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佛弟子的“双12”,除了“剁手”,还应该思考些什么?
预售定金、津贴满减、直降红包……各大平台的促销活动不断翻陈出新,这个“双12”,你买买买了吗?
其实,仅仅一个月前的11月11日,2020年“天猫双11”才刚刚创造了记录,以超过25万品牌和500万商家参与,吸引超过8亿消费者和4982亿的成交额,成为史上覆盖面最广、参与度最高的一届“双11”购物狂欢。更夸张的是,11月11日0点刚过30分钟,实时成交额就已经突破3723亿元!这其中,你又贡献了多少呢?
我们身处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琳琅的商品、快速的物流,可透支的信用卡……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购买欲会让我们在不理性的消费中难以自拔。
每到“双11”、“双12”、“618”等“购物节”,各个平台的宣传攻势,大众的购买热情,令下决心“今年绝对不买,否则剁手”的人们,还是情不自禁地买买买……疯狂过后,看着堆积的闲置物、满柜的衣服,透支的额度……很多人都懊恼不已,发誓以后再也不买了,可待下一个购物节开幕,又进入新一轮的买买买……
久而久之,在这些购物节期间的消费,甚至有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代称——“剁手”;而消费后支付宝、微信、信用卡和钱包的“四大皆空”状态,也被自嘲为“吃土”。
需求 or 欲望?
在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真的思考过:
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这么多东西吗?
不理智消费的背后,我们究竟消费了什么?
没有节制的消费,真的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会宁愿“吃土”,也要“不受控制”地“剁手”,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欲望。购物时欲望得到满足,会产生一种所谓的“快乐”,这便是佛法认为的“五欲之乐”。
佛教说的“乐”可分成三种:五欲之乐、禅定之乐、涅槃之乐。
五欲之乐,是指眼、耳、鼻、舌、身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后,产生的一种执于无常之乐,其本质仍是烦恼;
禅定之乐,是求得静定之乐,较欲乐更为清净,但未必能断烦恼,因此并不究竟;
涅槃之乐,六道凡夫最多只有欲乐及定乐两种,唯有断除烦恼的圣人,乃至于五住究竟、二死永亡的佛陀,烦恼即菩提,诸法一如,这才是究竟之乐。
五欲之乐虽名为“乐”,其实是和苦直接相关的。佛在《八大人觉经》中列举了八件佛弟子所应觉悟的内容,其中“第二觉知”就是:“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我们应该认识到,太多的欲望带来痛苦,大到无始劫来流转生死,小到日常生活的疲乏劳累,这种种苦恼,无论大小,都是由贪欲引起。
快乐 or 痛苦?
很多人对此会持一种质疑的态度:我在消费时,乃至享受种种欲乐时,的确很快乐啊!“多欲为苦”的说法是否仅仅适用于心中有所期待,但无法满足的情况呢?
事实上,欲望超过福报,固然有“求之不得”的痛苦;即便是欲望得到了满足,也仍旧是苦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丰富的物质满足我们的需求,同时也不断创造着新的需求,而新需求当中,有很多是不必要的。若我们觉得不够,就永远都在一种“求不得苦”中挣扎。
更重要的是,宇宙万物没有恒常不变的道理,种种享乐都有改变的一天,即便是一期生命,也有终尽之时,何况随附于此身的那些欲乐呢?
佛法所说的苦有三种:苦苦、坏苦和行苦。
世间一般所认为的苦,无论是身体上的苦还是心理上的苦,在佛法中都被称为“苦苦”;
世间所认为的乐,佛法将之称作“坏苦”,顾名思义,就是由暂时的乐变坏而产生的苦;
还有更深一层,无论苦乐,即便是不苦不乐之时也仍旧存在的“行苦”,指有漏之法都难逃生、住、异、灭这四相迁流,这种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的无常感,便是行苦。
了解了坏苦和行苦的定义,我们就会知道五欲六尘之乐,充其量只是幻妄之乐,众生总要面对生老病死等无常之苦。这样,我们对于物欲的执着追求多多少少都会轻一些。若能更进一步地学习佛法,通过踏实修行,逐渐减少欲望,顺应因缘而不强作妄为,身心就会安闲自在。
禁欲 or 知足?
每每说起佛教对于欲望的态度,很多人又会立刻转向另一个极端:照这么说,佛教就是提倡禁欲苦行喽?
应当知道,释迦牟尼佛再三告诫弟子要奉行中道,不能堕于两边。所谓两边,就是两种极端,一边是故意过非常贫穷和困窘的生活;另一边则是指通过付出很多的代价或依靠不正当的手段,不知满足地享受奢侈生活。
为什么与现代通行的“消费主义”相契合的物质享受会被佛法认为是两种“极端”之一呢?因为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大部分的人必须为奢侈的物质享受付出巨大的代价——时间、体力、脑力等等,从而对修行构成障碍。
因此,我们需要澄清一个误会,佛教所提倡的少欲知足并非如同其他宗教一样的禁欲,而是从内心着手,通过减少自己的诸多妄想和执着,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修学佛法。
佛教对于少欲的判断依据并不在于表面上拥有财物的多少,而在于内心。正如马鸣菩萨在《大庄严论经》卷二中所说的:“夫少欲者,虽有财物,心不爱着,犹得称之名为少欲……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
但实际生活中,因为我们缺乏相当的定力,常为吃喝玩乐所吸引,而对于修学和行持善法,则特别容易懈怠、放逸和散漫。所以我们其实更需要以简单的生活来减少物欲,借助环境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可见减少欲望不是苛待、压抑自己,而是学习如何理性、轻松地生活,更好地善待自己。
生命的美好离不开内心的建设,这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至于外在的物质,只要能滋养色身、让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可以闻思修佛法,也就足够了。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已拥有宝贵的人身,就应策励自己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老实修行。否则,被消费主义裹挟着,被求不得苦逼迫着,被永远不可能满足的欲望驱役着,就这样迷迷糊糊地浪费了一生,岂不可惜?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灵山复现慈云藏识|药师殿 楹柱联——更期精进共证菩提
☀巡觅
巡觅|三到飞来峰,千年造像
巡觅|灵隐四季 听禅问道
巡觅|因缘际会 恭敬礼佛
☀学处学处|弘一大师讲药师法门
学处|达摩祖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细讲
学处|略谈六根清净
学处|金牛聚福 福慧双增 求财当求“七圣财”
☀观照观照|批评他人时须先检点自心
观照|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观照|如何用智慧剑斩断情丝
观照|学佛成佛 不可以缺福德资粮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开示|弘一大师:药师如来法门的四点殊胜之处
开示|印光法师:犯大妄语,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
开示|来果禅师:福为佛本,佛于三僧祇六度万行,皆是培福
☀物语
物语|麦冬草——于阶石间安身 于柔弱中取胜物语|南天竹——人间热恼谁医得 只要清香净业缘
物语|银杏——沉着守护 吉祥长寿物语|红枫——阳刚热烈 坚毅进取
☀常识常识|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常识|为什么寺院的门槛不能踩常识|佛教中的神兽——狮子
☀素食素食|植物也有生命,为什么吃素不算杀生
素食|吃菜指南——慈悲、少欲、清淡
素食|吃菜主义——素四物汤
素食|吃菜主义——“素雪”
☀分享分享|此心安处是吾乡
分享|摒弃杂念 顺心而为
分享|三个忘记分享|惜食 · 惜福
☀赏析赏析|一期一会:杭州佛学院艺术院十周年校庆艺术展
赏析|流失海外的双头佛像赏析|流失海外的西夏遗珍
赏析|与伏牛长老偈
☀历史历史|鸠摩罗什三藏的译经弘化事业
历史|中国佛教史略
历史|中国佛教协会的发展历程历史|历史上杭州佛教的东渡弘法
撰稿|妙声
图片|网络
责编|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