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识|佛教中的牛,真叫“牛”!一键了解佛法中的动物世界

灵隐寺 2024-03-19

唐 韩滉《五牛图》纸本设色


农历辛丑牛年已经来临

你可能还不知道

牛与佛教有着殊胜的因缘


如著名的禅宗“十牛图”

便是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


在佛陀的诸名号中

便有“人中牛王”之称


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下

为啥“牛”在佛教中这么牛


唐 戴嵩《斗牛图》


佛法中的动物世界丰富、平等、有趣


在佛教中,动物与人一样,都是独立自主的生命,同样受到因缘业力的牵制,也同样能够通过修行证得解脱智慧。


事实上,佛陀在过去生中,就曾示现为动物身,以动物身来实践救度众生的菩萨行。


诸佛菩萨在成就之后,为了救度众生,也常示现为动物,引导众生修行成就。普贤菩萨在《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中说,如果能一心精进如法修持,他将骑六牙白象现前,亲自说法,并常护是人。


无论是寓意某种道理,还是象征诸佛菩萨的功德,或者是佛经中的故事,佛法中的动物世界丰富、平等、有趣。


南宋 李迪《风雨牧归图》


牛在佛教中也有很高的地位,被看作是具有威仪的高贵动物。


譬如,称如来为“牛王”。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其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


“牛眼睫相”则是说佛陀的眼睫毛又细又长又顺,好像牛的眼睫毛一样。


在佛陀的诸德号中,也有以“人中牛王”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就如同具足大力的牛王。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记载,如来能调御大众,所以称为“人中牛王”。


明 唐寅《葑田行犊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此外,禅宗更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就是以牧牛为主题分别以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原、入廛垂手来代表修行的十个境界。


在《法华经》中,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惟一佛乘,即大乘妙法。


清 石涛《对牛弹琴图》


佛教中与牛相关的词汇、典故


牛皮龙须


被牛皮以向日,则弥紧;系龙须以入水,则愈痛。


喻人天有漏之福报,能伤法身慧命亦喻名闻利养之损戒定慧。


清 任熊《甯戚饭牛图页》,上海博物馆藏


骑牛找牛


禅宗用语,在禅宗里把向身外求佛的人比作骑牛求牛。


如《景德传灯录》卷九记载,大安禅师曾参问百丈怀海:“修行佛法者应如何求佛做佛呢?”


百丈回答说:“学佛者执着求佛做佛,就像骑牛觅牛。”


大安禅师又问:“如果认识到这种情形又会怎么样呢?”


百丈说:“就像骑牛回家。”


潘天寿《耕罢》


牛驴二乳


《大智度论》卷十八谓如牛乳、驴乳其色虽同,牛乳枰则成蕴,驴乳枰则成粪,喻佛法同外道虽同说不杀不盗、慈悯众生、离欲观空等,“然外道语初虽似妙,穷尽所归,则为虚诳”,皆着我见,不同佛法之真实不虚。


李可染 牛性温驯 时亦强犟


牛头阿傍


在佛经中记载:一个著名的鬼卒形象名叫“牛头阿傍”。


牛头阿傍这种鬼卒形象为牛头人手,两脚为牛蹄,力大无比、有排山倒海的势力,在地狱里专司吞吃罪人之职。


齐白石《放牛图》


牛头旃檀


西域的一种檀香树。《正法念处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旃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旃檀树故名牛头。”


牛头旃檀是旃檀中最香者,而且持久不朽,所以古来多用以造佛像、殿堂、器具等;粉末多供医药之用,油则供作香水原料。


在佛教中,牛头旃檀除了是殊胜的涂香之外,也是极珍贵的材料,如三十三天宫善见城,城门就是以牛头旃檀香木所制成,散发出美好的香味。


吴冠中 墨牛再现水乡风土人情


露地白牛


“露地白牛”一词,禅宗用以喻指证悟究竟体达清净自在的悟境。“露地”指门外的空地,比喻平安无事的场所。


也是禅宗公案名:北禅智贤禅师曾经于某年除夕的小参时,对大众开示道:“年穷岁暮,无可与诸人分岁,且烹一头露地白牛,炊黍米饭煮野菜羹,向榾柮火唱村田。何故?免见倚他门户、傍他墙!”


以上的“露地白牛”比喻清净法身,“宰烹露地白牛、炊黍米饭、煮野菜羹”等表将所有境界打破、人法双泯以免落入境中。


《法华经·譬喻品》中,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从而指无丝毫烦恼污染的清净境地为露地白牛。


《从容录》第十二则:“我衲僧家慵看露地白牛。”


徐悲鸿画牛


泥牛入海


禅宗用语。比喻绝去踪迹、断了消息,就是一去不返之意。


“泥牛”一词比喻心中思虑分别之作用。以泥牛入于大海之中即全然溶化,完全失其形状,所以也用来比喻观察的主体(我)及观察的对象(万法),两者相互交融,无有分别。


《景德传灯录》卷八《龙山和尚章》记载,洞山问龙山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往此山?”


师云:“我见两个泥牛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梨牛爱尾


犁牛即牦牛,爱着其长尾。《法华经·方便品》 云:“深着如犁牛爱尾。” 比喻众生贪着于财、色、名、饮食、睡眠五欲。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杭州灵隐寺庚子年的第一碗腊八粥
藏识|杭州灵隐寺腊八粥秘方给你 在家也能做
藏识|我只是想吃一碗简单的素面
藏识|太虚大师与杭州灵隐寺的深厚法缘

☀巡觅
巡觅|因缘际会 恭敬礼佛
巡觅|寻觅梦谢亭 果然在顶峰
巡觅|金牛聚福 福气东来 温暖如画
巡觅|在灵隐寺点亮辛丑年味

☀学处学处|怎样“许愿”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学处|腊月廿三监斋菩萨圣诞 为什么说“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
学处|“还愿”,一定要回“许愿”的地方吗
学处|新春,事事要吉祥

☀观照观照|惜福,2020我为惜福做的事
观照|培福,2021我发愿种福田
观照|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观照|才说腊八 今又月半 寸阴当惜莫散漫

开示开示|虚云老和尚:克七取证选佛场
开示|虚云老和尚解七开示:一句话头参到开悟为期
开示|印光法师腊八开示:释迦佛成道之日 亦是我等成道之日
开示|印光大师素食建议:食素人宜多吃面

物语物语|南天竹——人间热恼谁医得 只要清香净业缘物语|银杏——沉着守护 吉祥长寿物语|红枫——阳刚热烈 坚毅进取物语|腊梅——开年气新 摇芸动尘

☀常识常识|从八相成道看佛陀一生
常识|寺院出食时,为何要用小刀和小手取饭粒
常识|佛陀讲经说法的重要精舍
常识|不可不读的佛经——《维摩诘经》

☀素食素食|天寒地冻素火锅
素食|莴苣叶子也好吃
素食|“浙”里过年,灵隐寺手把手教你做年夜饭
素食|每逢佳节,吃素好难

☀分享分享|共同的志愿
分享|腊八福到 欢喜粥到
分享|佛光普照 温暖我心
分享|三位有缘人

☀赏析赏析|吴越国佛教艺术之美
赏析|犍陀罗石雕:悉达多太子苦行头像
赏析|宋代佛画艺术赏析|丰子恺的“牛画”,喜庆传神 

☀历史历史|后汉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历史|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历史|灵隐腊八习俗的传承
历史|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阅读阅读|名家笔下的腊八粥
阅读|从十六首古诗词看古人如何过腊八节
阅读|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摩诘居士王维禅诗品读
阅读|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诗与画

☀故事故事|重温释尊成道经过(上):伽耶山中的修行者
故事|重温释尊成道经过(中):降伏魔军与魔女
故事|重温释尊成道经过(下):明星出时 成等正觉故事|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师徒缘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