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在奔四的路上——期待更美的风景,成就更好的自己 | 法务芳谈

2017-01-05 朱华芳 天同诉讼圈

上周, 爸妈赶到北京,庆祝我“四十岁”生日。我反复说,不是四十,是三十九。老妈说,按老家规矩,就是虚岁四十了。心里一惊,总觉四十岁是一个离自己很远的年龄,怎么说来就来了呢。当即决定,这期芳谈要写给奔四的自己,写给我的2017。




朱华芳: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硕士,曾担任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法律部副总经理,熟悉能源、农业、化工、地产和金融等多个领域的业务运作和法律工作,有十余年的公司法律风险管控和涉外争议解决经验。



关于年龄


加入天同前,一直没怎么关注年龄问题。一毕业就进中化,一呆就是十三年。作为当时公司最年轻的关键岗位之一,大部分时候都被比自己资深的人包围,很有“少壮派”的感觉。或许因为毕业头几年的各种历练印象深刻,我的心理认同久久地停在了二十四五岁。


来到所里后,发现一半以上的同事比自己小一轮,但已然成熟稳重、周到出色。我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什么状态?记忆并不清晰。过去一年,经常到清华大学上课,看着校园里一张张更加年轻的面孔,我忍不住回想:那个时候,我都在干什么?


弟弟回老家,把我初一到大四的日记带来北京。一本本翻阅,往事都涌回来了。我发现,在那十年里,我看似“光芒四射”,但内心深处,总对自己不满。日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自责——感叹自己不够聪明,批评自己不够努力,以至于翻到最后,当下的我开始无比同情那个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少女。


我现在仍常自省,却很少自责,不再因为做错什么或没做好什么而情绪低沉不能自拔,更不会嫌弃自己不够完美。这不是放弃进取,而是到了这个年龄,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我承认自己的各种局限,接纳自己的多般不足,简单地凡事用心尽力。无论是过程中的波折还是结果的不如意,来什么接什么,管它好坏,坦然面对。不够好?若已用洪荒之力,接纳就是,提高就好。做错了?调校一下,继续努力。有了这样的心态,我越来越少焦虑纠结,越来越少怀疑自己——这些情绪比波折和不如意本身更具破坏力。


这个年纪的好处是,我要什么不要什么,内心已较笃定,不易被动摇,也难被诱惑。更年轻的时候,思考总是带来很多困惑,进取往往伴随诸多焦虑。但现在,我可以试着思考但不困惑,进取但不焦虑。我非常庆幸地发现,从18岁,28岁再到38岁,我越来越接近心里想要的样子。虽然不再过目不忘,虽然不再健步如飞,但当下,就是我对自己最满意的时候,或者说,就是我最接纳自己的时候。


从这个角度讲,现在,是我近四十年岁月里最好的时候。


关于目标


周围的朋友常误会,认为我是一个非常有目标和规划的人,因为我看起来蛮有干劲很有追求的样子。但好几次,有人问我职业目标,我都被问住。当初我从法务转做律师,并没有什么五年规划十年规划,我想得很简单:这是我当下想做的事情,我愿意竭尽全力把它做好。


我庆幸自己当时足够“冲动”,若那时想得太多,可能就会踌躇不前。但新的职业生涯开始后,缺乏规划和管理显然不是好的状态。所以,我也在尽量克服自己随性的一面,常常提醒自己,既要着眼当下,又要抬头看路,做有策略的努力。


当然,我内心一直都有目标。它不那么具体,不那么现实,但这么些年下来,一直在引领我前行——那就是成为一个有智慧、能解决问题的人。


如果说还有别的目标的话,那就是自由。这个自由并非不受约束,而是自我约束,做忠实于内心的决定,对自己和未来有信心。任你如何热爱的一份工作,也定有一地鸡毛的一面;自由,不是可以随时转身扬长而去,而是拥有不被这一地鸡毛打倒和控制的能量。


获取这个自由的途径,无他,唯有不断成长。


关于勤奋


一位经常帮我的法律同仁夸我用功,说难怪Teresa对我印象极好。我当时的回答是,出发晚还不努力,就真的没救啦。后来一想,发现自己可能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勤奋。


去年读到一篇文章,名字叫《为什么你有十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它讲到,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其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正是这种刻意练习程度的差异,使得有些人工作10年也没有成为专家,而有的人两年就足够卓越。


从这个角度看,我的勤奋很多时候并非真正的有效的勤奋。我其实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人,只是我的本性恰好是比较认真肯干。细想一下,我少有刻意练习,可能是因为随性而为似乎也可达到一个过得去的状态,反倒没有刻意练习的动力了。所以,当时看到这篇文章,我马上转发到“天同合伙人”群,跟合伙人们说:这篇文章是来治我的病的。


要如何刻意练习?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要避免自动完成。对于每一项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避免“无意识”地完成工作。


真正的勤奋,不是用各种事务把自己的每一分钟都填满,而是在思想上跳出舒适区,保持清醒状态,每做一件事情,都想下有无更好方法,是否还有提升空间。


关于勇气


最近一年多,我收获最多的评价可能就是“你真有勇气”。


其实,我小时候特别胆小爱哭——怕鞭炮声,怕陌生的地方,甚至怕哑巴。我还一直恐高,坐透明的观光电梯都不敢睁眼,所有有高度的活动都避而远之。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规律在我身上失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胆子慢慢变大,特别是在当了妈妈后——总想示范给儿子自己无畏的那一面,总想告诉儿子,有恐惧是正常的,战胜恐惧是变强大最高效的方法。而我自己,也确实通过一次次克服恐惧的经历而获得成长,得见更美的风光。


去年春节,一家人去清迈,孩子要玩丛林飞跃。这是清迈很受欢迎的户外活动,是在参天大树上搭建平台,平台间用滑索连接,人借助滑索在山脉和热带雨林中飞行穿梭。我告诉孩子,悬在高空让我害怕,但我很想体验和面对那种感觉。


抱着上战场般的悲壮感,我开始飞跃之旅。起初非常紧张,根本不敢往下看,手死死地抓住把手,唯恐掉了下去。导游是一个特别快活奔放的小伙子,每次都吹着口哨或者大声呦嚯着从一端飞到另一端,伴随着各种姿势花样。他的状态感染了我,我想到高空翱翔的老鹰,一下心潮澎湃,所有恐惧烟消云散。我试着放开两手,展开双臂,环视俯瞰,做飞翔状。我沉浸在飞翔的快乐中,自在逍遥,只盼飞得更高,飞得更快。我脑子里蹦出了《阿凡达》纳美公主驾鸟翱翔的画面,还有那句经典台词:一次飞翔,终身相伴。我知道,从此,我少了一种恐惧,多了一样热爱。


多年前在三亚第一次看别人玩空中拖伞,当时的感觉是太可怕了,打死我也不玩。去年9月,所里去越南芽庄团建。坐在前往某海岛的船上,同事们提到拖伞时,我马上决定要试,好像从未怕过一样。飞在澄蓝的天空,俯视浩瀚的大海,感受自己与无垠海天融为一体,我特别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样的美好。


这是我2016年做的最需要勇气的两件事情。讲出它们,是想说:勇气,可以带你到自己都不曾想象的地方;而勇气,是可以刻意习得的。有了“成功”的先例,我开始在各种极限运动中憧憬自己的身影,而这些憧憬,没准有一天会一一实现。


新年伊始,我满心期盼新的飞翔——在奔四的路上,希望经历更美的风景,成为更好的自己。



《法务芳谈》由朱华芳主笔/主持,致力于搭建律师与法务交流分享的平台。如您对《法务芳谈》栏目有任何想法、意见、建议,欢迎点击文末右下角评论留言,或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朱华芳个人微信与朱律师交流。




查看朱华芳律师或法务芳谈往期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



临时仲裁条款获我国法院支持? ——“在厦门仲裁,适用英国法”条款的效力认定


《英国海事仲裁裁决在中国的承认和执行 ——未予承认和执行案例分析(下)


《英国海事仲裁裁决在中国的承认和执行 ——未予承认和执行案例分析(上)》


《最高院案例:“动摇”一份仲裁裁决的路,他们一一走过》


详解令人崩溃的跨国文书认证程序及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10个问答,读懂内地与香港判决相互认可和执行


《美国司法部:外国诉讼在美取证实务指引》


《看美剧学法律:16个问答带你系统认识律师-当事人特免权 》


最高院裁判规则: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未履行规定程序的效力


《朱华芳:从央企法务到天同律师,视角转变,初心未改》


苹果与比亚迪之争——美国法院有权这样做吗?


《聚焦2016最新案例:如何看待ICC混合仲裁条款》


《到底按谁的规矩办?—— 一图解析国际商事仲裁法律适用》


《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仲裁好还是临时仲裁好?》


《涉外民商事案件集中管辖实务简析》


《这起涉外仲裁案例,读一个顶十个》


《中国企业必须了解的美国民事诉讼第一利器——Rule B扣押令》


《纽约南区法院凭什么罚中国银行的款?》


《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适用的六个误读》


《那些我们追问过的国际商事仲裁问题——仲裁与诉讼的PK》


《“适当通知”之适当解读——一起关于仲裁文件送达的最高院案例评析》


《一案解密:揭开英国仲裁上诉制度的面纱》


《法务技能get:九个案例告诉你如何起草和审核合同仲裁条款》


《域外调查取证难在哪儿?海牙公约中方联系人告诉你》


《8年法官,5年律师,6年法务:在变化和坚持中前行


写给朱华:职业转换之路,让我们追随内心,向前一步


法律人当不断突破自我:永葆好奇心,厚积而薄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