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示|印光法师:犯大妄语,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

灵隐寺 2024-03-19


现世学佛之人,多有自谓我已开悟,我是菩萨,我已得神通,以致贻误多人。一旦阎老索命,临命终时,那时求生不得,痛苦而死,定堕阿鼻地狱。此种好高务胜,自欺欺人之恶派,切勿染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戒之戒之。


杀盗淫等,固为重罪,然人皆知其所行不善,不至人各效法,其罪尚轻。若不自量,犯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引诸无知之辈,各相效尤,坏乱佛法,疑误众生,其罪之重,莫可形容。


修行之人,必须韬光隐德,发露罪愆。倘虚张声势,做假场面,纵有修行,亦被此虚伪心丧失矣。故佛特以妄语为各戒之根本戒者,以防护其虚伪之心,庶可真修实证也。


修行之人,不可向一切人,夸自己工夫。如因自己不甚明了,求善知识开示印证,据实直陈,不可自矜而过说,亦不可自谦而少说,按己本分而说,方是真佛弟子,方可日见进益矣。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七日论大妄语罪及佛大孝与致知格物老实念佛等》



白话译文


现世学佛的人,很多都喜欢自吹自擂,说自己已经开悟,说自己是菩萨,说自己已经得了神通,导致贻误众生。这种人一旦阎王老子来索命,到临命终的时候,求生不得,痛苦而死,必定堕入无间地狱。这种好高务胜,自欺欺人的坏习气,千万不要沾染。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定要戒除啊。


杀盗淫等罪行固然是重罪,但是人人都知道这些行为不好,所以不至于大家都去效仿,这样比较起来,罪过还算轻,如果有人不自量力,犯下大妄语,自己没有得道,却说自己得道了,自己没有证果,却说自己证果了,这就是大妄语。招引一帮无知之徒,也都纷纷效尤,坏乱佛法,疑误众生,这个罪过的严重性,真是无法形容啊。



修行人必须要韬光隐德,而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足应当发露出来,不要文过饰非。如果虚张声势,做一些假场面,即便有所修行,也被这个虚伪心败光了。所以佛特地把妄语作为各戒的根本戒,防止虚伪心作祟,这样才能真修实证。


修行人不能向任何人夸耀自己的工夫。如果是因为自己不太明了,请求善知识开示印证,那就可以据实坦陈,如是而说,既不能自夸说过头的满话,也不可自谦而少说,应当按照自己实际的情况来说,这才是真佛弟子,这样才能逐渐进步。



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


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


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着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着,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


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何慧昭居士书》



白话译文


如果凭空造楼阁,妄说自己有殊胜境界,就犯了大妄语戒。未得说得,未证说证,他的罪过超过杀盗淫百千万亿倍。此人若不尽心诚意的忏悔,一气不来,即堕落到阿鼻地狱。因为他的说法坏乱了佛法,疑误了众生。所以你千万要慎重!


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也不可说九厘九,说过了头有罪过,少说了也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没有得到他心通、天眼通等神通,只能凭你所说来判断。这种境界向善知识说,目的是为了验证邪正是非,则无过;如果不是为了验证,仅仅是想要炫耀自己,就有过。如果向一切人说,也有过。除了求善知识验证外,不可以跟其他人说。说了,则以后便永远不能得到这种殊胜境界。这是修行人第一大关,在天台教中已屡次说明。



所以,近来修行的人,很多着魔,都是因为以急躁妄心,希望得到殊胜境界。莫说他的境界是魔境,即使他的境界是胜境,一旦产生贪恋欢喜等心,他就只会受损不受益了,何况他的境界未必就是胜境呢?


倘若此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恋心,见到各种境界,就像没有见到,既不产生欢喜贪恋,又不产生恐怖惊疑,莫说胜境出现有益,即使魔境出现也有益。为什么呢?因为心不被魔转,功夫就能上进。


须知学道的人,眼光要大,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莫说此种小境界,即使真的得了五通,也要置之度外,最后才可能得到漏尽通。如果以贪恋,就难上进,甚至退心堕落,不可不知啊。





印光法师简介

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印光法师,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父名秉纲,母张氏儒人。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三日。系陕西郃阳县赤城东村人。

清末民初,正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陷入空前劫难中之时。大师应劫而生,遍参南北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弘净土法门。又创弘化社,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其文字般若,度化众生无以计数。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仍粗衣淡饭,不登大座,不纳出家徒众,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自号“常惭愧僧”。所有供养亦捐善举,慈善救济,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临终预知时至,集众开会,嘱托后事,领众念佛,跏趺含笑往生。荼毗后,更示现舍利无数。


印光法师对于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他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且与近代虚云、谛闲、太虚等高僧均为好友,弘一法师更是拜其为师。圆瑛法师作诗赞曰:“乘愿再来势至身,圆通念佛训群伦。风光本地无他术,声教当年自有真。”弘一法师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太虚大师赞言:“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估折服,易估崇仰,为莲宗十三祖,询获其当也。”


由于印光大师晚年往来弘法于民国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对现代社会众生根性最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师文钞》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实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灯,是现代众生修习佛法尤其净土法门的最佳指南。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灵山复现慈云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更期精进共证菩提

☀巡觅

巡觅|白露已过 初识云林
巡觅|初到飞来峰 何谓飞来
巡觅|二到飞来峰 碑在何处
巡觅|三到飞来峰,千年造像
巡觅|灵隐四季 听禅问道
巡觅|因缘际会 恭敬礼佛

☀学处学处|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学处|没钱布施供养怎么办学处|如何依《普门品》修学学处|弘一大师讲药师法门
学处|达摩祖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细讲
学处|略谈六根清净

☀观照观照|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观照|放下与放不下
观照|因为无常 才有希望
观照|批评他人时须先检点自心
观照|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观照|如何用智慧剑斩断情丝

物语

物语|彼岸花——解义离生灭 即云到彼岸
物语|桂花——天香月中落 秋色为伊忙
物语|马缨丹——自兴自谢 犹枯犹荣
物语|麦冬草——于阶石间安身 于柔弱中取胜
物语|南天竹——人间热恼谁医得 只要清香净业缘
物语|银杏——沉着守护 吉祥长寿
☀常识常识|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常识|吃素与吃斋的区别常识|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常识|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常识|为什么寺院的门槛不能踩常识|佛教中的神兽——狮子

☀素食素食|纯素、五辛素、奶蛋素、锅边素,带你一次“素”清楚素食|一蔬一果皆是禅
素食|植物也有生命,为什么吃素不算杀生素食|什么是三净肉
素食|吃菜指南——慈悲、少欲、清淡
素食|吃菜主义——素四物汤

☀分享分享|我们都是有缘人
分享|遇见灵隐
分享|此心安处是吾乡
分享摒弃杂念 顺心而为
分享|三个忘记分享|惜食 · 惜福

☀赏析赏析|灵隐寺祖师契嵩禅师的诗歌意境赏析|杭州佛学院艺术院学僧观音三十三化像
赏析|含蓄凝炼、秀润中和——憨山大师的书法你见过吗
赏析|王羲之集字《普门品》
赏析|董其昌书《信心铭》
赏析|一期一会:杭州佛学院艺术院十周年校庆艺术展

☀历史历史|新中国杭州佛教的新生历史|两汉三国时期佛经的传译与译师历史|两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的传译与译师介绍历史|鸠摩罗什三藏的译经弘化事业历史|中国佛教史略
历史|中国佛教协会的发展历程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