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注脚:威立雅退出兰州供水项目
点击上方蓝字,进入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同时点击“赞”和“在看”哦
这些年来的环保行业,无论民企、外企,无论企业亦或是个体,所谓“巅峰”,就是一篇阅后即焚的爽文,而有些结局已是命中注定,比如威立雅最终败走兰州。
来源:绿谷工作室 作者:绿茵陈
相关阅读:《听涛》第一季中,傅涛曾专题分享了“威立雅十年领跑的起点与终结”,点击上述视频了解详情
目录
时代的注脚:威立雅退出兰州供水项目
高光之年
兰州风波
赔本买卖?
一拍两散
得失有时
这些年来的环保行业,无论民企、外企,无论企业亦或是个体,所谓“巅峰”,就是一篇阅后即焚的爽文,而有些结局已是命中注定,比如威立雅最终败走兰州。
根据从爱企查网站上得到的信息,2022年8月10日,兰州城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人信息变更,由兰州市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威立雅水务(黄河)投资有限公司变为兰州市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兰州水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兰州水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接收了原属于威立雅的全部股份,威立雅已经不再是兰州城市供水集团的股东。
这个公司的市场主体类型也由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与境内合资)变更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同时,经营范围变更,并有一系列人事变动。
携手15年后,威立雅与兰州供水分道扬镳,原计划的30年合作期成为一场幻梦。
2007年可谓法国名企威立雅进入中国水务市场十年后的高光之年,它以溢价并购的方式,几乎将当年推出的大型水务项目全部囊括旗下。
这年1月,威立雅竞标兰州供水集团49%的股权,在3家中外水务公司的角逐中,首创股份报价2.8亿元,中法水务报价4.5亿元,威立雅以远远高于首创股份6倍的投标价——17.1亿元中标,净资产溢价达到280%。
3月,在争夺海口水务集团49%的股权转让中,威立雅再次以9.5亿元的报价胜出,竞标各方的报价,首创股份4.1亿元、中法水务4.4亿元、香港中华煤气5.6亿元。
9月,在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市北水业有限公司49%国有股权转让项目中,其21.8亿元的报价同样远远甩开中法水务的11.9亿元和中华煤气的9.2亿元。
在此之前,2002年,威立雅还以约20亿现金,以超过净资产3倍的溢价收购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的股权,开城市水业溢价收购先河。
2003年通用首创和威立雅联合出资4亿美元,获得深水集团45%股权,期限50年,与上述项目相比,此处的溢价5.5%只是一点小意思。
此外,2005年10月,威立雅水务和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联合体以4.5亿元人民币,拥有了常州自来水公司出让的49%的国有产权,合资期限及经营期限为30年。股权价值为3.75亿元,溢价20%。2005年11月,威立雅又和中信泰富一起获得了昆明自来水公司49%的股权,对价为10.05亿。股权价值7.78亿元,溢价30%。但这些溢价幅度还没有让行业莫名惊诧。
威立雅是水务领域溢价收购的始作俑者,但它并不寂寞,曾有外企、央企效法它。2004年柏林水务联合体以4.8亿元的转让价格收购资产价值2.6亿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2007年8月,中法水务也曾试图以高溢价竞标扬州自来水。
就在外企溢价消歇三年后,没有任何供水项目经营经验的央企中铁一局以联合体的形式,以7.017亿元溢价拿下银川自来水公司股权转让项目49%的股权——股权评估价值是3.8亿元,另外两家参与投标的外资企业:摩根大通联合体投标价格是3亿多元,柏林水务投标价格是4亿多元。这是有据可查的水务项目溢价的终曲。
对威立雅来说,收购兰州供水集团、海口水务集团的所谓高价,只不过是对收购浦东自来水公司的重复罢了,但它当时的势头让中国水务行业为之震惊,上上下下都发出了“行业要自律”的倡导,从官方到民间都对“高溢价”口诛笔伐。
时年,一位民营水务公司人士评论说,“它玩得太狠了,我们怎么计算也无法理解如此高的溢价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回报。我是国内这个领域最早进入者之一,现在居然发现看不透市场了,海外投资者疯狂,地方政府也疯狂,但我疯狂不起来,因为没有那么多资金。”那时,中国还没几个水务环保领域的上市公司,央企也没有大规模进入,威立雅的大手笔的确惊呆了整个行业。
固定投资回报在2002年被取消后,一些外资水务公司如泰晤士水务就逐渐撤离了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上做投资运营的仅剩下威立雅和苏伊士这对来自法国的欢喜冤家。
同样是在2002年,威立雅水务集团将其国际业务发展的战略中心转移到亚洲,而中国更是重中之重。威立雅水务的计划是将亚洲市场业务在集团内部所占的业务比重由当时的不到2%增至10%-20%,这也是这家公司开始迅猛并购的一个背景。
经过一番厮杀,当时在中国水务市场上呈现出标准的二八法则,头部(外资公司)吃肉,腰部(国企)喝汤,尾部(民企)喝涮锅水。
2007年9月27日,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威立雅水务(华中)投资有限公司市北水业项目签约庆典在天津水晶宫饭店举行。
(照片来源:中国水网老照片库)
因为溢价幅度巨大到匪夷所思,关于溢价的争议,在兰州项目上达到了顶点。这个项目因而也成为了一个标志性项目,外资水务溢价并购自此按下停止键,虽然因为惯性,后面还有几个溢价项目。
2007年1月29日,威立雅水务集团与兰州供水集团签约,以17.1亿人民币高价获得兰州供水45%股权。同时参加竞标的中法水务与首创水务报价分别为4.5亿和2.8亿。除了溢价高,这个项目诡异之处还在于,兰州项目并不是一个被市场热捧的项目。
与此前上海浦东、合肥王小郢另外两个著名溢价项目相比,兰州项目因其溢价幅度,以及三家很有经验、很有实力的水务投资人差异巨大的报价,从开标那一刻起,争论就未平息,此后,海口项目、扬州项目、天津项目、江阴项目相继出现溢价。
2006年9月,兰州市国资委发布公告拍卖转让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权之后,市场反应并不热烈,只有7家国内外公司报名竞投,开标当天甚至只有威立雅、中法水务、首创股份三家参加。因为地处西部地区的兰州供水集团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在资产挂牌出让之前,兰州市政府对其进行重组,将一系列包袱资产剥离,解除了建厂50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2004年,兰州供水集团进行企业改制,确定公司总股本为5.2亿股,其中国有股4.6亿股,职工股0.6亿股。2006年初,兰州市国资委、发改委、财政局等12家部门联席论证会确定《出让兰州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合资经营实施方案》计划,将4.3亿元水网改造资产、5亿元污水处理资产、10亿元土地资产注入兰州供水集团。2006年8月,兰州市长办公会议最终确定,污水处理资产暂不注入,而土地资产改由保留划拨方式处置。
调整之后,兰州供水集团的净资产约为9.5亿元。而兰州供水集团股权招标公告显示,兰州市国资委将出让2.7亿元国有股股权、0.6亿元职工股股权,并增资扩股1.4亿元,共计出让股权净值约为4.7亿元。因此,中法水务和首创股份的报价实际上均低于兰州供水集团的净资产价格,首创股份的出价甚至只有兰州供水集团净资产价格的60%,这显然是以“保值增值”为目标的兰州市国资委所不能接受的。
但威立雅为什么会开出17.1亿元的高价?据中国水网当时的报道,威立雅解释称,其中约7亿元用于收购2.7亿元国有股股权、0.6亿元职工股股权,其余约10亿元作为增量投入,其中1.4亿元用作增资扩股,8.7亿元用于后续投入,后续投入资金分三年陆续到位。因此,仅从购买兰州供水集团存量资产来看,威立雅实际上用7亿元购买了3.5亿元股权,而并非17.1亿元。
其高管用浦东项目作喻,为溢价行为作出辩解,“水务行业是一个需要想像力空间的行业。”时任法国威立雅水务全球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弗莱罗说,他们的战略实践已经证明,他们对项目的高溢价报价符合其“对一个地区长期经济形势的总量评估和预测”。“五年前我们获得上海浦东项目的时候,浦东人口还不到200万,现在已经超过了300万,前后不过五年时间,而这个项目的服务合同期限是50年。在深圳,仅仅四年时间,各项数据都显示运营成效要高于我们当初的预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传奇速度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理由。
兰州市国资委的官员也振振有词,“当时招标时,中法水务报价4.5亿,北京首创报价2.8亿,除去兰州市政府要求其增资的1.4亿,甚至连购买拟转让的国有股权、并支付职工安置费都不够,怎么能卖给它们呢?”
兰州供水集团的资产重组,也为威立雅创造了一些条件。当时各地水务公司普遍没有进行改制,威立雅进入之后还需要耗费精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兰州供水集团是威立雅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完成改制的水务公司。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如果改制或改组为公司制企业,城市基础设施用地不能采取保留划拨方式处理,而应该采取出让或者租赁的方式处理,兰州市却决定将土地资产以保留划拨方式处置的招商引资。种种行为表明,当地政府确实很想卖个好价钱,并将水务资产与其他国有资产等同。
2002 至2007 年间威立雅收购国内供水集团的风头正劲,对国内供水企业的收购行动“横扫”华东、华南、西南地区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然而,这一不惜“一掷千金”只为拿下兰州城市供水服务项目的行为,从外人的角度来看,似乎不像是一个拥有百年经验的国际水务集团做的决定。但当时的兰州市国资委领导及其咨询机构都认为这是政府在水务改革中的胜利,是一个值得全国推广的成功案例。
时任清华水业研究政策中心主任傅涛博士在中国水网上发文《水业资产溢价背后》指出威立雅的“十式腾挪”。并提出预警:自 2002 年以来水业资产改革中的溢价风潮突显,此番兰州供水集团股权转让价格的走高必会引起一些地方政府对大量“无本”现金的悸动,使一批进入正常程序的改革项目受到波及;以单元服务形成的资产溢价转让,溢价的越高服务价格就越高。他强调,要警惕单方面放大政府资产实现溢价的表象,否则必然误导其他没有经验的地方政府,迷信招商的资产溢价结果,忽略其中的交换代价。
2008年,由于来自部委和业界的双重压力,威立雅的溢价止步于西安,它未能在西安自来水公司身上再现“兰州模式”。
但兰州供水项目影响极大,此后的数年间,政府、水务行业及公众对威立雅等外资企业异常关注。
2014 年兰州城区“饮用水苯超标”事件再次让威立雅站上风口浪尖。尽管这场“饮用水苯超标”事件中,兰州威立雅水务并非唯一的责任方,但公众对于兰州威立雅“水务运营监管不力”“管网设备更换检修不及时”的指责也并非全无道理。
彼时,兰州市官方调查该次自来水污染事件,并给出原因称:兰州威立雅3号、4号自流沟超期服役,沟体伸缩缝防渗材料出现裂痕和缝隙,兰州石化公司历史积存的地下含油污水渗入自流沟,对输水水体造成苯污染,致使局部自来水苯超标。
此事直到一两年后尚“余音绕梁”,当地民众对兰州威立雅发起了诉讼,尽管后来也将兰州石化、中国石化追加为被告,尽管民众最终败诉,但威立雅苦心孤诣维持的公众形象也自溢价风波后再次掉落谷底。
2007年4月6日,水业战略论坛上,时任清华水业研究政策中心主任傅涛博士分享关于溢价的观点,指出外资水务公司的“十式腾挪”。
2014年,因为污染问题,兰州威立雅被央视报道
2015年,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士公开表示,从2007年合资到2015年,8年时间,兰州威立雅回报为“零”。主要是定价机制一直未能理顺。企业的建设成本无法传导到水价中去,导致成本与收益倒挂,企业得不到有效补偿。
合资伊始,各方面都很高兴,市政府解决了资金问题,企业则看到了长期回报。但随着城市的发展,需要新建一些基础设施。于是按照市政府要求,兰州威立雅承担了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供水任务,需要新建输水管线。榆中校区离兰州市很远,距离在20公里左右,海拔也比兰州市高出200米以上,这些都导致项目建设成本较大。而建成以后,校区的用水量却并不大,所以初期投资很难通过水价收回。按照他们的计算,这个项目实际投资4亿多元,几年过去,水价收入还不到1000万元,还不如把这笔钱存进银行后利息收入的一半。
兰州威立雅合资8年,总体效益是“零回报”,成本与收益倒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调价机制没有理顺,企业建设成本、每年的水资源上调成本等,本来应该传导到水价里面的。但兰州市由于2014年发生了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社会舆情压力较大,政府迫于压力不敢调价,导致企业成本得不到有效补偿。
实际上,合资之后,兰州市调整过两次水价。2009年4月,城市居民污水处理费每吨由0.30元调为0.50元,最终执行的居民用水价格为每吨1.95元;2009年11月,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由1.45元调整为1.75元,加上0.5元的污水处理费,居民最终用水价格为每吨2.25元。但在企业看来,显然是远远不够。
按照一些机构统计,水费占中国家庭平均收入的比重已由本世纪初的1%下降到2015年的0.4%-0.5%,而这10多年间,电费、药剂、劳动力、水资源等成本却都是在不断上涨的。这就导致了水价常年倒挂,企业普遍亏损。据统计,60%的供水企业都亏损,每年的亏损总额达40多亿元。这些亏损有的是地方政府提供补贴,有的则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
此外,政府还将一些本来应由政府投资的项目转移给供水企业,例如水源工程、城市输水官网改造工程等,让企业贷款去解决,这些在水价中又得不到体现,也加剧了企业的亏损。
但在官员口中,又是另一番说辞。
针对苯污染事件,有人士指出,遑论威立雅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源管理理念,即便按照最低标准,其接手兰州项目后,也应该考虑更安全的供水措施,但事实上,兰州威立雅“只负责赚钱”。
据悉,1987年,兰州水厂就出现过自流沟渗漏。之后进行过防渗透试验,此次自流沟渗漏中,做过试验的部分没有渗漏,可见技术上是可行的。兰州威立雅一名员工说,由于上面没有资金的缘故,再加上改造涉及众多企业和居民,没有继续将该实验实施下去。
当地人士指责,威立雅进入后这些年来,兰州供水存在着水厂工艺该改造不及时,供水管网该维护不维护、少维护的现象。用了几十年的自流沟也不修缮清理,甚至水厂使用的净水剂和消毒剂也是最便宜的,尽最大可能省钱。按说经营期30年不应该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干。
有专家指出,这都是兰州市政府溢价转让水务资产留下的后患。资本有自己的逻辑,经营有自己的规律。在未来经营的正现金流不变、收益率要求相同的情况下,项目初始收购价格越高,对经营成本的控制就越严厉。正常情况下,资产收购价格溢价两倍以上,就会给未来经营造成残酷的成本控制要求。
溢价收购也不一定是威立雅自愿这样做的——如果能以正常价格收购,何必溢价收购呢?但是,作为招标项目业主的兰州市政府采纳了“价高者得之”的招商机制,威立雅也只能溢价才能保证取胜,才能进入兰州供水市场。这样的改革机制设计,政府一次性获益,给市民、投资人和后任政府带来的是长期痛苦。
又有当地人士批评称,威立雅方面牢牢控制着公司的经营大权,在不增加投资、不提升技术、不更新设备的情况下,一门心思谋求利润最大化。这与威立雅方面的说法针锋相对。
当初情投意合“都很高兴”的双方,在“茶米油盐”的日常中,终于撕破脸皮、恶言相向。那时都以为自己赚了,现在都觉得自己赔了。
2014年苯污染事件后,有人指出,威立雅在参股的情况下,覆盖了兰州供水的品牌,实际控制着企业的经营权。而外资水务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时,只怕也是满腹委屈,比如媒体采访时,他们直接回复称,应该去采访兰州市国资委,因为那才是控股股东。
进行到这个时候,这个项目已经是“一地鸡毛”,双方还能继续走下去,走完这漫长的30年吗?外人当然什么都看不到。
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威立雅当年的高溢价,让他们饱受困扰。坊间传闻,兰州水务项目的收益率一直很低,威立雅一度想要将其转让,但苦于无人接手。不过,因为当时还有几家金融企业作为合作方,所以威立雅亏损并不严重。
而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的后遗症则一直纠缠不休。2016年12月,甘肃省高院驳回了3位兰州市民关于威立雅侵权的再审申请裁定。从2014年开始,这场官司已经持续了两年之久。
有一些事情在悄悄发生,2017年2月,兰州威立雅发生了一次股权变动,兰州市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增至约7亿,威立雅减少至约3.9亿,占股比例从原来的55%和45%,变为64.16%和35.84%。
2017年4月6日起“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更名“兰州城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兰州供水的品牌恢复了,单从名字看,跟别的国企自来水公司没两样,兰州威立雅成为历史名词。
更名并不能止争。
2020年6月,当地市民向兰州市国资委申请,要求后者就水厂投资等问题信息公开,无果后,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主要申请公开以下信息:一、兰州第二水源地和第二水厂总投资金额是多少?二、总投资额里,兰州市国资委投资比例是多少?法资威立雅是否投资?法资投资比例是多少?三、若在第二水源地项目中,合资方法国威立雅并未投资,日后第二水厂经营收入,法资是否应当享有原持股比例35.84%的收益?四、目前第二水厂供水后,国资与外资如何分配利润?五、2007年合资或特许经营时,威立雅占股45%,10年后2017年4月企业更名,威立雅持股下降到35.84%,股权变动是怎样实现的?是否是用2015年审计发现的法方承诺的未到账的股权转让及逾期产生的滞纳金共计4.94亿元冲抵?六、当年合资采用的是特许经营方式,期限30年,自2007-2037年止。合资协议里关于法资到期退出机制是怎样的?
这些质疑有没有确切答复,还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到了2022年,威立雅终于彻底退出了,没有像成都六厂水厂BOT项目那样,坚持到合同期限结束。双方都做了哪些妥协,又各有什么样的得到与损失,也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只有叹息旧欢似梦,早经消散莫再寻。
曾经的兰州威立雅水务
2007年后,威立雅没有再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供水服务项目,后来市政污水项目也逐渐稀少至没有——原因当然是多样的,有外部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战略的原因。
在市政领域,它开始陆续退出一些项目,比如,2014年7月24日,光大国际宣布,以9200万元收购威立雅在中国青岛持有的污水处理项目全部权益。
有的倒未必是它想退出,是当地政府不再需要它。
比如2020年12月31日,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收购威立雅水务、通用首创持有的深圳水务集团45%股权项目签约。历史进程表明,这次合作,也没有三方想象中那么美好。2003年协议的合同期限是30年,到期后还可以延长20年,号称50年。如今17年就分手了。
2007年被称作分水岭,随后在中国市场上威立雅走向收缩期。但实际上它真正被本土公司超越是在2013年,那几年,市场上的此消彼长显而易见。
中国水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水处理总能力约为1322万吨/日的威立雅,已被快速增长的北控水务赶超,位列国内第二,而位列第三名的首创股份也距之不远。
有业内人认为这标志着国内水务公司正式取代外资企业的地位。此外,当时,以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资本也驶入了快车道,在水务市场上盘踞一席之地。
2013至今,是搞投资运营的外资水务集团在中国水务环保市场上失去的十年,重要的项目,重要的事件,不再与它们有关,它们从举足轻重变得无足轻重。尤其是在PPP模式风行之后,外资也是耳热心跳,跃跃欲试,最终也没能下手——虽说PPP模式就是它们最先带到中国的。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不再热衷于引进外资,另一方面,这也是修炼超过百年的外资“老奸巨猾”的表现:一位威立雅高管曾表示,低价竞争这种不计代价的大资金投入不是威立雅的风格,只有国企和上市民企才会做。很多PPP项目的风险很大,一个地级市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0亿元,就敢设立近百亿元的PPP项目。
2014年,威立雅水务并无新项目落地。在中国水网的榜单上,2015年,虽然威立雅在规模上以1352万吨/日的特许经营规模排行水务产业第六,但其新增规模仅1万吨/日,增速排行跌落至29位。另外两家外资水务公司,苏伊士水务保持了一定增速,胜科水务也在持续滑落。
有业内人士评论威立雅在市政领域的退出:“2014年兰州水污染事件的根本在于发改委的指导文件价格和外企公司自有资金的时间成本并不匹配导致企业和政府之间经济利益冲突。不仅仅是兰州,实际上威立雅中标的多个市政项目都有这方面原因——价格和之前有出入,预期的收益回报不匹配,只好将其出售。”
但在工业领域、危废领域等非市政领域,威立雅凭借技术实力,还是有不错的成绩单。
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曾对此评论道,“市政市场的技术含量太低,在工业领域,威立雅则有一定技术优势,如威立雅运营的燕山石化废水项目。在环保监管趋严的情况下,工业危废企业现在的给废意愿和能力也比较高,而且也是特许经营模式,长期运营,比较符合威立雅的理念。”但工业市场的缺点是盘子没那么大,发展空间有限。
目前,在上海、天津、昆明、常州、海口等地,威立雅的供水项目都还在合作期。当年外资未能染指的扬州、江阴,江阴水司改组为江南水务,于2011年上市,扬州水司也已注销,变身为江苏长江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也正在寻求上市。
市场上的起起落落,算不上什么兴亡更替,但也有一些可资镜鉴的东西。在《听涛》节目中,亲历、目睹这段产业历程的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说,威立雅领跑中国是在1997年到2007年,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兰州供水项目。
傅涛当时是首创的董事。首创的报价是按照特许经营进行测算的,项目到期以后,无偿交还给政府的,2.8亿是首创认为可以支付的高限,因为只是参股权,没有控股权。苏伊士,当时是中法水务,苏伊士的合资公司,出价略微高一些,还在合理范围之内。因为它的管理当时是优于首创的。但是威立雅实际测算的是无限产权,它是真把兰州供水的资产当产权对待了,几十年后,政府要按照市价收回项目,而不是投资企业无偿交回。
2007年,在兰州、海口、天津,威立雅前后三次以绝对优势,击败所有竞争对手,以远远高于别人的报价拿到重大项目,震动行业。但其实很难预测几十年以后,政府对这种水务资产处置的尺度和可行性,政府愿意花巨大价钱买回自己的产权吗?
二三十年前,中国的水务、环境产业萌生时,居于市场、人才、技术、成本的洼地。居下流者纳百川, 纳百川者成沧海。西水顺势东来,带来了人才、技术、资本。这几十年里的大多数时候,外资水务公司的资本、技术向中国单向流动,就如威立雅,以轻本土化模式顺利进入中国,还能轻松找到首创、中信泰富、平安保险、嘉里建设等本土金融资本作为合作伙伴,此时可谓它们在中国市场的田园牧歌时代。
但水聚则海成,海成则水升。随着中国经济不断成长进步,东西方的要素势差逐渐缩小,甚至于东西方的海平面逐渐一样高了,西水东流就不如以前通畅,反过来,东水还要溯流西进。这是各个行业都可能出现的情形。
和其他领域一样,中国水务环保市场也一直有“市场换技术”,“市场引投资”,其实技术和资本就是人家的能力,开放项目给人家就是希望被赋能,但中间的曲折、认知上的提高,那些沉沉浮浮的故事,不是这一篇文章所能承载。
从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威立雅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慢慢衰退。在E20环境平台那个广为人知的十大影响力企业榜单上,它从我们国内前三名,逐渐位居下游,到2016年,离开了十大影响力企业的榜单,不仅水业务离开了,固废业务也离开了。
威立雅对中国市场曾经有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但它们始终没有偏离自己的水务环保主业,所有的运作都服务于主业。这两年还提出生态转型目标和“立世之本”,声称致力于坚定不移地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
在中国市场上,这些外资公司有炽热、有痴缠、有怨忿、有离场,有不为人知的龃龉、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癫狂。是不是真爱不好说,作为观众,只想感叹一句:这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
绿谷工作室作品
环境产业风云变幻十二年
环境企业的轻资产转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农村污水治理:依然困在认知层听环保创业者讲经(2):在周期底部期待未来
从传统环卫到城市管家 万亿市场背后的四个问题环卫市场繁华背后 从业者自述三大困境欠费不能停机,环境产业在旧地图之外寻找出路
地方政府延期付款,环保公司成刀尖上的舞者水泥窑协同处置﹕环保没有“全能”技术 三个问题不容忽视93家企业市盈率对比:资本热捧盛景不再 固废企业或被持续看好
解决溢流污染,应该学学《火星救援》93家创业板、科创板环保企业市值大对比54家固废上市企业营收、利润和市值对比山东高速集团的环保布局环境产业里,资本潮潮起潮落那些事江苏省环保集团成立两年半:谁在退出,谁在进入?
一季度的7个关键词!环保产业的未来和机遇
世事无常,止于至善:博天浮沉记一图了解四大直辖市的生活垃圾焚烧状况污水厂排放标准20年,一部政策与产业的交互演进史
群雄争霸!广东生活垃圾焚烧市场竞争地图
“三足鼎立” ! 818广东政府旗下的环境企业
绿谷|环境产业上市公司再现少帅,中持股份新当家登场
2021环保市场感悟: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悲喜TCL环保计划三年后上市 家电企业做环保真的很容易吗?山高速、山发展、山能源、水发…山东省级环保平台归哪家?邻避真的是垃圾焚烧的宿命吗?从传统环卫到城市服务,6类企业谁将胜出?环境产业2021启示录:小铲子亦可掘金绿谷丨环境产业里的科学家创业故事专项债:2022年或超3万亿 但环保行业不要希冀过多
卡伦堡、北九州……那些教科书级的生态工业园现在怎么样了?绿谷丨归来仍是少年——“不死鸟”韩小清的征服与妥协绿谷 | 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校长”蒋超与金州浮沉绿谷闲话丨当文章完成,我已身处福中
绿谷丨中国环境产业里的“清华系”创业帮
灯火下楼台——张维仰之东江环保往事
十四年变迁,一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在消逝北京第十水厂20年一个环保创业者的自白
历史转折中的桑德和文一波政府提前回购有九大原因 老项目外迁或成未来趋势
不肯过江东——何巧女之东方园林往事
再议省级环保集团现象:不用过于担心平台市场通吃各省市纷纷成立环保集团,是市场危机还是转机?
绿谷闲话:中国环境公司其实一共就两种环保创业:兄弟连还是亲友团?从处罚案例解析二次供水的“两难”境地
北京垃圾分类考察与建议徐海云:垃圾处理要做好统筹 固废资源化任重道远
环境产业8090后创业者的小天地与大理想踏浪而来,47位上市公司老板如何走上环保创业之路?
首创环保集团降临:曾经沧海再击水
央企在环境产业:江湖路远 山高水长
宜兴环二代崛起清华大学与环境产业相关的联合研究机构有多少?
一个表格引发的关注与思考
宜兴“环保教父”王洪春的“大情怀”与“小生活”
《环境产业上市公司老板都是哪里人》补遗与勘误
宜兴环保这几年
用大道理解决小问题,想象环境+农业的未来
接班记——专访现象级环二代王鹏鹞环境产业上市公司老板都是哪里人纪录 | 宜兴的一代环保创业家
【国产工匠】陈良刚:超滤膜是一生的事业 一生最感恩两个人
再见,金源经开污水处理厂!再见,BOT时代?
从高碑店看污水处理厂进化之路
一位宜兴“环二代”的心声:一直在努力,不想被误解另一个角度看环保企业:装修设计中的美与关怀
往事并不如烟:刘晓光和张虹海、首创和北控的擦肩与握手“污水厂”改名“”净水厂”!?你身边的污水厂改名了吗?进击的环境商界女性
从“春都火腿”到“黄河环境”:城发环境的破局之路
风流云散青山在——细数环境产业的黄埔军校们环二代正在走上历史舞台,他们与一代有什么不同?环二代:接班,还是不接班,这是个问题卡伦堡、北九州……那些教科书级的生态工业园现在怎么样了?
END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微信:Liu-T1997。
编辑 | 刘彤、陈伟浩
统筹 | 李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