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探访VOL.17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2021年是东京大学开启『世界聚落研究』的第50年,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同名系列文章。『世界聚落数据资料库』也将同步公开,带您穿越时空,探访聚落经典。谨以此纪念这项跨越半个世纪的宏大事业,向所有曾经参与聚落调查与研究并作出杰出贡献的研究者致敬。
01
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边境之间的的的喀喀湖(Titicaca)海拔3812m,清澈碧蓝的湖水映衬着白雪冠顶的安地斯山脉,一派豪迈壮阔的高原风光映入眼帘。乌鲁族就居住在这个与日本的兵库县面积相仿的巨大湖面上。
相传作为先住民的乌鲁族是为了躲避与周围其他部族的抗争,而移住到湖上的芦苇滩上来的。现在由于与阿伊玛拉族和克丘阿族的大量混血,已经没有纯粹的乌鲁族了,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湖畔的普努城(Puno)的湖面上飘浮着42座浮岛。浮岛大小不等,有供一个家庭专用的小浮岛,也有载有学校或教堂的大浮岛,大约有2500人生活在湖面上。
浮岛是由铺设2m厚的芦苇建造而成的。因为水中的芦苇会逐渐腐烂,所以每3个月补充一次新的。根据16世纪发现了乌鲁族的西班牙征服者记述,当时的浮岛是名副其实的浮岛,它可以在一夜之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现在为了避免大风大浪移动浮岛,这里的住民将粗大的桩作为锚打人湖底。
^ 浮岛上的住居,左边是居住的房间,右边是厨房
^ Dwellings on island——On the left is the living room, and on the right is the kitchen^ 浮岛上的住居
^ Dwellings on island
乌鲁族的浮岛不仅同时满足了住民的安全、生产、生活,而且能够很巧妙地与湖里的生态系统共生。乌鲁族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将毫无特点的的的喀喀湖转化为巧妙的聚落空间。
02
草土块材的家
玻利维亚奇帕亚族住居
Sod Houses
The Chipaya's Traditional Dwelling
除了南美洲最大的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外,在玻利维亚西南部海拔3600m以上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Altiplano)还有两处巨大的咸水湖,科伊帕萨湖(Coiposa)和乌尤尼湖(Uyuni)。从地理史上看,原有的湖是由从周围山上注人的流水形成的,但是随着湖里水分的不断蒸发,盐分的浓度逐渐加大,出现了盐的结晶,进而形成了120km x 80km的巨大盐湖。
在这个盐湖的周围也有印第安聚落存在。其中尤以奇帕亚族(Chipaya)创造的住居独具特色。奇帕亚族现在居住在科伊帕萨湖的北端部,是只有1000多人的小部族。他们的语言完全不同于奇楚亚语和阿伊玛拉语,风俗习惯也很独特,传说他们的发祥地也是在的的喀喀湖一带。
^ The landscape of the Chipaya's settlement is dominated by cattle farming.
^ 长在地上的蔷巴(champa)
^ The champa that grows on the ground.
人们用铲子将草连土一起挖出,切成 400mm x 600mm 左右的块,通过干燥制成块材。这种被称为索多(Sod)的草土块材就成为他们的建筑材料。沿分散布置的建筑物的外围还留有若干条环状的挖取索多后的痕迹。草下面的土已经被泥炭化,所以非常脆弱,草根正好起到麻刀的作用防止块材出现裂缝。将这种草土块材呈圆简状累积起来就形成住居,建造时一定要将有草的一面朝下放置。
^ 遗留在建筑物周围挖掘索多的环形凹槽
^ Excavated grooves left around the building.
住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被称为普托库(Putucu)的纺锤形住栋,另一种则用草葺作为屋顶,被称为瓦里查(Walicha)的圆筒形状住栋。瓦里查的屋项是将土覆盖在用芦苇编成的网状拱形构架上,然后再在上面葺上细草。为使草不至于被风吹跑,用绳子将其捆紧。而普托库的形式比瓦里查的形式更古老。一般情况下,厨房多为普托库形式,卧室多为瓦里查形式。这里的羊圈或是猪圈也用索多建造。
^ The Putucu and Walicha made by Sod.
^ The Putucu and its top
^ 瓦里查 (Walicha)及其顶部
^ The Walicha and its top
奇帕亚族以放牧骆驼和羊为业,并以种植耐盐且适于高原生长的谷物基努阿(quina)维生,生活极其艰苦。每年的干燥期,盐被风从大地上刮起,而每当进入到这个季节,人们和牲畜为了能找到牧草不得不迁移数10公里。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家族都拥有好几处住居。
用草土块材建造的住居有很好的隔热性能,冬暖夏凉。进入冬季人们集中到一处的普托库中临时居住,从索多的缝隙和门口吹人的冷风使室内瞬间降至零度以下。因为周围完全找不到可以烧火取暖的干柴,所以干柴在这里是贵重品,平时做饭使用的都是干燥了的动物粪便。生活在荒凉大地上的奇帕亚族的社会,是极其封闭且排外的,这一点从我们在那里度过的一夜就可以深深地感觉到。
03
用“阿多贝”建造的拱顶
秘鲁奇楚亚族住居
The Vault Built with AdobeThe Quechua's Traditional Dwellings在的的喀喀湖的南岸有与玻利维亚进行经济贸易的主要道路,这里随处都是前印加遗迹和殖民地样式的教堂,是颇为繁华和热闹的地方。而北岸和南岸相反,一望无际的麦田,到处充满了田园风光,而且也很少有人前来造访。
萨卡斯柯(Sacasco)是位于普努北部约60km的湖畔小村,居民都是奇楚亚族(Quechua)。住居分散分布在田地里。这里住居的配置特征是在视线上互不遮挡,但要在声音可以听到的范围内布置,属于典型的离散型聚落。
地处高原的印第安人的住居大多使用阿多贝(adobe,西班牙语为“土坯”)或块石来砌筑成箱形的墙壁,然后在它的上面覆盖坡形的草屋顶。这个地区的住居形态特征是其平面形状近乎于正方形,向上逐渐变窄呈倒梯形,屋顶砌筑成圆锥形,虽然在形式上与玻利维亚的奇帕亚族的住居很相似,但这个地区的住居墙壁与屋顶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并以突出的墙壁四角为特征。住居的建筑材料大多使用的是草土块材索多。
^ 左侧是草土块材索多,右侧是土坯
^ On the left is the grass block material cable, on
the right is the adobe.
住居由若干住栋用索多砌成的围栏围合而成,通常由住栋和厨房栋所组成。在我们所调查的住居中,夫妇和幼小的3个孩子居住在大的住栋里,6个孩子生活在厨房栋里。室内没有床,在地板高起来的部分睡觉。人口左侧的住栋曾经作为卧室使用过,现在是仓库。
坐落在山顶或是海角、悬崖边缘等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的聚落,将它们的构造形式与地形融为一体。与此相反,在平坦或是水上等完全没有特点的地形上,人们必须通过制造人工地形或是导入自然环境中不存在的人造形态,才能使场所具有灵活形,并产生特殊性。
END
往期回顾
「建筑文化」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聚落探访VOL.1 |1972年·圣托里尼岛「建筑家」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B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B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