年,达到一级B排污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仅仅达到一半,有31%的污水处理厂仍然只能达到二级排放标准,有7%的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根据当年环保部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要把现有的出水标准为二级的污水处理厂全部提标为一级B;重点流域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将提升为一级A。正式在这个过程中,碧水源获得了超常的发展机遇。可见,行业标准作为国家对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政策手段之一,是多么重要。其实在国际上,对标准的竞争,也是行业领头羊们上兵伐谋之阳谋。


标志性的密云项目完成后,良好的运营效果给很多北京市政府的官员带来了震动,纷纷前往参观。这个项目在中国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从此国内开始“言MBR,必称碧水源”。碧水源又走出北京接连获得十堰神定河11万立方米/日的改造项目,以及无锡硕放、无锡城北5万立方米/日以上项目,等于是攻下了GE泽能本该在手的城池。

文剑平在膜池边,向参访人士科普MBR知识

05造膜之战

虽然曾经有很长时间,将MBR大规模运用于市政污水在理论界存在争议,但是,资本和市场的产业力量驱动所带来的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往往能改变很多。这个现象类似新能源汽车中的氢能和锂电之争,后者逐渐占据了上风。MBR在市政污水的大规模运用过程与锂电的当前局面类似。可以说, MBR运用于市政污水处理这样一个整体大场面的产业驱动的最大贡献者,确实就是碧水源。


时至今日,一位环保同行说:膜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是有前途的,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公司在做。他们公司在做污水项目时也一样会用膜。但他同时认为:膜的问题是材料的问题,我们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还得是化工行业的大公司才能做好。我们不掌握核心科技。


确实,曾经是势比人强,跟紧风口、选对赛道,在膜的制造方面,莫须有的才华与技术不是什么刚性指标。据称,最夸张的时候,10万块钱就能搞起来一个膜公司。


但跟任何领域一样,我国膜制造领域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在反渗透、超滤和微滤等膜材料、组件及装置方面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研发与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空纤维超/微滤膜是我国产量最大、发展最为成熟、市场竞争力最强的膜品种。2018 年全球中空纤维超/微滤膜市场规模约为 935 亿元,2020 年到 1232 亿元;2018 年我国中空纤维超/微滤膜市场规模约为 196 亿元,2020 年达到 267.9 亿元。这也正是MBR的核心元素。


随着对污水资源回用的诉求提高,以及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大批建设,膜技术相对以活性污泥及其改良技术为主的传统的水处理技术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市场空间,目前市场占有率从2008年的1%已经提升到了10%。


各种膜技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孔径尺寸由粗到细。


在《新膜法新膜法能否系统性解决城市治水的经济性问题?》一文中,世浦泰总工程师白海龙表示,小孔径(孔径30~40nm)、超高孔隙率、均匀性好的超滤膜技术取得了颠覆性的突破,以及膜应用技术的创新,使得MBR膜可持续的高通量、长寿命和低能耗得以实现。这就让MBR工艺获得了新生,原有优势继续强化,原有痛点得到解决,量变引发质变,并创造出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场景。


梳理E20圈层企业,除了碧水源、津膜科技,知名的MBR膜制造企业还有美能、世浦泰(收购德国技术公司)、海普润、久吾高科、三达膜、水艺集团、招金膜天、赛诺膜、山东膜泰、北京时远等等。


通过引进技术、原始创新与技术集成,这些公司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大量应用于国内外大型水处理工程。


金科、金达莱、倍杰特、苏科环保等主导膜应用的企业在各种应用场景方面的探索,在取得崭新成绩的同时,也在对膜制造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具有世界最大的中空纤维膜水处理应用市场。世界水处理市场规模已超过1万亿美元,我国“十三五”时期的污水处理市场规模达到 1.39 万亿元。在此过程中,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以中空纤维膜为代表的膜分离技术在世界膜法水处理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且呈快速增长态势。


未来,我国应继续强化在中空纤维超/微滤膜领域的产业和技术优势,重点加强中空纤维超/微滤膜绿色制备技术与特种分离膜新材料研究、高性能中空纤维超/微滤膜组件及其集成技术研究,推动中空纤维超 /微滤膜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处理规模100万立方米/日的北京高碑店再生水厂,使用超滤膜技术


06新故事开始

在与国际巨头的较量中,碧水源奠定了在国内膜界的地位,也推动了MBR技术在国内的广泛应用以及膜产品的国产化、规模化。就像智能手机之于苹果公司,在中国污水处理市场上,MBR成就了碧水源,碧水源也成就了MBR。


它对环保行业的启发在于:随着环保需求的增加,不断会出现大量的技术需求,一个技术型公司也能打出一片天。而资本的助力对技术型公司有放大作用。


碧水源上市前,就有市场人士不无夸张地声称,“碧水源是迄今为止最有投资价值的创业板公司”、“几乎所有的券商报告都是看好它的”。上市之后,赞美之词更是溢于言表,“从来没有过一只股票有这么明确的成长空间,技术优势绝对领先,市场空间无限大。”


依我所见,愿意从事环保行业的人,对这个行业还是有一份特殊爱好的。一心只想大把赚钱大把花钱的人,大概也不会来这个行业就职或创业——特殊例子另当别论。因此在这个行业工作的人多少都有一种自负、一种气概:“我就是因为热爱环保,才从事这份工作的。”就像文剑平曾经说过的“中华不碧水,吾辈誓不休。”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要由时间来证明、只能由时间来证明的事物,企业的发展也是其中一个。碧水源公司在资本和资源的猛力加持下,后来走向工程公司,走向PPP,走向央企怀抱,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不在本文主题之内。在那个故事里,最终让它没有泯然众人的,依然是膜,是MBR。


企业的发展,虽然也有时运的成分,但并不全是玄学,是有算法的。公司和公司之间看起来差别不大,数十年下来发展轨迹却判若云泥。其中的密码,就在于企业家具备了怎样的思维模式、采用了什么决策策略、做对了哪些关键选择。


所谓高手,无非是摸准了未知世界的套路。拿自己的资源和套路进行比对,找相交和重合的部分,找到它,重复它,加强它,从而突破命运的局限。


在碧水源、津膜科技身后,一批以膜制造为主业的公司,目睹前辈的荣光与挫折次第崛起,它们正待书写自己的历史。


环保行业在经历过一波激流猛进后,终于变得静水流深,膜也是其中一部分。时间像一阵风,染白了旧人的发,像带走了什么,却又什么都没带走。


巧合的是,本文完稿之时,又有一条文剑平减持碧水源公司股份的公告,减持原因依然是业绩承诺补偿款资金筹措及个人资金需求。


在和膜有关的新故事里,碧水源又将是什么角色呢?这依然需要时间来证明。


【参考资料】

1、碧水源官网

2、津膜科技官网

3、【听涛】市值曾冲到800亿 碧水源走对了哪几步?E20水网固废网

4、碧水源:单挑三巨头,中国企业家杂志

5、我国中空纤维膜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刊



绿谷工作室作品


  农村污水治理:依然困在认知层

听环保创业者讲经(2):在周期底部期待未来
从传统环卫到城市管家 万亿市场背后的四个问题环卫市场繁华背后 从业者自述三大困境欠费不能停机,环境产业在旧地图之外寻找出路
地方政府延期付款,环保公司成刀尖上的舞者水泥窑协同处置﹕环保没有“全能”技术 三个问题不容忽视93家企业市盈率对比:资本热捧盛景不再 固废企业或被持续看好
解决溢流污染,应该学学《火星救援》93家创业板、科创板环保企业市值大对比54家固废上市企业营收、利润和市值对比山东高速集团的环保布局环境产业里,资本潮潮起潮落那些事江苏省环保集团成立两年半:谁在退出,谁在进入?
一季度的7个关键词!环保产业的未来和机遇
世事无常,止于至善:博天浮沉记一图了解四大直辖市的生活垃圾焚烧状况污水厂排放标准20年,一部政策与产业的交互演进史
群雄争霸!广东生活垃圾焚烧市场竞争地图
“三足鼎立” ! 818广东政府旗下的环境企业
绿谷|环境产业上市公司再现少帅,中持股份新当家登场
2021环保市场感悟: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悲喜TCL环保计划三年后上市  家电企业做环保真的很容易吗?山高速、山发展、山能源、水发…山东省级环保平台归哪家?邻避真的是垃圾焚烧的宿命吗?从传统环卫到城市服务,6类企业谁将胜出?环境产业2021启示录:小铲子亦可掘金绿谷丨环境产业里的科学家创业故事专项债:2022年或超3万亿  但环保行业不要希冀过多
卡伦堡、北九州……那些教科书级的生态工业园现在怎么样了?绿谷丨归来仍是少年——“不死鸟”韩小清的征服与妥协绿谷 | 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校长”蒋超与金州浮沉绿谷闲话丨当文章完成,我已身处福中
绿谷丨中国环境产业里的“清华系”创业帮
灯火下楼台——张维仰之东江环保往事
十四年变迁,一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在消逝北京第十水厂20年一个环保创业者的自白
历史转折中的桑德和文一波政府提前回购有九大原因  老项目外迁或成未来趋势
不肯过江东——何巧女之东方园林往事
再议省级环保集团现象:不用过于担心平台市场通吃各省市纷纷成立环保集团,是市场危机还是转机?
绿谷闲话:中国环境公司其实一共就两种环保创业:兄弟连还是亲友团?从处罚案例解析二次供水的“两难”境地
北京垃圾分类考察与建议徐海云:垃圾处理要做好统筹  固废资源化任重道远
环境产业8090后创业者的小天地与大理想踏浪而来,47位上市公司老板如何走上环保创业之路?
首创环保集团降临:曾经沧海再击水
央企在环境产业:江湖路远 山高水长
宜兴环二代崛起清华大学与环境产业相关的联合研究机构有多少?
一个表格引发的关注与思考
宜兴“环保教父”王洪春的“大情怀”与“小生活”
《环境产业上市公司老板都是哪里人》补遗与勘误
宜兴环保这几年
用大道理解决小问题,想象环境+农业的未来
接班记——专访现象级环二代王鹏鹞环境产业上市公司老板都是哪里人纪录 | 宜兴的一代环保创业家
【国产工匠】陈良刚:超滤膜是一生的事业 一生最感恩两个人
再见,金源经开污水处理厂!再见,BOT时代?
从高碑店看污水处理厂进化之路
一位宜兴“环二代”的心声:一直在努力,不想被误解另一个角度看环保企业:装修设计中的美与关怀
往事并不如烟:刘晓光和张虹海、首创和北控的擦肩与握手“污水厂”改名“”净水厂”!?你身边的污水厂改名了吗?进击的环境商界女性
从“春都火腿”到“黄河环境”:城发环境的破局之路
风流云散青山在——细数环境产业的黄埔军校们环二代正在走上历史舞台,他们与一代有什么不同?环二代:接班,还是不接班,这是个问题卡伦堡、北九州……那些教科书级的生态工业园现在怎么样了?




END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微信:Liu-T1997。


编辑 | 刘彤、赵凡

统筹 | 李晓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