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透视】服务于教育主体的技术创新才能依“道”而得“法”
【总第238期】
服务于教育主体的技术创新才能依“道”而得“法”
在个人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中,我对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表现最为满意:始终充满探究的冲动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不设认知的边界,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赢利作为解决问题的回报和副产品。这点也影响着新界教育的定位:致力于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影响教育效果的各种痛点问题。
要解决问题,就需要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确立评价问题解决的标准,这就需要从教育场景、过程中去发现和理解教育规律,一句话,需要学习。
我对教育的了解和理解,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自身以及身边朋友、同事的教育经历,回顾、反思自己及熟悉的人的全部受教育经历,分析教学如何进行、学习如何发生,学得好的课程何以学得好、学得不好的课程又何以学得不好等等,确认哪些是公认共同的要素;二是自己多年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耕耘经验和对行业产品及其在教学中实际应用效果的观察,特别是来自教学一线师生们的实际应用体验反馈,差距在那里、原因是什么,教育在技术驱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处境等;三是教育专家们的各种研究文章,除了广泛浏览网上的中英文教育文章、信息报导外,就是重点研读在MOOC公号里每天转发的来自我国几大权威教育媒体的研究文章。
前两个渠道的学习,主要是自身经历、经验和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直接观察不同的教育场景、过程,在我们的产品研发中起到了发现问题、激发灵感的作用;最后一种属于专门的理论学习,收获也非常大,除了深化我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外,还有一个突出的意外收获,就是不断惊喜地发现很多专家更系统、更好地说出了我们在实践中直觉把握到的教育痛点问题或发展方向,验证了我们所提供的解决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坚定了我们对自己探索方向的信心。
例如“第230期:【MOOC透视】同伴互动的力量”那篇文章,是美国学者从2020年美国在线教学的有关统计数据,得出在线学习中同伴互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结论,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我们室联网理论和产品设计理念的超前性和科学性,因为为整个学习场(本地+异地)中师/生、生/生之间乃至与环境之间的高效互动提供有力支撑,正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灵魂。
这几天在认真研读学习MOOC公号转发的北京师范大学李芒和张华阳老师的《教育工具信息化“合一论”》一文时,我又有惊喜的发现,文章中所指出的很多“应当”“应该”,都已是我们在开发实践中坚持的原则和努力的方向。
例如,对于李芒教授提出的“教育工具信息化的实现务必要以教育之道作为教育活动的根基,尊重自然情境下教师的工作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条,经常关注本公号原创文章和我们室联网产品的朋友,看到这里想必一下就会联想到我们的光子海板、慧板……
堪称全世界最大的、支持触屏和异地交互的光子海板,我们在研发它时投入了巨大的激情,凝聚了我们对于智能时代教学规律的理解,堪称是“灵魂之作”,当然也得到了师生们毫无保留的赞叹和喜爱,它不仅尊重教师与学生对于传统黑板的广阔视野和自由书写的钟爱,激发人类在全局视野下的认知潜力,更是基于数字化对这块大黑板进行了彻底的重构,使师生们额外享受了信息化赋予的真正自由:教师可将板书的内容任意移动位置、调整大小,汉字、数字、公式、图形等一键自动识别,还可以保存教学内容,方便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以及教师复盘上课过程,研究分析改进教学策略;关键它还呈现了真实世界的色彩明丽,提供院线级的影视效果;此外可无线传输、多屏互动,实现多人同时书写、擦除等功能,丰富课堂互动教学,还可实现与其他教室之间、跨地区的教室之间的互通互联……所以,它不是“以一种悬置的姿态而成为吸引师生眼球的事物”,而是做到了“解蔽技术遮蔽师生的现象”,最大程度地兑现了技术解放师生的承诺。
对于文章中所提出的“没有任何教育研究者可以放弃对真实教学情境的观照与体悟,没有任何教育研究者可以凭借空想捏造出适切于真实教学场景的教育理论。复杂技术融入的教学场景更需要教育技术研究者走入课堂与师生相处,才能真正地将自身放置于复杂的教育场域中”论断,我深以为然,因为我们正是这样的技术研究者,所有理念的提出和产品设计,都不是单从技术角度出发,而是始终以教育教学为中心,通过用心重现、推演教室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学全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构成、运转,走进具体的教学场景,发现问题,得出技术服务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服务形式。我们不仅注意在产品应用中广泛接受师生应用反馈,更热心支持各类教育会议、论坛,因为这会将我们的平台、产品纤毫毕露呈现在各类教育专家学者面前,经受他们从教育理论视角、依据是否符合教学规律的严格检验与评断,使我们能够“合理地认识技术在教育中的张力与界限”,最大程度地促进我们的理念、产品与各类复杂教育场景需求的契合度。
对于文章中所提出的“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帮助人成为真人,使人类形成能够真正与工具、技术、自然等一切外物和谐共存的天人观。……而技术则应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人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并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而非使人变得更加机器化”的观点,我更是深为赞同,并已通过产品努力实现这样的目标。例如,我们看到很多少年儿童沉迷游戏、被各种碎片化信息分散注意力,轻者不能专心学习,重则伤害视力甚至导致精神孤僻或抑郁。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呢?练习书写、抄诵经典当然是好办法,但经验也告诉我们,莫说孩子,大人也很难独自坚持见成效。有鉴于此,我们开发了支持手写涂鸦的慧板,配套的光课堂慧帖之智慧好字帖,可以让书写者在书写的同时得到智能纠错和打分,书写后还可以分享到社交媒体;为了适应学生特点,好字帖还设计了有趣的游戏闯关,做到寓教于乐。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共同练字、不断进步的场和动力,让青少年享受探索发现和交流互动的乐趣,避免过度沉溺于小屏营造的虚拟深渊和过于功利化的知识学习导致的焦虑和抑郁。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众多新技术的确正向所有人类社会领域迈进,而教育领域因其社会性而采用技术确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必然趋势,其积极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教学方式本身的多样化,从而深层次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意识与信念,同时将新技术本身作为一种时代性知识更是有助于学生开放式地融入当今世界所处的文化动力、技术动能、治理体系、学科理论范式、权力结构的大变局中。”这一认识,也体现在我们对于教室的革命性重塑理念之中,那就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的教学环境,也应当尽可能地体现时代发展的技术特色。“太震撼了!”“太炫了!”“第一次看到这间智慧教室和这个大屏幕时,我被震撼到了,那一瞬间,我的感觉是:这就是future——未来!”……这是走进室联网智慧教室的师生们对于这一理念及其实现结果的认可和接受。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新界教育正因为把心用在了服务于教育主体、遵循教育规律,才找到了正确的研发方向和强大的创新源泉。最后,我想强调,我们的室联网空间站是教学理论创新的实验室,真诚欢迎老师们到我们的室联网空间站讲课,体验光子海板带来的教学激情和自由!
王涛(微信号:ioxroom)
【室联网】理论的提出、体系构建和实践者;室联网学习空间站、室联网教师发展空间站、室联网大健康空间站、室联网国学空间站、室联网孤独症资源空间站、室联网社区家育空间站、智慧党员活动室等【室联网】空间站的原创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者;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数字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中国绿发会丝路研究院室联网中心主任;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博士;业界知名有20多万教育专家的MOOC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openonline,公号名称:MOOC)的发起及运营者。
更多资讯
《在线学习》杂志:教育信息化应走产业互联网之路
王涛《现代教育报》打造未来教育教学的“蝶变场”
【室联课堂】提醒家长:当心你的孩子可能已经在通往抑郁症的路上...
【慕客茶会】面向无限,开放生长
【MOOC透视】互联网的熵增与室联网的熵减
【MOOC透视】在线教育中的身心健康问题
【MOOC透视】基于OMO的新教育基础设施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
【MOOC】“大写”的黑板
【MOOC】关于室联网的FAQ(上篇)
【MOOC透视】室联网体系如何推动教育领域完成数字化转型?
【MOOC透视】新教育基础设施支撑下未来教育的根本特征
【MOOC透视】疫情催生的教育“新常态”与人类生存的“新常态”
【MOOC透视】在这一波次的世界教育变革中,中国会成为那个领跑者吗?
【MOOC透视】室联网:未来教育的新基础设施
【学习强国】室联网“智慧教室”:打造全新教育生态
中国教育报:“室联网”教育新概念融入智能教室
王涛:“室联网”是未来教育与教育数字转型的蝶变场
王涛:从黑板时代到超级屏时代的教育推手
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中的“伪需求”辨析系列文章汇编
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学习环境设计与室联网的崛起
【MOOC透视】基于室联网场景回归的混合教学模式走在国际前列了……
【MOOC透视】“室联网”已不再是个单纯的理论概念
【MOOC透视】室联网,也许是你与教育的新联接方式
【MOOC透视】首次亮相:今年,这个词儿可能会叫响……
【每日半刻™】隆重上线:古朴又全新的高效学习、幸福生活模式,【每日半刻™】在线写心!
【每日半刻™】之党建篇:传统又创新的党员学习模式,【每日半刻™】邀您在线写心,一起守住初心!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任何单位、公众号转载需包含本条和下条授权的完整模板信息,并链接本文地址,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按住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